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144886
内容简介
晚清至现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转型时期,在这个转型中,黄遵宪扮演了一位不可替代的历史角色。日本体验的阵痛与感愤,他以先觉者、启蒙者的姿态对晚清末世进行了深刻的症候式把脉诊断,揭示末世的需要在于“改革”,效法“泰西之变”。
黄遵宪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则表现为“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在理论链条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上,黄遵宪自觉的文学思想,已经构成“五四”新文学产生突出的本土文学之源。在黄遵宪的文学理论与诗歌创作的实践中,人们仿佛聆听了20世纪中国现代化隐伏的足音,目注到20世纪中国新文学运动即将临近的曙光。
周晓平编著的《文化先驱的矫健身姿——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建构中的历史地位研究》次正面地、全局性地,考察了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建构中所建立的历史奇勋。以事实为立论,揭开历史的蒙面,进一步还原历史原貌。以客观公允的态度,评价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的现代转型中所做出的历史性建构,以期重新厘清黄遵宪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目 录
序 绪论 章 启蒙思想的现代性轨辙 节 感愤体验与寻找民族发展之路——《日本国志》撰写的强烈动机 一 进化发展的认识论——面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姿态 二 “变革”是硬道理——“用夷变夏”的倡导者 三 倡导“以言救世之职”与寻找民族出路相契合 第二节 “经世致用”的学术核心与“诗歌之用” 一 “经世致用”学术核心的现代凸显 二 “诗歌有左右世界之力” 第三节 “西学墨源”的背后 一 墨子思想在晚清的复兴与再运用 二 黄遵宪“西学墨源”的内涵与外延 第四节 现代文化意识的视野与价值取向 第二章 书面语变革的早诉求 节 从感性到理性 一 言文相“离”的焦虑 二 “言文一致”的次明确表述:“我手写我口” 三 “言文一致”与进化论思想 四 “言文一致”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二节 书面语变革的原因考察 一 书面语变革的基础——从文字的简易到语言革新 二 “言文一致”的依据——书面语变革的实质 三 “言文一致”的标准——书面语变革的目标 第三节 书面语变革的“缺憾”与拓展——“言文一致”后续探讨的难题 第四节 历史地位与影响 第三章 “新派诗”创作的人 节 革故鼎新的心声 一 新派诗:激情、保守与“既破且立” 二 “别创诗界”与新老共赏 三 “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兼论新词入旧诗 第二节 感时忧世的情怀 第三节 亘古未见的世界视野 第四节 渐趋自由与通俗的诗体 一 追求自由与通俗的诗歌 二 与“五四”新诗关系重新定位 第四章 民间文学、民俗资源利用的自觉与对新文学的建构 节 民间的发现 第二节 民歌情结与诗歌创作的“杂歌谣”化 第三节 新思想与新形象 一 现代民俗思想的早阐释与新文学民俗思想的滥觞 二 客家女性意识与客家风土人情——女性观与“乡情长卷”诗 三 异域风光——《入境庐诗草》与《日本杂事诗》的奇特与新颖 第四节 对民俗、民间文学的重视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打开思路 第五章 对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积极倡导和参与 节 诗界呼号有旗手 一 与“诗界”的革命、思想的启蒙 二 与“诗界革命”的理想与目标的追求 第二节 “文界革命”:不单纯的影响和接受 第三节 小说理念与“小说界革命” 余论 对中国新文化建构的阐释——由对中国新文学建构所引发的思考 节 诗歌美学思想有待研究的难题及其现代阐释 第二节 对中国新文化的建构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