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78171
编辑推荐
近二十年来,本书作者一直在给研究生开设《现当代戏剧跨文化研究》的课程。在授课的同时,对当代戏剧家进行梳理,对他们的戏剧创作、理论来源、舞台呈现以及观众接受诸方面进行研究。其关注的重点在先锋性突出的戏剧家们身上,而北京的戏剧名家更是占据了其主要视野。由此,汇聚成了这本书。本书以北京当代几位著名的戏剧家为研究对象,选取的几位戏剧家,其共同特点在于对戏剧先锋性的开拓与追求,这在北京乃至全国的戏剧领域都具有典型意义。通过论述这些剧作家、导演的独特艺术个性,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戏剧舞台进行梳理,既可追寻中国当代戏剧的理论来源,又能够理清当代戏剧的成就、经验以及不足,进而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寻找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北京当代几位著名的戏剧家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当代戏剧的形态、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文学史意义。书中选取的几位戏剧家,其共同特点在于对戏剧先锋性的开拓与追求,这在北京乃至全国的戏剧领域都具有典型意义。通过论述这些剧作家、导演的独特艺术个性,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戏剧舞台进行梳理,既可追寻中国当代戏剧的理论来源,又能够理清当代戏剧的成就、经验以及不足,进而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寻找一些具有共性的东西。
目 录
章高行健:荒诞之外
一、
独特的女性视角
二、
后现代意识:“野人”与“文明”共存
第二章过士行:“闲人”的精神困惑与超越
一、
“闲”的意蕴
二、
困境与超越
三、
艺术上的荒诞与理性
第三章李六乙:纯粹戏剧的实践者
一、
专注于“人的精神的拆解”
二、
“纯粹艺术”之面面观
三、
先锋性其表,本土性其核
第四章林兆华:实验话剧的奠基人
一、
戏剧舞台上的醒目足迹
二、
个人戏剧工作室
三、
“自由戏剧观”的理念与风格
第五章孟京辉:坚守先锋姿态
一、
孟京辉戏剧发展的裂变
二、
孟京辉戏剧风格
三、
先锋的道路
四、
坚守先锋的意义
第六章田沁鑫:我做戏,因为我悲伤
一、
一戏一格
二、
复杂多变的时空结构
三、
中西结合的叙事模式
第七章何冀平:由文本中心走向舞台中心
一、
主人公与他人的“疏离”
二、
杂糅异域元素
三、
双重舞台空间的设置
第八章北京“人艺”实验剧场的得失
一、
人艺实验剧场整体发展概况
二、
自己的人与自己的戏
三、
外面的人与外面的戏
四、
人艺实验剧场发展的意义与阻碍
参考文献
后记
前 言
序言
媒体评论
评论
在线试读
章高行健: 荒诞之外以戏剧文学为核心的“易卜生—斯坦尼希拉夫斯基”模式,一直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圭臬,个明确地站出来打破其统治地位的就是高行健。1982年,他与刘会远合作的剧作《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引起了很大轰动。1983年,他的戏剧作品《车站》在北京演出,标志着中国荒诞剧的诞生;之后,他创作了荒诞剧《野人》、实验戏剧《彼岸》,其理论论著《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对学术界的戏剧研究以及戏剧创作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高行健希望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讲究戏剧艺术的综合性、剧场性、假定性和叙述性,力求突破戏剧现有的表现手段。他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在于,强调戏剧的独立,并终实现了“的戏剧”的戏剧理想。过了几十年再来看高行健,在人们几乎众口一声的“荒诞”之外,还是能够窥见一些别的有意思的东西。一、 独特的女性视角高行健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共创作了戏剧17种,其中有不少作品通过女性视角来探讨人生、存在、生命的意义。《生死界》(1991年)、《周末四重奏》(1995年)、《夜间行歌》(2007年)是其中的代表,通过女性对世界、人生的个体感受,揭示人的存在的烦恼,传达其创作理念,也蕴藏着高式人生哲学。其实,高行健早就关注到了女性视角。他在早的戏剧作品《信号》中就描绘了一个天真烂漫、多愁善感的姑娘——蜜蜂,透过蜜蜂无邪的眼睛,瞧见了这个世界零星的荒诞与苦恼。蜜蜂的影子在高行健的第二部戏剧作品《车站》里又出现了,她爱幻想爱做梦,却处在梦碎的恐慌中——“就这样无止境地痛苦地无止境地等待下去”②高行健:《高行健戏剧集》,126、127页,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在对未来的无限迷茫中“今天过了还有今天,未来的永远是未来”②。姑娘的困惑和烦恼,在《现代折子戏四出之——〈躲雨〉》中体现得更明显了,“明亮的声音”和“甜蜜的声音”在他者——老人的旁听下,以闲聊的方式探讨生活、自然、爱和美。而以女性视角揭示存在问题,在《生死界》《夜间行歌》这两部剧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两部都是女人独白式的独幕剧,女人的烦恼、困惑由具体到抽象,更哲学化,更禅宗化。此时,高行健剧中的“她”已经从《信号》《车站》《躲雨》中的懵懂少女,成长为阅历丰富的成熟女人。少女到女人的这一蜕变,不仅是剧中人物的蜕变,也可以说是高行健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升华。从《信号》中“她”对具体的爱情、工作的企盼,到《车站》里的姑娘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到《躲雨》里姑娘对美的思考,再到《夜间行歌》里的女人的叩问——“可我究竟是谁?或者何许人是我?”高行健:《游神与玄思:高行健诗集》,51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12。以及《生死界》中的女人的追问“何谓自我?”高行健:《生死界》,65页,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女性的思考在后期剧作中更加形而上和直接,且带有更多的禅宗思维。随着生命体验的丰富,对于生命的感知也愈深刻。高行健的剧作不再是少女对于爱情、未来的迷惘与幻想,而是阅历丰富的女性对于人生虚空的洞彻,更是作家高行健对于人生的澄明的洞见。高行健认为“剧作家比他同时代的哲学家多一层狡猾,或者说多一种方便,可以通过他的人物去表达他对社会、对时代和对人生的认识而摆脱政治和道德的禁锢”。高行健:《论创作》,60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8。高行健的创作、戏剧观与其生命哲学、人生态度密切相关,而高行健剧作中女性视角恰是他的生命哲学、人生态度独特的传递方式。1. 女性视角的特点〖*2〗窥见脆弱之人高行健剧中的女性承受的人生苦难较多,她们都不是巾帼英雄式的女人,而是一个个相当空虚、寂寞、恐惧、脆弱的“她”。她们身份普通,都是一个个小写的“人”,甚至无相的“人”。《信号》中的蜜蜂是个平凡的养蜂的姑娘,《车站》中出现的是一个等待命运和婚姻的二十八岁姑娘;《生死界》呈现的是一个精神崩溃的女人;《周末四重奏》中安是个中年的离婚女人,西西是一个沦落风尘的女子;《夜间行歌》里只有一名身份模糊的“她”。高行健的女性视角里,女人的处境卑微而又迷惘,真实而又冷酷的人生令她们痛苦不已,却始终无法走出困境。《周末四重奏》中的离异女人安,已经不相信婚姻了。她“总梦见一个黑皮口袋,人使劲揉搓,挤,压,就那么皮实,还就不破”,“还梦见一棵冒火的树,孤零零在一片空旷的田野,望着熊熊火光,无动于衷,也听不见一点声响”。②高行健:《周末四重奏》,61、82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历经生活的磨难之后,她像影子,像幽灵,像个活死人一样。她喜欢“阳光和煦”,喜欢听鸟鸣,喜欢听雨声,喜欢看云朵,想从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却始终无法摆脱梦魇,因为欲望还在。她面对达的诱惑,面对老贝的“出轨”,拼命压抑着欲望,在压抑中燃尽了自我。西西则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人,自幼父母离异,为了生活沦落风尘。“她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她不知道还能去哪里?”②她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却只能当达的情妇,然而达只是把她视为“一个小动物”。《夜间行歌》中的“她”,“像一只蝴蝶/活活钉在墙上/抖动翅膀/身不由己/一声呻吟/声嘶力竭/颤栗不已”,又像“一缕游丝/不知飘向何处”。高行健:《游神与玄思:高行健诗集》,54页。“她”是如此无助,如此悲凉,似游丝般无家可归,到处流浪,却又如被钉在墙上的蝴蝶连流浪的自由也没有。《生死界》中的“她”精神困顿到难以自拔,“看见自己肮脏的身体,在泥水中打滚,光天化日,在马路边上,众目睽睽之下,被人践踏。她满身疥疮,声音嘶哑,爬行求乞,受人唾弃”②高行健:《生死界》,50页。,与卡夫卡笔下的变形人颇为相似。这些女性的苦难多源于自身欲望的束缚,而身陷于精神困境之中。“可她竟然摆脱不了那些恩怨,忌妒与贪欲、烦恼与骄躁。她不是不知道佛说四大皆空,可她就摆脱不了人世的虚荣。”②“她”总觉得有一只冰冷的眼睛在盯着她的一举一动哪怕举手投足都逃脱不了。后她“居然看见她自己的眼睛”。其实,她一切的骄躁与烦恼都是自我窥探的结果,那冰冷的第三只眼睛不是他人的窥探,而是自己。这与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不同,高行健透过女性视角,通过女性的独白,从他人返回到自身去寻找痛苦的来源,探讨人与自我、人与自我欲望的关系,在思想界吹起一阵清风,让东西方读者眼前都为之一亮。因此,有人称高行健的戏剧为“哲学的戏剧”或“禅剧”。高行健在受到西方存在主义、表现主义影响的同时,又回归到东方的禅道智慧去思考人的存在问题。他透过一个个脆弱女性的眼,窥见了存在的种种困惑,真实地呈现存在的荒诞、无意义,并且“于没有意义中寻找意义,没有爱中求欢”,高行健:《周末四重奏》,83页。于荒诞中寻找真实。高行健的戏剧,是对艾略特所看到的人类繁华掩盖之下颓败的“荒原”和卡夫卡所捕捉到的世界的荒诞与变形的回应,是对现代人类生存困境的回应。中性视角高行健戏剧作品中的女性是超越性别的。“她”代表的不仅仅是剧中女人所呈现的自我,而是跨越了性别的普遍的人,既是女人也是男人,是你,是我,也是他/她。高行健剧作中的女性外貌、性格特征皆不明显。《生死界》由一个女人和一个女舞者共同构成女性视角。如果说《生死界》中还有一个女主人公,有其特定人生经历,那么在《夜间行歌》这样的诗剧中已经没有具体的人物了,全然不讲故事,第三人称“她”只是一个女性的叙述角度。高行健在角色介绍中就阐明了《夜间行歌》中女性形象的构成:“一位女演员和两位女舞者,一名忧郁,另一名活泼,三人共同呈现的是同一个人物,一个当今女性的形象,她。”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