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142479
编辑推荐
阮温凌的《学村候鸟(巴金足迹侨乡行)》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即对艺术形象的探赏和对艺术技巧的探魅。而巴金写的每一篇探赏文章,则在受到鉴赏对象的打动之后,深挖形象新意,提取艺术精华,寻求创作技巧,讲究语言艺术,重视结构章法,尽量写得活泼些、生动些、灵慧些、优美些、雅致些,把本身是鉴赏人家艺术作品的文章,写成让人家可以鉴赏的艺术作品。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世界平民教育浪潮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波涛汹涌,全国文化精英投身其中,涌现了无数无名英雄。鲁迅、巴金、冰心等五四时期作家到南国绿洲侨办学校集美学村、“古庙学村”及云南贫困山区学校教书育人,培育英才。巴金像学村候鸟,三次南下游学,参与侨乡平民教育实践和文学创作活动,还影响带动了许多作家、教育家、科学家会聚南国侨乡讲学。除创作陈嘉庚李清泉故乡的系列小说名著和系列散文佳作外,还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侨乡学生平民作家和文化名人。阮温凌的《学村候鸟(巴金足迹侨乡行)》对巴金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创作活动进行了重点介绍。
目 录
华侨文化研究书系总序
绪论巴金侨乡文化足迹
章 陈嘉庚和李清泉
第二章 巴金法国工读归来
第三章 巴金平民教育视野
节 爱的教育三作家
第二节 学村候鸟三探访
第三节 文化感召众英才
第四章 巴金写李清泉故土
节 侨乡的生活体验
第二节 侨乡的散文创作
红土之恋——
旅途随笔——
第五章 巴金侨乡小说创作
节 写龙眼花开时候
第二节 写春天里的秋天
第六章 巴金难忘平民师生
节 平民校长黎明赞
第二节 教书育人苦行僧
奔走办学不停蹄——
师生心中纪念碑——
他是我们的耶稣——
第三节 为人师表文学缘
第七章 巴金培养学生作家
节 石头街金色翅膀
千年古街家乡——
金色翅膀单复——
文化老将黎丁——
第二节 拓荒牛文学人生
黎明高中的故事——
笋江月色童年梦——
作家的黎明之光——
儒商的道德传统——
人到无求品自高——
菲华文学的丰碑——
回首平生无憾事——
第三节 老报人乡土情结
平民学校出人才——
笋江月色乡土情——
蕉风椰雨思母赋——
大海之歌声声恋——
平民作家生命篇——
第八章 巴金足迹焦点辐射
节 石圳侨村书报社
第二节 人文景观侨乡行
中国夏威夷石圳——
姑嫂塔胜景石狮——
春意浓似酒深沪——
第三节 人文景观侨乡行
施将军故里衙口——
五里桥古迹安海——
龙江吟诗寨东——
第九章 李清泉故乡泉州学
第十章 追随学村候鸟飞翔
后记慧眼与窗口
绪论巴金侨乡文化足迹
章 陈嘉庚和李清泉
第二章 巴金法国工读归来
第三章 巴金平民教育视野
节 爱的教育三作家
第二节 学村候鸟三探访
第三节 文化感召众英才
第四章 巴金写李清泉故土
节 侨乡的生活体验
第二节 侨乡的散文创作
红土之恋——
旅途随笔——
第五章 巴金侨乡小说创作
节 写龙眼花开时候
第二节 写春天里的秋天
第六章 巴金难忘平民师生
节 平民校长黎明赞
第二节 教书育人苦行僧
奔走办学不停蹄——
师生心中纪念碑——
他是我们的耶稣——
第三节 为人师表文学缘
第七章 巴金培养学生作家
节 石头街金色翅膀
千年古街家乡——
金色翅膀单复——
文化老将黎丁——
第二节 拓荒牛文学人生
黎明高中的故事——
笋江月色童年梦——
作家的黎明之光——
儒商的道德传统——
人到无求品自高——
菲华文学的丰碑——
回首平生无憾事——
第三节 老报人乡土情结
平民学校出人才——
笋江月色乡土情——
蕉风椰雨思母赋——
大海之歌声声恋——
平民作家生命篇——
第八章 巴金足迹焦点辐射
节 石圳侨村书报社
第二节 人文景观侨乡行
中国夏威夷石圳——
姑嫂塔胜景石狮——
春意浓似酒深沪——
第三节 人文景观侨乡行
施将军故里衙口——
五里桥古迹安海——
龙江吟诗寨东——
第九章 李清泉故乡泉州学
第十章 追随学村候鸟飞翔
后记慧眼与窗口
在线试读
巴金法国工读归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追求革命的青年学生走出国门,留学求学,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实现革命理想和文学抱负。他们与东南沿海华侨移民潮遥相呼应,也是一种文化移民运动。滚滚向前的世界潮流中,青年巴金就是闪耀其中的一朵浪花。而早在法国勤工俭学之前的家乡岁月,带有平民主义思想的少年巴金,即在成都双眼井二十一号主编《平民之声》旬刊,开始连载他研究“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长篇论文:《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学说》。
当时留学主要去向是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
欧洲文明中心法国是留学圣地,美国是留学天堂,日本是留学邻邦。中国留学史,从清王朝末期写起,代表人物是勤工俭学开路先锋容闳。一八四一年他赴美留学六年在耶鲁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返国,即积极倡议并带引几批留学生到美国半工半读,写有《西学东渐记》。至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掀起留学浪潮,开始“洋插队”运动,是属于“放逐的中国人”的代。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他们是受尽“中国执念”之苦的一代,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他们在学成“海归”之后,带来西方新思想新思潮,带来世界平民教育,带来留学生文学。当时鲁迅、瞿秋白、郭沫若、冰心、巴金、苏雪林、闻一多、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等一大批作家、诗人,早期均以留学生或访问学者身份到外国勤工俭学,涉足留学生文学的创作领域。陈天华有《狮子吼》,苏雪林有《棘心》,瞿秋白有《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巴金有《灭亡》《亚丽安娜》《亚丽安娜·渥伯尔格》《在门槛上》《神·鬼·人》,冰心有《去国》《寄小读者》,郭沫若有《残春》,郁达夫有《沉沦》,苏曼殊有《断鸿零雁记》,陶晶孙有《水葬》,徐志摩有许多诗篇。他们张扬个性,追求自由,提倡民主,讴歌母国,怀恋故土,弘扬中华文化教育传统,为勤工俭学留学生文学谱写新篇章。
在旅法华工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有来自全国十八个省份的二十批知识青年,共有一千八百多人,加入了这一世界首见的“洋插队”运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民主精神,促进文化思想交流。领导者是接受平民教育思想影响的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吴玉章等。一九一六年六月在法国巴黎成立的“华法教育会”,宗旨即“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智识、经济之发展”。投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除了巴金、苏雪林等一批文学青年,还有更早的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如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王若飞、陈毅、聂荣臻、李立三、李富春、李维汉、蔡畅、向警予、郭隆真以及翻译家毕修勺等。一九二一年秋天吴稚晖带领一百五十多名留学生团队到中法学院勤工俭学,乘法国博德斯邮轮从上海黄浦江码头出发。次世界大战过后不久,欧洲缺乏劳动力,以华币折合法郎的币值作勤工俭学费用,对留学生有利,因而主张“手脑并用”、反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吴稚晖,抓住时机,要求广东省当局与法国政府联合创办中法学院(中法大学),校址设在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里昂城郊圣蒂爱纳山麓。他同李石曾等人发起勤工俭学运动,才有贫寒子弟赴法留学的海上之旅。像一个农村小伙计的平民教育家吴稚晖,在海行中陪同学生睡四等舱,一路宣传劳动人生,以其花甲之年和仆役身份忙于打扫船舱,帮学生整理床铺,扎捆行李,搬运箱包——以实际行动,言教身教,躬身示范。中法大学还派有吴稚晖校长的高足方君璧——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方声洞之胞妹,和曾仲鸣——方声洞之嫂、老同盟会员曾醒之弟,专门负责接待照顾新来的同学。当时学生中还有引人注目的“从良”于安徽名绅潘赞化的青楼女子潘玉良,是苏雪林的同乡同学,知心好友,她酷爱丹青艺术,向往独立自由,就是受吴稚晖的教育感化而学画有成的,在法国勤工俭学成为著名画家的。吴稚晖校长的平民教育理想,在于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苏雪林在《吴稚晖先生和里昂中法学院》中回忆道:“吴先生对于我们却并不抱任何的奢望,他曾和他几个亲信人说,将来能出得一个‘胡适之’,也就不枉他一番办学的苦心了。”平民教育先行者从一开始就注重培育人才,行之有效。
在此文化背景中,巴金面对大革命失败现实,安那其主义信仰找不到出路,内心充满矛盾痛苦,几多延宕,才投入留法勤工俭学的潮流。他和同样信仰的朋友卫惠林结伴同行,登上法国“昂热号”(Angers)邮轮从上海黄浦江出发,继周恩来之后走上平民教育之路,是时二十二岁。勤工俭学的留学生有多元文化思想和各种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安那其主义的,平民主义的,国家主义的,等等。而当时安那其主义是一种时髦的信仰,是由早期留法和留日的学生介绍、宣传输人中国的,代表人物是刘师复。他们认为,自称代表国家的腐败政府是罪恶根源,平民百姓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抛弃自称政府的“政府”,平民百姓要自由要民主要幸福,理想是“无秩序”与“无政府”的结合。他们追求“否定之否定”,也是一种革命理想。“在政治上反对清朝政府对外卖国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反动政策,在思想文化上则激烈反对一切封建主义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因此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辛亥革命后,人们对于民主共和国的理想破灭,对当时军阀专制感到愤怒憎恨之余,有不少青少年知识分子,也就比较容易接受这种不仅强烈要求废除剥削压迫,而且还要求废除一切国家、政府形式的激烈主张。”无政府主义思潮和平民主义思潮是相互接近的,都以平民百姓的民主、自由、平等、幸福为宗旨,与强权政治和腐败统治水火不相容,有合理内核,有进步成分。不仅巴金和留法勤工俭学的好友毕修勺、萧三、朱洗、卫惠林、吴克刚等文学青年是无政府主义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视梁漱溟为革命知友的,还有吴稚晖、李石曾、陈延年等,也都是无政府主义者。李大钊也受过无政府主义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周恩来的“觉悟社”,也是“兼容并蓄”的。邓颖超说:“有研究无政府主义的,有研究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也有研究共产主义的。”留法勤工俭学,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周恩来、李立三、聂荣臻、陈毅等,就经常与同学中的无政府主义者辩论、探讨,寻求改造旧中国的药方。
这是历史真实,时代现实,革命事实,当时的革命青年并没有把无政府主义视为洪水猛兽,并不像后来那样对巴金口诛笔伐。
……P11-14
当时留学主要去向是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
欧洲文明中心法国是留学圣地,美国是留学天堂,日本是留学邻邦。中国留学史,从清王朝末期写起,代表人物是勤工俭学开路先锋容闳。一八四一年他赴美留学六年在耶鲁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返国,即积极倡议并带引几批留学生到美国半工半读,写有《西学东渐记》。至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掀起留学浪潮,开始“洋插队”运动,是属于“放逐的中国人”的代。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他们是受尽“中国执念”之苦的一代,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他们在学成“海归”之后,带来西方新思想新思潮,带来世界平民教育,带来留学生文学。当时鲁迅、瞿秋白、郭沫若、冰心、巴金、苏雪林、闻一多、朱自清、郁达夫、徐志摩等一大批作家、诗人,早期均以留学生或访问学者身份到外国勤工俭学,涉足留学生文学的创作领域。陈天华有《狮子吼》,苏雪林有《棘心》,瞿秋白有《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巴金有《灭亡》《亚丽安娜》《亚丽安娜·渥伯尔格》《在门槛上》《神·鬼·人》,冰心有《去国》《寄小读者》,郭沫若有《残春》,郁达夫有《沉沦》,苏曼殊有《断鸿零雁记》,陶晶孙有《水葬》,徐志摩有许多诗篇。他们张扬个性,追求自由,提倡民主,讴歌母国,怀恋故土,弘扬中华文化教育传统,为勤工俭学留学生文学谱写新篇章。
在旅法华工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有来自全国十八个省份的二十批知识青年,共有一千八百多人,加入了这一世界首见的“洋插队”运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民主精神,促进文化思想交流。领导者是接受平民教育思想影响的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吴玉章等。一九一六年六月在法国巴黎成立的“华法教育会”,宗旨即“发展中法两国之交谊,尤重以法国科学与精神之教育,图中国道德、智识、经济之发展”。投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除了巴金、苏雪林等一批文学青年,还有更早的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如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陈延年、王若飞、陈毅、聂荣臻、李立三、李富春、李维汉、蔡畅、向警予、郭隆真以及翻译家毕修勺等。一九二一年秋天吴稚晖带领一百五十多名留学生团队到中法学院勤工俭学,乘法国博德斯邮轮从上海黄浦江码头出发。次世界大战过后不久,欧洲缺乏劳动力,以华币折合法郎的币值作勤工俭学费用,对留学生有利,因而主张“手脑并用”、反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吴稚晖,抓住时机,要求广东省当局与法国政府联合创办中法学院(中法大学),校址设在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里昂城郊圣蒂爱纳山麓。他同李石曾等人发起勤工俭学运动,才有贫寒子弟赴法留学的海上之旅。像一个农村小伙计的平民教育家吴稚晖,在海行中陪同学生睡四等舱,一路宣传劳动人生,以其花甲之年和仆役身份忙于打扫船舱,帮学生整理床铺,扎捆行李,搬运箱包——以实际行动,言教身教,躬身示范。中法大学还派有吴稚晖校长的高足方君璧——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方声洞之胞妹,和曾仲鸣——方声洞之嫂、老同盟会员曾醒之弟,专门负责接待照顾新来的同学。当时学生中还有引人注目的“从良”于安徽名绅潘赞化的青楼女子潘玉良,是苏雪林的同乡同学,知心好友,她酷爱丹青艺术,向往独立自由,就是受吴稚晖的教育感化而学画有成的,在法国勤工俭学成为著名画家的。吴稚晖校长的平民教育理想,在于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苏雪林在《吴稚晖先生和里昂中法学院》中回忆道:“吴先生对于我们却并不抱任何的奢望,他曾和他几个亲信人说,将来能出得一个‘胡适之’,也就不枉他一番办学的苦心了。”平民教育先行者从一开始就注重培育人才,行之有效。
在此文化背景中,巴金面对大革命失败现实,安那其主义信仰找不到出路,内心充满矛盾痛苦,几多延宕,才投入留法勤工俭学的潮流。他和同样信仰的朋友卫惠林结伴同行,登上法国“昂热号”(Angers)邮轮从上海黄浦江出发,继周恩来之后走上平民教育之路,是时二十二岁。勤工俭学的留学生有多元文化思想和各种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安那其主义的,平民主义的,国家主义的,等等。而当时安那其主义是一种时髦的信仰,是由早期留法和留日的学生介绍、宣传输人中国的,代表人物是刘师复。他们认为,自称代表国家的腐败政府是罪恶根源,平民百姓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抛弃自称政府的“政府”,平民百姓要自由要民主要幸福,理想是“无秩序”与“无政府”的结合。他们追求“否定之否定”,也是一种革命理想。“在政治上反对清朝政府对外卖国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反动政策,在思想文化上则激烈反对一切封建主义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因此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辛亥革命后,人们对于民主共和国的理想破灭,对当时军阀专制感到愤怒憎恨之余,有不少青少年知识分子,也就比较容易接受这种不仅强烈要求废除剥削压迫,而且还要求废除一切国家、政府形式的激烈主张。”无政府主义思潮和平民主义思潮是相互接近的,都以平民百姓的民主、自由、平等、幸福为宗旨,与强权政治和腐败统治水火不相容,有合理内核,有进步成分。不仅巴金和留法勤工俭学的好友毕修勺、萧三、朱洗、卫惠林、吴克刚等文学青年是无政府主义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视梁漱溟为革命知友的,还有吴稚晖、李石曾、陈延年等,也都是无政府主义者。李大钊也受过无政府主义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周恩来的“觉悟社”,也是“兼容并蓄”的。邓颖超说:“有研究无政府主义的,有研究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也有研究共产主义的。”留法勤工俭学,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周恩来、李立三、聂荣臻、陈毅等,就经常与同学中的无政府主义者辩论、探讨,寻求改造旧中国的药方。
这是历史真实,时代现实,革命事实,当时的革命青年并没有把无政府主义视为洪水猛兽,并不像后来那样对巴金口诛笔伐。
……P11-1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