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20375
随性、自在 爵士是解脱的药
这本横跨1917年至2014年的爵士乐巨作,共320页。作者历时8年,以23万余字,约250张精彩摄影作品,依时间更迭演变及巴黎区域剖析Paris的Jazz Club;源自美国本土的Jazz是如何传到法国的;塞纳河两岸不同的爵士乐风格、爵士俱乐部的历史、人文精神;爵士俱乐部的音乐家、老板、顾客、乐评家的故事;以巴黎Jazz Club或爵士乐为背景的电影、绘画。
蔡爸的蓝调/爵士蔡爸?序 蔡辉阳
那个叫做爵士的家伙/平面设计师? 序 翁 翁
部 1917~
源自红灯区毕卡尔的法国爵士疯
“疯狂年代”的黑巴黎
爵士与法国的爱情故事
巴黎间爵士俱乐部“屋顶上的牛”
塞纳河右岸的“毕卡尔咖啡馆”
沙龙女王阿达?史密斯的“红砖”
香蕉歌后乔瑟芬?贝克 48
黑白巧克力之争
世界本专业爵士杂志《Jazz Hot》
战火催生的法国爵士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法国爵士本土化
神出鬼没的ZAZOU族
德江枸?雷纳与斯蒂芬?葛瑞波利
“法国激情俱乐部”的秘密组织
酸葡萄与发霉的无花果
法国爵士界的内战
第二部 1945~
从存在主义到自由爵士
消失的人文神话“圣杰曼都雷”
一点都不好玩的“比尔包开”
非洲热带丛林俱乐部“茅舍”
克劳德?堤松迪耶的乐队排演
查理?帕克的“鸟园”
会跳爵士舞的海鲜拼盘“阿何布西”
存在主义的诞生
百无禁忌的“禁忌”
禁忌王子鲍里斯?维昂
战后的Bobby-Soxer世代
星光灿烂的“圣杰曼俱乐部”
存在主义大师沙特、西蒙?波娃与爵士的再生缘
“罗里昂黛”的竖笛之神克劳德?陆德
席德内?布歇与“老鸽舍”
玉榭街传奇
在死人坟墓上跳舞的“玉榭小地窖”
“混乱”中诞生的“地窖之鼠”史利姆
玉榭街竖笛手马克西姆?索利
消失的爵士俱乐部
不一样的牛肉“牛肉”
好景不长的“绒布地窖”
全巴黎出名的猫——“钓鱼猫”
克劳德?保龄与古典爵士乐
塞纳河右岸的豪华夜总会
“蓝调”变奏曲
激情年代1968
yeye与Rock’n’roll
解放运动与“自由爵士”
捍卫自由爵士的旗手──独立制片杰哈?特罗聂斯
当马西尔?索拉遇到《断了气》的高达
米克?葛哈里耶与查特?贝克的不了情
第三部 1976~
从古典到现代
隆巴夜爵士风情
向艾灵顿公爵致敬的“隆巴公爵”
爵士俱乐部中的牛奶巧克力——“淫吻”
永不落日的“日落”
爵士乐手的第二个家“小欧伯丹”
不一样的报纸
“圣米雪儿小报纸”的银发爵士乐手
变了调的“蒙巴纳斯小报纸”
新兴的爵士俱乐部
浴火重生的“地牢小地窖”
新旧交替的香蕉天堂“慢狐步舞”
爵士大饭店“美丽殿”
乐迷的玩具屋“法兰克皮诺”
哲学家的“七只壁虎”
异军突起的“新晨”
结语
吹爵士乐的“海马”
附录
巴黎爵士地图
台湾爵士地图
“疯狂年代”的黑巴黎
2 0 世纪初期,巴黎并不是任谁想来就能来的地方。如果某人说:“哦!我将去巴黎旅行。”旁人听了这话,多半会认为这人一定是既有钱、又有势。因为,光是签证就至少需要花费两个月的时间,还得与大使馆的办事员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免得两个月变成三个月,后干脆变成无限期的等待。再加上当时并未有所谓的“团体套装旅行”,口袋没有几个钱,还真的出不了远门。不过,有一类型的人,是既没有钱,又没有势,却依然可以到处旅行,而且还能玩出名堂……
不少身无分文的青年艺术家,如海明威、毕加索、乔伊斯等人,不会半句法文,对巴黎所知也不多,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巴黎,作为他们创作生涯中重要的
起跑点。
这些青年艺术家中不乏黑人。当时巴黎著名的爵士歌手、演奏者、作曲家或舞蹈家,几乎尽数由黑人囊括。其中知名,并且在当时有影响力的,是两位肤色有点黑又不太黑的美国爵士乐女歌星兼舞者。
一位是因一头砖红色头发而得到“红砖”(B r i c k t o p )艺名的阿达?史密斯(A d a S m i t h )。她所经营的“红砖”(B r i c k t o p ‘ s )夜总会,不但在当时成了上流社会人士出入的热门场所,还带动了整个巴黎名流淑媛争相学跳却尔斯登舞(Charleston)的风气。
另一位是于香榭里榭剧院(T h é ? t r e d e s C h a m p s ? l y s é e )做首度登台演出的乔瑟芬?贝克(J o s e p h i n e B a k e r )。她先以一袭近乎全裸的香蕉上空装艳惊四座,而她那唐突滑稽的肢体语言表演,一如马戏团小丑的表演,处处流露着幽默,但又毫不矫揉造作,反而充满了稚气与天真。当她载歌载舞地表演完一场热舞,一直以来标榜古典优雅的巴黎剧院,刹那间就变成了热带丛林。随着她全身充满韵律节奏的摇摆,巴黎人先是被她那结实的大腿给踢得臣服,随之又被她那香蕉串成的迷你裙内的热臀所窒息,后完全淹没于乔瑟芬?贝克魅力四射的肉体热潮之下。自此以后,白色巴黎染上一层黑黝黝的色彩,变成牛奶巧克力,还散发着一股热带非洲丛林的野性。伴随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一个艺术的、人文的、音乐的“疯狂年代”(Les Années Folles),正式隆重登场。
不过说起这段“疯狂年代”的黑巴黎之前,让我们先一起回到20世纪初的巴黎……
爵士与法国的爱情故事
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1926~1991)去世前对好友说:“巴黎,这个令我一生念念不忘的艺术之都,在那里,次,我感受到自由,真正的自由与尊重。我忘掉了我的肤色与种族问题,而且尤其是,巴黎使我了解到,我们的音乐,是艺术,是真正的艺术。”
的确,法国大概是我所游历的国家中,比较起来,懂得尊重外国人与外国文化的国度。在爵士诞生之初,美国人视它为“粗俗的黑鬼音乐”。但是到了巴黎,爵士立刻引起艺术家、学生与知识分子的狂热。拉斐尔(M . R a v e l ,1 8 7 5 ~1 9 3 7 )与米约(D . M i l h a u d ,1 8 9 2 ~1 9 7 4 )等西方作曲家,受到黑人的散拍音乐中活泼、摇摆的节奏感影响,不约而同地表现在他们美的作品中。1 9 2 9 年,音乐学家安德烈?舒佛涅(A n d r e S c h a e ff n e r )出版了本完完全全以爵士为主题的著作,并视Jazz为真正的艺术创作。
除了以上种种的实例足以证明法国人对爵士的热情与严肃的态度之外,大概很少人知道,当迈尔斯?戴维斯说出上面这番话的时候,他念念不忘的,不仅仅是巴黎,还有巴黎2 0世纪5 0 年代著名的香颂女歌手──茱利亚?葛雷柯(J u l i e n G r e c o ),以及他们那段刻骨铭心的异国恋曲。也许正因为如此,每每提起巴黎,他的言语之间总是流露出特别的深情。
这好像也说明了巴黎与爵士之间的关系。
当美国爵士遇上巴黎
说起巴黎人与爵士乐的次接触,是早在1 9 1 8 年1 1 月。当时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香榭里榭大道上正举办着盛况空前的胜利游行。美军不但成了法国人民的英雄,美国黑人所组成的乐队也受到如巨星般的欢迎。
巴黎人夹道高声欢呼由吉姆?欧罗柏(J i m E u r o p e ,1 8 8 1 ~1 9 1 9 )率领的美国第三百六十九团步兵。在这只完全由黑人组成的乐队中,有不少日后响东东的人物——长号手艾伯?佛莱明(H e r b F l e m m i n g ,1 8 9 8 ~1 9 7 6 )、小提琴手诺贝尔?西西(N o b l e S i s s l e ,1 8 8 9 ~1 9 7 5 ),当然还包括早已录制了一系列“非洲?美国”舞蹈音乐的钢琴家、小提琴手兼乐队指挥与作曲家吉姆?欧罗柏。
从1 9 1 8 年2 月1 2 日至3 月2 9 日期间,吉姆?欧罗柏所领导的黑人乐队,于法国二十五个主
要的城市巡回演出,每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空前的欢迎。
吉姆?欧罗柏乐队的音乐远不及新奥尔良(N o u v e l l e – O r l é a n s )爵士乐的创立者金?奥利佛(K i n g O l i v e r )、法兰迪?凯帕(F r e d d i e K e p p a r d )的乐风来得自由、即兴,反而较接近散拍音乐(R a g t i m e ),强调节奏感。尽管如此,吉姆?欧罗柏乐队的演出却带给法国人耳目一
新的感觉。
法国人似乎从这些音乐中寻获到生命的力量,一种发自内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力。黑人的音乐散发着一股说不出来的异国新鲜魅力,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古老的欧洲大陆所匮乏的,也却是需要的。
这次的冲击无疑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以后绵延不绝、持续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异国恋情埋下日后的伏笔。然而,法国与爵士的异国恋曲可不是在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才开始萌芽,而是早在1 9 0 0 年于巴黎举办的届“世界万国博览会”(E x p o s i t i o n Universelle)时,即偷偷摸摸地互通款曲。
2 0 世纪初,欧洲人一头钻进一场更具关键性、影响更广泛、涉及2 0 世纪人们日常生活作息的物质文明革命。
讲究速度感、千变万化、昙花一现的流行产品纷纷出笼:用过即可丢弃的免洗餐具、瓶化学合成香水、部福特汽车、只吉利(Gillette)剃须刀……
不过这一切的一切,还不及巴黎人于“世界万国博览会”目睹两名来自美国的黑人舞者──威廉(Wi l l i a m s )与渥克(Wa l k e r )——即兴演出几场步态舞(C a k e – Wa l k )的影响来得深刻、长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