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95787
*乡贤,是道德高尚且对地方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乡贤,是地方的精英,对地方社会文化发挥过的积极作用。
*乡贤,热衷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且乐善好施、造福乡梓。
*乡贤,道德高尚、处事公正、治家严格、扶贫济困。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乡贤是国家认同的纽带,是促进区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粘合剂。
*乡贤祠。祭奠和供奉为地方建设作出贡献的先贤,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乡人们创造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绍生著的《名节重谈月旦评——汝南乡贤许劭》属于“乡贤文化丛书”之一种,重点叙述了东汉许劭的生平事迹,尤其对他在奖励后学,鼓励家乡年轻人上进好学等方面的善举做了系统的评述。
一、察举制步入末路
二、宦竖擅权塞言路
三、“党锢之祸”兴于朝
四、“处士横议”起于野
五、“许郭之评”应运生
少年许劭露头角
一、名家大族出汝南
二、许氏家族的荣光
三、平舆之渊有潜龙
褒贬人物“月旦评
一、声名远扬比郭泰
二、兄弟不睦原有因
三、是是非非“月旦评
不慕权贵拒乡党
一、鄙薄同宗拒邀请
二、游颍川不拜陈寔
三、不给陈仲举面子
四、不应征辟辞杨彪
奖掖乡党多善评
一、拔樊子昭于市肆
二、举和阳士于微时
三、奖掖乡党重德才
“乱世奸雄”成定评
一、少年曹操无品行
二、胁迫许劭作点评
三、乱世奸雄是与非
纵是清议人亦畏
一、豪门公子袁本初
二、顾及名望畏许劭
三、辅佐刘繇有奇谋
四、一方诸侯畏子将
评点大佬重若轻
一、荀靖荀爽皆为玉
二、识陶谦直透其心
三、举重若轻赞刘晔
颠沛流离死异乡
一、特立独行显异禀
二、在故乡与洛阳间
三、寄居广陵的尴尬
四、从曲阿亡命豫章
谁人身后无人说
一、是是非非说许劭
二、后人评说“月旦评
三、汝颍之士有褒贬
四、许劭归宿在何处
五、淡淡远去的印痕
附录
参考文献
“乡贤”,这一古老的称呼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很久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颁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里提到乡贤和乡贤文化,这应该是首次,它表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乡贤文化,既是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乡贤和乡贤文化淡出人们视线已久,在这一概念重新被提出来的时候,许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乡贤,什么是乡贤文化,更不知道如何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鉴于此,有必要对乡贤称谓、乡贤之说的起源、乡贤对中国乡村的作用与意义、乡贤文化包含哪些内容等,作简要回答。
何谓乡贤?按照通常的解释,乡贤是指那些道德品行高尚同时又对乡村建设有过贡献的人。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道德品行高尚,二是对家乡建设作出过贡献。但如果仅仅是道德品行高尚,满足于个人修身齐家、独善己身、洁身自好,很少关心乡里乡亲,很少对乡梓作出过贡献,那么,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乡隐,而不能称为乡贤。乡贤既应是道德为人敬仰、行为堪称模范的人,更应是为家乡作出过一定贡献的人。不论是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制定乡约、调解邻里矛盾,还是乐善好施、修桥铺路、接济乡人,举凡一切有益于乡里乡亲的事情,他们总是满腔热情,乐做善为。对乡村建设的贡献,是乡贤的必备条件。如果对家乡父老没有什么贡献可言,何以成为乡贤?看一看汉魏六朝出现的一些记述各地乡贤的著作,如《汝南先贤传》《陈留耆旧传》《襄阳耆旧记》《鲁国先贤传》《楚国先贤传》等,其中记载的各地乡贤,不仅在道德、学问、修养、名望等方面为人称颂,成为时人敬仰的楷模,而且都是对家乡作出过贡献的人。他们能入各种乡贤传,绝非浪得虚名。
乡贤之说起源于何时?乡贤很早就存在于中国的乡村,但乡贤之说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的。东汉中后期,随着一些世家大族的崛起,各个郡国都热衷于撰写乡贤传记,表彰那些曾经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过贡献的贤人雅士。东汉以后,世家大族成为维持中国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涌现出许多被后人称为乡贤的人物,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乃至对中国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乡村精英的乡贤,在乡村治理、乡村教育等方面可补政府治理之不足,发挥了政府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些人看到了乡贤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把所属郡国那些有影响的人物事迹记录下来,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郡书”。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在谈到这类著作时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昞之该博,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刘知幾:《史通》卷十《内篇·杂述》)刘知幾是较早关注到乡贤类著作的史学家,他认为,乡贤类著作都是“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因而在当地比较流行,而到了其他地方,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在谈到东汉史书繁盛的原因时,刘知幾再次提到了乡贤:“降及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刘知幾:《史通》卷九《内篇·烦省》)刘知幾虽然没有对乡贤作出解释,但他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相提并论,表明他已经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放在同一个层级上,充分肯定了“邑老乡贤”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
为此,我们组织编纂了这套“乡贤文化丛书”,把自东汉以来的历代乡贤进行梳理,系统展示乡贤、乡贤文化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以期让广大读者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贤和乡贤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对乡贤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更多的认知,共同为创新乡贤文化、建设新乡贤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乡贤文化丛书”第一辑,我们精选了10位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各地乡贤,他们不论在教书育人、修身齐家,还是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慈善赈济等方面均作出了一定贡献,成为人们传颂的典范楷模。在本辑编写过程中,每位作者均对自己承担的人物有一定研究,但因作者较多,行文风格各异,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妥之处,尚祈读者批评。
卫绍生 廉 朴
2018年5月20日
五、“许郭之评”应运生
说起汉末清议之风,就不能不说郭泰和许劭。他们是汉末清议之风的推动者,也是清议之风的引领者。他们一前一后,被称为汉末清议界的领袖人物,他们的人物品评被人们称为“许郭之评”。
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郭泰小时候,家中贫寒。长大成人后,有人推荐他去县里做差役,他说:“大丈夫怎么能够做斗筲这样的差役呢?”他到成皋,跟着屈伯彦学了3年,博通史籍,善于谈论。后到京师洛阳游学,时任河南尹的李膺一见郭泰,就大为称奇,二人成了好朋友。李膺当时在太学生中非常有威望,郭泰因成为李膺的好朋友而名震京师。郭泰见当时京师的形势非常诡谲,便渡河回乡。当时为他送行的官员和士人,都亲自送至河边,他们乘坐的车辆有数千辆之多。由此可见郭泰当时的影响。郭泰善于品评人物,他奖掖过的人物,都像他品鉴的那样,没有出现过名不副实的情况。据谢承《后汉书》记载,郭泰评价人物,都是先对人物品行作出评价,然后得到验证。所以,众人对郭泰的评价都很佩服。郭泰到陈地的时候,与符融成为好朋友;游太学的时候,拜仇季智为师;到了陈国,和魏德公很亲近;进入汝南,和黄叔度交往密切。他交往的这些人,都是东汉桓灵之世的名士,在士人中间很有影响力。正因如此,不在官场的郭泰,却受到了士人的敬仰,不少士人都把能够得到郭泰的评价作为莫大的荣耀。
许劭是继郭泰之后,士人清议的领袖人物。他和堂兄许靖主持的汝南“月旦评”,每月选择一个主题,围绕人物的风度、气质、才干、德行、言语等,对汝南人物和天下人物进行评点。因为他们对人物的评点能够实事求是,而且评点得十分到位、十分恰当,他们品评的人物大多各如所评、各得其所,所以许劭主持的“月旦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那些尚未发达的豪门公子、乡里少年、他乡才俊,都想过一过他们的慧眼,得到他们的评点,请求许劭为他们美言几句。得到他们的赞美,是当时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桓灵之世的两次“党锢之祸”之前,李膺是东汉党人的领袖人物,也是朝廷清议的领袖。李膺刚直不阿,不畏强权,深得士人拥戴。他对当时人物的评价,成为人物评价的标杆。所以,许多人都以能够得到他的评价为荣,一经李膺接纳,得到他的评价,就会身价倍增,所以当时就有“登龙门”之说。李膺是朝中重臣,在东汉“党锢之祸”中是宦官重点打击的对象,他在第一次“党锢之祸”中遭到禁锢,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遇害。这样的经历反而让士人对李膺更为敬仰。所以,李膺在世时,是朝中理所当然的清议领袖。李膺之后,尤其是李膺等党人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遭到杀害之后,不论是士人之间的“激扬名声,互相题拂”,还是“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对朝政发表评论,对人物进行评价,其话语权已经从朝廷转移到民间,而其代表人物,就是民间清议领袖郭泰和许劭。
郭泰和许劭前后相继,主导民间清议,引领士人清议。同时,由于二人在品鉴人物方面的广泛影响,人们把他们的人物品鉴称为“许郭之鉴”,给予很高评价。《白孔六帖》有“许郭之鉴”条目,并解释说:后汉郭泰字林宗,许劭字子将,咸有知人之鉴,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之鉴”。“许郭之鉴”不仅对当时士人具有一语定终身的巨大影响力,而且令后人啧啧称赞。人们常常把那些有知人之明的人比作许劭、郭泰,把他们对人物的评价比作“许郭之鉴”。东晋时期的桓彝有人伦鉴识,他选拔的人才,有的是从默默无闻时得到提拔,有的是在孩提时期就受到重视,所以当时的人都把他比作许劭、郭泰;南朝梁湘东王萧绎上表朝廷,举荐顾协,有“识非许郭,无知人之鉴”的谦辞;江总《让吏部尚书表》则有“东京许郭,西晋裴王”的评价;至于以文章享誉当时的任昉,也善于品鉴人物,凡是经过他品鉴奖掖的人物,后来都声名远扬,所以,其人物品鉴被称为“许郭之鉴”。
以年龄而论,郭泰要比许劭大许多,二人根本不是一代人,但人们说到东汉末年的人物品鉴,却称“许郭之鉴”,把许劭置于郭泰前面。这不仅因为郭泰在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的次年就去世了,而且因为“党锢之祸”后,许劭成了事实上的清议领袖,而他主持的汝南“月旦评”,更是汉末“处士横议”的著名事件,在当时影响极大。汉末清议之风的炽烈盛行,使许劭这位清议领袖不经意间就被汹涌的大潮推向了历史前台。而许劭也没有辜负历史老人的眷顾,他借助在家乡汝南平舆举行的“月旦评”这一平台,以包容天下的胸襟、善于识人的慧眼、妙语连珠般的评论,成就了包括曹操在内的许多历史人物,自然也在有意无意间提携了他认为属于青年才俊的乡党,使他的家乡汝南成为汉末人才辈出之地。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