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88310
内容简介
潘富恩*的《程颢程颐/大家精要》一书在简介二程生活经历的基础上,阐明了他们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着重对其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思想以及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论等作了详细阐述。二程的学说,
“理”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影响巨大。
“理”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影响巨大。
目 录
第1章 程颢、程颐生平 一、程颢生平 二、程颐生平 第2章 二程理学的形成 一、二程理学对儒学的继承和创新 二、二程理学对佛、道思想的吸收 第3章 二程的哲学思想 一、“天下只有一个理”的宇宙本体论 二、“天理”与“人心”的主客观关系 三、“格物穷理”的认识论方法 四、“无独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五、“物极必反”是对面转化的简朴理论 第4章 二程的政治思想 一、“古今异宜”的历史进化观 二、变革是大事,要因时制宜 三、由才德兼备的“贤能之士”在位掌权 四、治理社会“须立善法” 第5章 二程的经济思想 一、“以食为本”,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二、“渔猎有节”,保护自然资源 三、发展农业,主张“耕者有其田” 第6章 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论 一、“变化气质”说明人的禀性可移 二、“存天理,灭人欲”是二程伦理道德观的核心 第7章 二程的教育思想 一、读书为了明白道理 二、教育以培养有力人才为目的 三、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因材施教” 四、学习重在“自得” 五、深思为学问之源 六、对佛教和道家思想的批判和汲取 结束语 附录 年谱 二程著作简介
在线试读
按照宋时惯例,暑伏期间皇帝暂时罢读。这主要是为皇上的健康着想。但对此,程颐颇不以为然。他认为,皇帝的健康是应加以注意,然而却不必罢读,讲书断不得,而应“移就一宽凉处”进行。这件事又弄得他和皇上双方不快——宫里没有人听他的,他感到不快;皇上知道大热的天先生还让他读书,也感到不满。
在此期间,程颐参与了修改太学章程的任务。程颐企图用新儒学即理学思想全面改造太学。这样,他提出的修改意见便有全盘否定原章程之嫌,这使原来主持太学的官员感到十分难堪。时为礼部尚书的胡宗愈不但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坚持一切照旧,而且有意将程颐驱逐出朝廷。
事情发展到宋哲宗疮疹事件时,已经变得无可挽回。有一次,轮到程颐为哲宗讲书,他得知哲宗患疮疹,已有好几天没有上朝问政。这时,程颐的牛脾气来了,他首先问责于宰臣:上不御殿,知否?日:不知。程颐接着发挥:二圣临朝.上不御殿,太皇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而大臣不知,可乎?次日,宰臣以程颐之言奏请问疾,这无异于火上浇油。程颐的话不但太皇太后知道了,而且群臣也知道了,这首先引发众怒。谏议大夫孔文仲个发难,对程颐提出弹劾。
这时,程颐平常的一些言论和观点也被翻腾了出来。程颐平生不喜文学之士,认为诗词写得再多、再好,也无益于治邦安国,而那些所谓的妙词佳句,是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闲言语”。他曾说:“某素不作诗,亦非是禁止不作,但不欲为此闲言语,且如今言能诗无如杜甫,如云‘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此闲言语,道出做甚?某所以不常作诗。”
程颐对文学和文学之士的这种态度,曾引起某些文人的不快,这其中就有蜀党领袖苏轼。苏轼一向恃才傲物,即使像王安石这样的文学大家,他也不放在眼里,时有讥评之语。而对于程颐这样言必称孔孟,文章欠文采,行为又迂腐的道学家,哪能瞧得起?新党执政期间,双方都反对新党,彼此的分歧被掩盖。
新党失势,原先的对手已不复存在,彼此便对立加剧。
元祜元年(1086),苏轼上疏参与弹劾程颐,在奏状中公然说:“臣奏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辞色。”
其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太皇太后对程颐已经大为不快,加上大臣纷纷上疏,要求将程颐逐出朝廷,程颐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次年八月,程颐被赶出京师,命回洛阳为勾西京国子监,这相当于太学分校的管理官员。这次被贬,出乎程颐的意料。他不想赴西京国子监就职,曾几次上疏,要求还归田里,但他的请求终都未获准,他只好勉强赴洛阳就职。
元祜五年五月,程颐的父亲程王向去世。程颐以父忧去官。元祜七年,程颐服丧期满,朝廷中曾打算让程颐回京。这时,又是苏轼出面上奏,说程颐进京,“恐不肯靖”。结果,授程颐判西京国子监。四月,程颐接到官诰,遂寄放河南府,上疏辞职,但未获准许,只好勉强就职。
元祜八年,太皇太后去世,旧派失去了政治靠山。新党对宋哲宗施加影响,以至于宋哲宗亲政后,表示要继承宋神宗的事业,改元绍圣。新党重新上台。
新党援引旧党之例,把旧党纷纷赶下台,并且也不准他们的子弟入仕。有人弹劾程颐是司马光等人推荐得名,应列为奸党。
P10-11
在此期间,程颐参与了修改太学章程的任务。程颐企图用新儒学即理学思想全面改造太学。这样,他提出的修改意见便有全盘否定原章程之嫌,这使原来主持太学的官员感到十分难堪。时为礼部尚书的胡宗愈不但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坚持一切照旧,而且有意将程颐驱逐出朝廷。
事情发展到宋哲宗疮疹事件时,已经变得无可挽回。有一次,轮到程颐为哲宗讲书,他得知哲宗患疮疹,已有好几天没有上朝问政。这时,程颐的牛脾气来了,他首先问责于宰臣:上不御殿,知否?日:不知。程颐接着发挥:二圣临朝.上不御殿,太皇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而大臣不知,可乎?次日,宰臣以程颐之言奏请问疾,这无异于火上浇油。程颐的话不但太皇太后知道了,而且群臣也知道了,这首先引发众怒。谏议大夫孔文仲个发难,对程颐提出弹劾。
这时,程颐平常的一些言论和观点也被翻腾了出来。程颐平生不喜文学之士,认为诗词写得再多、再好,也无益于治邦安国,而那些所谓的妙词佳句,是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闲言语”。他曾说:“某素不作诗,亦非是禁止不作,但不欲为此闲言语,且如今言能诗无如杜甫,如云‘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此闲言语,道出做甚?某所以不常作诗。”
程颐对文学和文学之士的这种态度,曾引起某些文人的不快,这其中就有蜀党领袖苏轼。苏轼一向恃才傲物,即使像王安石这样的文学大家,他也不放在眼里,时有讥评之语。而对于程颐这样言必称孔孟,文章欠文采,行为又迂腐的道学家,哪能瞧得起?新党执政期间,双方都反对新党,彼此的分歧被掩盖。
新党失势,原先的对手已不复存在,彼此便对立加剧。
元祜元年(1086),苏轼上疏参与弹劾程颐,在奏状中公然说:“臣奏疾程颐之奸,未尝假以辞色。”
其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太皇太后对程颐已经大为不快,加上大臣纷纷上疏,要求将程颐逐出朝廷,程颐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次年八月,程颐被赶出京师,命回洛阳为勾西京国子监,这相当于太学分校的管理官员。这次被贬,出乎程颐的意料。他不想赴西京国子监就职,曾几次上疏,要求还归田里,但他的请求终都未获准,他只好勉强赴洛阳就职。
元祜五年五月,程颐的父亲程王向去世。程颐以父忧去官。元祜七年,程颐服丧期满,朝廷中曾打算让程颐回京。这时,又是苏轼出面上奏,说程颐进京,“恐不肯靖”。结果,授程颐判西京国子监。四月,程颐接到官诰,遂寄放河南府,上疏辞职,但未获准许,只好勉强就职。
元祜八年,太皇太后去世,旧派失去了政治靠山。新党对宋哲宗施加影响,以至于宋哲宗亲政后,表示要继承宋神宗的事业,改元绍圣。新党重新上台。
新党援引旧党之例,把旧党纷纷赶下台,并且也不准他们的子弟入仕。有人弹劾程颐是司马光等人推荐得名,应列为奸党。
P10-11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