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31798
编辑推荐
周敬青编著的这本《解读林彪》搜集了30年来大量的有关史料,研究了大量有关研究成果,对林彪集团的兴衰以及“九一三”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林彪现象”的经验教训做了理性剖析,从主观原因、社会基础、制度根源、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该书对于进一步开展关于林彪集团、“九一三”事件及“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有重要理论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搜集了30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大量史料,研究了大量有关研究成果,对林彪集团的兴衰以及“九一三”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林彪现象”的经验教训做了理性剖析,从主观原因、社会基础、制度根源、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该书对于进一步开展关于林彪集团、“九一三”事件及“文化大革命”的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有重要理论意义。
前 言
四十多年以前发生的震惊全国、轰动全世界的“九一三”事件,是中共党史特别是建国以来党史上罕见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林彪集团问题成为“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尽管中央对林彪问题早已有明确的结论。20世纪80年代初,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及各级军事法院对林彪集团案,依法进行了审理和判决。各种新闻媒体作过详细报道,证据确凿,量刑适当。司法界公布了一些案件有关的资料,学术界也出版了一些研究林彪集团和“九一三”事件的专著和论文。总的看来学术性研究成果不算多。
由于林彪事件的发生十分突然,情节离奇,甚至带有戏剧性色彩,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似乎一夜之间就由“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变成“死有余辜的叛徒卖国贼”,这个人物反差太大,一些人至今对林彪事件仍有某些疑问和难以理解之处,也是很自然的。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也出版了一些有关林彪问题的作品。其中严肃的学术探讨很少,大多是以林彪事件为背景,有的属于猎奇,胡编乱造,还有的是别有用心基于反华、丑化中共及其领导人的目的,散布一些似是而非、歪曲事实的材料和结论,为林彪鸣冤叫屈。国内某些以林彪事件为题材的有些所谓纪实作品、地摊文学并无学术价值,大多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炒作。近年来一些与林彪集团有牵连的所谓知情人、亲历者,以种种借口,歪曲事实甚至捏造材料为林彪辩护,企图翻案,蒙蔽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使本已清楚、明确的问题,又被搅浑了水。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选择了这个有相当难度的课题,收集了大量资料,对林彪集团进行剖析,廓清林彪集团的来龙去脉,回答了人们的一些疑问,批驳了一些谬误,实事求是地还林彪的本来面目,填补了林彪问题研究中的一些空白,这是一件十分有益的学术工作。
究竟如何评价林彪历史上的功过?林彪集团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究竟哪些人属于这个集团?作者在第一、二章中作了评价和界定,是否符合实际、公允、妥当,请读者去评判吧!林彪已是写入党章的接班人。为何还要抢班夺权?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他们坚持设国家主席和天才论的实质是什么?海外有人为林彪喊冤叫屈有事实根据吗?林彪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深入研究?在本书第三、四、五章中。作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最后一章作者提出林彪现象的几点反思。相信也会引起读者特别是经历十年浩劫的中老年人的某些反思吧?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但创新又离不开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本书在继承与创新两方面结合得比较好。例如对林彪蜕变的轨迹的描绘,特别是由林彪现象引发的几点经验教训,是从历史传统、体制弊端以及“文化大革命”特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剖析的,说服力强,既富有理论色彩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以充分确凿的史料和事实,批驳了海内外有关林彪事件的一些歪曲和谣传,会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年)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本书作者对该书叙述林彪外逃的一个情节提出批评说:希望外国的学者注意吸纳最新的资料与研究成果,“不要不加分析引用一些纯属臆测的描述,道听途说的材料或别有用心的观点,这样才能保持学术著作的严肃性和可信度。”
1999年7月,本书作者在《党的文献》杂志上发表的《林彪外逃中一个插曲的真相》,2001年春突然被国内外一些媒体转载。当时我在悉尼,当地中文《澳华新报》在3月22日整版转载,通栏标题是:《中国当代政坛最高机密被揭开:“林彪被迫飞往苏联”纯属虚构》。可见影响之大。此文见本书第五章几个有关史实辨析。
历史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常常需要时间的检验和沉淀。好似一个钟摆,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肯定,肯定中有否定,一般情况下摆幅越来越小,功过是非逐渐接近本来面目。但离作出完全的、历史的、理性的科学论断,本书不能算一个终结,它只反映现时的政治历史环境、掌握的资料及作者目前的认识水平。
本书是一部严肃性的学术著作,却又有很强的可读性,许多章节还是很吸引入的。值得关心党史、“文革”史和林彪问题的读者先睹为快。
我当了几十年的教书匠,一名普通的党史工作者,研究成果很少,从未出版过个人专著,也没有给任何书籍写过序言,让我来为周敬青博士的学术专著写序言,实在是难为我了。我勉强答应下来,也是有些缘由的。
其一,二十多年前,我曾有机会接触到林彪案件一些案卷材料。1980年以来,我在教学中经常讲述林彪集团和“九一三”事件这个专题。1987年发表过3万多字的《林彪集团兴亡初探》。至少我对有关林彪问题书刊所引资料是否真实,还有些鉴别力,不至于将所谓纪实文学作品虚构的“何秘书”,当作真人编入“真相一‘全传”中。
其二,我与作者导师金春明教授的关系密切。1977年我调入中央党校后,十余年一直在金的领导下做“文革”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担任博士生导师后,约有七八年时间,我一直是他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之一。周敬青选定论文题目后,金春明让她来找我。我曾给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资料,却未承担指导论文写作的实际责任,因为那时我准备出国探亲。
其三,2001年5月我探亲回来后,应邀担任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
由于这几层关系,我只好写了这几段内容介绍式的话,支差了事。至于本书的学术价值究竟如何,相信读者会作出公正的判断。 2013年2月于中央党校大有北里
由于林彪事件的发生十分突然,情节离奇,甚至带有戏剧性色彩,十大元帅之一的林彪,似乎一夜之间就由“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变成“死有余辜的叛徒卖国贼”,这个人物反差太大,一些人至今对林彪事件仍有某些疑问和难以理解之处,也是很自然的。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也出版了一些有关林彪问题的作品。其中严肃的学术探讨很少,大多是以林彪事件为背景,有的属于猎奇,胡编乱造,还有的是别有用心基于反华、丑化中共及其领导人的目的,散布一些似是而非、歪曲事实的材料和结论,为林彪鸣冤叫屈。国内某些以林彪事件为题材的有些所谓纪实作品、地摊文学并无学术价值,大多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炒作。近年来一些与林彪集团有牵连的所谓知情人、亲历者,以种种借口,歪曲事实甚至捏造材料为林彪辩护,企图翻案,蒙蔽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使本已清楚、明确的问题,又被搅浑了水。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选择了这个有相当难度的课题,收集了大量资料,对林彪集团进行剖析,廓清林彪集团的来龙去脉,回答了人们的一些疑问,批驳了一些谬误,实事求是地还林彪的本来面目,填补了林彪问题研究中的一些空白,这是一件十分有益的学术工作。
究竟如何评价林彪历史上的功过?林彪集团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究竟哪些人属于这个集团?作者在第一、二章中作了评价和界定,是否符合实际、公允、妥当,请读者去评判吧!林彪已是写入党章的接班人。为何还要抢班夺权?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他们坚持设国家主席和天才论的实质是什么?海外有人为林彪喊冤叫屈有事实根据吗?林彪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深入研究?在本书第三、四、五章中。作者都有自己的见解。最后一章作者提出林彪现象的几点反思。相信也会引起读者特别是经历十年浩劫的中老年人的某些反思吧?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但创新又离不开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本书在继承与创新两方面结合得比较好。例如对林彪蜕变的轨迹的描绘,特别是由林彪现象引发的几点经验教训,是从历史传统、体制弊端以及“文化大革命”特定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剖析的,说服力强,既富有理论色彩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以充分确凿的史料和事实,批驳了海内外有关林彪事件的一些歪曲和谣传,会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年)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本书作者对该书叙述林彪外逃的一个情节提出批评说:希望外国的学者注意吸纳最新的资料与研究成果,“不要不加分析引用一些纯属臆测的描述,道听途说的材料或别有用心的观点,这样才能保持学术著作的严肃性和可信度。”
1999年7月,本书作者在《党的文献》杂志上发表的《林彪外逃中一个插曲的真相》,2001年春突然被国内外一些媒体转载。当时我在悉尼,当地中文《澳华新报》在3月22日整版转载,通栏标题是:《中国当代政坛最高机密被揭开:“林彪被迫飞往苏联”纯属虚构》。可见影响之大。此文见本书第五章几个有关史实辨析。
历史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常常需要时间的检验和沉淀。好似一个钟摆,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肯定,肯定中有否定,一般情况下摆幅越来越小,功过是非逐渐接近本来面目。但离作出完全的、历史的、理性的科学论断,本书不能算一个终结,它只反映现时的政治历史环境、掌握的资料及作者目前的认识水平。
本书是一部严肃性的学术著作,却又有很强的可读性,许多章节还是很吸引入的。值得关心党史、“文革”史和林彪问题的读者先睹为快。
我当了几十年的教书匠,一名普通的党史工作者,研究成果很少,从未出版过个人专著,也没有给任何书籍写过序言,让我来为周敬青博士的学术专著写序言,实在是难为我了。我勉强答应下来,也是有些缘由的。
其一,二十多年前,我曾有机会接触到林彪案件一些案卷材料。1980年以来,我在教学中经常讲述林彪集团和“九一三”事件这个专题。1987年发表过3万多字的《林彪集团兴亡初探》。至少我对有关林彪问题书刊所引资料是否真实,还有些鉴别力,不至于将所谓纪实文学作品虚构的“何秘书”,当作真人编入“真相一‘全传”中。
其二,我与作者导师金春明教授的关系密切。1977年我调入中央党校后,十余年一直在金的领导下做“文革”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担任博士生导师后,约有七八年时间,我一直是他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之一。周敬青选定论文题目后,金春明让她来找我。我曾给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资料,却未承担指导论文写作的实际责任,因为那时我准备出国探亲。
其三,2001年5月我探亲回来后,应邀担任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
由于这几层关系,我只好写了这几段内容介绍式的话,支差了事。至于本书的学术价值究竟如何,相信读者会作出公正的判断。 2013年2月于中央党校大有北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