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36548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关于朱熹理学思想的研究已蔚为大观,相较而言,对其礼学思想的关注则少得多,相关系统研究更是寥寥,这部专著具有开拓之功。
★作者对朱熹礼学的文献分析立足于宋代的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状况,将思想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这使得其研究过程更加科学严谨,避免了空疏浮泛之弊,所得结论也就更加坚实,具有说服力。
★朱熹研究中有几个著名的公案,如朱熹晚年思想转型、朱熹为何要编撰《仪礼经传通解》、朱熹如何处理礼学与理学的关系,由于关涉朱熹礼学思想,作者对其作出了进一步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成就斐然的礼学大家。他一生议礼、考礼,对礼的本质、价值、结构、功能进行了具有理学特色的阐述,对古代礼制也悉心潜玩,博考深辨,其见解多为后代礼学家所称引。朱熹礼学是其宏大的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学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宋元以降的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从朱熹的三《礼》学思想入手,从学、理、用三个层面对朱熹礼学进行了系统论述,将文本分析与思想、社会、政治的互动结合起来,考察了朱熹礼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内容及其特点。对困惑学界多年的朱熹晚年思想转型、朱熹为何要编撰《仪礼经传通解》、朱熹如何处理礼学与理学的关系等重要学术问题也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岳麓书院国学文库总序·朱汉民
序·田浩
绪论
第一章 朱熹的时代环境与礼学倾向
第一节 社会背景与秩序重振
第二节 儒学复兴与礼下庶人
第三节 新学的影响和理学的振兴
第四节 朱熹人生中的礼
第二章 朱熹的《周礼》学思想
第一节 朱熹对《周礼》的态度
第二节 朱熹《周礼》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对王安石新学的反思与批评
二 与南宋湖湘学、永嘉学在《周礼》学上的分歧
第三节 朱熹《周礼》学思想的实践基础
一 正经界的尝试
二 维持社仓的隐忧
第三章 朱熹的《仪礼》学思想
第一节 《家礼》真伪考辨的再思考
一 王懋竑论《家礼》——崇礼思想指导下的考证
二 从《祭仪》到《家礼》——内容上的适切性
三 祠堂与宗法——《家礼》的标志与内涵
第二节 《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及其在朱熹学术思想中的地位
一 《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缘由
二 《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过程
三 编撰《仪礼经传通解》的困难及其挑战
四 《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旨趣及其在朱熹学术思想中的地位
第四章 朱熹的《礼记》学思想
第一节 朱熹对《礼记》的态度
一 朱熹对《礼记》成书的看法
二 朱熹对《礼记》各篇关系的论述
三 朱熹关于《大学》《中庸》的研究
第二节 朱熹对礼义的讨论
一 秩序重建和内圣之道——朱熹论礼、理关系
二 礼的实现——求仁功夫与主敬涵养
三 礼义的获得与反思——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第五章 朱熹的祭祀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 祭之理的追索——朱熹的鬼神观与祭祀思想
一 本体论意义上的鬼神与祭祀
二 鬼神与气——对儒家祭祀理论的阐发
三 义理与礼制并举——儒家祭祀的重新振作
第二节 朱熹道统观的形成与释奠仪的开展
一 初步奠定道统观、整顿释奠仪(1147—1155)
二 道统说的建构——以周敦颐与二程为中心(1156—
1178)
三 道统说遭质疑与释奠仪的振作(1179—1188)
四 确立道统说与申严释奠仪(1189—1194)
五 沧州精舍的祭祀——统一道统与释奠(1194—1200)
第三节 学术与政治纠结中的朱熹祧庙之议
一 制度与义理——与永嘉学派的礼学之争
二 私欲和学术局限——对赵汝愚的批评
三 礼学理学化——特色及其不足
第六章 朱熹礼学思想的特点
第一节 学:《仪礼》为本
第二节 理:情文相称
第三节 用:因时制宜的践礼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
我很乐意为殷慧此书《礼理双彰: 朱熹礼学思想探微》撰写序言。在过去一个世纪,几乎所有中国学者都对儒家礼仪研究视而不见或避之不及,现在反而有不少卓越的中国年轻学者愿意投身其中,殷慧就是其中一位。殷博士这类学者力求以客观的、历史的和有力的视角理解礼仪,而不是走向极端,以致将传统礼仪习俗理想化或妖魔化。
学术界对礼学的忽视,主要是回应了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对儒家礼仪的仇视。1919年开始的五四运动愈发加深了这种仇视。在载于第一年《青年杂志》的《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指责儒家传统培养了中国人奴性重、保守、被动和对其他文化缺乏兴趣的性格。为了加入现代世界、拯救国家,陈独秀主张中国年轻人独立、进步、有进取心及具备世界观。这种对儒家礼制和价值观的大力鞭挞影响了五四运动,亦反映在巴金、鲁迅那里及当时各种文学作品中。在这种仇视的氛围中,当时的许多学者都响应了对儒家的指控,回避从任何正面角度研究儒家礼制如何影响中国的发展。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以比较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儒家礼仪。事实上,除了学者对儒家礼仪感兴趣外,许多其他组织亦提倡在当代中国社会复兴儒家礼仪。当然,正在阅读殷教授此书的读者会比我这个身处海外的旁观者更了解礼学的兴起和传统礼仪在中国的流行程度。而中国国内的礼学转向也引起了不少海外学者的注意。我和我的女儿田梅合作了一系列关于儒家嫁娶礼仪现代复兴的文章,其中就涉及朱杰人等学者如何革新《朱子家礼》中有关嫁娶礼仪的内容。
在知悉殷博士湖南大学的博士论文研究后,我就一直留意她在这方面的研究。我首次知悉殷慧的研究是通过我的朋友,即殷慧在岳麓书院的老师肖永明教授。其后,我通过电邮和她讨论其研究。我对她的研究印象深刻,所以当肖教授建议她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几个月与我合作研究时,我立即答应并向她发出邀请函。那时,她仍然忙于她的论文,而中国方面亦未批准她的资助申请。2010年,我因富布莱特项目资助去了中国,终于有机会和殷慧见面。那年春天,她到武汉参加了几场我在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演讲。之后,她陪我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进行另一场演讲。我们在旅程中有许多分享研究兴趣的机会。我向朱杰人教授推荐殷慧加入我们在清华大学朱熹国际会议中的一个讨论小组,殷慧是当中最年轻的论文发表者。会后,她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2012年12月,我终于可以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欢迎她来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
来到美国一个月,殷慧就用英文在2013年美国历史协会年会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美国历史协会是首个由美国历史学者成立的组织,要加入其中一个小组,竞争很激烈。此外,大部分小组的研究集中在北美或西欧历史。虽然大部分东亚学者都知道儒家经典对历史的重要性,美国历史协会仍然只会在接受中国历史小组的申请以后,选择一些与中美关系或现代中国相关的题目进行核准。因此,美国历史协会能够接受我们成立中国经典研究小组,可以说是一种成就。我和殷慧合写文章,但我坚持由她在会议上以英文发表。我对她愿意接受挑战感到自豪,尤其是考虑到她来美国不到一个月。在经过多番讨论及修改后,我们在《道: 哲学比较研究》期刊上发表了英文版,并于2014年在《中国哲学史》期刊上发表中文版。文章以戴震对朱熹的批评带出两个论点: 第一,在何种程度上朱熹的“四书”研究削弱了“五经”在宋代的地位?第二,朱熹的哲学理论如何削弱了礼仪和礼制的传统地位?
在殷博士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前,我已将她的几篇文章列入新开设的中国礼仪和政治研究生导读班的书目。2013年春,她加入了我的一个中国思想研究的研究生导读班。在班上,研究生用数星期阅读一些有关礼仪的文章,并与殷慧讨论文章内容。艾文贺(Philip Ivanhoe)最近在编制一本指导学生理解朱熹哲学的书。当他问我有关朱熹论及天、鬼和礼的翻译时,我在殷慧文章的大量引文中选取了一些有关礼仪的段落。另外,在递交我为《朱熹哲学导读》所作的翻译之前,我先将翻译寄给了殷慧,她纠正了我对几个要点的理解。
我已从殷慧的礼学研究中获益甚多。很高兴她的博士论文将由久负盛名的中华书局出版。从目录中亦可见到她有关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现在,有更多人可以得益于她的研究和她对朱熹礼学的见解。朱熹怎么看待礼学与礼仪,在中国正成为一个越来越被人关心的课题。
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
2017年11月17日
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