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97651
*乡贤,是道德高尚且对地方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乡贤,是地方的精英,对地方社会文化发挥过的积极作用。
*乡贤,热衷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且乐善好施、造福乡梓。
*乡贤,道德高尚、处事公正、治家严格、扶贫济困。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乡贤是国家认同的纽带,是促进区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粘合剂。
*乡贤祠。祭奠和供奉为地方建设作出贡献的先贤,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乡人们创造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波著的《乡党有德泽教化——万历三贤话吕坤》系“乡贤文化丛书”之一种,重点叙述了明代万历三贤之一吕坤的事迹。
乡贤,是道德高尚且对地方建没有突出贡献的人。乡贤,是地方的精英,对地方社会文化发挥过积极作用。 乡贤,热衷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且乐善好施、造福乡梓。 乡贤,道德高尚、处事公正、治家严格、扶危济困。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乡贤是家国认同的纽带,是促进区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黏合剂。 乡贤祠,祭奠和供奉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的先贤,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乡人们创造的,是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波著的《乡党有德泽教化——万历三贤话吕坤》系“乡贤文化丛书” 辑之一种,重点叙述了明代万历三贤之一吕坤的事迹。
前言
家世扑朔不迷离
一、祖辈灌园居新安
二、退敌赏“吕”误成“李
三、两百年间复姓难
四、上疏复姓智慧显
事亲至孝守庭训
一、遵从父教守庭训
二、事亲至孝科举迟
立身行己有法度
一、秉持“四真”尚慎独
二、进退有度常自省
三、洁身自好惜名节
四、忠君爱民担道任
五、君子当怀终身忧
六、大智若愚守“四端
忠厚老成传家风
一、夫义妇顺睦姻亲
二、兄友弟恭骨肉情
三、耕读传家宜子孙
学求自得悟乃休
一、积善人家庆有余
二、博览群书悟经旨
三、发明六经学孔孟
四、《呻吟语》中有真意
五、学务笃实出新意
著书不为稻粱谋
一、刊刻《闺范》惹风波
二、撰《实政录》欲救世
民生多艰鉴乃行
一、推行乡甲促平安
二、力挽风俗倡教化
三、扶危济困惠百姓
四、为政实干留青名
奋笔疾书为桑梓
一、殚精竭虑防水患
二、修城治邑保民生
三、著书讲学奖后进
乡党有德泽教化
一、创设义田睦宗族
二、撰述《宗约》齐秩序
三、省察克治化人心
沙随夫子古今传
一、自撰墓志胸襟宽
二、穷理尽性 醇正
三、济时亲民为龟鉴
四、从祀文庙美名扬
五、沙随夫子古今传
参考文献
“乡贤”,这一古老的称呼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很久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颁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里提到乡贤和乡贤文化,这应该是首次,它表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乡贤文化,既是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乡贤和乡贤文化淡出人们视线已久,在这一概念重新被提出来的时候,许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乡贤,什么是乡贤文化,更不知道如何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鉴于此,有必要对乡贤称谓、乡贤之说的起源、乡贤对中国乡村的作用与意义、乡贤文化包含哪些内容等,作简要回答。
何谓乡贤?按照通常的解释,乡贤是指那些道德品行高尚同时又对乡村建设有过贡献的人。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道德品行高尚,二是对家乡建设作出过贡献。但如果仅仅是道德品行高尚,满足于个人修身齐家、独善己身、洁身自好,很少关心乡里乡亲,很少对乡梓作出过贡献,那么,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乡隐,而不能称为乡贤。乡贤既应是道德为人敬仰、行为堪称模范的人,更应是为家乡作出过一定贡献的人。不论是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制定乡约、调解邻里矛盾,还是乐善好施、修桥铺路、接济乡人,举凡一切有益于乡里乡亲的事情,他们总是满腔热情,乐做善为。对乡村建设的贡献,是乡贤的条件。如果对家乡父老没有什么贡献可言,何以成为乡贤?看一看汉魏六朝出现的一些记述各地乡贤的著作,如《汝南先贤传》《陈留耆旧传》《襄阳耆旧记》《鲁国先贤传》《楚国先贤传》等,其中记载的各地乡贤,不仅在道德、学问、修养、名望等方面为人称颂,成为时人敬仰的楷模,而且都是对家乡作出过贡献的人。他们能入各种乡贤传,绝非浪得虚名。
乡贤之说起源于何时?乡贤很早就存在于中国的乡村,但乡贤之说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的。东汉中后期,随着一些世家大族的崛起,各个郡国都热衷于撰写乡贤传记,表彰那些曾经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过贡献的贤人雅士。东汉以后,世家大族成为维持中国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涌现出许多被后人称为乡贤的人物,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乃至对中国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乡村精英的乡贤,在乡村治理、乡村教育等方面可补政府治理之不足,发挥了政府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些人看到了乡贤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把所属郡国那些有影响的人物事迹记录下来,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郡书”。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在谈到这类著作时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昞之该博,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刘知幾:《史通》卷十《内篇·杂述》)刘知幾是较早关注到乡贤类著作的史学家,他认为,乡贤类著作都是“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因而在当地比较流行,而到了其他地方,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在谈到东汉史书繁盛的原因时,刘知幾再次提到了乡贤:“降及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刘知幾:《史通》卷九《内篇·烦省》)刘知幾虽然没有对乡贤作出解释,但他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相提并论,表明他已经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放在同一个层级上,充分肯定了“邑老乡贤”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
为此,我们组织编纂了这套“乡贤文化丛书”,把自东汉以来的历代乡贤进行梳理,系统展示乡贤、乡贤文化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以期让广大读者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贤和乡贤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对乡贤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更多的认知,共同为创新乡贤文化、建设新乡贤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乡贤文化丛书”辑,我们精选了10位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各地乡贤,他们不论在教书育人、修身齐家,还是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慈善赈济等方面均作出了一定贡献,成为人们传颂的典范楷模。在本辑编写过程中,每位作者均对自己承担的人物有一定研究,但因作者较多,行文风格各异,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妥之处,尚祈读者批评。
卫绍生 廉 朴
忠厚老成传家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这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在引导人们崇善向上、教育人们明礼诚信、规范人们言谈举止、维系家族团结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吕坤不仅数十年如一日地孝亲敬老,而且对待兄弟妻子也重情重义,**地诠释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良好家风。
一、 夫义妇顺睦姻亲
吕坤一向崇尚君子之风,对于儒家所倡导的封建伦理关系严格遵循。他在《为善说示诸儿》中谈到圣人君子对待生活的态度,称无论吉凶、祸福、毁誉,他们始终保持“为善自若”的态度,“推恩有序,由亲及疏,不惜有罪,不忍无辜”,目的在于使“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义妇顺,家人和,姻族睦,不伤人,不害物,安常处顺,以求无负于民彝,如斯而已矣”,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作为一位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吕坤一生先后有二妻三妾,共生下三女两子。嘉靖三十年(1551),年仅十六岁的吕坤迎娶了本邑城南的于氏为妻,所生一女,四岁而殇。侧室李氏去世较早,生长女中仪,嫁给杞县生员黄元士为妻;侧室郭氏,生女正仪,嫁给归德生员沈斑为妻;侧室刘氏,生有二子,长子知畏,廪膳生员,娶虞城杨东明之女宜家为妻,次子知思,曾任光禄署丞,娶商丘杨楫之女宜室为妻。于氏亡故之后,吕坤又续娶了邓氏,主持中馈。
吕坤之妻于氏,名柏,字秀贞。吕坤与于氏同甘共苦,携手相伴,从懵懂青涩的少男少女到两鬓斑白的花甲老人,二人一起度过了四十多个春夏秋冬,可谓伉俪情深。与吕坤只生下仲女,取名为两,吕坤**疼爱这个女儿,可惜她却四岁而殇。于氏后封孺人,加封安人。
吕坤对元配于氏的感情,表现在三件事上:
一是为于氏的季母撰写墓志铭。隆庆五年(1571),继吕坤的母亲李氏病逝之后,于氏的季母胡氏不久也去世了,吕坤为胡氏撰写了《于节妇墓志铭》,称颂她在丈夫去世后矢志不渝、为夫守节的高洁品格。胡氏虽然“质朴而方,淡无所好。景物繁华,闺阁笑语,节妇浑若不解者”,但在夫家两位兄弟的帮助下用心抚育三个年幼的孩子,饥荒之年甚至“采木叶草实和糠秕以自给”,“又力纺红,课儿以读”,将孩子抚养成人,二子尚志后来“为学宫才子弟而家渐以饶,视初孀年倍之,或不翅倍云”,应验了其亡夫临终前所说的话语,即“有两兄,我不死也;有三孤儿在,我不死也;有汝,我不死也”。
二是为于氏所生之女吕两撰写了感人至深的《女两墓碣铭》。此铭短小精悍,文略事详,写出了吕两从小一直跟随父亲到极远寒之地生活,因父亲亲俸禄微薄而导致营养极度缺乏,不得不跟大人吃一样的伙食,后因受到惊吓得了小儿肠胃炎而致死的经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