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09720
★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凭天赋和本能写作的历史学家,无人可以模仿
★
香港城市大学鄢秀教授、郑培凯教授联袂主编,专业团队校译
★
奇思妙想:用莎士比亚的人生七段论来看乾隆的一生
★
盛世的另一面:乾隆时期一个精神崩溃的高官
★
启蒙时代的中国声音:法国大革命前八十多年,一个中国人住在巴黎,向孟德斯鸠介绍中国
★
教授的教授:史景迁的几位老师是如何研究中国的?
这本书当中收录的是史景迁*有代表性的论文,反映了他尽可能精确、公正和透彻地思考中国的努力。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中西文化交流、儒家理论和国家权力、中国的社会历史、革命中国,以及恩师的介绍。书名叫做《中国纵横》,部分源自作者对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敬意,因为他喜欢“纵横”这个词语,它寓意着曲折而不失目的性,还寓意着以某种逻辑来厘清“辐辏并进”之脉络的努力。
学术研究本身就是一种难以控制的疯狂。如果沉默寡言,我们仍然可以作为这一研究领域的看护人,甚至可以安详地凝视着所有的一切,但却永远无法参与到*深刻的学术争鸣中去。
——史景迁
史景迁作品系列:
《追寻现代中国》
《中国纵横》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太平天国》
《改变中国》
《曹寅与康熙》
《康熙》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
《王氏之死》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胡若望的疑问》
《前朝梦忆》
目 录
导言
中西交流
黄嘉略的巴黎岁月
门德斯·平托的远游
利玛窦攀登北京之峰
甘博镜头下的中国
马尔罗的诱惑
眺望东方: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儒学的冲击
康熙帝一生的七个阶段
明朝生活的活力
画家石涛的圈子
清官张伯行的崩溃
充满活力的儒学
中国科学技术的对话
作为中国人的钱穆
社会百态
食
药
税
鸦片
帝国之后
歃血为盟和勃朗宁手枪
天安门
业师介绍
芮沃寿
阿瑟·韦利
费正清
房兆楹
注释
致谢
在他感同身受、叙事巧妙的文字里,中国人所经历的这些,都化为有血有肉的遭遇,尽管有时候残酷不堪。通过真切摹写出人物的品性及其处境,史景迁亲切地带领我们走进这些人的生命,让我们仿佛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仿佛跟他们有过直接的交流。这种感觉,只有*好的历史作品里才能赋予。
——费正清
史景迁的著作必须划入《史记》的类别之内,是无可争议的。
——余英时
这几十年来欧美出了一位研究中国史的奇才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他*的贡献就是以优美流畅的文笔,把中国近代错综复杂的人物与史事,通过严谨的历史考证,参照专家的钻研成果,以“说故事”的传统历史方法,娓娓道来,让西方读者“拨开云雾见青天”,对中国的历史经历有了“感觉”。
——郑培凯
他是一位凭天赋和本能来写作的历史学家……史学判断能力是一流的。他培养的美国明清史一流专业学者在数量上应该仅次于费正清。从这一点来讲,他是对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宗师级人物。
——陆扬
康熙帝一生的七个阶段
考察皇帝一生有个简单方法,便是采用莎士比亚的人生七段论。莎翁在《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中痛苦却又才华横溢地将人生浓缩为七个阶段,这比起历史学家的狭隘分期来说,更适用于全人类。
1654年出生的康熙,在六十八岁去世之前统治中国长达六十一年之久,完整地经历了人生的这七个阶段。他,既是一位皇帝,也是一个普通的男人。
第一阶段,“最初是婴孩,在保姆的怀中啼哭呕吐”。这个婴孩,顺治帝的三皇子玄烨,在法理上来说是纯正的满族后嗣,但从血统上来说就不那么纯粹了。他的母亲来自佟氏家族,佟氏一族在归顺努尔哈赤成为旗人之前,长期居住于辽东,是明朝的官宦世家。仔细考察佟氏家族会发现,这个年轻的满族皇子身上流淌着不少汉族的血液。他啼哭,至少在小时候他是会啼哭的,在他年仅两岁的时候,父亲迷恋上了一个妃子,便将小皇子玄烨送到宫外去抚养;他也会呕吐,因为他得过天花,还在脸上留下了疤痕,所以会比一般的婴孩更容易呕吐。但幸运的是,他的天花最终康复了,这还帮他夺得了皇帝的宝座,因为他对这个可怕的疾病有了免疫能力。他的保姆当中至少有一位因为抚养他而得到了奖赏:这位年轻的宫女姓孙,之后嫁给了正白旗的包衣曹玺。后来康熙帝惦记她的恩情,提拔她丈夫做了工部尚书,并赐予她“一品夫人”封号,她的长子曹寅也成为官至省级的皇帝宠臣。
第二阶段是“背着书包、满脸红光的学童,像蜗牛一样慢腾腾地拖着脚步,不情愿地呜咽着上学堂”。但康熙当然没有什么可呜咽的。根据中国官方史料记载,康熙四岁起就喜欢读书,并乐此不疲;五岁以父为志,七岁为民祈福。后来,康熙曾告诉大学士高士奇,他四岁便能识字读书。然而,这并非康熙的鼎盛时期。首先,尽管康熙精通满语,汉语口语也不错,但在写汉字——特别是在写汉字的偏旁部首时,还是会犯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去世,说明他接受的汉语教育并不完善。其次,在成年男性的世界中,那时的康熙毕竟还是个孩子。
1661年顺治突然去世,康熙帝即位,这个七岁的小孩自然是没有实权的。四位满族摄政大臣统治着国家,其中最具权势的是鳌拜。这四位摄政大臣拟定了顺治“遗诏”,在遗诏中,已故的顺治帝为自己过去所犯的错误深感自责。令人吃惊的是,这位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犯下的错误竟如同“末代昏君”一般——迷恋宠妃、奢侈淫逸、用人不当(未能重用满人)、宦官滥权,等等。8我们很难相信康熙竟不去怨恨这份遗诏给先皇留下的羞辱。他也未能长期得到母后的庇佑:康熙的母亲作为皇太后,本来是极具影响力的,但她在1663年,即康熙年仅九岁的那一年,也去世了。
康熙至少对第三阶段应该是颇为满意的。这一阶段“然后是情人,像炉灶一样叹着气,写了一首悲哀的诗歌咏着他恋人的眉毛”——这景象着实就是一幅中国画啊!康熙在比莎翁诗篇中所说的还早的年龄便享受了爱情的果实。他十一岁就迎娶了孝诚仁皇后,之后记载的时间可能有误,但在十五岁之前,他与荣妃马佳氏生的儿子,也就是康熙的长子确实是出生了。从此之后,有太多的史料说明这位年轻的皇帝卓尔不群。他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正式选秀召进宫的后宫嫔妃中,侍女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就在不太正式的场合生下了皇子,也就是未来的雍正皇帝。对于当时宫内的人来说,小皇子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对于下一代中国史官来说,雍正的出生毫无疑问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吉兆。
这里采用莎士比亚的人生七段论就会模糊不清了。毕竟,一个中国的皇帝并非凡人,康熙年纪轻轻便开始对国家大事发号施令了。1690年代,康熙御驾亲征平定噶尔丹;而在此之前,他便以军人的姿态出现过,“然后是一个军人,满口发着古怪的誓,胡须长得像豹子一样,爱惜着名誉,动不动就要打架,在炮口上寻求着泡沫一样的荣名”。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当时康熙是掌控大炮的人,但他的胡须也从来没有“长得像豹子一样”。在康熙初长成人的时期,对他歌功颂德的文字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不过,康熙帝从孩提时代开始就继承了满族的传统,是一个骑射好手。1669年他击败鳌拜,其速度之快,显示了他有胆有识。也正是在这一年,康熙王朝才真正开始。1673年,在大臣明珠、莫洛、米思翰的支持下,康熙帝又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决定:平三藩,剥夺南方吴三桂等藩王的权力。经过八年的内战,大清帝国取得了胜利,平定了三藩之乱。
经历多年的危险之后,康熙政权最终得以巩固。到1683年康熙帝三十岁之时,可以说实现了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吴三桂及其他藩王已被铲除,余孽也溃不成军;康熙还从郑成功后人的手里收复了台湾。似乎是为了宣示他本人君临天下,1683年康熙第一次西巡,次年第一次南巡至南京。不过在当时,康熙王朝还只是满人的康熙王朝,在巡游的过程中,康熙只住在城市中八旗军驻守的要塞,他的主要辅政大臣也都是满人。汉人学士,如高士奇,只是慢慢才得到了他的信任。这一时期还不是改革内政的时期,康熙的主要精力仍然集中于巩固北部和西部的边界。在他执政的前半段时间里,一直到四十岁初期,康熙都是一个“武帝”的形象,镇压国内的暴乱和开拓疆域。
但是,“武”只是“文”的另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士”的形象逐渐让位于“民政长官”的形象,战争一结束,康熙便要开始整修内政。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非条件反射;这是政治现实,而非假象。这便是莎翁所说的第五个时期,法官的时期:“胖胖圆圆的肚子塞满了阉鸡,凛然的眼光,整洁的胡须,满嘴都是格言和老生常谈。”此时的康熙帝,既有从生命中汲取的慈悲为怀,也有从经验中获得的冷峻严酷。在他统治的1695年到1715年间,这两个方面在康熙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慈悲为怀的一面。这一时期,康熙与耶稣会士相处得非常融洽。康熙之所以颁布允许基督教活动的圣旨,一方面是因为《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另一方面是因为传教士用奎宁(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的高烧。即便是在中文的材料中也有记载,说康熙在巡游途中停下来与传教士们交谈,还邀请他们去行宫做客。康熙多次悠然南巡——1699年到1707年就四下江南——在一些盐商为他专门修建的行宫中大摆筵席、品茗观戏。这一时期,康熙也多次下令大赦和减赋,1711年之后开始执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惠及后代。同时,康熙还下令进行大规模的文献编纂和重新绘制地图的工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热河的夏日行宫避暑山庄开始修建。康熙还大力提拔杰出和廉洁的官员,委以重任(当然,有时也会有差错)。对于情节较轻的腐败,康熙并不会过分追究:据一份官方的密报记载,某总督和其他官吏一年从盐税中非法贪污的银两高达三万四千五百两,康熙得知后,以“数目不大,如若追究,必使其他总督寒心”为由,没有严查此事。这一时期,康熙还特别注重协调汉人和满人的关系,保持满人集团和汉人集团的平衡,有时还会亲自出面阻止满人官员对汉人官员的排挤。
虽说康熙有着慈悲心肠,但对此也不能赘述,毕竟他作为帝王也有冷峻严酷的一面。有充足的证据显示,1690年代以后,康熙帝就致力于集中王权,避免大权旁落。皇家家奴(包衣)——这些先代汉族仆人的后代——都官居财政要职,如长期任职的两淮巡盐御史、粤海关监督、内地关卡监督、铜矿采购员、贡粮监督员等,他们的工作由皇上亲自督查。最初被任命为南京织造和苏州织造的包衣,从1690年代开始,便奉旨向皇帝秘报当地官员的行为和当地的财政情况,以便皇帝对日常官员行为进行多重监督。由此建立起的密折体系,甚至绕开了内阁大学士,从而成为康熙的私人情报处。这些奏折都被密封送到皇帝手上,由皇帝亲自打开,之后再通过专人秘密送回上奏者手中。
康熙帝也相当乐意在公开和私人的场合表现出愤怒:例如,他曾当众指责张鹏翮治水不力,罚他在百官面前下跪;教廷使节铎罗(Maillard de Tournon)也见识到了康熙的龙威,对于教会统治中国天主教徒之精神的要求,康熙出语轻蔑,毫不让步。康熙还曾多
次褒扬明太祖这位明朝初期厉行集权的皇帝。
但是,衰老最终还是到来了。这一阶段并没有起伏跌宕的大事,不像乾隆时期有大臣和珅——这位奸臣在二十六岁便平步青云,最终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康熙的衰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他慢慢失去了曾经的英明果断,手中的缰绳也慢慢地松了。可以预见到的是,衰老会由身体显现出来。康熙晚年的肖像画也无奈地印证了莎翁的话:“第六个时期便成了精瘦的趿着拖鞋的龙钟老叟,鼻子上架着眼镜,腰边悬着钱袋;他那年轻时候节省下来的长袜子套在他皱瘪的小腿上显得宽大异常;他那朗朗的男子口音又变成了孩子似的尖声,像是吹着风笛和哨子。”康熙的身体不如他的孙子乾隆健壮,他在幼年和青年时期都曾身患重病,也许正是苦难的人生让他早衰。据1715年的一份诏书记录,他的右手已经不能用了,因此所有密诏都是他用左手写的。那么康熙是否得过轻微的中风呢?1717年,一位退休的知府得知他身体状况堪忧,便到避暑山庄中进贡一些特制的药材,但康熙并不愿意尝试。1718年12月,康熙告诉李煦,他从夏天开始便身感不适;1721年康熙又写信给年羹尧,说他身体有所恢复,但仍然非常虚弱。这段时间,密折从未被批阅,因为皇帝不会让其他人批阅密折,而他的身体又太虚弱而无法亲自批阅。这一时期朝政松懈,地方财政亏空,这些即使上报给康熙,康熙也已经无力处理了。他也无法阻止关于皇位继承人的争执,尽管他不停地警告,但是最有可能继位的皇子之间仍然形成了各个派系。毫无疑问,皇位继承人引发的争吵给康熙的晚年带来了真正的痛苦,他还被迫废黜了他深爱的二阿哥胤礽的太子之位。
幸运的是,康熙的第七个阶段很短。摄政王可以辅佐年幼的新皇,却不能代表年老的帝王,“终结着这段古怪多事的历史的最后一场,是孩提时代的再现,全然的遗忘,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口味,没有一切”。在1722年末,雍正帝最终脱颖而出,逐渐接近父皇为他预留的皇位。篡改后的历史记载中充斥着他那长长的施政建议,也没有任何争执皇位的迹象。雍正的继位仍然充满了疑点,似乎他并不是康熙选定的继位者,但他也不可能有谋害康熙的行为。雍正是一个小心谨慎且很有耐心的人,在康熙病重之时,他在隆科多的帮助下,仔细为今后的继位打下了基石。当康熙在北京寒冷的冬季驾崩之时,雍正果断行动,最终登上了皇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