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77089
编辑推荐
肖泽颖这部采访录里呈现的都是些我们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中国当代文化名家。除我之外,他们都应是中国文化界的“高峰”了,或者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我肯定这一点。所以我认为,作为电视新闻人、主持人的年轻的泽颖,是个有眼力、有艺术感的电视人,她的敏锐和智慧性发现,让我们**会走近和了解这些“高峰”,主要是他们在专业和在专业上所体现出来的职业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社会进步方面的光芒。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
——何建明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作者与三十位中国文化界“高峰”人物的对话录。通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和智慧性发现,展示了文化大师们在其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高尚情操和思想光芒。
目 录
中国古建筑大师罗哲文
范曾:文化多元化中的中华古典与现代
欧阳中石:以“文”“化”一切
韩美林:中华民族遗产是珍贵的文化
爱新觉罗·启骧:传承中国的传统书法
高占祥:文化是第二个“太阳”
何建明:我的国家叙述
王宏甲:孔子与中国文化
王兆军:书圣之道王羲之
郭启宏:千秋词主李煜
杜书瀛:戏看人间李渔
赵瑜:伟大的唐代诗人白居易
刘兆林:儒林怪杰吴敬梓
何香久:旷代大儒纪晓岚
徐刚:烂漫饮冰子梁启超
周大新:作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探究人性的奥秘
王宗仁:灵魂高原
罗杨:文化是书法的核心
吴长江:熔铸中国气派塑造人民形象
冯双白:舞蹈文化的根本是“和”
季国平:还戏于民
金铁霖:中国声乐要走向世界
濮存昕:“我知道光在哪里”
童道明:演员濮存听
丁荫楠:演员濮存昕
林兆华:演员濮存昕
曾来德:中国传统书法
吴毅:中国传统水墨的现代开拓
王绥桓:深藏不露的国宝俏雕
张颂:有声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范曾:文化多元化中的中华古典与现代
欧阳中石:以“文”“化”一切
韩美林:中华民族遗产是珍贵的文化
爱新觉罗·启骧:传承中国的传统书法
高占祥:文化是第二个“太阳”
何建明:我的国家叙述
王宏甲:孔子与中国文化
王兆军:书圣之道王羲之
郭启宏:千秋词主李煜
杜书瀛:戏看人间李渔
赵瑜:伟大的唐代诗人白居易
刘兆林:儒林怪杰吴敬梓
何香久:旷代大儒纪晓岚
徐刚:烂漫饮冰子梁启超
周大新:作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探究人性的奥秘
王宗仁:灵魂高原
罗杨:文化是书法的核心
吴长江:熔铸中国气派塑造人民形象
冯双白:舞蹈文化的根本是“和”
季国平:还戏于民
金铁霖:中国声乐要走向世界
濮存昕:“我知道光在哪里”
童道明:演员濮存听
丁荫楠:演员濮存昕
林兆华:演员濮存昕
曾来德:中国传统书法
吴毅:中国传统水墨的现代开拓
王绥桓:深藏不露的国宝俏雕
张颂:有声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前 言
(序)
仰望高峰
何建明
什么是高峰?珠穆朗玛峰肯定是。那是世界的海拔之巅。那个高峰,绝大多数人抵达不了,我们只能在遥远的地方仰望它,敬畏它。
什么是你身边的高峰?NBA篮球运动员肯定是。那是人类身躯上的高峰,你跳起来也未必及之。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是NBA篮球运动员,所以只能抬起头,仰视身边的高个子而羡慕他。
什么是你崇拜的高峰?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肯定是。他们能够抵达人类专业与知识、思想和艺术的高峰,从而使人类从愚昧、无知、简单和粗鲁的猿人动物,成为了优雅、进步、智慧、聪明的万物之英杰。
什么是心灵的高峰?崇高的道义,纯洁的情感,无私的奉献,炽热的爱,肯定是我们向往的心灵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显而易见,我们都在期待中国文化的高峰出现。事实上,高峰与高原是个辩证的关系。只要高原存在,高峰就不会太远。而高原林立时,高峰就已经产生。中国自古以来,文化一直是世界之林的高原地带。当今中国,再度成为世界经济强盛的“高原地带”。文化似乎比经济的影响力落伍了不少。但依然我们有自己的高原存在。就像世界各国期待我们强大后的中国,能够多承担一些“国际责任”一样,人们对中国文化界尤其是文学艺术作品上的“高峰”怀有期待。这里的“高峰”,我的理解就是大师级人物和经典作品吧!其实,中国文化界的“高峰”是有的,只是少了些,或者还没被人们认识到。这些“高峰”早已客观存在。另一种情况是,今天的人们都不同程度站在了高原上,所以再见身边的“高峰”时就不以为然了。
肖泽颖这部采访录里呈现的都是些我们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中国当代文化名家。除我之外,他们都应是中国文化界的“高峰”了,或者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我肯定这一点。所以我认为,作为电视新闻人、主持人的年轻的泽颖,是个有眼力、有艺术感的电视人,她的敏锐和智慧性发现,让我们有机会走近和了解这些“高峰”,主要是他们在专业和在专业上所体现出来的职业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社会进步方面的光芒。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
我还要说一点,泽颖是位勤奋、热情和平易及真诚的新闻艺术的电视人,我这么评价她,是因为多次亲身体会到她的工作的现场感。一个年轻的电视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今天众多电视人中是不多见的。而她另一个宝贵品质在于她为“高峰”传递信息和真实形象时,刻意保留了“高峰”的原生态,尽可能地在采访现场只作一个“摄影师”、“录音师”,而把真正的好画面与好声音,留给“高峰”们去展现,从而使得“高峰”们真真切切的本来面目,呈现给了公众,这难道不是广大读者和公众们所期待的吗?
为这,我们要深深地感谢泽颖同志。希望她的这部大作在她的事业征程上成为一个重要台阶,明天的她,一定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的“高峰”。中国和世界需要她和她视野里的“高峰”……
仰望高峰
何建明
什么是高峰?珠穆朗玛峰肯定是。那是世界的海拔之巅。那个高峰,绝大多数人抵达不了,我们只能在遥远的地方仰望它,敬畏它。
什么是你身边的高峰?NBA篮球运动员肯定是。那是人类身躯上的高峰,你跳起来也未必及之。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是NBA篮球运动员,所以只能抬起头,仰视身边的高个子而羡慕他。
什么是你崇拜的高峰?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肯定是。他们能够抵达人类专业与知识、思想和艺术的高峰,从而使人类从愚昧、无知、简单和粗鲁的猿人动物,成为了优雅、进步、智慧、聪明的万物之英杰。
什么是心灵的高峰?崇高的道义,纯洁的情感,无私的奉献,炽热的爱,肯定是我们向往的心灵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显而易见,我们都在期待中国文化的高峰出现。事实上,高峰与高原是个辩证的关系。只要高原存在,高峰就不会太远。而高原林立时,高峰就已经产生。中国自古以来,文化一直是世界之林的高原地带。当今中国,再度成为世界经济强盛的“高原地带”。文化似乎比经济的影响力落伍了不少。但依然我们有自己的高原存在。就像世界各国期待我们强大后的中国,能够多承担一些“国际责任”一样,人们对中国文化界尤其是文学艺术作品上的“高峰”怀有期待。这里的“高峰”,我的理解就是大师级人物和经典作品吧!其实,中国文化界的“高峰”是有的,只是少了些,或者还没被人们认识到。这些“高峰”早已客观存在。另一种情况是,今天的人们都不同程度站在了高原上,所以再见身边的“高峰”时就不以为然了。
肖泽颖这部采访录里呈现的都是些我们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中国当代文化名家。除我之外,他们都应是中国文化界的“高峰”了,或者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我肯定这一点。所以我认为,作为电视新闻人、主持人的年轻的泽颖,是个有眼力、有艺术感的电视人,她的敏锐和智慧性发现,让我们有机会走近和了解这些“高峰”,主要是他们在专业和在专业上所体现出来的职业能力、思想情操和对社会进步方面的光芒。这是本书的核心价值。
我还要说一点,泽颖是位勤奋、热情和平易及真诚的新闻艺术的电视人,我这么评价她,是因为多次亲身体会到她的工作的现场感。一个年轻的电视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今天众多电视人中是不多见的。而她另一个宝贵品质在于她为“高峰”传递信息和真实形象时,刻意保留了“高峰”的原生态,尽可能地在采访现场只作一个“摄影师”、“录音师”,而把真正的好画面与好声音,留给“高峰”们去展现,从而使得“高峰”们真真切切的本来面目,呈现给了公众,这难道不是广大读者和公众们所期待的吗?
为这,我们要深深地感谢泽颖同志。希望她的这部大作在她的事业征程上成为一个重要台阶,明天的她,一定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的“高峰”。中国和世界需要她和她视野里的“高峰”……
在线试读
中国古建筑大师罗哲文
他一生关注长城。“断壁残垣古墟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赐上金戎刀,要使长龙复旧观。”诠释了罗哲文对长城的忠贞。
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罗哲文,可以清晰地看出一种心境的脉络:信念之下的不浮不弃加上不功利。这是当下我们应该坚持和传承的。
这位用双脚丈量长城的老人终用半生的心血开创了“长城学”。也因为他对长城的这份挚爱,罗哲文被誉为“万里长城人”。
嘉宾简介
罗哲文,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罗哲文1924年生,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单位。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
罗哲文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单位,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已录入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201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导语:
他16岁考入中国营造学社,他是中国任年轻的古建筑保护专家,他就是罗哲文,从此他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从长城到大运河再到中国的西南蜀境古道,每一处建筑的留存与修缮都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被称为中国万里长城人。2012年5月14日罗哲文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解说:这是流淌在身边的感动,罗哲文民族大义高于金钱,抱定赤子之心。
少年师从梁思成战火中保全古城
肖泽颖:您心中的罗哲文先生是什么样的形象?
曹南燕:就觉得很自然地能够融合到一块,他既是个伟大人物,也是个平凡人物。
解说:在崎岖的山路上点石成金,出征苍穹,勾勒着人性的高洁。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60多年前,16岁的罗哲文走进了建筑大师梁思成的营造学社,开始研习建筑考古。
曹南燕:如果我们中国有一个中国遗产日,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全包容进去,这该多好啊。
解说:考察李庄旋螺殿,跟随梁思成参与了日本东京、奈良及国内重要古建筑的整理保护。学会了照相、测绘、古代诗词、英语、书法等建筑考古本领。从此他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从容迈向古建筑殿堂。
肖泽颖:您曾经写过《罗哲文传》,罗哲文先生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的中国古建筑?
张海燕:因为梁思成和林徽因视野比较开阔,他们有在昆明时期,在北京时期积累的对中国建筑、古建筑的理解,同时他们留过洋,在宾夕法尼亚学过现代建筑,是代表咱们中国建筑界的两个支柱人物。后来来北京的时候,当时就整个环境来讲,因为梁思成顾不上,而林徽因非常非常喜欢罗哲文,她一直督促他学习。我想林徽因她可能有一些,稍微有点愧疚,因为她知道罗哲文本身还是个孩子,他承担了好多角色,包括带孩子玩,我想那个时候罗老肯定非常忙。他要带孩子,又要野外作业,又要帮他们操持这个家,还要去买东西。他只有16岁,只是个孩子,他做的事情很多。
解说:营造学社——进去是一个小院,门内有一棵大樟树,一窝芭蕉。在这棵树上,拴了一根竹竿,梁思成先生每天带头爬竹竿,16岁的罗哲文还没脱尽孩子气,常在大树下和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趴在地上打弹子。卢绳先生曾在罗哲文的房门上贴了一字条:“早打珠,晚打珠,就是不读书。”也许就是这张字条使罗哲文加倍地刻苦起来,乐趣中罗哲文奇迹般地创作出《中国建筑史》这部杰作,并跟随梁思成先生从昆明入川,沿着岷江、嘉陵江和川陕公路,考察了30多个县,调研古建、崖墓、摩崖石刻等名胜古迹。
肖泽颖:谈到营造学社,回忆和罗老有关的记忆是什么?
张之平:一提营造学社罗老就特别高兴,我们那年去朝拜营造学社,罗老入社的地方就是李庄,然后在李庄看了一个古建筑,叫旋螺殿。我就在那儿给罗老打了一个电话,我说罗老我记得你说过你个测绘的一个建筑挺复杂的,我们现在看了一个旋螺殿,不会是这个旋螺殿吧。他说就是这个啊,我说那当时可真难为小罗了。我说这个建筑这么复杂,如意斗拱这么繁复,你怎么测绘的呀?他说那时候我们都没搭架子。用绳子拴着那个三层的楼阁,拴着绳子在那做的测绘。然后他一直拿着电话说,特别高兴,太好了,你好好看看我就是在那儿做的图,然后我们同事还把我这段给录了下来。所以我说好啦罗老,我们还要给梁先生留一个题词,你看我题一个什么?我还直接问的他,罗老说,好,你就题一句吧,一代宗师。我说太好了。
解说:中国营造学社是1930年2月,在朱启钤先生倡导下成立的一家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民间学术组织。梁思成任学社法式部主任,罗哲文从事古建筑的形制与史料研究。
肖泽颖:罗哲文先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舒乙:因为他知识渊博,涉及了很多领域,起码有10个领域。
……
他一生关注长城。“断壁残垣古墟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赐上金戎刀,要使长龙复旧观。”诠释了罗哲文对长城的忠贞。
从梁启超到梁思成再到罗哲文,可以清晰地看出一种心境的脉络:信念之下的不浮不弃加上不功利。这是当下我们应该坚持和传承的。
这位用双脚丈量长城的老人终用半生的心血开创了“长城学”。也因为他对长城的这份挚爱,罗哲文被誉为“万里长城人”。
嘉宾简介
罗哲文,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罗哲文1924年生,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单位。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
罗哲文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单位,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已录入北师大版小学课本中)、《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2012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导语:
他16岁考入中国营造学社,他是中国任年轻的古建筑保护专家,他就是罗哲文,从此他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从长城到大运河再到中国的西南蜀境古道,每一处建筑的留存与修缮都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被称为中国万里长城人。2012年5月14日罗哲文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解说:这是流淌在身边的感动,罗哲文民族大义高于金钱,抱定赤子之心。
少年师从梁思成战火中保全古城
肖泽颖:您心中的罗哲文先生是什么样的形象?
曹南燕:就觉得很自然地能够融合到一块,他既是个伟大人物,也是个平凡人物。
解说:在崎岖的山路上点石成金,出征苍穹,勾勒着人性的高洁。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60多年前,16岁的罗哲文走进了建筑大师梁思成的营造学社,开始研习建筑考古。
曹南燕:如果我们中国有一个中国遗产日,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全包容进去,这该多好啊。
解说:考察李庄旋螺殿,跟随梁思成参与了日本东京、奈良及国内重要古建筑的整理保护。学会了照相、测绘、古代诗词、英语、书法等建筑考古本领。从此他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从容迈向古建筑殿堂。
肖泽颖:您曾经写过《罗哲文传》,罗哲文先生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的中国古建筑?
张海燕:因为梁思成和林徽因视野比较开阔,他们有在昆明时期,在北京时期积累的对中国建筑、古建筑的理解,同时他们留过洋,在宾夕法尼亚学过现代建筑,是代表咱们中国建筑界的两个支柱人物。后来来北京的时候,当时就整个环境来讲,因为梁思成顾不上,而林徽因非常非常喜欢罗哲文,她一直督促他学习。我想林徽因她可能有一些,稍微有点愧疚,因为她知道罗哲文本身还是个孩子,他承担了好多角色,包括带孩子玩,我想那个时候罗老肯定非常忙。他要带孩子,又要野外作业,又要帮他们操持这个家,还要去买东西。他只有16岁,只是个孩子,他做的事情很多。
解说:营造学社——进去是一个小院,门内有一棵大樟树,一窝芭蕉。在这棵树上,拴了一根竹竿,梁思成先生每天带头爬竹竿,16岁的罗哲文还没脱尽孩子气,常在大树下和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趴在地上打弹子。卢绳先生曾在罗哲文的房门上贴了一字条:“早打珠,晚打珠,就是不读书。”也许就是这张字条使罗哲文加倍地刻苦起来,乐趣中罗哲文奇迹般地创作出《中国建筑史》这部杰作,并跟随梁思成先生从昆明入川,沿着岷江、嘉陵江和川陕公路,考察了30多个县,调研古建、崖墓、摩崖石刻等名胜古迹。
肖泽颖:谈到营造学社,回忆和罗老有关的记忆是什么?
张之平:一提营造学社罗老就特别高兴,我们那年去朝拜营造学社,罗老入社的地方就是李庄,然后在李庄看了一个古建筑,叫旋螺殿。我就在那儿给罗老打了一个电话,我说罗老我记得你说过你个测绘的一个建筑挺复杂的,我们现在看了一个旋螺殿,不会是这个旋螺殿吧。他说就是这个啊,我说那当时可真难为小罗了。我说这个建筑这么复杂,如意斗拱这么繁复,你怎么测绘的呀?他说那时候我们都没搭架子。用绳子拴着那个三层的楼阁,拴着绳子在那做的测绘。然后他一直拿着电话说,特别高兴,太好了,你好好看看我就是在那儿做的图,然后我们同事还把我这段给录了下来。所以我说好啦罗老,我们还要给梁先生留一个题词,你看我题一个什么?我还直接问的他,罗老说,好,你就题一句吧,一代宗师。我说太好了。
解说:中国营造学社是1930年2月,在朱启钤先生倡导下成立的一家研究中国古建筑的民间学术组织。梁思成任学社法式部主任,罗哲文从事古建筑的形制与史料研究。
肖泽颖:罗哲文先生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舒乙:因为他知识渊博,涉及了很多领域,起码有10个领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