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7579
在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上的致辞【释辉悟】/001
秉承地藏法音 再次解放思想——首届庐山论坛贺词【许嘉璐】/002
在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上的致辞【曹国庆】/005
在庐山文化论坛上的讲话【释纯一】/007
在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上的致辞【彭 敏】/011
宋代在庐山的著名禅师【杨曾文】/013
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魏道儒】/023
佛教伦理可为全球伦理构建之基石【释本性】/032
佛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三大资源之一【吕建福】/041
走向世界:当代中国佛教应有的自信与担当【刘元春】/048
信仰背后的哲学——关于净土宗相关理论问题的断想【李利安】/059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佛教界大有可为
——谈谈佛教对九江区域文化、经济的促进作用【王丽心】/067
中国佛教的圆融、自信精神及其价值【邱高兴】/074
九江禅宗法脉衍扬及历史影响【释纯闻】/084
大觉怀琏禅师生平事迹略述【徐文明】/101
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对后世的影响【陈剑锽】/113
庐山慧远的弟子考索【杨维中】/130
九江佛教对佛经汉译的贡献【黄国清】/141
慧远与“南国律学道士”:《佛影铭》撰写因缘新考【王邦维】/154
梁《高僧传》作者慧皎与九江佛教——兼论六朝僧人的墓葬【张雪松】/165
偶然、必然与无尽因果,慧远的果报哲学【麻天祥】/177
白云守端生平及其禅法思想【释普钰】/185
智者大师及其弟子在庐山的弘化和修行【释心皓】/218
庐山烟雨浙江潮——智者大师庐山之行与天台宗的创立【陈 坚】/232
智菩萨戒思想研究【彭瑞花】/250
中国初期禅门中的《维摩经》【龚 隽】/271
庐山弌咸与《禅林备用清规》【温金玉】/287
东林常总与圆悟克勤禅法合论【段玉明】/301
效法东林遗事的庐山净土结社活动拾影【黄公元】/310
憨山德清的《观老庄影响论》【韩焕忠】/331
中国都市佛教发展的可行模式——以慈氏文教基金的经验为例【王联章】/343
“虎溪三笑”的文化成因与文化策略【李宁宁】/354
海印老人与海会寺净土宗风【李勤合】/366
普度众生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董子竹】/379
论坛学术总结【温金玉】/382
许嘉璐
许嘉璐,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
1600多年前,慧远大师在庐山创白莲社,立中国佛教净土宗,其影响延续至今。净土宗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作为西土异质文化在中华文化这一肥沃土壤里开始落地生根,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佛教中国化是佛教思想教义与中华思想文化互为补益,和合共生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佛教自心解脱、“普度众生”的价值追求所致,也是中华文化以人为本、多元开放、乐于借鉴特质的体现。远公居庐30余年,推动了佛教理论和实践在中土的创新发展,也为后世中华儒释道三教圆融树立了光辉典范。
1600年后,首届“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在庐山之麓成功举办。此次峰会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佛教再次解放思想为核心旨要,为中国佛教加快“走出去”步伐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峰会汇聚了众多高僧大德、学界泰斗、宗教工作者和檀越信士,献智献策于佛教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果说远公在庐山结社已为印度佛教“走进来”做了理论与实践的开拓,那么,今日之庐山论坛则是在为中国佛教“走出去”凝聚共识、催己精进、解放思想、再创辉煌而奉献智慧。
我认为,首届庐山论坛达成了以下重要共识。
一,坚定自信:中国是世界佛教的中心。经近2000年的佛教中国化过程所孕育的中国佛教,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也早已远播世界,泽被他国。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佛教“走出去”,多是他国“取经”于中国,附以自己的阐释,转手而传至亚洲之外的,那么今后中国佛教“走出去”,就应该是我们主动地把中国人自古至今对佛教经典实践、研究、阐发、深化的结晶“送达”于所有愿意了解、接受佛教的各国民众心中。
世界时势风云变幻,永无歇止,而近四个世纪变化尤为迅捷。先是欧洲不同教派、民族、公国多年混战;待各方均精疲力竭时,暂时和缓了约百年;其间逐渐出现工业化浪潮,同时靠着工业生产的武器,推行殖民主义,迅速把西方的“普世价值”撒播到世界各地。曾几何时,这一“普世价值”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所造成的人类灾难(战争、道德危机),竟以比殖民运动更快的速度席卷全球,西方颓势已见,东方活力渐显。与此相应,西方现代文化之果——享乐主义、物质主义、个人中心主义……日益使人失魂落魄、麻木不仁;各国智者(包括专家学者、神职人员、宗教信徒等)纷纷指出,唯有摆脱物欲羁绊,认识世界真相,转识成智,回归人之为人的本性,了然我之为我的初心,从而有效遏制邪念恶行,人类方能得救,世界才能和平。因缘际会,显然现在宇内所急需者,正是中国佛教千百年来所坚持的要旨。因此,中国佛教在这一历史阶段充分自信地、怀着同体大悲的宏愿“走出去”,正是中华文明和中国佛教对人类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二,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过程。日日新,就是要在原有的本源和基础上,随着时空的流转而调整、提高、发展,以适应和此前已不一样的现实。与时俱进,有时要改变过去已经习惯了的方式方法、规则制度。“习惯是最可怕的力量。”不突破旧的,事物就不能前进;突破之,实际上也是对自我的突破和超越。中国佛教要做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舍突破与超越绝无他途。“解放思想”,此之谓也。例如,正本清源,回归佛教无神论的原旨,就需要解放思想;学习佛陀和中国历代高僧大德的种种方便法门,少一些佛教的专门术语,多一些与当下生活、社会贴近的语言,也需要解放思想;学习慧远以“格义”方式讲明佛理,何尝不需要解放思想?打破宗教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森严壁垒,沟通互证,共同探讨宇宙和人生的真谛以服务众生,同样需要解放思想……以中国佛教“走出去”为契机,中国佛教主动加强与世界其他宗教和文明的对话交流,才能够不断实现自我的丰富与完善。
三,培养僧才,期待大家。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博大精深的义理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对无限宇宙的认识。中国每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大都研究过佛教义理,历代高僧都为中华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走到今天,我们应该更自觉地、更大规模地重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僧才;中国需要贯通古今、汇通儒道、通晓中西的大家。中国佛教要“走出去”,就需把僧才培养视为短板,抓紧抓实。僧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也需不断革新,在“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期望若干年之后,在中国大地上和世界宗教思想舞台上出现多位中国当代宗教思想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僧人、居士的大家。
四,深研教理,贡献智慧。我们身处伟大的时代,世情、国情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一巨变的鲜明特征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崛起,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在衰落。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就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未来命运的重要贡献。中国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精神,既关注个体和他人的觉悟,又以慈悲智慧着眼于族群和人类的觉悟。中国佛教思想中有着对命运深刻的洞见,也有着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与儒、道相融相合,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对于人类思考和探究未来的命运极具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两天的庐山论坛时间虽短,但提出的论题和恳切的交流却意义重大。如果说慧远大师在庐山为中国佛教培植沃土,使之生根发芽,那么今天,当中国佛教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并结出中华文明累累硕果时,庐山论坛的使命就在于将这些硕果与天下人共享!
历史呼唤着、期待着中国佛教的第四次思想解放,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有越来越多的高僧大德、学界同人和檀越信士能够积极参与关于佛教思想解放的大讨论,也希望相关的宗教工作者能够重视论坛成果。思想解放非一届论坛所能毕其役,希望庐山论坛继续办下去,一届有一届的使命,一届有一届的贡献!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愿我辈秉承地藏法音,砥砺前行!
2017年7月18日于北戴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