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9112239
《沂蒙精神的地域文化渊源研究》主要探讨沂蒙精神形成的地域传统文化和红色地域文化渊源,是作者在多年学习、研究沂蒙精神的基础上,在撰写《临沂文化通览》《沂蒙精神代代传》《沂蒙精神故事读本》《沂蒙文化若干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的成果。
《沂蒙精神的地域文化渊源研究》分上下两篇,仅从沂蒙精神形成的角度探讨沂蒙地域文化,偏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分别论述沂蒙传统地域文化和沂蒙红色地域文化。
绪论
一、缘起与构成
二、沂蒙精神产生的民族文化背景
三、研究现状
上篇 沂蒙传统地域文化
一、“夷俗仁”,重德行
(一)“夷俗仁,仁者寿”
(二)重德行:仁的继承和发展
二、交汇融合,博采众长
(一)沂蒙文化与齐鲁楚文化交融
(二)先秦思想集大成者荀子
(三)博采众长的诸葛亮
(四)兼容交融的临沂城市文化
三、以孝为先,睦族好善
(一)沂蒙孝文化
(二)蒙阴公氏孝友纯厚、睦族好善
四、经世致用,追求卓越
(一)经世卓越的沂蒙世家大族
(二)精美绝伦的沂蒙汉画像石刻艺术
(三)卓越书法家王羲之
(四)伟大天文历算学家刘洪
(五)千古名相诸葛亮
(六)山左诗坛领袖公鼐
五、忠诚大义,鞠躬尽瘁
(一)王祥倡导礼乐加忠诚
(二)诸葛亮家族大义忠诚
(三)颜真卿忠烈
(四)左宝贵大义凛然
六、尚和尚志,倡俭倡廉
(一)沂蒙人尚和尚志
(二)沂蒙人倡俭倡廉
七、刚直不阿,疾恶如仇
(一)诸葛丰刚直、嫉恶
(二)诸葛亮凛然有正气
(三)东海于氏执法公正
(四)琅邪颜氏族人刚直
(五)萧望之威武不屈
(六)蒙阴公氏一门正气
下篇 沂蒙红色地域文化
一、信念坚定,砥砺前行
(一)信念坚定,重视思想宣传
(二)方法得当,组织武装群众
二、重视组织,创新发展
(一)党组织建设
(二)政权建设
(三)军队建设
三、立足长远,文化育人
(一)沂蒙教育
(二)沂蒙红色报刊
(三)沂蒙红色文艺团体
(四)沂蒙红色文艺作品
四、清正廉洁,依法施政
(一)倡导清正廉洁,预防惩治贪腐
(二)建立法治政府,坚持依法施政
五、人民至上,服务为先
(一)实行民主,保障民权
(二)立足人民,依靠人民
(三)维护人民利益,得到人民支持
六、爱党爱军,无私奉献
(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拥军支前,无私奉献
七、敢于斗争,不怕牺牲
(一)战斗案例
(二)牺牲者代表
结语
一、沂蒙文化孕育了沂蒙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催生了沂蒙精神
三、山东党政军民合力铸就了沂蒙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沂蒙传统地域文化是以沂蒙山区及其辐射地带包括沂沭河流域全境为依托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它自远古时期即已萌芽,东夷文化是其发展的源头,后来经过古代长期的孕育、沉淀、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经世性强和与时俱进等特点。沂蒙地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时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远古时期,沂蒙是东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东夷文化的发展有比较清晰的考古学序列。从旧石器时代的“沂源猿人”,经沂沭河细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时代,一脉相承。新石器时代,从北辛文化(距今约7300~61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100-4600年),到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序列分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夏、商、周时期,东夷文化在与夏、商、周文化的碰撞、交流中逐渐融合统一。秦朝的建立者是东夷领袖伯益的后裔,秦文化既继承了东夷文化的优秀之处,又汲取了西戎部族的尚武雄强,秦朝的建立与统一,标志着东夷文化已完全融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之中,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秦汉时期,沂蒙是山东的经学重镇。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批造诣较深的儒学经师的涌现。西汉时期出生于沂蒙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儒学经师有兰陵(今兰陵县)人王臧、缪生、孟卿、孟喜,以及孟卿弟子后苍、疏广等。孟喜独创的“孟氏易学”,在当时影响很大。后苍为东海郡郯(今郯城县)人,著《后氏曲台记》数万言。后苍亦广授弟子,其中有戴德、戴圣,二戴各有著作传世,称《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后苍亦精《诗经》,是《齐诗》早的传人之一。王吉,琅邪王氏迁居沂蒙后的位著名人物,通晓五经,尤精《春秋》《论语》。疏广与侄疏受曾于汉宣帝时分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时人以为荣。东汉时沂蒙籍的著名儒生有王良、伏湛、承宫、卫宏等。这些名儒或在地方,或在中央,对儒学的研读、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儒学教育的发展极为可观。东汉时,沂蒙地区的郡、县、乡较普遍设立官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儒学教育得到很大发展。除官学外,私学中的儒学教育亦很发达。沂蒙籍著名经师,皆设帐授徒,传授儒家经典。如孟卿广招门徒,悉心传授。后苍举办私学,教授弟子多人。王良在王莽执政时,不愿做官,回家授徒讲学,先后有弟子1000余人。伏湛亦曾立私学,有弟子数百人。另如,姑幕(今沂水县)人徐子盛,以《春秋》教授弟子数百人。杜抚(今郯城人),精研《韩诗》,居家教授弟子1000余人。一般儒生亦从教,所教或10余人,或数十人。
第三,儒学家族化现象普遍,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并累世官宦的儒学家族。如琅邪王氏家族、兰陵萧氏家族、琅邪颜氏家族、琅邪诸葛氏家族等,皆以儒学传家。以儒学传家和累世官宦的社会现象,对沂蒙地区的历史及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沂蒙大族与流民纷纷南下,沂蒙地域文化开始了与南方的吴、荆襄、蜀、南中等区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例如,东汉末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迁居荆襄,成为刘备集团的军师,协助刘备进驻益州,三分天下,建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秉承琅邪文化的主旨,以儒为主,儒法并用,严明赏罚,以法驭下,使蜀地的政治面貌很快发生了变化。
在东晋初立、诸事草创的时期,王导仍不忘设立学校,传播与交流儒家文化。他把沂蒙地区自先秦以来,研读儒学的风气,推广于江南地区。除王导外,重视儒学传播与交流的祖籍沂蒙的人物还有王弘(379-432,刘宋宰相)、颜延之(384-456,刘宋湘东王师、金紫光禄大夫、文学家)、王俭(452-489,南齐宰相)、萧衍(464-549,梁武帝)等。由于这些人的努力,使南朝在思想文化方面获得了新的成就。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