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362824
★ 一心不乱,一念三千, 如是我闻,明心见性
★如果我们常怀感恩心看待世间,就能包容一切,善尽己责,是非烦恼自然会消失于无形。
★ 随书赠送星云大师烫金法相卡,一书一卡,伴您365天平安吉祥!
★ 佛光山金玉满堂系列,星云大师总策划。
本书是星云大师的高徒佛光山慈庄法师编写的一部通俗读本,以生动活泼的语体简明实用地介绍了佛教的常用名词术语,是一本实用的佛禅名词概念索引。
书中加入了典故和公案,趣味横生,尤其适合初学者,不仅能弄清词条的意思,更能了解人间佛教的哲学思想。
佛光山金玉满堂系列由星云大师任总策划,由金玉满堂编辑小组编辑,内容以星云大师多年的佛法通俗著述与精彩言说为主,也有星云大师的高足慈庄法师、慈惠法师的佛学心灵励志的机锋妙语,以“人间佛教”的弘法精神,为当下世人因欲望、执念、迷障、焦虑而干涸的心田,引来股股清泉,启迪人们做人、做事的智慧,以大自在的心境中,取得人生的成就。
本系列包含《星云法语》《人间万事》《禅话禅画》《古今谭》《佛光山名家百人碑墙》《法相》《星云说偈》《佛光菜根谭》《佛光祈愿文》《人间音缘》
章
一心二门/ 003
一心不乱/ 006
一念三千/ 009
三法印/ 012
三业/ 015
三途/ 018
三世因果/ 021
三毒/ 024
三时业/ 027
三衣一钵/ 029
第二章
三宝/ 035
三慧/ 038
三德/ 041
三资粮/ 044
三摩地/ 047
三学/ 050
三轮体空/ 053
三藏/ 056
三转法轮/ 059
四小不可轻/ 062
第三章
四问/ 067
四正勤/ 070
四依止/ 073
四念处/ 076
四大皆空/ 079
四事供养/ 082
四威仪/ 085
四大名山/ 088
四弘誓愿/ 091
四恩总报/ 094
第四章
四圣谛/ 099
四无量心/ 102
四摄/ 104
五欲/ 106
五戒/ 109
五逆/ 111
五衰相现/ 114
五家七派/ 117
五乘佛法/ 120
五停心观/ 123
第五章
五蕴/ 129
五浊恶世/ 132
六度/ 135
六神通/ 138
六成就/ 141
六和合僧/ 143
六道轮回/ 146
六尘/ 149
七圣财/ 152
七众弟子/ 155
第六章
八正道/ 161
八苦/ 164
八相成道/ 167
八风/ 170
八种福田/ 173
八关斋戒/ 176
八识/ 179
八难/ 182
九品往生/ 185
十大弟子/ 188
第七章
十地/ 193
十如是/ 196
十法界/ 199
十二因缘/ 202
十二部经/ 205
十二头陀行/ 208
十八地狱/ 211
十八罗汉/ 214
人胜诸天/ 217
大乘小乘/ 220
第八章
山门/ 225
不二法门/ 228
大雄宝殿/ 231
卍字/
234
止观双修/ 237
左右胁士/ 240
出坡/ 243
西方三圣/ 246
回向/ 249
如是我闻/ 252
第九章
南无/ 257
信解行证/ 260
食存五观/ 263
行脚云游/ 265
寺院庵堂/ 268
佛陀十号/ 271
佛智如海/ 274
明心见性/ 277
法华七喻/ 280
阿鞞跋致/ 283
第十章
善知识/ 289
挂单/ 292
无明烦恼/ 295
般若空性/ 298
无常苦空/ 301
涅槃/ 304
转识成智/ 307
阐提成佛/ 310
福慧双修/ 313
龙华三会/ 316
编者序
进入佛法堂奥之钥
佛教典籍浩瀚无边,令许多想要一窥堂奥的人望而生畏,又因古文生涩难解,名相术语繁多,让习惯阅读白话文的现代人,以及有心学习之士,有了文字上的障碍。
如何将佛教经典艺文化、通俗化,一直是星云大师念兹在兹的心愿。1978年,大师鉴于岛内研究佛学的工具书有限,于是敦促佛光山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辑一套简明实用,且具体完整的辞典,以供研究者使用,亦即耗费十年编纂而成的《佛光大辞典》,问世后,因内容包罗万象,广受各界学者及宗教人士的肯定;翌年,即获颁“金鼎奖”的殊荣,这是佛教史上部以白话文撰写的佛教大辞典。
为了实践此一理想,大师除了孜孜不倦书写创作出版之外,近日亦在各地演讲畅谈“佛法真义”,希望将佛陀真正的教示本意为大众说明,避免宣扬者以辞害意或断章取义,让有心学佛人士不再视为畏途。
其实,早在50年前,大师于高雄创建寿山佛学院之始,便已极力提倡平实简易的生活化佛法,企盼佛教也能编纂一本浅易简明的佛学名相索引。当时慈庄法师担任教务工作,大师嘱咐他以生动活泼的语体方式教授佛教名相学,并将教材汇编成文字;直到1997年,佛光山开山30周年,佛光文化才将这批尘封已久的教材编辑成《法相》一书。
今日,佛光山金玉满堂编辑组,特从慈庄法师的《法相》遴选出一百篇,搭配画家何山的作品。编汇成此书,以飨读者。
一心二门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明,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六祖坛经》
【提要】
《大乘起信论》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由于心具有这一体二面的关系,所以称“一心二门”。我们的心,一念顿悟,放下身心,解脱自在,不受烦恼;一念生迷,钻牛角尖,掀风起浪,不得安宁。过去古人探讨心性是善?是恶?各有高论,大多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阐发。佛教则从究竟解脱的角度,主张“一心开二门”,认为宇宙人生的实相与众生心不一不异,唯有去妄证真,才能回归原本的清净自在。善恶皆具,应该发扬善的一面,革除恶的一面。
【正文】
“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说明众生与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无明妄动而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之相。《大乘起信论》为了说明心的这种性质,遂将含摄诸法的众生心,分为“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以显其体用,称为“一心二门”。
1.心真如门:心的本体,没有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为平等之理体,此理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真实如常。
2.心生灭门:心的动相,随缘生灭,故产生生住异灭、迷悟染净等对待差别之相。
心的本体能显现万法,然凡夫偏于妄情,故不见平等之理体,若除妄情,则真如之体自现。故知真如、生灭二门,实则不一不异。就义来说,真如门是平等的本体,不生不灭的实在;生灭门则是相对差别的诸法,生灭变化的现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说不一。就体而言,非真如本体之外有生灭现象,非生灭现象有真如本体,因此真如即生灭,生灭即真如,故说不异。以水波的关系为喻来说,水是体,波是相,此为不一;离水则无波,此为不异,故知不一不异是一体之二面。
从以上的诠释得到一个结论:宇宙万有之本体为一心,众生与佛同具此心。由心之本体而言,具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等性质,为的无差别相,称为心真如门;由心之动相而言,具有生、灭、增、减等性质,为相对的差别相,称为心生灭门,此二者为一体两面之关系,即称为一心二门。若以禅宗公案“慧可安心”来说,未安之心就是心生灭门,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门,因此凡夫只要识心①寂灭,泯除妄想动念,即可见性悟道。
【注释】
①识心:谓真如门所依之心与实相一味之理会合。亦指六识或八识之心王。《楞严经》:“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思考】
1.试述“一心二门”之含义。
2.为什么说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3.如何进入“心真如门”?
一心不乱
一心不散乱,尽摄诸善法。
——《大智度论》
【提要】
禅宗以参禅打坐为要务,所谓“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河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纷纭扰攘的世事人情,要做到“一心不乱”并不容易,如果能学习在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清楚知道自己的心思举动,不恁凭妄心浮动,便能真正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正文】
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亲近、关系密切的,就是我们的心。心是我们的主人,但是大部分的人都不认识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家本来真面目,因此做不了自己的主人,唯有了解自己的心,才能认识自己,所以说“修行要修心”。
谈到修心,翻开三藏十二部经典,无处不在说明观心、净心的重要,无处不在指陈心的妙用。所谓“佛语心为宗”、“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唯其心净,则一切国土皆净”、“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宇宙万象由心而生”、“迷与觉不离自心”、“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等等,佛经中对心的譬喻更是不胜枚举,例如:(1)心如猿猴难控制;(2)心如电光刹那间;(3)心如僮仆诸恼使;(4)心如国王能行令;(5)心如泉水流不尽;(6)心如画师描彩绘等,可以说佛教就是一个谈心、修心的宗教。
心又名法身、真如、自性、法界、法性、如来藏、佛性等,心有多种名称,表示“心”有千变万化的思虑与妄想,因此经常“三心二意”、“心猿意马”,甚至“鬼迷心窍”的鼓动着眼、耳、鼻、舌、身去做各种坏事,使得我们受苦受罪,因此《八大人觉经》说:“心是恶源。”
心又名“自性清净心”,表示心的本性是清净的。有一首偈语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我们的心就像一池湖水,湖水如果波澜不兴、澄澈清明,则天上的明月自能投映湖心;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心能不被杂念妄想、五欲尘劳所污染,能保持心平气和,不动荡扰攘,时时保持心湖的澄澈宁静,自然能够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①。如何才能找到自己、认识自己的真心?关键就在于如何“止心一境”,保持“一心不乱”。
如何让我们这颗“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心达到“一心不乱”?尽管各宗各派提出种种的理论以及实践法门,但是真要做到“一心不乱”并不容易,尤其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纷纭扰攘的世事人情,要对境不动念更是困难。不过,如果能够时时抱持着与人为善、从善如流的心,凡事不与人计较、比较,不嫉妒人有,不因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而动心,不把时间心力放在谈论人我是非、追逐财富名位上面,进而安住在慈悲喜舍、感恩知足、充实自我、服务人群等自利利人的修行上,如此则不为物累情迁,不为闲事烦心,自然能活得安心自在、解脱逍遥!
【注释】
①本来面目:禅宗用语,指的是人人本自具有的自性清净心。
【思考】
1.为什么修行要修心?
2.佛经对“心”的譬喻有哪些?
3.如何达到“一心不乱”?
一念三千
善意譬如电,来明去复冥,
邪念如覆云,恶起不见道。
——《三慧经》
【提要】
“一念”,也称一心,为心念活动的短时刻;“三千”,是十界、十如是、三世间相乘出来的法数,也是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称谓。“一念三千”,说明了人心当下的一念,具足了世间一切万法。换句话说,人心一念之间的主观世界,就是宇宙客观万有的缩影。世间的各种因缘际遇,也往往发生在“一念之间”。
【正文】
三点若星相,横勾似月斜;
披毛因它成,成佛也由它。
这个谜语说的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一天来回十法界①不计其数,所以三千诸法都在我们的一念心中,故说“一念三千”。
三千即表示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善恶、性相诸法。根据天台思想,无论凡圣,介尔一心均具足“十法界”,“十界互具”得百界,百界各具“十如是②”得千如,此千如复各具“三世间”,则成“三千世界”,于是众生一念妄心起,便具足三千诸法了。因此,若要了解“一念三千”之理,就必须先明白“十法界”、“十界互具”、“十如是”、“三世间”的意义。
由于“十法界”、“十如是”已另立条目解释,今只就“十界互具”、“三世间”做一介绍。
1.十界互具:互具,是说十界不孤然独立,是界界互具,一一皆具十界的意义。因为十界互具,因此昨日的地狱,能成为今日的人间;今日的畜生,也能成为明日的如来,向上向下,转换无穷。因此,迷悟升沉的条理,了然齐备;解脱进取的意义,灼然显明。故顺观十界,是向上解脱的过程;逆观十界,则为向下堕落的过程。地狱界中具有其余的九界,乃至佛界中也具有其余的九界。例如:起了贪嗔痴的心,就是三恶趣的心;起了十善心,便是天道;起了悲智的心,则是菩萨心。如此则众生之一念心,并非与一切诸法之间有所隔历,而是互具互融,故在一界必与十界同时于此十界又各界十界,而成百界。
2.三世间:世间就是宇宙的意思,上下十方的空间是“宇”,古往今来的时间是“宙”。在佛教里,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包括有情世间、器世间、五阴世间。
(1)有情世间:指一切有情众生。
(2)器世间:指有情居住的山河大地、国土等。
(3)五阴世间:指由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所形成的世间。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修行重在修心,因此,观察此心念念圆具三千诸法,可以作为修道之基。
【注释】
①十法界:佛教将凡圣的境界由下而上,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等十类,因其各有因果,界畔分明,所以称“十界”。
②十如是:语出《法华经·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诸法实相存在的十种必要条件。
【思考】
1.何谓“一念三千”?
2.试述“十法界”的内容。
3.二六时中,你如何照顾自己的念头?
三法印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
及寂灭涅槃,此三是法印。
——《莲华面经》
【提要】
佛教不是消极的讲苦、讲无常,而是为了让众生认识苦、空、无常的人生真相,三法印即是印证佛法的依据,识别佛法的标准。让我们明白世间万物,都在刹那间迁流变化,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会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世间上并没有单一独立、自我存在、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都是依因待缘而生,彼此的关系是相互依存,无有实体性。当我们不再受制于贪嗔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是一种涅槃解脱的境界,所以涅槃乃人人可证,当下可得。
【正文】
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所谓真理必须合于: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永恒如此等条件。印证佛法合乎这些条件的定律,称为“三法印”。
1.诸行无常:“诸行”是指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行”又有迁流、转变的意思。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没有一样不是在刹那之间迁流、转变。因为世间一切有为法①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它随着缘聚而生,缘散而灭。譬如有情世间的人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演变,心念有生住异灭的变化。因此,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它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说“诸行无常”。
2.诸法无我:“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能够称“我”的,必须具有恒常的、自存的、主宰的、自在的。但是,世间一切有为法、无为法②,并无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譬如,一般人执着为“我”的身体,是依烦恼业缘③、五蕴诸法所成,是虚幻不实的,如梁柱瓦椽和合而有房舍,离开梁柱瓦椽则别无房舍,因此“我”只是假名而已,并无实体。再如世间一切事事物物,也是依靠种种条件因缘所生成,没有本来固有的独立本性,也就是空无自性,因此说“诸法无我”。
3.涅槃寂静:“涅槃”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灭谛”,是破除贪嗔痴,断灭一切烦恼、痛苦、人我等无明火焰,而达于毕竟清净,充满快乐、光明、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身无恶行、心无恶念,身心俱寂,没有动乱的一种解脱境界。
人生在世,常为扰攘纷纭的世事及贪嗔痴、烦恼无明所系缚,正如犯人被杻械枷锁束缚而不得自在,一旦枷锁卸除了,便得解脱,解脱就是涅槃。因此,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佛教圆满的世界。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此“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的根据,是识别佛法、非佛法的标准。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它是缘起说的思想基础,是初的根本佛法。因此,若能理解三法印,也就能把握佛陀的根本思想了。
【注释】
①有为法:指有作为、有造作之一切因缘所生法。《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②无为法:指无生、住、异、灭四相之作为。
③业缘:谓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皆由业缘而生。《维摩经》:“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思考】
1.何谓“三法印”?试举例说明。
2.试述“涅槃”的真义。
3.请分享读后感言。
三 业
心能造作一切业,由业故有一切果,
如是种种身口意,能生种种因果报。
——《正法念处经》
【提要】
业,有行为、造作的意思,身口意所造作的行为,称为“三业”。起心动念要去做某件事的意志,称“意业”,又称“思业”;表现在身体行动上者,称为“身业”;透过言语表述出来的,称为“口业”。佛法告诉我们,自己的命运前途不在他人,而是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若能善用今生,造作善美的身口意业,人生必定充满光明,希望无穷。
【正文】
人,同住在一个地方,同样的学识和能力,但是所遭遇的幸与不幸,就大不相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力①不同的缘故。
众生具有同样的本性,但有的在天上逍遥,有的在恶道轮回,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由于众生各自所造的业力不同的缘故。
业,是身体、语言、内心所发起的动作,有身业、口业、意业等的不同。
1.身业:从恶的方面说,用刀枪、毒药杀生,杖棍刀石伤害,用手段盗窃强夺,计谋吞没骗取,用财色勾引男女,违背人伦道德,凡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行为,都是犯了身业的恶行;从善的方面说,助人解决困难,放生使其欢喜,布施各项财务,给人种种便利,尊重人伦,不犯邪行等,凡是有利于人的行为,都是身业的善行。
2.口业:从恶的方面说,习于恶口两舌,惯于妄言绮语,专揭人之短,专道人之过,花言巧语,中伤毁谤;用语言害人、骗人,使人难堪,都是犯口业的恶行。从善的方面说,给人鼓励,给人赞扬,护人之短,扬人之善,发表有用的言论,讲说诚实的语言,用语言赞人、助人,给予别人有益的言语,都是口业的善行。
3.意业:从恶的方面说,妄想纷飞的贪欲,损人利己的希求,怒目狰狞的嗔恚,怨天尤人的私恨,谬执迷妄的愚痴,拨无因果的邪见,凡是心生贪嗔邪见,就是意业的恶行。从善的方面说,用平等心待人,把欢喜心给人,不起怨毒的恨念,不发无谓的嗔恚,有合理的正见,有净善的智慧,心离妄求嗔恚邪见,就是意业的善行。
佛教的业力论,是合乎因果,合情合理的妙法,人生的幸与不幸,都由自己的身口意创造,没有谁能够主宰我们,而能主宰我们的,还是我自己。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的身口意还是多造些善业吧!
【思考】
①业力:谓不可抗拒的善恶报应之力。一切苦乐之果皆因业力所致,故通常有“业力不可思议”之语。《有部毗奈耶》:“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思考】
1.试述身口意的善、恶业有哪些?
2.为何说“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3.生活中,应如何观照自己的身口意?试举例说明。
三 途
嗔恚堕地狱,恼乱罗刹形,
是故舍恚恼,慈悲严此身。
——《增一阿含经》
【提要】
三途,又称三恶道,为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的世界。当人的心中存有贪婪、嗔恚、愚痴的时候,三途在他的内心世界展演开来了。例如:早晨起床,心如明镜纤尘不染,像佛菩萨的境界;出门后遇到不如意的事,心情转为烦躁气恼、嗔恨心起,那就是地狱;交际应酬时,贪名、贪利、贪饮食的心起,欲火侵蚀心灵,犹如进到了饿鬼道;与人应对时,只想到自己的利益,不分是非对错,愚痴心覆盖了清明的觉性,如此任由内心贪嗔痴的狂涛巨浪翻腾不已,不知在三途来回多少次。
【正文】
十法界中,有六凡四圣①之分;六凡中,又有三善道与三恶道之别;三恶道又称三途,分别是:饿鬼、畜生、地狱。
1.畜生:畜生又名“傍生”,因为其形状不如人的挺直,傍横傍行之义。畜生无智闇钝,彼此互相残害,且为人所驱驰、鞭鞑、杀食,因此饱受种种痛苦恼害。
畜生依其住处,可分为空行、陆行、水行三种,又依行动时间可分为昼行、夜行、昼夜行三类。有五种业因得畜生报:犯戒私窃、负债不还、杀生、不喜听受经法、常以种种方法阻碍他人举办斋会等。
2.饿鬼:常饥虚,恐怯多畏,故名饿鬼。饿鬼有三种障碍,故不得饮食。
(1)外障:由于业力的缘故,所见到的泉池都变成脓血而不能饮食。
(2)内障:由于喉咙如针,口如火炬,头部瘿肿,腹大如鼓,纵得饮食,也不能啖饮。
(3)无障:虽然在饮食方面没有障碍,但是所饮啖的东西,由于业力所感,都燃烧变成火炭,因此也要受饥渴大苦。
众生得饿鬼报的业因有十种:身行轻恶业、口行轻恶业、意行轻恶业、起于多贪、起于恶贪、嫉妒、邪见、爱着资生即便而终、因饥而亡、枯渴而死。
3.地狱:地狱是欲界中下劣的一道。地,“底”的意思,万物之中,地在下,因此名为底;狱,“局”的意思,地狱众生受到拘局不得自在,因此名为地狱。在地狱中,没有义利,因此又名“无有”。
地狱的种类,名号繁多,一般有十八种地狱之分,其中以无间地狱②的痛苦为惨烈。
招感无间地狱的业因是:
(1)犯了五逆重罪。
(2)毁谤三宝,不尊敬经教。
(3)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害僧伽。
(4)伪作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
(5)偷窃常住财物。
三恶道中,地狱因为苦楚深钜,备受煎熬,做无余力接受佛法;畜生因为愚痴覆心,因此不能接受佛法感化;饿鬼则因无法饮食,苦于饥渴,也不能接受佛法。甚至天道,互相饵食耽于逸乐,阿修罗道憍慢执着也不懂闻法的可贵,唯有人道苦乐参半,有机会闻法精进,所以说五趣六道中,以人道为难得、殊胜。
【注释】
①六凡四圣:指十界。十界分为凡夫与圣者二类,凡夫指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等六界,称为六凡;圣者指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四界,称为四圣。
②无间地狱:音译作阿鼻、阿鼻旨。位于南赡部洲(即阎浮提)之地下二万由旬处,深广亦二万由旬,堕此地狱之有情,受苦无间。
【思考】
1.何谓“三途”?
2.招感无间地狱的业因有哪些?
3.应如何远离三途果报?
4.为什么五趣六道之中,以人道为难得殊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