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49933
《走读京城角落》讲的是与北京这座城有关的一些人物的故事。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曾有无数名人来来往往,岂是一本小书可以容纳的。所以,本书所涉及的,主要还是近百年来曾经在北京留下过特殊的足迹、对北京产生过特殊的影响、在北京有一些特殊经历的名人。限于篇幅,选择的人物不多;不求其全,只为了讲一些特殊的故事。有许多名人,我们似乎很了解,其实未必。比如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詹天佑,百年来始终是国人的骄傲,但很多人被一些虚幻的“业绩”所蛊惑,而热衷于传播讹误——像所谓的“之”字型线路和所谓的“詹氏车钩”等等——以致遮掩了真正应当属于他的光辉。还有一些名人,尽管业绩辉煌,却被如今的人们所遗忘。比如朱启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几乎算不得“名人”,因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历史实在不公平,居然让一位改造过北京城、开发过北戴河、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事业的实干家默默无闻。至于溥仪、蔡锷、邵飘萍、林白水、张自忠、司徒雷登、张允和、梁从诫、侯仁之……他们生活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每一个人的经历,都与北京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采用走读的方式,在挖掘资料的基础上,还亲自走访与他们相关的居所、活动场所,这不仅是对资料的甄别与证实,更产生了一种与人物以及读者交流与对话的氛围。
自序01.焦平:袁崇焕墓的永远守护者02.詹天佑:军都山中大写的“人”03.朱启钤:“改造京城第一人”04.溥仪:从皇帝到老百姓05.蔡锷:潜逃出京之谜06.报坛双杰:“萍水相逢百日间”07.张自忠:抗战军人之魂08.司徒雷登:一个特殊的美国人09.张允和:最后的闺秀10.梁从诫:悲壮的执著11.侯仁之:“跑”上科学的巅峰12.花市印象(代后记)主要参考文献
3.佘幼芝:一段感人的故事2000年清明后的一天,在袁墓与袁祠所在的东花市斜街52号,我第一次见到了余家的第十七代传人——佘幼芝老人。她为我叙述了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
她说:“从先祖至今,佘家守墓已经整整370年了。我们佘家世代单传,都不长寿,始终没有活过七十岁的,而且多是急病而亡,如心脏病、脑溢血什么的。所以最荒唐的是台湾作家李敖最近写的那本叫《北京法源寺》的书,居然说有一代佘家人在法源寺当和尚!那怎么可能?那样我们佘家岂不是要断代了?我曾祖父余淇是第十四代;爷爷佘恩兆是第十五代;到我父亲佘显增时有兄弟俩,他行二,四十九岁就去世了;我伯父佘翰卿也是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我的堂兄。这也许是上天的安排,我们佘家注定不能蕃衍外迁,而要把根留在这里,永远继承先祖的遗训。”“文革”当中,墓地遭劫。由于传说墓中袁崇焕的头颅是金子做的,有人甚至挖地三尺,袁墓彻底被毁。祠堂的正房被当时街道革委会的主任和红卫兵占了,后来逐渐迁入十几户人家,而佘家则被挤到院西的两间小屋中——那本是以前余家的羊圈。堂兄一家也搬走了,不知下落。
“文革”结束后,有关部门根据佘幼芝提供的线索,修复了袁崇焕与佘义士的陵墓,但由于种种原因,袁祠却未能复原,这正是佘老人始终惦念的事情。几十年来,她把各级部门都找遍了,许多领导也亲自到这里来看过,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她说:“有人提议要把墓地迁到龙潭湖,和袁崇焕庙并在一起,我坚决反对。大将军的墓是文物,离开它所在的地方还能叫文物吗?我去市里区里到处找领导,反映情况,在有关人士的支持下,终于拦住了……”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他是一位普通退休教师。
说到佘家守墓的事,他说:“原先我对她不理解,不明白一个老太太东跑西颠地图个什么。后来,许多材料需要我帮她写,写着写着,我也被袁大将军和他们佘家的事感动了,有些材料我是含着眼泪写的。”曾经有一位美国人在参观过墓地后感慨地说:我们美国建国才二百多年,而佘家人为一个死去的将军竟然守了三百多年的墓,真是令人敬佩!这使焦立江更深刻地认识到佘家守墓的特殊意义:这分明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从此,他便成为佘幼芝最得力的帮手。他很为自己能够有幸参与这样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感到自豪。
那次,我还见到了他们的儿子焦平,他是一个很文静的小伙子。由于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佘幼芝热情地要我留下吃饭。午饭很简单,就是打卤面。切面是焦平现去买的,饭后,也是他默默地把桌子收拾干净。
佘幼芝与焦立江有两个孩子,女儿焦颖已经成家,儿子也参加工作了。
令人欣慰的是,也许是从小受影响的缘故,他们都很理解自己的父母,有空的时候,也经常陪他们去墓地打扫。孩子们还说,等将来真的有一天老人干不动了,他们会代替父母的。实际上,孩子们已经为保护袁墓做过不少事情。比如佘义士的墓碑在“文革”中失落,后来还是焦平发现的。那时他还小,有一次玩耍时无意中看到一块垫作台阶的石头上有些刻字,像是一块残碑,他赶紧告诉大人,经辨认后发现,那居然是佘家先祖的墓碑。
如今,这碑已被修复,重新竖立在陵园里余义士墓前。余幼芝说:“我儿子对佘家的事很自豪,自己还写过一首诗:‘独守义园思元素,勇镇宁锦慑贼胆;大破后金敌百万,生前功名身后传。’那时他只有14岁……”P7-10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