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41867
屋子乱了,钟点工收拾;筹备婚礼,婚庆公司搞定;没时间陪孩子,买件礼物补偿;老人生病,请护工照料。各个环节都有定制服务,生活外包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如果生活里的一切都由购买的服务代为完成,我们又怎么体会生活的滋味?忙着挣钱,再购买服务来代替陪伴家人的时光,我们的情感又将何处依托?
《我们如何捍卫私人生活》是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图书,一经出版便引发全民讨论热潮。它帮助现代人厘清幸福生活的真谛,提供深刻反思的镜鉴。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外包大潮逐渐侵入中国,中国人会从这本书中得到启示。
网上相亲,租个女友回家,请婚礼策划、保姆、宴会操办人、婚姻诊疗师、护工,甚至专业扫墓人……从摇篮到坟墓,现代人几乎把自己的生活都外包出去。当我们把诸多生活内容甚至私人情感都外包给专人打理时,我们便不再是生活真正的主角,而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生活乐趣、技能和浓浓的亲情。
凭借着上百次访问和对实际生活的观察研究,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对私人生活外包状态做了深刻的揭示——当商业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我们要有意识并采取实际行动抵制它的负面作用,在享受便利与保有自我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导言 从自力更生到外包
第1章 网上相亲:你只有3秒钟
第2章 婚礼策划:情感世界的市场
第3章 婚姻诊疗室
第4章 我们的孩子,她的子宫
第5章 我的子宫,他们的孩子
第6章 “轻松”的父母
第7章 派对筹备:逗乐一个5岁的孩子比你想象的难
第8章 “家庭360”评价系统的入侵
第9章 进口的家庭价值观
第10章 “我看不见自己”
第11章 天使护工
第12章 付费的服务和友谊
第13章 老年关怀:如果她是我母亲,我会那样做
第14章 生命的尾声
结语 需求专家
注释
致谢
推荐序 你的生活外包了吗?(洪 晃)
今年的6月1日是周五,我这天的工作从早上9点30分开始,到晚上8点结束,等我到家,女儿已经睡觉了。第二天早上她说,妈妈你必须给我买礼物,因为昨天是儿童节。这句话让我郁闷了一个周末,里面有太多问题。
首先,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女儿认为礼物是庆祝她的节日的方式。我是欠她,但是我更多的是欠她时间,不是物质。我和其他家长一样,养成一个坏毛病,用物质来弥补时间。明显,她已经习惯了这一切。很糟糕的迹象。
其次,她已经不要求我陪她,只是要求我用一个玩具证明我欠她了。我是物质可以代替的。这个真的很糟糕。而她跟她爸爸却不是这样的,爸爸在家办公,她每天放学件事情就是找爸爸玩闹一会儿,爷俩热热闹闹,我一进门就跟家长回来了似的。
美国有个社会学家阿利 拉塞尔 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刚刚出了一本书,叫“The
Outsourced Self ”。书的大概意思是,家庭是人类抵制商业化的后一个堡垒,在这个堡垒中,人是为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事情,但是这个堡垒已经被商业瓦解了,城里人把家务都外包出去了,家务有保姆,做饭靠厨师,带孩子有家庭教师。作者说,家庭成员一起完成这些事情是好的家庭“维稳”政策,一旦一个家庭没有了这个过程,家庭已经只有一个空壳,名存实亡了。书里说,在繁忙的工作压力下,女人把自己乐于做的事情也都承包给所谓的“专家”去完成,比如化妆有化妆师,穿衣服有造型师,带孩子有家庭教师。当女人已经没有过程了,只有结果。还记得在电影《查理
威尔逊的战争》中,茱莉亚 罗伯茨扮演的州女款姐,一边涂脂抹粉、夹眼睫毛,一边跟在澡缸里的查理 威尔逊说:“你给我批个条子,送点武器去阿富汗,让他们打败那些俄罗斯人。”过程是生活,结果是浮云。
我重新审视了一下我的家庭生活——我女儿每天早上起床以后,经常忘了洗脸刷牙,起来就去吃早饭,之后穿衣服,然后再去洗脸刷牙,有时候一磨蹭来不及了,干脆就把后一道程序也省了。阿姨是不会严厉批评她的,她就这么灰头垢脸地去上学了。她回家以后就开始抓各种零食,结果晚饭就吃不下。阿姨也不会制止她吃零食的,随便。等我到家就已经开始上床讲故事了,我和她一起看一本叫“长袜子皮皮”(Pipi Longstocking)的故事书,讲一个大力士的孤儿女孩。仔细想想,我和她多的共同语言都是讲这本书里的主人翁。但是我还不是坏的,有比我更缺席的母亲。我发现阿姨带大的孩子经常用哭来解决一切问题,因为保姆怕孩子哭,似乎孩子哭就是她们失职了。我还发现有的家庭是随时随地都有一个排的人伺候的,不管去哪里都有一个排的随从,浩浩荡荡的。小阿姨、小老师、小司机、小助手……这些毫无生活经验的孩子在承包着一部分家庭生活。问题是有些缺席妈妈并不是职业妇女,而是全职太太。她们平常把孩子扔给保姆和家庭教师,自己出去吃吃喝喝、搓搓麻将、做个指甲、美个容,连运动都是被按摩师代替掉的。
我们生活中外包的项目越来越多。劳动不再是光荣,自己动手做点什么成了失败的象征。这种生活在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念。
——《中国新闻周刊》
这本书内容十分深刻,引人入胜。找到一个伴侣,策划一场婚礼,养育一个小孩,或者做一个更好的父亲——这些原先本能的事情,涉及家人、朋友和邻居的普通任务,如今竟然需要专家、培训师以及大量教练的收费服务了!
——《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这是一本少有的睿智的书,帮助我们看到日常生活的一种全新方式。它昭示人们重新在公共和私人空间之间划出界限,保持一些自主。引人深思。
——芭芭拉埃伦赖希(Barbara Ehrenreich,畅销书作家)
这本书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关注。
——朱丽叶朔尔(Juliet Schor,作家、波士顿学院教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