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630518
穿越千年的时光,让我们看看历史与演义中的诸葛亮有何区别。
拨开层层迷雾,让我们一览诸葛亮的前世与今生。
穿越千年的时光,让我们跟着女作家婧婷的笔触,看诸葛亮如何十年躬耕、隆中献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造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做《出师表》、写《诫子书》、演空城计、绘八阵图,看诸葛亮如何从一介草民成为主宰蜀国政坛的宰 相,又如何成了智慧的化身,其中真真假假,本书将为您拨开层层迷雾,一览诸葛亮的前世与今生。
自 序 / 1
1. 孔明姓诸还是葛 / 1
2. 拿什么换天书 / 6
3. 燕雀看不上鸿鹄 / 13
4. 十年躬耕磨一剑 / 19
5. 黄月英不是丑女 / 26
6. 当水镜照见卧龙 / 32
7. 茅庐里的双簧计 / 37
8. 隆中策的对与错 / 45
9. 卧龙为谁而飞 / 53
10. 谁抽了谁的梯 / 60
11. 博望之火照孔明 / 65
12. 新野之火烧否 / 70
13. 舌战群儒的战场 / 76
14. 草船借箭是假还是真 / 82
15. 东风是等而非借 / 87
16. 火下眉头上心头 / 91
17. 为何总让你看家 / 95
18. 一面未谋何来气 / 99
19. 封了汉王封汉帝 / 104
20. 给主子当相父 / 109
21. 孟获再也不反了 / 114
22. 骂死王朗怪老罗 / 120
23. 马谡之死谁之过 / 127
24. 木牛流马非神话 / 132
25. 走不通的北伐路 / 137
26. 子午谷奇谋不奇 / 143
27. 出师表里的表白 / 147
28.《诫子书》中的真意 / 154
29. 谁导演了空城计 / 159
30. 上方谷下还玩火 / 164
31. 死诸葛与生仲达 / 168
32. 君臣的无奈错位 / 173
33. 五丈原前在等啥 / 178
34. 粮总李严下乡 / 186
35. 东吴有个诸葛瑾 / 193
36. 曹魏有个诸葛诞 / 199
37. 诸葛一族的结局 / 205
38. 黄家父女的劝告 / 212
39. 孔明灯还亮着 / 218
40. 诸葛连弩兴衰史 / 222
41. 羽毛扇的用途 / 226
42. 三个诸葛亮顶个啥 / 231
43. 锦囊里有多少妙计 / 239
44. 曹操也曾“三顾” / 246
45. 伞下的天气预报 / 250
46. 草庐隆中哪个对 / 254
47. 三分国里扭乾坤 / 260
48. 八阵图里看功名 / 265
附 录 / 271
三个诸葛亮顶个啥
在所有的民间谚语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谓是叫得响的一个。但是,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罗贯中和陈寿皆不曾提及的故事——“三个诸葛亮”。那么,这“三个诸葛亮”究竟是谁?他们加在一起能顶个啥呢?
在未搞明白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看看三个臭皮匠与一个诸葛亮的故事。因为,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好进行不同单位数量的等级换算标准了。
传说有一次诸葛亮在去东吴作客期间,曾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当然诸葛亮的目的不是为了报恩,而是想看看东吴有没有人能造出此塔。诸葛亮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这宝塔建起来很复杂,仅仅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为寻找能建此塔的能工巧匠,孙权命人在城门上贴了一张“招贤榜”。可惜的是,一个月过去了,故事仍没有下文。
为这事,孙权急得茶饭不思,诸葛亮却在招贤榜下悠闲地摇着鹅毛扇。
时间一天天过去,城门口三个摆地摊儿的皮匠看不下去了。他们三个人凑在一起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牛皮开料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了一个大葫芦的模型。然后将皮葫芦埋在砂里浇铜,一座塔就这样出来了。
可是,这皮匠就皮匠呗,为什么还说人家“臭”呢?这里的“臭”该作何解释?其实,这三个城门口的皮匠并不是“臭”,而是面目长得“丑”,所以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臭与丑谐音,久而久之,“丑皮匠”也就成了“臭皮匠”。
这里的“皮匠”,实际上还指与之谐音的“裨将”,“裨将”在古代是“副将”,也即是“偏将”的意思。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普通人或者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也许是人们为了把对比更强烈一些,也就不说“裨将”而说“皮匠”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诸葛亮出山之后的传说。其实,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也就是跟随叔父在刘表帐下时,荆州也曾出现过“三个诸葛亮”一起“被冒充”那个真诸葛亮的事儿。当然这两个故事一样,都是从民间流传出来的。至于真假,正史中不曾也不会记载,演义里也没必要提到,我们还是看后再下定论。
在父母过世后,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从山东琅琊来到荆州襄阳,叔父看诸葛亮聪明好学,也就送他到学堂去读书。这个学堂里,除了诸葛亮这个极度聪明的特殊学生之外,还有三个更特殊的学生——省长的三个儿子,也就是荆州牧刘表的三个公子,刘琦、刘琮、刘修。
人说“寒家出才子”,这看来到哪都适用。刘家三兄弟,个个公子气十足,谈吃论喝倒是一个赛一个,可读起书来却是一个不如一个。而诸葛亮却与他们正好相反,他知道他们兄弟俩和叔父是在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必须为地下的父母和地上的叔父争口气,而这口气只有靠好好读书才能“争”出来。
所以,不久,诸葛亮很快就成了学业堂的“高才生”,班里的拔尖人才,理所当然深受先生的喜爱。老师还专门为他讲解哲理、兵书,与他谈论天下形势。诸葛亮也非常敬重老师,留给老师的印象很深刻。甚至,连他的笔迹,老师都能清晰地认出来。
处处留心皆学问,诸葛亮不但听老师谈天论地,也听刘家三公子“东拉西扯”。也许这三位公子哥是在诸葛亮面前炫耀,也许是比赛谁的口才好,他们有事没事都爱说些牧府的政事以及官场往来情况等让诸葛亮听。这三个公子哥,他们常常由荆州谈到天下,然后又由天下回到荆州,有时还会从荆州聊到自己身上。
当然,诸葛亮对这些事也听得特别认真,他吸取精华弃其糟粕,重要或者存疑的事也都会从自己脑袋里思考过滤一遍。但这三个人顾不得那么多,他们看有这么热心的听众也就越谈越带劲儿。久而久之,请葛亮成了刘家三兄弟的好朋友,也成了三位公子哥忠实的听众。
哪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对于官高位显、九郡之首的刘表来说,他当然也十分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业。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刘氏家族祖业的继承。刘表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啊。
刘表的这三个儿子究竟怎样呢?这还要问问诸葛亮。自诸葛亮来到学业堂后,刘氏三兄弟的文章与以前相比“大有长进”。刘表心中乐开了花,脸上也时常露出莫名其妙的微笑——这肯定是在为自己儿子暗暗窃喜啊。
等自己心中的喜悦掩饰不住的时候,刘表就向外人炫耀,在文武百官面前读三个儿子的文章,毫不谦虚地夸自己的三个公子如何如何优秀。当然众人也捧场称好,刘表高兴得忘乎所以。接着就让他们三个参政议事,刘琦、刘琮、刘修更是翘起了高傲的尾巴。
儿子们的文章真写的如此好吗?傻瓜都知道,文科这玩意儿,学好它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这是要靠长期积累的。可是,刘表这三个儿子的文章怎么会“突飞猛进”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