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709432
在历史中感受热血,透过制服徽章读懂历史
《号角》丛书以徽章、制服为主题,秉承专业、系统又不失趣味性的编撰理念,在世界各国军事历史中穿插徽章与制服介绍,在勋章与制服的品鉴中讲授战争历史。本丛书除了品鉴古今中外的勋章与制服外,还会详细地披露各类勋章与制服的制作、版本、级别等信息,为收藏或鉴定提供参考和查询。本丛书的插图大都来自国际拍卖行或私人收藏家实拍,旨在虔诚为读者们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
前言
菊纹之祭:日本纪念章小考
嘉勇三军:德国陆军普通突击奖章鉴赏
神圣首勋:俄国圣徒安德烈勋章全史
汗铸金星:苏联劳动英雄和镰刀锤子金质奖章
烽火戎装:抗战中的国民革命军制服(陆军篇)
心向大海:民主德国人民海军制服徽章鉴赏
万国勋章汇(F)
在历史中感受热血:写在号角Ⅴ出版前
当诸位捧着第五册《号角》细细阅读的时候,举国上下刚刚度过了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重要纪念日。七十年以来,国家日益强大,国民面貌日新月异,而对中国军事历史,尤其是抗战历史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对于抗战历史的认识也越来越客观。一个较为显著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忍受不了个别制作低劣的抗战“神剧”,先不说大家对其中历史错误越来越犀利的批判,就说对其中错漏百出的制服徽章和武器装备也越来越无法忍受。
制服徽章文化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研究制服徽章文化本身,也是在研究历史。很多朋友在对历史充满热情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其中的细节部分,制服徽章就是历史的一个细节。制服徽章研究历来在中国不是显学,甚至连隐学都算不上。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学者专家,可能都认为制服徽章只是一种非常偏门的历史题材,鲜有学术价值,甚至有的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层次较低的兴趣爱好而已,而制服徽章收藏更是有“玩物丧志”之嫌。但殊不知制服徽章文化在西方国家的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为何对西方战争电影津津乐道?除了剧情和表演等基本因素外,演员的着装和配饰很难找出问题,这就是因为他们对历史上制服徽章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已经内化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所以电影开拍前,道具师必须早早完成考据工作。而反观我们的影视剧制作,将内战时期的国军军官开领常服用在抗战时期、日军红色山形胸章处处皆是、各种勋奖章的佩戴毫无章法等等谬误不一而足。更可气的是,近一部公布剧照的电视剧竟然将二战德军制服稍作改装,穿在了国军军官身上!
当然,这些问题不可能立即解决。本身中西方对军队的态度和认识就存在极大差别。西方军队从很早就实现了职业化,因此制服徽章也成为军队后勤的一个专门分类,并且不断发扬光大,以至于制服徽章学在西方一直都有很好的发展。而中国的军队历来都是集合下层民众的一个群体而已,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好男不当兵”等等观念深入人心,再加上民间对军事题材总是冠以“黩武”、“好斗”、“血腥”的印象,甚至羞于启齿,所以对于制服徽章这种更显边缘的历史门类,兴趣就无论如何也提不起来了。
但是,不能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制服徽章文化的不重视,就忽略其本身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之前几册《号角》中,大家应该能够感受到徽章制服文化的独特魅力,那些制服徽章不单单是纷繁复杂、精妙绝伦的,更能让我们透过它们去进一步读懂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制服徽章是历史的一个载体,或者说,它们是历史的叙述者,通过它们,我们能够纠正认识上的错误,将历史完整地复原。
这么多年以来,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对抗日战争大小战役、武器装备、英雄先烈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但对于抗战制服徽章的研究却非常少见。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制服徽章恰恰是我们经历了七十年时间之后再度复兴抗战精神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台湾著名军事学者滕昕云先生曾说过:“一部抗战史除了许多关键的重要历史人物外,根本就是成千上万的小人物在战场上面对死亡与伤痛,抗拒着战场上的恐惧,忍受煎熬、挨饿受冻,用人类脆弱的力量去承担无法抗拒的大环境压力,所共同谱写出来的雄浑史诗,而军服、徽章、符号、个人武器、随身携行的装备等等,正是这些亲身参与的人和他们贴近的个人物件,可以说是战士们体的代表与象征。不去了解这些基本的个人物件,我们将很难去体会这一份人性、潜藏于内心深处的历史情怀和感觉;否则一部抗战史对我们而言,充其量不过是一段冷冷的文字叙述而已,我们将无法深沉地去体会其中的实质意义和蕴藏的丰富人性感动。”好在近几年以来,我们观察到两岸对抗战时期的制服徽章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涉猎,除了滕昕云先生2001年出版的《抗战时期陆军服制装备1931~194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003年所编《民国军服图志》、汤桂霖先生2005年出版的《黄埔军服:国民革命军军服典藏鉴赏》外,国内各杂志也会经常出现一些专门文章,甚至在国外也出现了英文专著。
所以说,研究抗战时期的制服装备,并不单纯地是对制服徽章这些物件的研究,其目的之一是使先人们流血牺牲的精神得以流传于后辈;而对整个制服徽章文化的热爱,也不单单是人性追求美好天性的使然,更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一种期盼。
鹰颈上的珍宝——普鲁士的蓝马克斯勋章
德意志,历来就是一个注重战功与荣誉的国度。其历史上庞杂的奖赏体系既让人惊叹,又让后人保持了极大的收藏热情。国人对德国的铁十字勋章耳熟能详,但是很少有人了解比铁十字存在时间更长、授予级别更高的一款德意志勋章。尽管它从来没有作为一个全德意志的勋章,但在200多年的颁发历史中,这款普鲁士的勋章已经被认作是德意志尚武精神的一个主要象征。这,就是在德意志历史上保持了特殊地位的功勋勋章(Pour le Mérite),它更普遍地被后人称作“蓝马克斯勋章”。
1740年5月31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登上了皇位,成为普鲁士新的国王,时年28岁。大权在握不过短短七天,弗里德里希二世便开始思考设立属于自己的勋章。于是,功勋勋章设立了。其正式设立的时间确定为6月7日,首批获得功勋勋章的分别是瓦雷纳侯爵腓特烈•威廉中校和将军副官汉斯•克里斯托弗•冯•哈克上校。
在整个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期间,总共有923枚功勋勋章被颁发给了那些功勋卓著的军人,或者是国王个人比较喜爱的臣子。作为弗里德里希二世年轻时代创立的一枚勋章,功勋勋章见证了整个弗里德里希家族的发展,见证了普鲁士王国的重要时刻,并在其后的数百年里见证了无数德意志英杰们的丰功伟绩。
1810年,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妻子路易丝王后去世。1811年1月18日,为了寄托哀思,国王设立了一枚金质的橡树叶配饰以纪念王后。
作为极高的荣誉等级,增加了橡叶配饰的功勋勋章只用于表彰获得了重大军事胜利或对战争进程做出了极大贡献的高级军事指挥官。简单地说,当橡树叶配饰用于红鹰勋章,代表着“升级”,比如“三级 橡树叶=二级”,而用于功勋勋章,则表示获得者在战场上有过重大斩获。
1844年7月18日,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为功勋勋章设立了一种新的配饰——一枚金质的霍亨索伦皇室皇冠。作为家族权力的象征,这足以代表一切荣誉。加之珠宝匠人的精湛技艺,这枚17mm×14mm的金质皇冠看上去更像是一枚精美的珠宝工艺品。与橡叶饰一样,皇冠饰背面也有一个用以悬挂在勋带上的小环,但是在其之下更增加了一个小挂钩,以衔接位于功勋勋章十字上臂的衔接环。严格来说,皇冠配饰是一种荣誉标记,而不是功绩表彰,它只授予那些在当时还活着的,持有功勋勋章超过五十年的获得者们。
虽然规定允许皇冠配饰可以与橡树叶配饰搭配佩戴,不过这种可能性并不很高。一般来说,功勋勋章只授予那些高级别的人员(他们的年龄自然也不会很小),遑论更高级的橡树叶配饰?因此很多橡叶获得者恐怕要坚持活过一百岁才有机会增加这枚皇冠。
1866年9月20日,功勋勋章经历了一次也是后一次的等级修订,一个新的等级——大十字级被登基不久的威廉一世创立出来。这一级功勋勋章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是等级的功勋勋章,而且更是一套勋章的组合。它包括一枚大约两倍于普通功勋勋章大小的领绶马耳他十字和一枚星芒状的胸章。大十字级功勋勋章除了在尺寸上与普通功勋勋章不同外,中心还多了一个配有弗里德里希二世(即腓特烈大帝)半身浮雕像的圆盘;戴在左胸的星芒章的中心也有这么一个圆盘,不过整体造型却是菱形。整个勋章雕有多条放射状的线条,于是在“放射线”的衬托之下,勋章上的腓特烈大帝显得光芒万丈。
如同戈林的那枚大铁十字一样,大十字功勋勋章的获得者用一只手便能数过来——总共只有5人获得过大十字级的功勋勋章,这五名获得者分别是:威廉一世、普鲁士王储弗里德里希•威廉、普鲁士王子弗里德里希•卡尔、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二世、普鲁士元帅赫尔穆特•冯•毛奇(即老毛奇)。
整个一战中总共颁发出了700枚功勋勋章和123枚橡叶配饰,其中陆军的高级军事将领们就占了大约80%(554),潜艇部队获得了29枚(相对于潜艇部队,德国海军的“水上”部队一共只获得了17枚),而飞行器上的小伙子们拿到了80枚!大名鼎鼎的“红男爵”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但可惜的是,不知道为什么,直至1918年4月他战死时为止(击坠数80),那枚功勋勋章都未能加缀橡树叶。
然而,一战的失败使得威廉皇帝退位,霍亨索伦家族那些极富传统的勋章,包括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功勋勋章不再颁发。但是由于功勋勋章的重要地位,它仍然在历史舞台上“苟延残喘”了将近半个世纪。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包括戈林、隆美尔等功勋勋章获得者们佩戴着这款闪着蓝色光芒的勋章,仍然出现在战场上。而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继承的科学与艺术功勋勋章,也可以说是对蓝马克斯勋章的传承。回顾这两百多年的历史,小小的蓝马克斯勋章,毫无疑问成了德意志军事传统的好注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