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5052823
产品特色
![](https://static.easterneast.com/file/easternspree/img/5eb6d4d75f984958c5971f7d_928542.jpg)
编辑推荐
《布顿佛教史》是了解和研究藏传佛教历史及发展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内容简介
成书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的《布顿佛教史》是元代西藏著名的佛教大师布顿的代表作,被称之为“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的经典性作品”。全书论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教法,讲述了印度佛教的创立、传播、发展情况,尤其是在藏区传播的经过,为研究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是藏族历*早成型的佛教教法史。特别是书中藏文大藏经的分类目录,乃是藏文大藏经的雏形、佛教文献瑰宝。本书向来受到海内外藏学界的高度重视,为藏学研究者之书。
目 录
译者序
礼赞词
章闻说正法之功德
节闻法之功德
第二节说法之功德
第三节闻、说之功德
第四节闻说大乘法之功德
第二章认识所闻和所说之法
节法之基本概念
一、法之声所入境之差别
二、法之词义
三、法之性相
第二节法之分类
一、果法
二、修法
三、讲说法
第三节讲说法中的经与论
一、经
二、论
第三章如何闻、说及修持法
节所说法之差别
第二节阿阇黎说法之差别
一、说法阿阇黎之性相
二、依何为讲说之方便
三、如何说法
第三节弟子闻法之差别
一、以何者为闻法的有情
二、依何为听闻的方便
三、应如何闻法
第四节师徒修学法义教授
第四章所修之法出现情况
节总说于何劫有佛出世
第二节分说贤劫中佛出世情况
一、《大悲妙法莲华经》中所说一千零五佛出世情况
二、《秘密不可思议》等中所说千佛出世情况
第三节释迦牟尼佛出现于娑婆世界的情况
一、小乘声闻之规
二、大乘之规
第四节佛入灭后结集法藏情况
一、小乘声闻之规
二、大乘之规
第五节所结集教法情况
一、关于教法住世时间
二、授记教法住世时所出持教者
三、所授记者对佛教所作事业
第六节教法后之衰毁
第五章藏地佛教
节前弘期
第二节后弘期
第三节来藏弘法的班智达
第四节藏地译师名
第六章藏地所译显宗经论
节显宗经典
一、初转四谛法轮类经典
二、中转无相法轮类经典
三、末转抉择胜义法轮类经典
第二节显宗论典
部分诠释个别佛经密意论典
一、诠释初转法轮类经典之论典
二、诠释中转法轮类经典之论典
三、诠释末转法轮类经典之论典
第二部分诠释佛经总密意论典
一、陈那所著论典
二、 法称所著论典
三、 其他轨范师所著论典
第三部分其他类论著
一、声明学论著
二、世俗道德类论著
三、医方明论著
四、工巧明论著
五、星算学等类论著
第七章藏地所译密宗经论
节密宗经典
一、事部经续
二、行部经续
三、瑜伽部经续
四、大瑜伽部经续
第二节密宗论典
一、各部续典释论
二、总法类论著
附论
一、藏人所著论著目录
二、本书经论目录说明
三、后跋回向颂文
礼赞词
章闻说正法之功德
节闻法之功德
第二节说法之功德
第三节闻、说之功德
第四节闻说大乘法之功德
第二章认识所闻和所说之法
节法之基本概念
一、法之声所入境之差别
二、法之词义
三、法之性相
第二节法之分类
一、果法
二、修法
三、讲说法
第三节讲说法中的经与论
一、经
二、论
第三章如何闻、说及修持法
节所说法之差别
第二节阿阇黎说法之差别
一、说法阿阇黎之性相
二、依何为讲说之方便
三、如何说法
第三节弟子闻法之差别
一、以何者为闻法的有情
二、依何为听闻的方便
三、应如何闻法
第四节师徒修学法义教授
第四章所修之法出现情况
节总说于何劫有佛出世
第二节分说贤劫中佛出世情况
一、《大悲妙法莲华经》中所说一千零五佛出世情况
二、《秘密不可思议》等中所说千佛出世情况
第三节释迦牟尼佛出现于娑婆世界的情况
一、小乘声闻之规
二、大乘之规
第四节佛入灭后结集法藏情况
一、小乘声闻之规
二、大乘之规
第五节所结集教法情况
一、关于教法住世时间
二、授记教法住世时所出持教者
三、所授记者对佛教所作事业
第六节教法后之衰毁
第五章藏地佛教
节前弘期
第二节后弘期
第三节来藏弘法的班智达
第四节藏地译师名
第六章藏地所译显宗经论
节显宗经典
一、初转四谛法轮类经典
二、中转无相法轮类经典
三、末转抉择胜义法轮类经典
第二节显宗论典
部分诠释个别佛经密意论典
一、诠释初转法轮类经典之论典
二、诠释中转法轮类经典之论典
三、诠释末转法轮类经典之论典
第二部分诠释佛经总密意论典
一、陈那所著论典
二、 法称所著论典
三、 其他轨范师所著论典
第三部分其他类论著
一、声明学论著
二、世俗道德类论著
三、医方明论著
四、工巧明论著
五、星算学等类论著
第七章藏地所译密宗经论
节密宗经典
一、事部经续
二、行部经续
三、瑜伽部经续
四、大瑜伽部经续
第二节密宗论典
一、各部续典释论
二、总法类论著
附论
一、藏人所著论著目录
二、本书经论目录说明
三、后跋回向颂文
前 言
布顿(1290—1364年),元人译为“卜思端”,法名仁钦珠,译言宝成,是元代西藏著名的佛教大师。他出生于后藏今萨迦县吉定乡境内的夏卜麦衮奈地方,祖父楚臣贝桑布,父亲扎敦坚赞贝桑,皆为著名宁玛派上师,生母索南本,亦颇有佛学修养。布顿出身于这样一个佛教家庭,从小受到佛教影响和良好的教育。有关传记说他五六岁时即学读藏文、佛典,聪颖非凡,记忆力颇强,母亲教他诵读《临终智慧经》《地藏十地经》等,均能熟练背诵,人称“神童”。元贞二年(1296年),7岁皈依绰普巴大师,发心学佛,受多种密法灌顶。大德十一年(1307年),师从绰普寺堪布羊孜哇•仁钦僧格和大善知识索南贡布受沙弥戒。皇庆元年(1312年),由堪布扎巴循奴、索南扎巴等授比丘戒,标志着他完成了显宗的基本训练,学完声明、般若、中观、俱舍、律学的主要课程。同时,他潜心修学当时宁玛、萨迦、噶当、希解等各派法要典籍和教理仪轨,到30岁左右,通达三藏典籍,学业与思想更趋成熟。后一度赴塔巴林寺,师从堪布塔巴•尼玛坚赞等许多高僧,学习声明、修辞、诗作、梵文等,
掌握译经技巧,致力于佛教讲辩著述,并于楚布等寺开始讲经传法。此外,又师从班丹僧格等多位密教大师,学习无上瑜伽密法,尤对热、卓二译师所传时轮密法为通达,成为当时藏地此法之权威。于是,布顿在后藏声名大著,如日中天。
元延祐元年(1314年),当时的夏鲁万户长杰•孤夏扎巴坚赞(元代译孤尚葛喇思巴监藏)邀请布顿大师到夏鲁寺主持寺务,实际是献寺给他,尊为寺主。夏鲁寺在今日喀则东南30千米处的丛堆区,始建于11世纪,是宋代著名古刹,当地从唐代吐蕃时期起,即是出名的商品交易集散地。杰•孤夏扎巴坚赞任夏鲁万户长时,受到元朝的看重和支援,元仁宗曾赐给金册玉印和大量财物,并派遣工匠扩建夏鲁寺大殿,因此该寺保持着汉式建筑特色。杰•孤夏扎巴坚赞极推崇布顿,在夏鲁寺为布顿修建拉章(佛宫)。布顿主持夏鲁寺寺务长达37年,在这里曾注疏《量抉择论》《般若波罗蜜多经》《阿毗达磨集论》等许多佛典。元统元年(1333年),他大兴土木,扩建夏鲁寺,整修主体建筑夏鲁赛康,彩绘壁画,并建立了该寺的显密经院,完善了学经制度。他学识渊博、戒德高洁,慕名弟子云集夏鲁,多时达到3800人,除卫藏、安多、康区弟子外,不少来自中原、蒙古、新疆和印度、尼泊尔等地。布顿勤于讲授、孜孜不倦,据传经常每日讲经6座。不少弟子学有所成,闻名于藏传佛教界,有几位成为宗喀巴大师的老师。夏鲁寺因此声名显赫,成为当时后藏地区仅次于萨迦寺的藏传名刹。
布顿大师极看重阿底峡尊者的佛学传承,曾往其修持过的夏鲁仁普格顿德寺(简称仁普寺),瞻仰供奉尊者的塑像。他奉行佛教利乐有情宗旨,致力于地方安宁,曾调解至正十一年(1351年)雅桑万户与帕竹万户之间的纠纷争端。至正十四年(1254年),他又致信帕竹万户长绛曲坚赞,让他顾念百姓安危和佛法的兴盛,停止对夏鲁用兵,避免了战火。他无门户之见,导各派和谐发展,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建立绰普寺的禅院和讲经院;曾到许多寺院讲经授法,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应邀到萨迦寺,建造该寺的金刚界立体坛城。相传该坛城用各种珍宝镶嵌,珍贵无比。布顿盛名遐迩,引起元朝宫廷的重视,早在至正四年(1344年),元顺帝派人入藏,请他进京传法,他淡泊世俗功利,并因忙于讲经著述和佛经译校而未成行。
至正十六年(1356年),布顿年届67岁,遂退居仁普寺,专事译经、著述和静修。但慕名者仍纷至沓来,其中有元朝帝师、萨迦上层人士,绛曲坚赞、嘉央释迦坚赞等其他西藏政要。布顿为他们灌顶、授法,广结法缘。由于布顿的影响,仁普寺得到扩建,建成能容纳千人诵经的大殿和许多佛塔,仁普寺一度发展成当时的佛学研究中心,培养出不少有成就的弟子。
布顿的法嗣弟子以夏鲁寺为中心,广布各地。后世将布顿及其弟子创立发展的教法系统称之为“布顿派”或“夏鲁派”。该派与绰普噶举有教法渊源,又因夏鲁寺与萨迦寺相距不远,和萨迦派关系比较密切,因此有人把夏鲁派算作萨迦派的一个支派。
布顿是元代著名的佛学大师和佛经翻译家。他一生勤奋治学、笔耕不倦,撰写了大量有关佛学和历史的著作,其全集共26函、200多种,内容涉及佛教知识的各个方面和多种学科,如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哲学观点、佛教历史、密宗修炼方法和礼拜仪式、佛教文献分类,以及藏文语法、医方明、因明学之类的五明知识,堪称是当时佛教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翻译过许多佛经典籍,对不少密典作了大量鉴别、分析、整理工作,对显教经论也作了许多注释。他应蔡巴•贡噶多吉的邀请,参与蔡公堂寺丹珠尔目录的校勘、审定和编辑工作,并移请那塘版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写本到夏鲁寺,悉心编订,剔除伪作,补充遗漏,使大藏经内容更趋丰富完整。凭其渊博学识,尤对各种密典分析鉴别,归类整理,使之分类科学系统化。在此基础上,由夏鲁万户长贡噶顿珠为施主,组织人力用金银粉抄录《丹珠尔》部分3392部,其数量、质量均超过前人,成为部完备的大藏经《丹珠尔》写本,后来的几种版本基本上以此为蓝本。丹珠尔是大藏经的论典部分,主要收集了印度等地佛教大师撰写的显密论著和各种文化典籍,布顿通过艰巨的编辑工作,为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布顿佛教史》,亦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正法生源宝藏》《善逝教法史》《布顿教法源流》等,成书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是布顿大师的代表作,被称之为“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的经典性作品”。全书原分四总纲,实为三大部分内容:1.佛教概论。讲述闻、说佛教正法的利益功德,法的含义、分类,经论的构成,以及闻、思、修佛法的方法和对上师、弟子的要求,从中反映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教法。2.佛教历史。讲述印度佛教的创立、传播、发展情况,佛教在藏族地区早期传播的经过,名列来藏弘法的93位班智达和藏地192名大译师,其中详细记述了佛陀释迦牟尼及其他许多佛学大师的生平事迹,为研究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是藏族历早成型的佛教教法史。3.藏文大藏经分类目录。这部分是全书有价值的内容,对所有佛教典籍按显密、经论详加分类,按类列出书名,注明作者、译者、卷函偈颂数量等,是藏文大藏经的雏形、佛教文献瑰宝。
《布顿佛教史》向来受到海内外藏学界的高度重视,为藏学研究者之书。1931年,德国海德堡出版了奥伯米勒的英译本。1986年,郭和卿先生首次将它译成汉文。为挖掘、继承和弘扬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广大藏学和佛教研究工作者提供更为有用的资料,台湾大千出版社嘱我重译此书,以飨读者。译者于上世纪70年代在西北民族大学读研期间,曾结识因事来兰州的郭和卿先生,聆听其教诲,后为先生不顾年迈译注多部古藏文名著所敬佩,此次受命重译,实在诚惶诚恐,但为了藏学研究事业,遂不揣浅薄,斗胆在先生译本的基础上再作翻译,作为后学对前辈学者的一种纪念。既是重译,必须有所创新,方显其必要和价值。本译本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必要的改进,付出了一定心血:
1.文字表述。由于汉藏两文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述特点,以往一些古藏文名著译本在翻译时过分忠于原文,多用直译,缺乏科学处理,使不少读者觉得读来生硬乏味,不易理解。本译本遵循翻译“信、达、雅”的基本要求,在如实准确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符合汉文习惯,做到通俗易懂,增强可读性,并合理分段,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减少另一语言的痕迹。
2.关于书名。藏传佛教史上,有关教史和教法源流的著作很多,不少用不同的修饰语加以区别,当代则常以作者之名来区分,故本译本采用后种方法,译为《布顿佛教史》。
3.篇章结构。原文分目极为繁复,多至八级标题。本译本为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和口味,在不使原文走样的前提下,用章节编目,减少标题,多只用四级,并删除了正文中表述分目情况的文字。
4.经论目录。藏文大藏经目录的汉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它既要准确表现藏文原意,又要尽量与前人已译的经名相对应。20世纪,日本学者宇井伯寿、铃木宗忠、金仓圆照和多田等观四人历时9年,于昭和九年(1934年)编成《西藏大藏经总目录》,其中将512部藏文著作找出相当的汉译佛书目录。20世纪90年代,四川联合大学黄显铭先生依据上书重编《汉藏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1993年12月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将日本学者未译为汉文的4057部书名补译成汉文,按藏文字母顺序排列,藏汉对照,每部书名后注明所属类部,极便检索。但汉译书名与藏文书名不吻合处较多,一些术语未能译出,保留了梵文译音。此后,青海民族学院董多杰先生在前人编目的基础上,依据德格版藏文《甘珠尔》目录,重新查核归类,编出藏汉合璧的《大藏经〈甘珠尔〉目录》,由青海民族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该书亦将经名藏汉对照,注明各类的函数、每函所含篇目和页数、译经者及校订者,是有一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目录索引,但内容仅涉及佛语部分的经和律典,不少与《布顿佛教史》中的目录难以对应。这次重译时,既参考上述各书,又尽量贴近原文,力求准确表达。经论目录理应汉藏对照,以防张冠李戴,发生歧义,但限于篇幅,重译时只在个别有争议或拿不定的书名之后列出了藏文。
本书自2007年台湾大千出版社出版后,甘肃民族出版社曾予再版。现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再次出版,值付梓之际,特向青海人民出版社及相关审读、编辑先生谨致谢忱!
如上,重译时尽管做了一些改造和努力,但限于译者水平,不变动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读者不吝赐教斧正
掌握译经技巧,致力于佛教讲辩著述,并于楚布等寺开始讲经传法。此外,又师从班丹僧格等多位密教大师,学习无上瑜伽密法,尤对热、卓二译师所传时轮密法为通达,成为当时藏地此法之权威。于是,布顿在后藏声名大著,如日中天。
元延祐元年(1314年),当时的夏鲁万户长杰•孤夏扎巴坚赞(元代译孤尚葛喇思巴监藏)邀请布顿大师到夏鲁寺主持寺务,实际是献寺给他,尊为寺主。夏鲁寺在今日喀则东南30千米处的丛堆区,始建于11世纪,是宋代著名古刹,当地从唐代吐蕃时期起,即是出名的商品交易集散地。杰•孤夏扎巴坚赞任夏鲁万户长时,受到元朝的看重和支援,元仁宗曾赐给金册玉印和大量财物,并派遣工匠扩建夏鲁寺大殿,因此该寺保持着汉式建筑特色。杰•孤夏扎巴坚赞极推崇布顿,在夏鲁寺为布顿修建拉章(佛宫)。布顿主持夏鲁寺寺务长达37年,在这里曾注疏《量抉择论》《般若波罗蜜多经》《阿毗达磨集论》等许多佛典。元统元年(1333年),他大兴土木,扩建夏鲁寺,整修主体建筑夏鲁赛康,彩绘壁画,并建立了该寺的显密经院,完善了学经制度。他学识渊博、戒德高洁,慕名弟子云集夏鲁,多时达到3800人,除卫藏、安多、康区弟子外,不少来自中原、蒙古、新疆和印度、尼泊尔等地。布顿勤于讲授、孜孜不倦,据传经常每日讲经6座。不少弟子学有所成,闻名于藏传佛教界,有几位成为宗喀巴大师的老师。夏鲁寺因此声名显赫,成为当时后藏地区仅次于萨迦寺的藏传名刹。
布顿大师极看重阿底峡尊者的佛学传承,曾往其修持过的夏鲁仁普格顿德寺(简称仁普寺),瞻仰供奉尊者的塑像。他奉行佛教利乐有情宗旨,致力于地方安宁,曾调解至正十一年(1351年)雅桑万户与帕竹万户之间的纠纷争端。至正十四年(1254年),他又致信帕竹万户长绛曲坚赞,让他顾念百姓安危和佛法的兴盛,停止对夏鲁用兵,避免了战火。他无门户之见,导各派和谐发展,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建立绰普寺的禅院和讲经院;曾到许多寺院讲经授法,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应邀到萨迦寺,建造该寺的金刚界立体坛城。相传该坛城用各种珍宝镶嵌,珍贵无比。布顿盛名遐迩,引起元朝宫廷的重视,早在至正四年(1344年),元顺帝派人入藏,请他进京传法,他淡泊世俗功利,并因忙于讲经著述和佛经译校而未成行。
至正十六年(1356年),布顿年届67岁,遂退居仁普寺,专事译经、著述和静修。但慕名者仍纷至沓来,其中有元朝帝师、萨迦上层人士,绛曲坚赞、嘉央释迦坚赞等其他西藏政要。布顿为他们灌顶、授法,广结法缘。由于布顿的影响,仁普寺得到扩建,建成能容纳千人诵经的大殿和许多佛塔,仁普寺一度发展成当时的佛学研究中心,培养出不少有成就的弟子。
布顿的法嗣弟子以夏鲁寺为中心,广布各地。后世将布顿及其弟子创立发展的教法系统称之为“布顿派”或“夏鲁派”。该派与绰普噶举有教法渊源,又因夏鲁寺与萨迦寺相距不远,和萨迦派关系比较密切,因此有人把夏鲁派算作萨迦派的一个支派。
布顿是元代著名的佛学大师和佛经翻译家。他一生勤奋治学、笔耕不倦,撰写了大量有关佛学和历史的著作,其全集共26函、200多种,内容涉及佛教知识的各个方面和多种学科,如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哲学观点、佛教历史、密宗修炼方法和礼拜仪式、佛教文献分类,以及藏文语法、医方明、因明学之类的五明知识,堪称是当时佛教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翻译过许多佛经典籍,对不少密典作了大量鉴别、分析、整理工作,对显教经论也作了许多注释。他应蔡巴•贡噶多吉的邀请,参与蔡公堂寺丹珠尔目录的校勘、审定和编辑工作,并移请那塘版藏文大藏经《丹珠尔》写本到夏鲁寺,悉心编订,剔除伪作,补充遗漏,使大藏经内容更趋丰富完整。凭其渊博学识,尤对各种密典分析鉴别,归类整理,使之分类科学系统化。在此基础上,由夏鲁万户长贡噶顿珠为施主,组织人力用金银粉抄录《丹珠尔》部分3392部,其数量、质量均超过前人,成为部完备的大藏经《丹珠尔》写本,后来的几种版本基本上以此为蓝本。丹珠尔是大藏经的论典部分,主要收集了印度等地佛教大师撰写的显密论著和各种文化典籍,布顿通过艰巨的编辑工作,为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布顿佛教史》,亦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正法生源宝藏》《善逝教法史》《布顿教法源流》等,成书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是布顿大师的代表作,被称之为“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的经典性作品”。全书原分四总纲,实为三大部分内容:1.佛教概论。讲述闻、说佛教正法的利益功德,法的含义、分类,经论的构成,以及闻、思、修佛法的方法和对上师、弟子的要求,从中反映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教法。2.佛教历史。讲述印度佛教的创立、传播、发展情况,佛教在藏族地区早期传播的经过,名列来藏弘法的93位班智达和藏地192名大译师,其中详细记述了佛陀释迦牟尼及其他许多佛学大师的生平事迹,为研究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是藏族历早成型的佛教教法史。3.藏文大藏经分类目录。这部分是全书有价值的内容,对所有佛教典籍按显密、经论详加分类,按类列出书名,注明作者、译者、卷函偈颂数量等,是藏文大藏经的雏形、佛教文献瑰宝。
《布顿佛教史》向来受到海内外藏学界的高度重视,为藏学研究者之书。1931年,德国海德堡出版了奥伯米勒的英译本。1986年,郭和卿先生首次将它译成汉文。为挖掘、继承和弘扬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广大藏学和佛教研究工作者提供更为有用的资料,台湾大千出版社嘱我重译此书,以飨读者。译者于上世纪70年代在西北民族大学读研期间,曾结识因事来兰州的郭和卿先生,聆听其教诲,后为先生不顾年迈译注多部古藏文名著所敬佩,此次受命重译,实在诚惶诚恐,但为了藏学研究事业,遂不揣浅薄,斗胆在先生译本的基础上再作翻译,作为后学对前辈学者的一种纪念。既是重译,必须有所创新,方显其必要和价值。本译本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必要的改进,付出了一定心血:
1.文字表述。由于汉藏两文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述特点,以往一些古藏文名著译本在翻译时过分忠于原文,多用直译,缺乏科学处理,使不少读者觉得读来生硬乏味,不易理解。本译本遵循翻译“信、达、雅”的基本要求,在如实准确表达原意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符合汉文习惯,做到通俗易懂,增强可读性,并合理分段,规范使用标点符号,减少另一语言的痕迹。
2.关于书名。藏传佛教史上,有关教史和教法源流的著作很多,不少用不同的修饰语加以区别,当代则常以作者之名来区分,故本译本采用后种方法,译为《布顿佛教史》。
3.篇章结构。原文分目极为繁复,多至八级标题。本译本为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和口味,在不使原文走样的前提下,用章节编目,减少标题,多只用四级,并删除了正文中表述分目情况的文字。
4.经论目录。藏文大藏经目录的汉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它既要准确表现藏文原意,又要尽量与前人已译的经名相对应。20世纪,日本学者宇井伯寿、铃木宗忠、金仓圆照和多田等观四人历时9年,于昭和九年(1934年)编成《西藏大藏经总目录》,其中将512部藏文著作找出相当的汉译佛书目录。20世纪90年代,四川联合大学黄显铭先生依据上书重编《汉藏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1993年12月由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将日本学者未译为汉文的4057部书名补译成汉文,按藏文字母顺序排列,藏汉对照,每部书名后注明所属类部,极便检索。但汉译书名与藏文书名不吻合处较多,一些术语未能译出,保留了梵文译音。此后,青海民族学院董多杰先生在前人编目的基础上,依据德格版藏文《甘珠尔》目录,重新查核归类,编出藏汉合璧的《大藏经〈甘珠尔〉目录》,由青海民族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该书亦将经名藏汉对照,注明各类的函数、每函所含篇目和页数、译经者及校订者,是有一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目录索引,但内容仅涉及佛语部分的经和律典,不少与《布顿佛教史》中的目录难以对应。这次重译时,既参考上述各书,又尽量贴近原文,力求准确表达。经论目录理应汉藏对照,以防张冠李戴,发生歧义,但限于篇幅,重译时只在个别有争议或拿不定的书名之后列出了藏文。
本书自2007年台湾大千出版社出版后,甘肃民族出版社曾予再版。现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再次出版,值付梓之际,特向青海人民出版社及相关审读、编辑先生谨致谢忱!
如上,重译时尽管做了一些改造和努力,但限于译者水平,不变动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读者不吝赐教斧正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