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12967
中国民间宗教是基层民众源远流长的信仰,如何治理既是历史研究的课题,也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本书在系统、详细的考察后指出,清朝在继承了历代治理民间宗教经验的基础上,严订法律,重刑惩罚传习民间宗教的罪行;采取防范、教化、管理、建设、监管等措施,预防民间宗教的发展;施行严厉的问责制度,强化官员治理民间宗教的责任,构建了以惩为主、惩防结合的、严密完备的综合治理体系。但社会各种力量对治理民间宗教的不同心态和行动,*终影响了该治理体制的效果。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章清代民间宗教治理概述
节清代民间宗教的蔓延与危害
一侵害人身权利
二侵犯财产权利
三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四危害政权安全
第二节中国历代治理民间宗教的法律制度概述
一历代惩治民间宗教的罪名与立法
二历代预防民间宗教的行政措施与立法
第二章清代民间宗教治理的法律规范设计
节《大清律例》“礼律”门下民间宗教治罪的规范
一顺治时期禁止师巫邪术的特别规定
二雍正时期传习罗教专条
三乾隆时期的删订
四嘉庆时期的重大修改
第二节《大清律例》“刑律”门下民间宗教治罪的规范
一谋反大逆罪名下的邪教治罪规范
二“造妖书妖言”罪下的民间宗教治罪规范
第三节惩治民间宗教之其他规范设计
一刺字之刑
二广泛株连
三不适用恤刑
第四节清末修律治理民间宗教法律规范的变化
第五节清代民间宗教治理立法背后的理念与原则
一立法之指导思想与理念
二立法之原则
小结
第三章清代预防民间宗教的对策
节清除民间宗教产生和蔓延的土壤
一经济对策
二文化对策
第二节加强基层社会的控制
一清代保甲制度的演变
二清代强化保甲与民间宗教治理
三保甲制度的功能评价
第三节宗教对策
一实行严格的宗教政策
二禁止民间私自沟通神灵的活动
第四节加强对民间宗教场所和易发人群的管理
一改造与捣毁民间宗教场所
二收缴和焚毁民间宗教经卷
三加强对易发人群的监管
小结
第四章清代民间宗教治理中的职官奖惩制度
一明确官员查禁民间宗教之职责
二渎职与失察民间宗教官员之处分制度
三官员讳匿民间宗教行为之处分
四查禁民间宗教中职官的奖励与宽免
小结
第五章清代民间宗教治理的实际面相
节清代治理民间宗教的历史轨迹
一顺治时期:从利用到打击
二康雍时期:依法惩治,宽严相济
三乾隆时期:穷追严究,严刑重惩
四嘉庆时期:先宽后严,变本加厉
五晚清时期:承续乾嘉,重典治理
第二节清代民间宗教治理的实践与问题
一君主与民间宗教治理
二官僚阶层与民间宗教治理
三民众与民间宗教治理
小结
第六章清代民间宗教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清代治理民间宗教机制的特点
二清代治理民间宗教机制的局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清代民问宗教治理的法律规范设计
法律由于本身的特点及功能,始终是历朝历代重要的社会控制手段。面对民间宗教日趋发展和蔓延的势头,清政府在吸取历代惩治民间宗教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政权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对民间宗教予以取缔和惩治。
众所周知,律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形式,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主体,所以清代对民间宗教的禁止性规定,主要是在《大清律例》中。不过,由于对民间宗教的认识上的局限及立法技术的限制,清统治者并没有对治理民间宗教单独立法,民间宗教犯罪也没有单独成为一个罪名和犯罪类型,清政府对于民间宗教犯罪的惩罚主要是在其一般犯罪行为的载体上进行的。民间宗教犯罪形态纷繁复杂,故惩治民间宗教的规定放置在《大清律例》中有着广泛含义及联系的律例之下,特别是“礼律”和“刑律”门下。当然,这些规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大清律例》的修订发生变化。
《大清律例》的修订工作,始于顺治元年(1644)。清朝人关之后,暂时沿用《大明律》。同时,从二年(1645)开始,秉着“详绎明律,参以国制,增损剂量,期于平允”①的立法思想,着手制订法典。顺治三年律成,定名为《大清律集解附例》,颁行全国。但《大清律集解附例》基本上是《大明律》的翻版,其中有一些规范与清朝的实际情况并不适应,因此,康熙、雍正年间,清政府又根据实际实施情况进行了多次修订。到乾隆时期,清朝定鼎中原已近百年,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君臣的努力,清朝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制定一部满足社会需要、反映社会现实的综合性法典的条件已经成熟。乾隆元年(1736),乾隆令三泰为总裁官,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