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3181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三十八军、第三十九军、第四十军是东北野战军所辖的三支王牌军,有“东北野战军三只虎”之称,身经百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们又奉命入朝,成为我人民志愿军的中坚力量。权威性和珍贵性——作者是军界人士,掌握一手资料!作者是军界资深人士,曾亲身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并担任重要职务。普通作者能掌握的资料和他们掌握的资料相比,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独特性和真实性——军人视角,真实经历!本书从军人的视角,描写军人的真实经历、感悟,不是虚构的小说、电影,书中讲述的是他们和战友曾经在战场上流过的血!作者亲身参与抗美援朝战争,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理解和态度与没有经历过真正战争的人完全不一样!市面上大部分书是笔杆子写出来的,这本书是枪杆子写出来的!
更有冲击力,更吸引眼球!市场上军事书常有,军人写的军事书不常有,担任重要职位的军人写的军事书更稀有!腰封的宣传语结合了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东北野战军三只虎”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透过真实的战斗情景来感悟“三只真老虎”的“真”以及“帝国主义纸老虎”的“假”,也希望读者能够将志愿军的精神埋在心底:中国人不接受帝国主义的强权和威胁!任何帝国主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不合理的事,都不能一笔带过!他们需要知道,做错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代价要么是血,要么是命!
本书记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抗美援朝的战斗历程。三十八军是*批入朝参战的部队。从1950年10月22日由吉林省辑安(现为集安)跨过鸭绿江,直到停战前十几天才奉命回国,可以说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这期间,作者在这支部队先后担任副军长和军长,始终同全军指战员战斗、生活在一起。
章 岂能置之不理 1
一、和平受到威胁_2
二、并非偶然_7
三、不招即来_13
四、纷纷请缨_18
五、紧急出师_27
第二章 次较量 31
一、踏上燃烧的土地_32
二、陌生的战场_35
三、慎重初战_40
四、有得有失_44
五、意外的战斗_51
六、攻取飞虎山_56
七、任务突变_61
八、战地之花_63
九、争取主动_66
第三章 二次战役的序幕 69
一、敌我都准备决战_70
二、飞虎山鏖战_72
三、怀恨瓦洞_76
四、激战在继续_80
五、铜墙铁壁_84
六、从日出到日落_90
七、转移之前_94
八、诱敌上钩_96
九、摸清敌人的态势_99
第四章 包打德川 103
一、从上到下憋了一股气_104
二、胜利的保障_110
三、麦克阿瑟的梦呓_115
四、奇兵闯关_118
五、德川之敌惊梦_123
六、炸桥断路_128
七、瓮中捉鳖_131
第五章 为了抓住主要目标 135
一、关键的一仗_136
二、勇夺险关_139
三、关门打狗_145
四、“闸门”前的激战_149
五、重创土耳其旅_152
六、分兵龙源里_156
第六章 分割包围美军 165
一、集中力量围歼敌人_166
二、龙源里激战_168
三、可爱的人_174
四、枪声就是命令_184
第七章 美军是可以战胜的 189
一、祖国的声音_190
二、少爷兵的喜剧_193
三、战俘队的趣事_196
四、胜利万岁_203
五、领袖的关怀_205
第八章 把敌人赶过“三八线” 209
一、趁热打铁_210
二、红色根据地_216
三、饱含深情的粮食_218
四、阵前捕俘_222
五、箭在弦上_224
六、迎新献礼_229
七、高山险路挡不住_236
八、插入敌纵深_239
九、三进汉城_247
十、老奶奶的心_251
十一、停止追击_254
第九章 汉江南岸烽火起 257
一、由休整转入防御_258
二、互探军情_261
三、英雄乐章的前奏_264
四、孤胆英雄潘天炎_275
五、“就想5 点钟”_278
六、可敬的“战士母亲”_282
七、血战山中里_288
八、今天是大年初一_294
九、前线在苦战_300
第十章 背水作战 305
一、不辱使命_306
二、砸不烂的决心_309
三、英雄的奉献_312
四、血战350.3 高地_318
五、鹰展雄姿_326
六、血肉筑长城_330
七、虎去雄威在_337
第十一章 转战汉江北 339
一、阻滞敌人过江_340
二、以少胜多_343
三、扁担棒子齐上阵_348
四、悄然脱险_351
五、统帅的鼓励和信任_355
六、的胜利_357
第十二章 准备继续战斗 361
一、前线战犹酣_362
二、炸弹与爱情_365
三、彭老总“作文章”_368
四、祖国和战士心相连_372
五、光荣的旗帜_374
六、人民爱英雄_378
七、为了银燕参战_382
八、胜利的源泉_384
九、一年的巨变_387
十、粉碎细菌战_390
十一、难忘的友谊_397
第十三章 防守“三八线” 401
一、重返前线_402
二、神出鬼没_404
三、钢铁阵地_408
四、狙击手的功勋_414
五、零敲敌阵地_418
六、不用枪炮的攻势_422
七、多亏运输兵_424
八、阵地风采_430
第十四章 诸兵种协同攻坚尝试 435
一、受命战术反击_436
二、总攻之前_438
三、守住立脚点_443
四、争夺主峰的激战_449
五、英勇不屈的战士_453
六、值得吸取的教训_458
七、亲人来到前线_460
第十五章 从西海岸凯旋 463
一、不许仁川登陆重演_464
二、把西海岸镶上铁甲_470
三、胜似一家人_473
四、天罗地网_476
五、永久的纪念_479
六、祖国,我回来了_484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烈士名单 491
后 记 497
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反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参加这场战争和为它做过种种努力的人,是不会忘记这段历史的。就是当时在课堂上,听讲过“谁是可爱的人”故事的小朋友,现在还常常把志愿军英雄故事讲给他们的后一代听。我作为这场战争的亲历者,每忆及这段往事,便禁不住内心的激动,那血与火的战斗日月,就像昨天发生过的一样。在这和平的日子里,重温这段历史,不仅温故可以知新,而且也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1950年10月,新中国诞生刚刚一年,经过多年战乱的中国人民,极想在和平的环境里,把国家建设好;而美国却不顾中国政府的再三警告,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期望,竟令其侵朝军队越过“三八线”,向中朝两国边界鸭绿江、图们江疯狂进犯。其空军竟轰炸扫射我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杀伤中国和平居民。在美国以武力残暴地侵略我国邻邦朝鲜、霸占我国领土台湾、朝鲜处境危急、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纷纷起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同志统帅下,于1950年10月19日开赴朝鲜,迎击疯狂北犯的美国侵略者。
这场战争是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性战争。敌方,是以美国为首的十六个国家的军队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以及南朝鲜军队。我方,则是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两支军队。我军是初次同美军作战,而且敌我双方经济力量和军事技术装备优劣悬殊。敌军具有现代化的优良装备,具有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火力强,机动快。中国人民志愿军既无坦克,起初也无空军,只有少量炮兵和步兵的轻型武器。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紧紧依靠中朝两国人民,与朝鲜人民军紧密团结,并肩作战,不但未被敌人战胜,反而战胜了敌人。自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朝军队一鼓作气,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附近,收复了朝鲜北部广大土地,歼灭了大量敌人,扭转了朝鲜战局,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后,到1953年7月27日,面对被迫转入防御的敌人,中朝军队在横贯朝鲜的250公里的战线上,构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阵地。先后粉碎了敌军多次重点进攻,还进行了多次胜利反击,并取得了反“绞杀战”、反细菌战和反登陆斗争的胜利,使敌人遭受了惨重的伤亡和巨大的消耗。迫使敌人不得不接受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宣布了它侵朝战争的失败。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为维护东方和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本书记述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抗美援朝的战斗历程。三十八军是批入朝参战的部队。从1950年10月22日由吉林省辑安(现为集安)跨过鸭绿江,直到停战前十几天才奉命回国,可以说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这期间,我在这支部队先后担任副军长和军长,始终同全军指战员战斗、生活在一起。我们军在志愿军党委和首长的领导指挥下,先后参加了至第四次战役。部分师团干部和炮兵,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第四次战役之后,曾奉命在朝鲜北部一边休整一边担任西海岸的防御任务。1952年春二返“三八线”一带担任阵地防御,并对敌进行数次战术反击。1953年1月,为粉碎美国侵略者两栖登陆计划,又重返西海岸准备反登陆作战。在执行上述任务中,我们军的广大指战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表现了英勇顽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进攻中,在执行迂回穿插任务时,不顾敌人猛烈的炮火封锁,克服一切疲劳和艰险,跋山涉水,勇猛前进;在防守中,不论敌人的飞机、坦克和炮火如何轰击,能够沉着坚定地固守阵地,大量杀伤敌人,即使在敌人力量大于我数倍的情况下,仍能顽强不屈,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即使战至后一人,仍不放弃阵地。许许多多负伤的同志不仅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也不离战场。许多壮烈牺牲的烈士尚有一息时,仍鼓励战友消灭侵略者,争取战斗胜利。他们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以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安全为怀,都以更多地消灭美国侵略者为快,都以争取和维护东方和世界和平为己任。他们的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使他们把援助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和保卫自己的祖国完全统一起来,同朝鲜人民和人民军,亲密团结,甘苦与共,为战胜共同的敌人而奋不顾身。许多来自祖国的作家、记者,如魏巍、李庄、黄谷柳、刘爱芝、西虹等,曾随部队一起战斗、采访,写出了《谁是可爱的人》《战士与祖国》《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等感人至深的战地报告,使全军同志受到很大鼓舞。主席、彭德怀司令员的鼓励和志愿军领导机关的多次通令嘉奖,更使我们感到莫大的光荣。我们全军同志都深深地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没有中央军委和志愿军首长的英明指挥,没有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大力支援,没有兄弟部队的密切配合,就没有我们的胜利,也就没有我们的光荣。
一个军的情况反映不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整个面貌;我们军又一直在朝鲜战场的西线作战,更难以反映出整个战线的态势。就是对本军的情况,也只能尽我所知,尽我所能了解到的英雄单位和英雄人物的战斗史实,难免挂一漏万,顾此失彼。为了比较准确而实在地反映三十八军在抗美援朝中的战斗生活,曾征求了在当时任军政治委员的刘西元、吴岱同志的意见;而我们的老军长梁兴初,军参谋长管松涛,军政治部主任王树君、副主任李际泰,已相继故世,无法得到他们的帮助,这是十分遗憾的。
如果读者能从这部回忆录感受到志愿军爱祖国、爱人民、爱中朝友谊、爱和平的深情,并能了解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而受到启迪,我则感到不胜荣幸,在朝鲜战场英勇献身的成千上万的烈士,也会聊以慰藉了!
后记
我没想写回忆录。一是在工作岗位上没有精力去想,二是写回忆录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在我卸职以后,许多三十八军的老同志都希望我能把三十八军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历程,写个东西,以纪念在这场战争中流血牺牲的同志。为此,我稍有动心。加上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也要我写,因此,我想我们军和兄弟部队一样,在朝鲜打了那么多仗,打了那么多胜仗,并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应该写。应该把三十八军在朝鲜战场近3年的经历,把广大指战员、特别是英雄和烈士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写出来,以飨广大青少年读者。
这本书,光凭我个人亲历的记忆是完不成的,因此,通过座谈、走访,在沈阳、保定、北京等地,还请在三十八军入朝期间的军、师、团领导人和机关干部,以及英雄模范近200人,广泛地回忆了各自的经历和提供了许多历史资料,并对如何写好这部回忆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他们是刘西元、吴岱、杨大易、沈春光、李忠信、江潮、于敬山、刘海清、翟仲禹、李伟、宋文洪、凌少农、牟立善、朱家礼、武洪年、范天恩、赵霄云、朱月华、邢泽、胡光、崔浦、裴飞正、郭保中、孙洪道、王丕礼、张镇铭、于正基、苏承高、冯怀玉、李光兮、张魁印、柴川若、赵欣、吕本支、陈凯、朱恩树、周栋林、高宗元、王玺、张仲加、李淼生、王道平、周文礼、郭忠田、徐恒禄、高润田等同志。另外,还参考了三十八军积累的军史、战史和相关资料及英雄模范集等史料。从而可以看出,这部回忆录,是三十八军老同志的集体回忆录。
血与火的战斗生活细节,能反映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斗争中的精神风貌。有许多故事当时就传为佳话,并且深深地感动了我,至今仍使我记忆犹新。但为了真实地记录历史,我还借助了基层单位同志们的回忆材料,以弥补个人的有限记忆。
为了便于表达我对英勇牺牲的烈士的怀念之情,便于表达对同我一起战斗的全军同志的战友之情,便于表达我对这场战争的反思,本回忆录采取了人称的表述方式。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沈阳军区领导机关的支持,得到了三十八军领导机关的协助,还得到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一些同志的帮助。原三十八军司政机关的郑翔九、胡顺纯、张海等同志,帮助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尤其是业已离休的佟希文、刘朝荣二同志,花了两年多时间访问、座谈、执笔写成了这本书,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对三十八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史实的记述和对一些情况的分析,难免有失误和偏颇之处,希望三十八军的老战友、老同志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