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18855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瑞典的疆域扩张到顶时,其走向衰落的历程就已经开始。17世纪70年代的斯堪尼亚战争将这一点暴露无遗。法荷战争为何引起瑞典和丹麦兵戎相见?瑞典在德意志北部的领地为何在3年内丧失殆尽?丹麦如何取得它在近代史上辉煌的一场海战胜利?斯堪尼亚战争的历史将告诉我们答案。
阿尔比十字军战争,一场被人遗忘的战争,一场西欧政治力量重新洗牌的战争,还是法国君临天下和称霸欧洲的开端。
将制度变迁本身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梳理北宋地方、中央军事制度变迁背后的逻辑,消除“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等误解。
三国晚期的重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魏吴两国的命运——淮南三叛。
边陲小国本都与罗马之间的争斗,激烈的*次米特拉达梯战争。
《战争事典046:瑞典帝国衰落·北宋军制变迁·阿尔比十字军》回顾了发生在卡尔十一世在位时期的斯堪尼亚战争,在丹麦、勃兰登堡等势力的打击下,瑞典败绩连连,显出衰容;介绍了发生在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十字军战争;梳理了北宋军事制度的变迁及背后的逻辑;讲述了三国末期,发生在淮南地区的三次叛乱;记述了本都王国与罗马之间的*次米特拉达梯战争。
近代早期,瑞典曾在波罗的海建立了盛极一时的霸权。然而到了卡尔十一世统治时期,瑞典再一次迎来了战争的考验,此时的它难掩衰容,在丹麦、勃兰登堡等势力的打击下败绩连连。且看《瑞典帝国的衰落──斯堪尼亚战争》。
《法国强权的开端——阿尔比十字军战争》一文讲述了13世纪发生在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十字军战争。战后,朗格多克地区的贵族重新洗牌。一些原本较小的贵族在这次战争中失去了爵位、家园,而北方来的一些小贵族则在西蒙四世的带领下获得了自己的领地。然而赢家是法国王室,不仅法国南部的土地重回法王控制,阿拉贡王国和英国的势力也被逐出法国。
《北宋军事制度变迁》一文将制度变迁本身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梳理北宋地方、中央军事制度变迁背后的逻辑,并对“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淮南三叛是三国晚期的重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魏吴两国的命运。为何同一个地区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先后三次出现反对中央朝廷的叛乱?为何发起叛乱的领导者博得了后世不少文人学者的同情与肯定?这三次叛乱还为吴国创造了大展宏图的有利局面?答案尽在《三国归晋的序幕——淮南三叛》一文。
在东地中海,一个敢于反抗罗马威势并真正给罗马人造成惨痛损失的,是一个来自边陲之地、不起眼的本都王国。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本都王国在传奇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的领导下,坚韧地进行了三场对罗马战争。《本都与罗马之战——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就将为您讲述激烈的次米特拉达梯战争。
前言
瑞典帝国的衰落──斯堪尼亚战争
法国强权的开端——阿尔比十字军战争
北宋军事制度变迁
三国归晋的序幕——淮南三叛
本都与罗马之战——*次米特拉达梯战争(上)
路易十四穷奢极欲,好大喜功。当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后,路易十四借口妻子为西班牙公主,有权继承尼德兰地区,与西班牙进行了为时一年的“遗产战争”。1668年,荷兰、英国、瑞典结成的联盟通过外交手段,迫使路易十四接受了《亚琛条约》(Treaty of Aachen),吐出了一部分战果。然而,自签约之日起,野心不灭的路易十四就想方设法破坏《亚琛条约》。为了准备下一场战争,法国外交大臣于格·德·利奥纳竭尽全力物色盟友,财政大臣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负责筹集资金,而陆军大臣卢福瓦侯爵负责训练军队。
荷兰不幸地成为路易十四的新一场战争的目标。首先,它是法国吞并西属尼德兰地区激烈的反对者,只要路易十四的扩张野心不变,与荷兰再起冲突只是个时间问题;其次,荷兰置法荷两国在历史上的友好关系于不顾,竟然加入了“三国联盟”,为宿敌西班牙“求情”,这在路易十四眼中无异于背叛;再次,荷兰的商贸实力引起了“太阳王”的嫉妒;后,荷兰的共和主义与新教信仰,在一位奉行专制主义并力图消灭“异端”的君主看来,真是可恨极了。
1688年的联盟本身就是临时性的,缺乏坚实的基础。,在17世纪下半叶,英荷两国对海上利益的争夺相当激烈,“遗产战争”爆发之初,第二次英荷战争尚未结束。英王查理二世作为一名复辟君主,也十分反感荷兰的共和精神。第二,瑞典是“三国联盟”中脆弱的一环,它没有持续对抗法国的决心和必要,它财政紧张,只是为解燃眉之急才加入了同盟。第三,路易十四当时的野心并没有像后来(如奥格斯堡同盟战争时期)那样,暴露到引起西欧主要国家普遍抵制的地步。就这样,仅仅4年之内,“三国同盟”就土崩瓦解,其中的两个成员国还与第三个成了敌人。
1670年6月1日,英法签订了《多佛密约》(Secret Treaty of Dover)。这是法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强强联手,打败荷兰简直不在话下。瑞典的作用虽然不及英国那么关键,但拉拢它也费了一番周折。因为法国需要与奥地利、西班牙、荷兰、勃兰登堡的“钱袋子”竞争。当时,利奥纳已经去世,在法国新任外相蓬波纳侯爵(Simon Arnaud de Pomponne)的努力下,瑞典终于被法国的金钱打动了。这笔钱当然不是白给的──瑞典需要增兵北德,为法国“分忧”。具体的约定是:从1673年开始,瑞典应在德意志布置1.6万人的军队,法国每年向其提供40万塔勒,瑞典参战之时则增至60万塔勒;而瑞典也要求法国不要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拉拢丹麦。正式的《斯德哥尔摩条约》(Treaty of Stockholm)签订于1672年4月,大致是英国向荷兰开战的时候。这项条约使瑞典沦为了法国的雇佣兵。
看到荷兰在劫难逃,德意志的美因茨选侯曾派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前往法国,劝路易十四放弃进攻荷兰,并建议后者将目标转为埃及和东印度群岛。蓬波纳给美因茨选侯回信说:“圣路易的时代过后,发动‘圣战’的计划就已经落伍了。”
17世纪是瑞典的帝国时代。古斯塔夫二世参加三十年战争,将瑞典带入了欧洲的主流舞台,也将瑞典推上了列强的交椅。虽然他本人战死沙场,但瑞典的扩张并未画上休止符。在穷兵黩武的卡尔十世统治时期(1654—1660年),瑞典的疆域扩张到了。他不仅给波兰-立陶宛联邦带去了毁灭性的“大洪水”,还对丹麦(严格来说是“丹麦-挪威联合王国”)发动了进攻,迫使其签订城下之盟。瑞典获得了丹麦在松德海峡(Øresund)以北的斯堪尼亚(Scania,Skåne,斯科讷)、布莱金厄、哈兰、布胡斯兰等省,并短暂占领了特隆德拉格。在之后的岁月里,瑞典在波罗的海东部(如爱沙尼亚、利沃尼亚)和德意志北部(如西波美拉尼亚、不莱梅、维斯马)的领地相继丢失,但斯堪尼亚诸省却维持至今,这正是卡尔十世留给瑞典的遗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