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36611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研究》将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界定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历时性视野和共时性视野两个维度来进行。从历时性视野,主要考察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源头和发展脉络,揭示其与传统社会廉政文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廉政思想、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廉政建设成果之间的关系。从共时性视野,主要考察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内容与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基本功能。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研究》全面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形态、业态和生态问题。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研究》全面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形态、业态和生态问题。
目 录
前言
一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
二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研究视野
三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结构
四 研究的思路与总体布局
一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
二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研究视野
三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结构
四 研究的思路与总体布局
第一章 廉政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一 什么是廉政文化
二 廉政文化研究概况
三 廉政文化与廉洁文化
第二章 我国传统社会的廉政文化
一 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廉政观
二 传统廉政文化中的民本观
三 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德治观
四 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吏治观
五 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制衡观
六 传统廉政文化中的法制观
七 传统廉政文化中的诚信观
八 传统廉政文化中的教化观
九 传统廉政文化中的修齐观
十 结论
第三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廉政思想
一 腐败是私有制的伴生物思想
二 无产阶级政权如何防治腐败
三 人民是廉政建设的主体
四 国家公职人员是社会公仆
五 无产阶级应建立廉价政府
六 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第四章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廉政文化
一 党的廉政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 人民是廉政建设主体的思想
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四 坚持用民主手段防治腐败
五 坚持用科学的制度规范权力
六 始终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
七 重视开展廉政教育
八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垂范
九 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腐败
第五章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孕育与形成
一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孕育
二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形成
三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
第六章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廉政文化
第七章 中国特色廉政教育理论
第八章 中国特色制度反腐理论
第九章 中国特色权力制约监督理论
第十章 中国特色改革治腐理论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执政党作风建设理论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惩治腐败理论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免费在线读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研究》:
(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是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历史进程中孕育而成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有学者将这种变化概括为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人口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逐渐向城市、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城乡结构的变化就是随着城乡关系的调整,以劳动力和资本为主要内容的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快速流动。上述变化带来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内容,它的变化自然就是最重要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阶层结构相对稳定。其稳定性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了几乎全部生产和生活资源,并按照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分配。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持这种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精神纽带,它要求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按劳分配方式下,其他利益分配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存在的制度空间。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其他社会阶层难以形成。
改革开放后,维持传统社会阶层结构的各个核心要素都出现了重大变化。首先是所有制结构的重大调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确立与完善,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空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成员在传统体制外就业、从体制外获得生存发展资源成为可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使得社会成员收入来源实现了多元化。与此同时,支撑传统社会阶层结构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变化,这就是各种合理合法的利益获取方式得到主流意识的认可并实现了合法化。这三大核心要素的变化既使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成为可能,也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突出表现就是在原有社会阶层的基础上分化出了新的社会阶层。传统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形成。
如何确定变革后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有两种标准。一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方法,就是以对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和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为主要标准来划分。在这种标准下,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依然存在,但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这就是“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①。有学者以职业分类为基础,把对各类资源的占有状况作为标准,将当前社会成员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②无论坚持什么划分标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成为一个基本事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社会阶层内部和阶层之间关系逐渐趋于稳定,出现了定型化趋势。这种定型化主要体现在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阶层之间流动速度降低,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逐渐形成,阶层内部认同的不断强化。
……
(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
中国特色廉政文化是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历史进程中孕育而成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有学者将这种变化概括为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人口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逐渐向城市、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城乡结构的变化就是随着城乡关系的调整,以劳动力和资本为主要内容的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快速流动。上述变化带来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核心内容,它的变化自然就是最重要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阶层结构相对稳定。其稳定性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了几乎全部生产和生活资源,并按照按劳分配原则进行分配。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持这种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精神纽带,它要求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按劳分配方式下,其他利益分配方式几乎没有任何存在的制度空间。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其他社会阶层难以形成。
改革开放后,维持传统社会阶层结构的各个核心要素都出现了重大变化。首先是所有制结构的重大调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确立与完善,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空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成员在传统体制外就业、从体制外获得生存发展资源成为可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使得社会成员收入来源实现了多元化。与此同时,支撑传统社会阶层结构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变化,这就是各种合理合法的利益获取方式得到主流意识的认可并实现了合法化。这三大核心要素的变化既使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成为可能,也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突出表现就是在原有社会阶层的基础上分化出了新的社会阶层。传统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阶层结构逐渐形成。
如何确定变革后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有两种标准。一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方法,就是以对生产资料占有状况和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为主要标准来划分。在这种标准下,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依然存在,但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这就是“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①。有学者以职业分类为基础,把对各类资源的占有状况作为标准,将当前社会成员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市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②无论坚持什么划分标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成为一个基本事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社会阶层内部和阶层之间关系逐渐趋于稳定,出现了定型化趋势。这种定型化主要体现在阶层之间的界限逐渐形成,阶层之间流动速度降低,具有阶层特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逐渐形成,阶层内部认同的不断强化。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