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031565
1、历史小说名家唐浩明继经典名著《曾国藩》《张之洞》《杨度》之后又一系列巨著。唐浩明是国内研究曾国藩的,这个系列是他30年精研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智慧之集大成作品。本书是这个系列的第壹部,以讲曾国藩的个人修身之道为主。从大量的历史事件和曾国藩本人的日记、文章中,着重分析他个人的成长经历,以及性格、习惯、心态、信念等等的养成。
2、公务员、学者、商人、学生以及社会精英人士们都喜欢读的智慧经典。一代官圣曾国藩的智慧备受近代中国人的推崇,对广大读者的做人做事、学习工作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3、唐浩明成名于小说《曾国藩》,一辈子都在研究曾国藩。他几次探访曾氏故居,访问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曾氏后人,获取信息资料。并从全国各地的档案馆、文博馆搜集整理了数百万字的历史档案和曾国藩遗笔遗作,加以翻译、对照和解析,并结合晚晴时期壮阔的历史风云,对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进行全方位的评点。史料详实,观点颇有独到之处,能发人深思。
本书主要依据曾国藩已公开或者尚未公开的亲笔日记、书信等,对他在读书、写字、品鉴、修身、悟道等等方面的言论思想进行分析、总结、评点,既与读者分享了一代名相生活与工作中的故事,又向读者尤其是年轻人讲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对我们的为人处世、学习工作能够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修 身/001
检身之要与读书之法 /003
戒 烟 /006
聪明日减,学业无成 /007
研几工夫要紧 /007
静 坐 /008
诤友陈源兖 /009
倭仁读过曾氏的日记 /010
愿终身私淑孟子 /011
力惩简慢 /012
打破患得患失关 /013
与友有隙反躬自省 /014
言物行恒,诚身之道 /015
相疑由于自矜 /016
赞人言不由中 /017
为人好名可耻 /018
再次戒烟 /019
父亲的教导 /020
以日记修身可获好评 /021
是静字功夫要紧 /021
戒烟后的痛苦 /023
徇外为人无益 /024
修身三件事:谨言、
修容、静坐 /024
以冯树堂为镜 /025
一日四省 /026
在应酬游戏中过了一天 /027
可爱的文学青年,可
丑的名心大动 /028
焚香静坐 /029
感悟至静之境 /030
至虚即至诚 /031
作诗文须有真挚情感 /033
惭愧令闻在外 /035
涤旧生新 /035
主动送日记请师友看 /036
太在意别人的毁誉 /037
朋友前来为祖母拜寿 /038
为浪得虚誉羞愧 /039
课程表 /040
欲强行见朋友之妾 /042
热爱批评立即改过 /043
每日悠悠忽忽一事未作 /044
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 /045
天下事皆须沉潜为之 /045
与人相处不诚 /046
冯卓怀至情动人 /047
当着朋友面大发脾气 /048
志不立则心无定向 /049
日记不能后补 /050
旧病复发 /050
视为空寂反而安定 /051
同年团拜 /052
冷淡亦不足取 /053
目屡邪视可耻 /053
与私欲血战一番 /054
见年轻女人心思… /055
也有景况苦的官员 /055
心病带来身病 /056
在游荡中打发一天 /057
畏友邵懿辰 /058
鸡伏卵及猛火煮 /059
杜诗韩文因知言养气而百世不朽/060
惭愧吴廷栋的敬重 /061
处众人中有孤零之感 /061
人定亦可胜天 /062
不惧则骄 /062
戏剧性地升官 /063
家人一道随之升官 /064
任性与好动 /065
老氏有杀机 /065
惭愧无德于民 /066
为权位太尊名望太隆悚惧 /067
身旁须有一伺短箴规之人 /069
戒傲戒师心 /070
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 /071
居高位者多败于自是与恶闻正言/071
李鸿章说曾氏的短处在儒缓 /072
作诗自嘲 /073
不可以一事定身体之强弱 /074
天性偏激 /075
江西藩司有意掣肘 /076
以忍浑二字痛加箴砭 /077
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 /078
高官巨职足以损智长傲 /080
面对京察优叙的检讨 /080
借请病假向朝廷表明态度 /082
困境中的自勉 /083
为打造银壶愧悔 /085
满人高官中也有俭朴者 /085
恐惧盛极而衰败 /087
名心太切、俗见太重 /088
在遗憾中告别人世 /089
悟 道/091
世家之可贵者 /093
领悟天地万物变化大道 /094
对于“道”要做到真知笃信 /095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 /096
孔子在平凡中显伟大 /097
知命而心定 /097
一篇情绪伤感的日记 /099
古人胸次潇洒旷远毫无渣滓 /100
一定之风格 /101
天道三恶人道四知 /102
以仁和礼管理军队 /104
持之以恒 /105
树人之道:知人善任、陶熔造就/106
天道恶好露 /107
凉德三端:幸灾乐祸、
不安命、好议论 /108
君子三乐:读书、宏奖、
勤劳而后憩息 /109
人才靠教育与引导 /110
吉地多无心得之 /111
有才智者必思以自旌异于人 /112
八 本 /113
居高位之道:不与、不终、不胜/114
创业垂统英雄与扶危救难英雄 /115
求人治事之道 /116
与李元度约法五章 /117
自正其心以维风俗 /118
古文之道:重峦复嶂又不杂乱无纪/120
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 /120
不轻非笑人与不晏起等 /121
州县之道与将领之道 /122
委员之道与绅士之道 /123
礼物全璧,只收小帽一顶 /124
写字、养生与治世之道种种 /125
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 /126
许振祎的阅历有得之语 /127
静中细思 /127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129
养气功夫:清、慎、勤 /130
于尽性知命若有所体会 /131
十分权势只可用五分 /133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 /133
为保举太滥而忧虑 /134
家败身败的原因 /136
八德:勤、俭、刚、明、孝、
信、谦、浑 /136
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138
常怀愧对之意 /139
文学、事功与德行 /140
圣哲胸怀 /140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为要紧 /141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142
读 书/144
读书有为己为人之分 /145
读杜诗有矜气 /146
义理、词章、经济、考据 /147
思循吏与将帅之道 /148
处约者难在军中济事 /149
下学上达 /150
经史百家简编 /150
诸子多剽袭 /152
读诗以读一二家为主 /152
不赞成崇宋学抑汉学 /153
文章全在行气 /154
古文之八种美境 /155
善言德行与善为辞令 /157
古诗文中可学的八个字 /158
文章须有气势 /159
为学之道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160
五言古诗有两种之境 /161
国 事/163
皇家拜年 /164
再次复出,扎老营于江西建昌府/167
初闻三河之败 /168
回忆咸丰五年六年的苦况 /169
清官罗遵殿 /170
终于盼到了地方实权 /171
咸丰皇帝去世与八大臣辅政 /172
为政事突变为权位崇隆而恐惧 /173
皇帝所赐物有可能遭太监调包 /175
朝廷颁赐的令旗、王旗皆粗劣不堪/176
与幕僚商量辞谢事 /177
以学造炮制船为下手工夫 /178
中国能为洋人之智巧 /179
皖南江南公开卖人肉 /180
李鸿章杀降 /180
萌长终山林之志 /181
半夜得攻下南京之信 /183
审讯李秀成 /184
验洪秀全之尸 /185
朝廷的封赏是公还是不公 /186
修复江南贡院 /187
曾老九奉旨开缺回家养病 /188
赴皖鄂交界处作战事 /190
甲子科江南乡试 /190
恭亲王革职事 /191
奉命充当捻战统帅 /192
曾国荃参官文案 /194
奉朝廷严责,心情郁抑 /197
重回两江总督本任 /198
施舍水灾难民 /199
为李瀚章任湖督、
刘崑任湘抚而喜慰 /200
兄弟屡遭诘责 /201
百姓皆面有饥色身无完衣 /202
晋升体仁阁大学士 /203
次面见同治皇帝与两宫太后/204
再次被召见 /206
第三次被召见 /207
礼仪性地去内阁与翰林院上班 /209
看望塔齐布之母 /210
看望穆彰阿后人 /211
向同治皇帝拜年 /212
陪侍同治皇帝宴请外藩 /213
参与朝廷大宴 /215
第四次陛见 /217
拟州县官厅楹联 /218
赴津前为二子写遗嘱 /220
力辨外国无挖眼剖心事 /221
对惩治地方官一事不忍 /222
因马案重回江宁 /223
第五次陛见 /224
第六次陛见 /226
后一次陛见 /228
为慈禧太后祝寿 /230
有没有同治中兴 /230
湖南哥老会系曾国荃旧部 /231
家 事/234
教九弟读书 /235
欧阳夫人家世 /236
治家贵严 /237
为儿子订婚庚 /238
诫九弟及与三女订盟 /239
次子曾纪鸿 /240
大夫第规模壮丽 /242
默念祖父的三不信 /243
听从老九之劝移营 /244
兄弟谈心 /245
立非常之功而疑谤交集 /247
喜得长孙 /248
修建富厚堂用钱七千串 /248
纪鸿出天花 /249
面谕纪泽戒骄 /250
纪泽长女许与李季荃之子 /251
的照片 /252
写 字/254
写字须在三十岁前立定规模 /256
字字一律与始终一律 /257
颜柳之书被石工凿坏 /258
守骏莫如跛 /259
退回刘墉翁方纲的摹本 /260
世间尤物不敢妄取 /261
习字思与学不可偏废 /262
含雄奇于淡远之中 /263
习字的路径 /264
点珠画玉体鹰势龙 /266
七均师无声,五和常主淡 /267
刚健婀娜缺一不可 /268
每日临摹,常有长进 /269
节与势 /269
书法的阳德之美与阴德之美 /270
着力与不着力 /271
欲落不落欲行不行 /272
观赏宋拓阁帖 /272
内跌宕外拙直 /273
龙戏鹰搏 /274
楷取横势行取直势 /274
强弩引满蓄而不发 /275
欧虞褚李为书家不祧之祖 /276
品 鉴/277
贵相与富相 /278
鉴刘松山等四人 /280
鉴王华国等四人 /282
鉴陈品南等六人 /282
鉴秦华祝等三人 /284
鉴卢开甲等四人 /285
鉴贺国秀等二人 /286
鉴易开俊等二人 /286
鉴杨鸣岐等三人 /287
鉴萧庆高等五人 /288
鉴沈宝成等三人 /289
鉴王华云等四人 /291
鉴丁长胜等三人 /292
鉴萧浮泗、熊登武等三人 /293
鉴张胜禄等三人 /294
鉴周惠堂等六人 /296
鉴胡松江等五人 /297
鉴王春发等三人 /299
鉴张光明 /300
鉴贺湘洲 /300
再鉴张光明等四人 /301
鉴李升平,再鉴周玉堂、刘湘南/301
鉴黄万清,再鉴沈宝成 /302
鉴陶日升、胡晖堂 /302
鉴吴水梅、萧赏谦 /303
鉴亮,再鉴彭琼英 /304
鉴戴丰福,再鉴毛全升 /304
鉴李佑厚、潘光前 /305
鉴张恒彩等五人 /306
相人十二字 /307
鉴李祥和 /308
贵相贤才相 /308
相人口诀八句 /309
梦 境/311
梦人得利 /312
夜梦江忠源 /313
夜梦父亲 /314
梦见祖父与父亲 /315
梦见叔父 /316
夜梦孙铭恩 /317
梦乘舟登山 /318
梦父亲灵柩发引为桌凳所阻 /319
三梦刘墉 /321
梦竹木环绕之处 /322
修 身
曾国藩是个有大志的人,这从他考上进士后将名字由过去的“子城”改为“国藩”一事上足以为证。对于一个深受儒家学说熏陶的人来说,所谓大志,就是治国平天下。然而儒学的治国平天下并不是平地建高楼,它得有基础,其基础即建立在修身齐家之上。《大学》开宗明义说的就是这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什么是修身?按照《大学》的解释,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用我们今天通常的语境来表述,修身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质方面的提高,即去掉自身的毛病,学习别人的长处;二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即把自己的心态理念价值观从世俗的境界上提高一步。在儒家学说看来,修身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即便不能治国平天下,也要把身修好,因为它也是整治家庭的先决条件;至于家庭,那当然是每个正常人都会拥有的一块领地。
据曾氏说,他在辛卯那年就给自己取了个字号曰涤生。所谓涤生,即涤旧生新,这就是修身。可见早在二十一岁时,他就已经认同儒家的修身之说。由于没有文字资料,我们今天无从知道当时曾氏是如何涤去旧习、生发新意的了。道光二十年,曾氏进京做翰林院检讨,身份地位的改变,促使他对自己的期许更大、要求更高,加之京师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德高望重的老师,于是在“师友挟持”之下,曾氏开始了一段极不平常的修身岁月。
那时京师士人的修身,重在以日课为监督。日课即日记。课者,考核督促也。每天以文字来反省这一天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检查失误,督促自己向圣贤靠拢,同时也借以获得师友的帮助。曾氏早期写于京师的日记,很醒目地展示了这一特色。
通过这些日记,我们看到一个身上有不少毛病的青年翰林。这些毛病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褊急、躁动、虚假、自以为是、好名、好利、好表现、有不良嗜好、缺乏恒心。
通过这些日记,我们也看到一个真诚、不留退路、发誓要跟自身毛病血战到底的志士:他敢于亮出灵魂深处的阴暗,他不惜痛骂自己卑鄙下流,他的自新态度是破釜沉舟式的——不为圣贤,即为禽兽。
通过这些日记,我们更看到一个努力将高远目标一步步落实到日常言行中去的踏实践履者:他知错后主动向朋友认错,他戒掉抽烟的陋习,他坚持夜不出门,他立志不以做官发财为人生目的,他要求自己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的宏伟抱负。
后人谈论曾氏,多认为他前期的官运亨通得力于人脉的畅达,后期的功业显赫则受惠于时代的机遇,其实这些都不是决定的因素。对曾氏而言,决定的因素恰恰是翰苑期间的诚正修身。这种人格的锤炼,才是他日后克难成功的关键。
要说曾氏经过早期的修身完全做到了脱胎换骨,那显然是不实之言。青年曾氏身上的一些主要毛病,如褊急、躁动、自以为是等,在他后来的事功生涯中也屡屡重犯。早期修身带给他终生的受益,则是因此养成的一种自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这种方式即自律克己。正是因为自觉的律己克己,使得曾氏在日后的日子里,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对自身保持着克制、低调、冷静、审慎的心态。这既是曾氏本人独具的特色,亦是中华文化的本质底色。笔者真诚地希望,有志献身于公众事业的读者诸君,能从所选的曾氏部分有关修身的日记中,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之可触可摸的言语行为与思想活动,来领悟中华文化这一精髓要义,从而更好地构筑自己的人生与事业。
检身之要与读书之法
□曾国藩原文
晏起。饭后走梅世兄处,明日渠扶榇南归,今日走去探问一切。旋至许世叔处送行。又至周华甫之母处拜寿。又至胡润芝处,问伊扶榇归葬事宜。胡送余《陶文毅公全集》二部。又至唐镜海先生处,问检身之要、读书之法。先生言当以《朱子全书》为宗。时余新买此书,问及,因道此书宜熟读,即以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又言治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兼精,则万不能通一经。先生自言生平喜读《易》。又言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文章。考核之学,多求粗而遗精,管窥而蠡测。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经济之学,即在义理内。又问:经济宜何如审端致力?答曰: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不外乎此。又言近时河南倭艮峰仁前辈用功笃实,每日自朝至寝,一言一动,坐作饮食,皆有札记。或心有私欲不克,外有不及检者皆记出。先生尝教之曰:不是将此心别借他心来把捉才提醒,便是闲邪存诚。又言检摄于外,只有“整齐严肃”四字;持守于内,只有“主一无适”四字。又言诗、文、词、曲,皆可不必用功,诚能用力于义理之学,彼小技亦非所难。又言要戒欺,万不可掩着云云。听之,昭然若发蒙也。(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
□唐浩明评点
道光二十年,三十岁的曾国藩再次来到北京,参加翰林院的散馆考试。两年前,经过二十三年的寒窗苦读,七次考秀才、一次考举人、三次考进士的坎坷经历,曾氏终于考上进士,并点了翰林,成为那个时代令人羡慕的幸运儿,并因此彻底改变他本人以至他那个“五六百年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的曾氏家族。
曾氏顺利通过散馆考试,被分发在翰林院做一个从七品的检讨。从七品固然衔小,检讨也固然位卑,但翰林院可是个“储才养望”的大好之地,朝廷中的大学士、尚书、侍郎,地方上的巡抚、藩司、臬台,绝大部分从这里走出。瞻望前程,真个是美好无限。何况翰林素有“天子文学侍从”的美誉,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近皇帝。一个生在偏僻乡村、世代务农的草根野民,能有如此出息,这是何等的不容易!
科举的胜利,也让这个素有大志不甘平庸的青年,平添一股强烈的自信与自许的情怀,以做国家栋梁为期待,并“遂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黎庶昌:《曾国藩年谱》)。
这“澄清天下”,就是儒家信徒的目标——平天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得有一个完整的程序。这个程序即《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圣贤看来,一个人先得把自身修炼好,然后再把家整治好。古代家庭一般三代同堂,许多人家第二代兄弟数人,即便娶妻生子亦不分家,十多二十口人在一起生活,要治好家亦不易。治好家后再把所从事的公务办好,后才谈得上澄清天下。修炼身心,充实才干,这是曾氏进入翰苑之后为远大理想的实现,而自我规划的两大任务。曾氏因此而面临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帮助他完成这个人生大转变的,是他的一班子志同道合的朋友。曾氏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给诸弟的信中说:“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蕙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朱廉甫、吴莘畬、庞作文。此四君者,皆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浅深,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
曾氏所开的这一长串名单中,打头的“镜海先生”,其实不是他们的同辈人。
镜海先生姓唐名鉴,湖南善化人,翰林出身,历官地方二十年,道光二十年七月进京为太常寺卿。唐鉴学问渊懿,勤于著述,有《朱子年谱考异》《省身日课》《畿辅水利备览》《学案小识》等著作传世,名满天下。无论是年岁、官阶,还是学问、资望,都远在这批年轻人之上,毫无疑问,唐鉴是曾氏这一班子朋友的领袖与导师。
曾氏日记中早出现唐鉴名字的是在道光二十年十一月初五日:“唐镜海前辈来,继朱啸山来,同至琉璃厂买纸,又同至杨杏农处,又同至萧史楼处,请萧写寿屏。”可见,唐鉴进京后不久,曾氏便与他有往来了。唐鉴当时六十四岁,为正三品的朝廷大员,而此时曾氏只是三十一岁的从七品翰林院检讨。他能亲自来到曾家,一则可见唐对曾的器重,二则可见唐是个不摆架子的人。
黎庶昌编曾氏《年谱》,在“道光二十一年”中记载:“善化唐公鉴由江宁藩司入官太常寺卿,公从讲求为学之方。时方详览前史,求经世之学,兼治诗古文词,分门纪录。唐公专以义理之学相勖,公遂以朱子之书为日课,始肆力于宋学矣。”《年谱》中的这一段话,其详细的文字印证,就是上面所录的这段日记原文。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吃过早饭后,曾氏离家先去看望同乡同年同官翰林院的好友梅钟澍的儿子。梅钟澍不久前去世,其子明天将护送灵柩回湘。一向热心公益事业的曾氏,此时还兼任管理长沙府会馆事。于公于私,曾氏都应该在灵柩离京前,对其遗属予以关心存问。接着又到一个姓许的长辈家为之送行,接下来又到周华甫的母亲家为之拜寿。然后再到胡林翼家,问六月份去世的胡父灵柩南归事。胡之父亲胡达源,二十三年前以探花身份留京任职,死时官居詹事府詹事。虽官位不高,但出身巍科,也算得上湖南的一代名宦。胡林翼将其岳父陶澍的全集两部送给曾氏。于此,我们可知这两位日后的中兴名臣,其私交基础之深厚。离开胡宅后,曾氏便去拜访唐鉴,并在当天夜里留下这段重要的日记。
曾氏这次向唐鉴请教两个问题:一是检身之要,即查检自身的要点,问的是修身之事;一是读书之法,问的是求学之事。唐鉴就此两个问题回答曾氏。他说,修身应当以《朱子全书》即朱熹的著作为宗旨。这部书应该熟读,以之作为日常功课,按着朱子的教导切切实实地履行,不宜将它当作泛泛而读的一般书籍对待。唐又告诉曾氏,研究经典,应当专精一部经。一部经典如果能够精通了,其他经典则可以触类旁通。若一下子就急于兼通所有经典,其结果是连一部经典都不能精通。唐鉴说他一生喜欢读的书也只有《易经》一部。
谈到为学事,唐鉴说,学问只有三大门类:一为义理之学,即探求天地人生大道理的学问;一为考核之学,即追根寻源考证学问;一为文章之学,即诗文写作。考核之学方面的著作,大多数追求的只是粗浅,而将精粹遗漏了。文章之学,若不精于义理则不能达到高水平。至于经邦济世的学问,即包含在义理之学中。曾氏于是问,关于经邦济世这门学问,怎样才能入门深造。唐鉴回答:这方面的学问之获得,不外乎勤读史书。古人的作为,他们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都清清楚楚地记录在史册上。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也都记在书中。
接下来,唐鉴特别表扬倭仁。倭仁是蒙古正红旗人,字艮峰,翰林出身,此时正任职翰林院侍读学士。倭仁是近代史上的名人,他以理学大师之名在士林中享有清望,又官运亨通,先后做过大理寺卿、工部尚书、同治帝师、文渊阁大学士。他比曾氏大七岁,应该算是唐鉴的号大弟子。唐鉴告诉曾氏,倭仁在检身方面用功笃诚实在,每天从起床到就寝,其间的每句话、每个行动,读书、写作、饮食、起居,皆有记录。或是心里面有私欲没有克除,表现在外的检点不够之处,也都写在日记里。
曾氏写到这里,想起唐鉴曾经对他说过:若不是自己的本心已被其他欲念来捉弄时才想到要提醒,那就到达邪端已被禁闭、诚意已被保存的境界了。接着曾氏又记下唐鉴所说的话:对于自身表露在外的言行容止,只有用“整齐严肃”四个字来要求;持守于内心的信念把握,只有用“主一无适”四个字,即守定一个宗旨不分心。诗、文、词、曲这些方面,都可以不必太用功,倘若能致力于义理之学,那些小技能并不难于掌握。唐鉴特别强调要戒除欺瞒这个毛病,万万不可藏着掩着,等等。
听了唐鉴这些话,曾氏有蒙昧被启发、心里突然明亮似的感觉。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已经是学问满腹、才华洋溢的文学侍从有再次启蒙之感呢?
以笔者的体会,主要有两点:一是修身方面的“身体力行”,即在自我身上切切实实地践行圣贤教导,不应该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要求别人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文章里写的是一套、现实中做的又是另一套。二是学问方面,要真正地弄通义理,也就是说要详究天地、宇宙、社会、人生、人性等方面的深刻道理。其他的学问,则在其次。
曾氏一直在读圣贤书,在做代圣贤立言的文章,但联系自身却想得少做得更少。曾氏过去醉心于诗文创作,对义理深究不够,没有将它们视为笼罩一切的学问。这两点,唐鉴的话都让他有茅塞顿开之感,如同再次发蒙。从那以后,研究义理之学,反省自身,便成为曾氏坚持一生的功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