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516707
编辑推荐
专业:专家写作,有理有据;易读:语言通俗,资料多样;趣史:史实鲜活,故事生动;多图:图片丰富,涵盖古今;有序:时间为序,技术为线。 《狙击图文史》全书囊括30场大小战事、40多位狙击精英、50份知识档案、60多种经典枪械、150个历史人物、370余幅珍贵图片,跨越近 400 年的历程,走入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为方便中文读者查阅和研究,我们还精心准备了注释、狙击手名录、术语表、人名表等等。《狙击图文史》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另类世界战争史,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人类武器演进史,还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军事技术进化史。
内容简介
二战时,盟军的杀敌耗弹比为1∶25000;越战时,美军则达到1∶200000;但对现代狙击手而言,其水平却可接近1∶1(One Shot, One Kill)。从《兵临城下》《美国狙击手》等好莱坞大片中,我们均可领略到这种一枪毙敌的威力。 《狙击图文史》运用丰富的图片和通俗的文字,生动描述了17至21世纪的狙击发展史,鲜活刻画了诸多细节:★ 战争历史:涵盖重要武装冲突的历史和背后故事;★ 武器装备:介绍代表性武器与装备的性能及演变;★ 技术水平:讲述科技如何影响战争轨迹和历史进程;★ 战术战略:展现战术思想、战略理论的沿革与实践;★ 军事知识:收录各式专业数据、档案、文本、图表等。 …… 《狙击图文史》全书囊括30场大小战事、40多位狙击精英、50份知识档案、60多种经典枪械、150个历史人物、370余幅珍贵图片,跨越近 400 年的历程,走入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生死瞬间。为方便中文读者查阅和研究,我们还精心准备了注释、狙击手名录、术语表、人名表等等。《狙击图文史》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另类世界战争史,也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人类武器演进史,还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军事技术进化史。
目 录
前言致谢第一章 17世纪—19世纪初:狙击手的孕育和诞生滑膛枪时代 法国-印第安人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 滑膛枪的没落 第二章 19世纪初—19世纪末:发展与覆辙 新技术推动发展 来复枪的胜利 美国南北战争:神枪手的新传奇 第一次布尔战争 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从局部战争到世界大战 第二次布尔战争 一战西线:堑壕对垒 加利波利狙击战 二战东线:兵临城下二战西线:攻守相易 与日军一较高下 第四章 20世纪下半叶—21世纪:和平的幻影 朝鲜战争 英、澳、加军狙击武器 美军狙击装备 朝韩狙击装备 希望的微光 越南战争 马岛战争 联合国行动 车臣战争 苏军在阿富汗 美军遭遇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自由行动 反恐之战 狙击的未来 世界著名狙击手不完全名录 英汉词汇对照表
前 言
译 序 在中文里,“狙击”一词并非近代以来的新生事物,《史记·留侯世家》云:“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这段文字记载的是张良刺秦一事,刺客用一柄大铁锤暗中埋伏、伺机袭击,行动方式类似于如今的狙击,只是武器和袭击距离不同。而在英文中,根据较普遍的一种说法(另一说见本书第一章),狙击(sniping)一词源于历史上驻印英军的一种猎鸟活动——猎取对象是沙锥属的鹬鸟(snipe),行动灵敏,警惕性高,因而猎手往往需要具备高超的枪法和隐蔽技巧才能得手。由此可见,在英文中,狙击自诞生之初便与狩猎息息相关。事实上,早期的狙击手有不少都是猎人出身,只是当时,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与如今的狙击手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仅仅充当普通的线列步兵。 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早期,欧洲的步兵战术主要建立在滑膛枪的集群使用上,即相关影片中常见的“排队枪毙”战术。不过,正如滑膛枪和刺刀的出现改变了步兵战术一样,伴随着线膛枪和瞄准装置的出现,狙击手的前身——猎兵、散兵、神枪手等,也开始逐渐活跃于历史舞台,推动了步兵战术的演进。 在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时期,狙击战术得到了大规模使用。以美国大陆军中的汤普森来复枪营为例,该部队装备的宾夕法尼亚步枪(也称肯塔基步枪)是当时最精良的枪械之一,能在200—300米的距离上有效打击敌人,而英军装备的滑膛枪在有效射程(不到100米)和射击精度上均相形见绌。此外,美军神枪手还会优先射击英国军官、军士和炮兵等重要战略目标,对英军的指挥体系造成了沉重打击,加速了战争胜利进程。英军也被迫思变求新,开始征募来复枪手,在本场战争和此后的战事中担负散兵或神枪手的角色。在这一历史时期,传统军人之中存有某种骑士精神的余晖。他们相信,军人应当光荣地立于战场,直面敌人,以集群线列的相互齐射决出胜负,将自己的性命交予运命。但善于隐蔽、伺机而动、枪法精准的狙击手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规则,令一方被动挨打却难以有效还击。因此,直到二战时期,狙击手都曾被一些人当作“不光彩的刺客”。然而,“兵者,诡道也”,无论是春秋时期的宋楚泓之战,还是美英1812年战争,都证明了一点: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固守教条,无异于作茧自缚。 本书内容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前三章覆盖了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近代时期,作者为帕特·法里(Pat Farey),第四章则覆盖了二战后至伊拉克战争的当代时期,作者为马克·斯派瑟(Mark Spicer)。从滑膛枪到线膛枪(来复枪),从机械瞄具到夜视仪,从鲜红军衣到伪装迷彩,从法国–印第安人战争到伊拉克战争,本书不仅讲述了枪械狙击的发展史,还用一个个鲜活的战例串联起了狙击装备、狙击战术、伪装手段 和狙击手角色的发展历程,并配有丰富的历史档案图片和战争重演照片。 翻译永远是个学习和精进的过程。对于书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术语和其他细节,我尽可能地查阅了中外资料,但因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如有疏漏之处,还请读者见谅,并不吝指出。 在本书的翻译和校对过程中,我首先要感谢本书策划人朱策英提出的翻译思路和修改意见,他细致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工作热情让初涉图书翻译的我受益匪浅。同时,我还在枪械术语方面得到了邓苗先生的帮助,在澳洲华裔狙击手Billy Sing的姓氏译法上得到了朱东贤先生的帮助,在此对他们深表感谢。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对本书翻译工作的支持以及在文字润色上提供的帮助。 傅建一 2018年4月于榕城
免费在线读
第四章 20世纪下半叶—21世纪:和平的幻影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渴望回归常态,避免引发任何冲突和战争。国际社会再次开始相信战争将一去不返,相信人类终已明白武力冲突的狰狞面目。但遗憾的是,这些美梦永远都不太可能成真。人们说服自己相信如今一切都好,覆辙绝不会重蹈,但却为此立刻抛弃了一切与战争及冲突有关的东西,淡忘了常常来之不易的教训。其中一个被频频抛之脑后的教训,便与狙击手的技能有关。 和一战结束时一样,各国军队几乎无一例外地抛弃了狙击训练,解散了大大小小的狙击队,让技术娴熟、经验丰富的狙击手们回到单调的日常工作中去。这些人曾在战争中执行过万分危险、责任重大的任务,如今却得交出所有狙击装备,要么回到原先的步枪排中,要么调入当权者们觉得合适的工作岗位,比如情报部门。有些人虽然进入了看重自身技能的政府机构(这种例子也屡见不鲜),但绝大多数人实际上被抛弃了。一同被抛弃的,还有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这种情况的根源常常在于财政状况。战争对各国的经济都是巨大的消耗,而新当选的政府又在重重压力下快速削减开支,将资金投入平民社区,重建国家。这种选择是必要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与此同时,又有一大批陆军、海军和空军将领力图保全麾下的坦克、舰船和飞机。要保留这些装备,就势必要在其他方面做出牺牲。而狙击一向只被看作“战士加步枪”,无关紧要。 经过过去约60年间的数场战争和冲突后,狙击如今不仅被视为一种合理的作战形式,还是许多情形下的必备利器,这种地位在史上绝无仅有。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狙击手受训数量也逐年增长,每年增加两倍。 二战结束后,在各国的裁军大潮中,狙击手再次式微。例如,英国军方就很快终止了一切狙击训练计划,并解散了狙击部队。若非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先见之明,英军将遗失一切狙击经验。 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完全担负起了突击队的角色,英国陆军方面则解散或调离了资质合格的突击队员。就突击行动的核心要义而言,任何能让一支小分队对敌方大军占据上风的战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狙击恰恰就能做到这一点。 狙击不过是对步兵技能的整合,将之提升到专业级别的高水准,并训练出素质高超的战士。在突击队这样的小分队中,狙击手的技能既有价值,又受重视。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一向重视方方面面的职业精神,这种作风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中也有体现——后者要求所有成员首先都应是步兵,无论他们具有何种特别技能,无论他们是医护兵,还是战斗机飞行员。 当今英美两军的狙击学校和狙击课程,均发轫于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这一点无可非议。当战争再次无情降临时,皇家海军陆战队是唯一一支可以动用狙击手的部队——狙击手不仅在这里保留了下来,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对分处大西洋两岸的英美两国海军陆战队而言,任务的顺利执行离不开轻装部队的行动。或许正是这种依赖,才让二者双双认识到了狙击手所具备的“乘法效应”。不论这种洞见为何者所有,狙击之所以能在后续战事中迅速克服阻力回归部队,还是得归功于两国的海军陆战队。同时,这也为狙击重返大部队赢得了时间。 朝鲜战争 和平是种难以捉摸的奖赏。不论是出于经济原因,抑或宗教原因,人类的部族精神会使之一再陷入与他人的纷争。因此,当军事冲突于1950年在朝鲜半岛爆发时,并没有什么好令人讶异的。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对于世界应当如何运行,苏美双方秉持不同的观点,这种矛盾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态势。原属同一个国家的朝鲜半岛,也被一分为二,成为超级大国间的角力场——苏联支持朝鲜,美国支持韩国。1950年6月,当朝鲜的共产党部队跨越分界线进入韩国时,这一紧张态势全面爆发。 随着军事冲突的来临,军队急需扩大自身规模,提升作战能力,几乎没有时间重新训练狙击手。与此前的所有重大冲突一样,敌方狙击手造成的伤亡越来越多,没多久就迫使西方军队开始反思,狙击手因而很快回到了战场上。 朝鲜战争中,喷气式战斗机和各式先进武器纷纷首次亮相,但狙击手们以实际行动再次证明,虽然他们地位不高,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他们仍有能力发起行动,对敌人造成重大损失。朝鲜半岛的地形和气候使步兵再次成为了战斗的焦点;不管如何轻描淡写,双方士兵实际上均是以步枪和机枪交战。在这样的竞技场中,克服敌军狙击手的威胁成了每个人最大的梦魇。 双方狙击手的穿着和装备均和数年前的二战狙击手别无二致。入库的步枪重返战场,望远式瞄准镜和高倍观瞄镜也一并再次下发,经验丰富的二战狙击手也被搜罗出来,重回老本行。 在朝鲜半岛恶劣的天气和地形中,双方部队都陷入了以堑壕战为主导的僵局中。这与一战中的欧洲北部战场颇为类似,远距离对峙成为战斗的常态。狙击再次被用于教训那些把脑袋伸出防御阵线的人,许多联合国军军官在试图观察朝军部署时被子弹放倒。和过去的所有战争一样,高级指挥官越早出现伤亡,一些未尽事宜便会越快得到落实。 狙击手具有一击入魂、重创士气的独特本领。由于不知道狙击手藏在哪儿,能看见谁,部队便无法做出有效隐蔽,常常严重影响了日常作战效率。在各种报告和新闻中,联军士兵频频提到朝鲜狙击手无处不在,这显然是种夸张的表述,但也深切地反映了敌军狙击手是如何在心理上影响普通士兵的。若将这种威慑力放大到部队级别的规模,只消一支部队,你便能看出,在一片广阔的战区中,狙击手会对敌手的信心和士气造成多大摧残。 联军狙击手很快重新掌握了如何把控间接火力——在二战的洗礼中,他们曾将这项技能磨炼得炉火纯青。经过训练,狙击手们善于观察目标区域,而不像多数士兵仅仅是“看看”而已。也就是说,狙击手会搜寻与敌军活动、方位或惯例有关的细枝末节。它们可以是一次大意的移动,一处显眼的地面标志,或一根伪装欠佳的电台天线——这些细节都表明这一区域值得深入观察。很多时候,在经过进一步观察后,狙击手能够识别敌军的方位、路线或意图,并能够呼叫成体系的支援武器,如装甲部队、火炮、迫击炮乃至机枪等,用猛烈而准确的火力打击敌军,造成大规模伤亡和破坏。 在20世纪40年代末,有种错误的观点曾风行一时,即狙击不再为作战所需,技术的进步使之变得多余。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狙击作战装备领域没有出现任何新研究或新进展。狙击手们发现,他们得到的武器比自己还要久经沙场。另外,二战同盟诸国的分裂,以及各国政治立场的不同,此时也都卷入了朝鲜战场。于是,曾在二战中与苏军并肩作战的美英两军,如今却联手在战场上对抗苏联设计的武器。……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