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128856
推荐理由1:每一位决策者都需要的风险警示书,汇集金融、医疗、食品、体育、自然灾害等各领域经典危机管理案例
推荐理由2:《金融时报》年度获奖作品,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全新力作
推荐理由3:为什么巴菲特被称为“股神”,而他的大部分财富却来自保险销售?短期混乱与长期危机,哪瓶毒药更致命,高层决策者又该如何抉择?本书将帮你在充满不确定的风险社会,作出正确决策
对人类安全*的挑战
来自人类自身
人类积极扑灭林火,*终引来规模更大的森林火灾;用于保护橄榄球运动员的头盔,成了他们的催命符;不受限的金融创新成功降低银行风险,让其他金融机构深陷危机……
整部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努力,试图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获得安全和稳定的历史,然而,为什么稳定总是难以维持,而风险却愈发不可控?为什么文明越进步,危机越难防范?究竟风险的源头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在《源风险》中,格雷格·伊普通过构建一个关于人性与危机的框架,对这些难解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解答。他认为,当我们过度追求安全时,常常会将自身推向更危险的境地,而适度的风险,却能让我们更安全。
此外,伊普指出,在设法减少风险时,我们必须要思考为此付出的代价。例如,在更安全与更自由之间,个人应如何取舍?13亿美元与一位儿童可能失去的生命,企业如何权衡?汇率稳定与更高的海外投资收益,政府又该怎样决策?
在这部极具警示意义的风险书的*后,伊普提出了在风险社会生存和获利的实践原则,提倡用“空间”应对风险,接受适当的不稳定,以获得长期收益。
前 言
第1章 不一样的事情,一样的逻辑
森林火灾与银行恐慌
天真的干预
稳定制造不稳定
第2章 “上帝啊,千万别发生在我的地盘”
疲于奔命的“救火队长”
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找替罪羊
“金发女孩”经济,不一定有好结局
第3章 确定性引爆的定时炸弹
吃到安全的食物是一种奢望
“信息不敏感”的资产更安全
主要储备基金该破产吗?
第4章 致命的“风险恒温器”
运动员成了斗殴者
任何速度都不安全
佩尔兹曼效应: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
第5章 理想的制度,不理想的人
债务过剩,保姆券不足
货币稳定的时候反而有害
都是崇尚储蓄惹的祸?
第6章 驯服与反驯服
10亿与1880亿
洪泛区的逻辑:哪里都不安全
纽约人“自讨苦吃”
第7章 恐惧是柄“双刃剑”
创业的代价
核能谬误
好泡沫,坏泡沫
第8章 混乱中的秩序
黄石公园内的纵火者
与细菌和平共处?
千万别信“大而不倒”
第9章 保险不“保险”
股灾之源在哪里?
和高盛做交易很危险
系统性危机之痛
第10章 航空业的隐秘自白
高空奇迹:英航009号航班事故
ASRS:“危险接近”
生命与成本的博弈
第11章 在未来社会,风险优于安全
信心VS道德风险
金钱VS死亡风险
安全的边界
致 谢
抛开错觉,重新认识风险
1989年10月13日,星期五,股市风平浪静,一些交易员早早就下班回家。下午3时,某航空公司收购失败的消息不胫而走。此消息一出,立即在股市引发了一连串抛售,截至当日收盘,道琼斯指数暴跌7%。
不久后,人们将这一事件称为“迷你金融危机”(The Mini-crash)。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但在当时,它造成了很大恐慌。在这次“迷你金融危机”发生的两年前,人类刚经历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这次“迷你金融危机”再一次刺痛了人们的神经。那个周末,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的官员与外国同行交换意见后宣布,他们准备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然而,在下周一股市开盘时,没有任何迹象证明有救市的必要性,道琼斯指数迅速反弹了上周五跌幅的50%。
第二天,美国一群最聪明的经济学家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皇家索尼斯塔酒店聚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迷你金融危机”。后来的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以及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与会人士都确信,金融系统已经变得更加不稳定,但问题是经济为何还在持续增长?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曾在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总统主政期间担任财政部长,并担任过奥巴马总统的经济顾问。他曾提出这样一个理论:事实上,技术和金融创新制造了更多金融泡沫。他向与会者描绘了金融危机和严重的经济衰退一再发生的场景。他最后总结说:“自‘大萧条’以来,联邦政府在金融体系和普通人赖以生存与投资的实体经济间竖起了一堵堵防火墙:巨额联邦预算、存款保险以及最重要的、作风激进的美联储。危机时期没有一个积极行动的‘最后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这在现今几乎无法想象。”
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教授是来自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另一位与会发言人。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他提出一个突破常规的商业周期理论。过去,这个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学者们忽视。他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当局通过政府举债和美联储贷款的组合措施应对每一次危机,借此延缓另一次萧条的到来。他向人们提出警示,每一次成功避免危机,都是在饮鸩止渴,只会让金融体系在下一次危机面前变得更加不堪一击。他警告说:“这种成功只是暂时的。”但也有些不大情愿地承认,这种“暂时”可能会持续相当长时间,毕竟距离上次出现萧条已经过去约50年。
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是这次聚会的最后一位演讲者。在这次聚会的两年前,他刚刚卸任美联储主席。尽管沃尔克同意萨默斯的观点,也认为人类有了更多应对危机的工具,但他更认可明斯基的理论。他留意到那天早晨《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登载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刻画的是美联储承诺向市场注入资金的事情。漫画中有一张美元纸钞,上面写着“健忘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nesia)的字样。沃尔克表示:“我们在使用这些工具时似乎总有些用力过猛,这让我隐隐觉得不安。当反复而激进地使用这些工具时,我们是不是在强化这种令风险更加严重的行为模式?”
20年后,我们终于找到了沃尔克这个问题的答案。联邦政府平复经济波动、处理金融混乱的效率的确很高:1982—2007年,美国经济运行非常稳定,但正如沃尔克担心的那样,金融监管者为了维持稳定所采取的措施一直在鼓励风险,直到一场毁灭性危机徐徐拉开大幕时才宣告终止。
安全感是一种错觉?
过去十年是惨败的十年。全球经历了两次金融风暴的冲击,风暴中心分别位于美国和欧洲。这十年也是破坏性自然灾害频发、人类损失惨重的十年。人类深陷这种绝望处境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错误行为:对美国金融业的宽松监管和轻率态度,致使欧洲单一货币体系被削弱的政治分歧,福岛核电站和新奥尔良防洪堤的设计缺陷,还有在引发巨大破坏性的风暴、洪水和森林火灾等气候灾难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并不是要谈论人类的失败。恰恰相反,我在本书中将要论述“人类的成功”,还有这些“成功”所导致的许多相似的灾难。更为重要的是,我要论述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此前25年经济稳定发展的结果。同样,这场可能导致欧元区崩溃的危机爆发,是因为人们深信欧元会永远保持稳健。“卡特里娜”飓风、“桑迪”飓风以及摧毁福岛市的海啸,夺走了无数人的性命,而这一切都可以归因于人类的工程师和定居者的决心——将城市和生活区建设在海边和河道附近。早在18世纪初,人类就开始在密西西比河沿岸建设防洪堤和其他工程,由此形成的河岸和洪泛区为人们提供了定居、务农和开展工业生产的场所。然而这也意味着,一旦防洪堤决口,就会有更多人受到洪灾冲击。无独有偶,为了让城市与工业设施免受海啸威胁,日本在沿海地区修建了许多防波堤,这一行为促进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增长,许多核电站也将厂址选在海岸附近。今天,大规模的森林火灾经常肆虐美国西部地区,造成森林火灾频发的原因不仅是气候变化,还有几十年来美国护林人员过度灭火的行为。
这些事都有一个共同点:起初,它们都让人们感到安全,而这种安全感,反而招致了那些通常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危险。
安全感会带来灾难,这一提法出自直觉。毕竟,这就是人类自满的代价:先让你放松警惕,自信膨胀,再打你个措手不及。青少年往往更容易相信自己会永恒不朽,对自身能力过于自信,于是你会发现他们在车祸、运动和爱情中受伤比例最高;富有传奇色彩的英特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给商业领袖的建议是“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而雷欧提斯(Laertes)为了让妹妹奥菲莉亚摆脱哈姆雷特的邪恶提议,对她说:“小心翼翼才最安全。”
大量研究都证明,干燥道路上发生的车祸大多是严重的交通伤亡事故,而积雪或结冰路面上发生的事故大多是小型车祸,仅造成轻微损伤。这是因为司机在雪地和结冰路面上开车时,车速更慢,也更加小心。与此相反的是,防抱死刹车系统(Antilock Brake System,ABS)和雪地防滑轮胎则给司机壮了胆,让他们敢于在危险环境中以更高速度驾驶。设计者希望这些预防措施能够降低伤亡概率,但其效果远低于预期。这是因为,提升安全性会纵容司机的不良驾驶行为,让本来谨慎的司机开得更加大胆。在职业体育领域,强化头盔可以减少颅骨骨折等身体伤害,与此同时,脑震荡的发生概率却出现上升。原因是,戴头盔的运动员会更加频繁、更加用力地撞击对手的头部。
有一次,我驾驶租来的汽车在雪地上高速过弯,因为我认为这辆前轮驱动车(那时还算一项新功能)比过去开的那辆后轮驱动车的牵引力更强,结果我撞到了路边的雪堆。还算幸运,我没受什么伤,只是有一点小小的挫败感;还有一次,我注意到孩子没有系安全带,就放慢了车速。我为自己在第一个例子中的冒险行为自责不已,对第二个例子中自己的加倍谨慎而感到自豪。这两种本能的直觉构成彼此的镜像。
这并不表示我们的安全感是一种错觉,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那些东西确实可以让我们更加安全,但外部条件经常发生变化。随着我们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人们之间的互动以及出现超出预期的后果和灾难的概率也越大。
在人类的技术史上,充满了因为对安全过于自信而引发的灾难。泰坦尼克号的船员们之所以在遍布冰山的海域高速航行,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船”。这种傲慢不仅来自于泰坦尼克号对抗沉船的特殊保障措施,更是时代的产物。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几年前,它的船长就曾说过,他想象不到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会让一艘现代化邮轮沉入海底。船长不是全凭想象说出这番话的。在那之前,世界上从来没有类似船舶遭遇撞击后沉没的先例。
然而近年来,类似泰坦尼克号的事故时有发生。
在英国石油公司的所有钻井平台中,“深水地平线”(Deepwater Horizon)有着最佳安全记录。可是这一成绩的取得,更多应归功于运气,而不是英国石油公司的管理文化。2010年4月的一个晚上,公司部分高管人员正在该钻井平台上查看详细的安全记录,但记录也到此为止——“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整个钻井平台被摧毁,11人丧生,同时这次事故还引发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
2009年,载有228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法航AF447航班从里约热内卢飞往巴黎,飞机在穿越一片雷暴区时突然失踪。两年后,事故调查人员终于找到这架空客A330型客机的黑匣子。他们发现,副驾驶员当时曾拼命拉杆爬升,导致飞机在失速后极速下降。
目前,飞机失事的确切原因依然是个谜,但调查人员的其中一种解释指向内置于这款喷气式飞机中、用于保障飞行安全的防护装置。一旦驾驶员出现危及飞行安全的驾驶行为(比如使飞机失速),这类“电传飞行控制系统”(Fly-by-wire)就能越过驾驶员直接下达飞行指令。遗憾的是,在法航AF447航班的机身结冰后,飞机的自动驾驶仪停止了工作,取消了对驾驶员的行为限制。当飞机发出失速警告时,驾驶员选择置之不理,因为他认为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
即便减少自身面临的风险的这一行为,也有可能反过来令我们处于危险之中。一项研究显示,配有ABS的车辆发生车头碰撞的概率出现下降,但追尾事故的发生率在增加,这显然是因为司机在刹车时更加用力。人们无法在脑中预先推演自己的行为到底会对他人造成何种影响,严格来说,这也不是他们的责任。
当大火威胁到得克萨斯州或加利福尼亚州郊区的房屋时,森林管理者的首要职责是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然而,在抑制火灾发生的同时,他们却鼓励人们在低矮的灌木丛附近定居,并且放任森林生长得越来越茂密,进而为更大规模的火灾提供了燃料。
“零事故的系统不存在”
记忆和经验塑造了人类的行为。我们对危险的感知越敏锐,警惕性就会越强。在华尔街,敢于冒险的投资者能够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而对过去的危机心有余悸的人,容易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定。当他们的业绩和利润表现不佳时,客户就会另找他人。因此,交易可说是年轻人的职业。
这可以部分解释,华尔街为何总是出现令人痛苦的流氓交易员、大崩溃和“庞氏骗局”。同时,这也是在洪水和飓风灾害过去多年后,人们选择停止缴纳洪灾保险,重新在水边建造大规模住宅区的原因。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摧毁了密西西比州帕斯克里斯琴镇(Pass Christian)的一座购物中心。可是,如果你现在去到那里,会看到购物中心所处的几个街区新建了许多独立产权公寓。事实上,被摧毁的购物中心所处的位置,原本是一栋公寓大楼,只不过在1969年时被“卡米尔”飓风夷为平地。
人们对危险的感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这是人类的本性。为了对抗这一本性,风险管理者、经济学家和监管者将历史教训融入他们的设计和制度中。这些人相信,性急的牛仔打不垮一家银行,自然也无力摧毁整个经济体。
整部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努力,试图在这个充满危险、动荡的世界中获得安全和稳定的历史。从罗马帝国开始,政府一直在为它们的存在寻找正当理由,以确保政治和经济稳定。而自宏观经济学诞生以来,稳定就是其追求的首要目标。时至今日,中央银行早已认定,金融系统的稳定与经济稳定同样重要。它们会定期发布《金融稳定报告》,在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①互相交换意见。
不过,正如细菌一样,人类社会和经济体天然就不稳定,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演化(通常是向着更好的方向)。稳定会带来幸福感,但也时常让我们产生错觉,令我们看不见那些逐渐累积的隐患,并做出一些破坏稳定的行为。
人类为创造更安全的环境所付出的努力,与其难以抑制、想要做大做强的欲望发生了冲突。随着城市、交通系统和金融市场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复杂程度日益提高,我们遭遇灾难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这一现象在科技、自然和经济等多个领域同时存在。正如法国医生、风险专家和前空军上将勒内·阿马尔贝尔蒂(René Amalberti)所说:“零事故的系统不存在。”
在航空领域,空难事件已经很少见,要预测哪类事件会导致坠机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类似2014年马航MH370航班在印度洋上空消失这样的事件,显得如此古怪。这就是人类不起眼的寻常错误,汇聚成一个足以颠覆整个经济体的系统性危机的过程。我们四周的环境在不断演化,某种曾被成功阻止的危险,可能会在另外的地方再度出现。而且就像变异的细菌一样,其危害性通常会变得更强。实际上,细菌是一个完美的例证——滥用抗生素使细菌变异为耐药菌株,导致每年有数百万人因此患病或死亡。
人类汲取历史教训而建立的各种系统,也在无意中放大了这一趋势。金融机构利用“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 VaR)公式来监测风险。简单来说,VaR是描述股价或汇率在近期市场出现最大波动时所造成的金钱损失。经历一段长时间的稳定期后,银行无疑会增加它的风险敞口。随着风险敞口的加大,波动超出预期后可能导致的投资损失也会增加,反过来促使人们匆忙抛售手中持有的证券资产,导致波动进一步加大。
这种对历史稳定数据的错误信任,解释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基于过去数十年数据所建立的模型,银行及其监管部门假定房屋抵押贷款足够安全,这必然会刺激银行扩大房贷规模,导致房价泡沫被放大。而事实上,这些模型并未计算房价下跌的可能性。假以时日,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假定,必然会被房价下跌的现实所击垮。
我从未预测过金融危机,也不认为应该那么做。1989年,我以财经记者的身份开始我的职业生涯。自那以后,我参与报道了无数的金融危机和市场紊乱。我仍清晰地记得,在我大学毕业几个月后爆发了“迷你金融危机”。当时我曾热切猜测星期一开市后市场会如何表现。我也曾怀疑,保护投资者免受市场波动冲击的做法是否明智。那年秋天,我向一位美联储理事发问:“只要市场有麻烦,美联储就会出手干预吗?”她回答道:“美联储有责任在金融系统受到威胁时采取行动。”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见证过很多次市场危机,包括在我的祖国加拿大发生的、导致利率和汇率剧烈波动的财政危机,1992年欧洲爆发的汇率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陨落,还有随后的互联网泡沫。2007年,我曾竭力寻找可能导致下一次危机爆发的因素:是住房价格、融资收购还是贸易赤字?然而,我当时并不是在寻找巨灾。直到现在,对当局应对危机的能力,我仍怀有深深的敬意。我那时认为,即便经济会出点问题,也会很快好转。
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也经历过类似的思维过程,甚至在2006年,伯南克正式就任美联储主席前,还召集过美联储的全体人员,询问他们为下一次金融动荡做了哪些准备。他的同事弗雷德里克·米什金(Frederic Mishkin)是一位对“大萧条”有过深入研究的银行专家,他对房价下跌20%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了调查。在一次面向各国央行行长所做的长篇演讲中,弗雷德里克表示,房价下跌后,美联储将会宣布降息,经济只会小幅萎缩0.5%,而失业率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利雅卡特·艾哈迈德(Liaquat
Ahamed)
普利策奖得主、《金融之王》作者
从森林火灾到洪水防治,从橄榄球头盔到防抱死刹车系统,从银行破产到传染病爆发,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例子,《源风险》阐明了我们在预防灾难的过程中导致的意外后果。这本有趣的书,将改变你对这个动荡世界的认知。
丹尼尔·H.平克(Daniel H. Pink)
“全球50位*影响力的思想家” 之一
《源风险》是那种你读完后将久久回味的著作。在这本思想深刻、案例丰富的书中,格雷格·伊普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安全问题。他认为,人类的进步,需要以牺牲一定的安全性为代价。所谓的“安全”,未必安全。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
《卧底经济学》系列书作者
本书阐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具有独创性,值得一读!
梅根·麦克阿德(Megan
McArdle)
彭博视点专栏作家、《逆转》作者
从防抱死刹车到金本位,再到我们至今依旧受其困扰的金融危机,作者以娴熟的写作技巧将复杂话题解释得一清二楚。如果你想要知道,为什么看似安全的领域*终总是充满危险,那么你就必须要读读这本书。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富可敌国》作者
你越安全,就要承担越多的风险。危机是成功之母,也是失败之母。为了防止灾难发生,格雷格·伊普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从金融恐慌到森林火灾等,巩固了自己在当代经济和人类环境领域的地位。
亚当·戴维森(Adam
Davidson)
“Planet Money” 电台联合创始人
如今,我们所处的世界危机重重,很多人要么对此无动于衷,要么惶恐不安。为了让我们正确对待眼前的风险,格雷格·伊普写了这本书。我们现在正需要这本书,因为世界已经变得如此复杂,而人类大脑已经无法正确辨别我们眼前的危险,但不要因为这本书重要所以才读它,而要因为这本书奇妙有趣、情节精彩,所以才读它。
徐景权
深圳市前海金融创新促进会秘书长、《新金融》杂志总编
本书极具独创性,是一部关乎人性与危机管理的佳作。在后危机时代,黑天鹅频频光顾,灰犀牛不时肆虐而来,如何发现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不仅是金融从业者,是包括每个普通人在内都不能逃避的的课题。
郑 磊
行为金融专家、全球金融科技实验室专家顾问
风险与收益,是人们做任何事情的一对关键考量因素,尤其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更需要区分不确定性和风险,识别和评估“源风险”,不管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都对决策至关重要。这本书做了很好的探索,引导我们对源风险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谢 兵
价值中国新经济智库高级合伙人
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社会活动,都在实现从“现在状态”到“未来状态”的变迁,都要面对不确定性。因而,惧怕风险、只基于“眼见为实”来决策,会错失可能正确的选择。
《源风险》提供了更多维的视角,让我们能够对风险抱持正确态度,自觉地识别风险、利用风险,从而实有效决策,并采取正确行动。
《福布斯》(Forbes)
大部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都会对我们造成困扰,而《源风险》能够改变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方式。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让人愉快,激动人心。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一本关于冒险与危机的书……令人眼界大开。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见解深刻,精彩有趣,对风险管理感兴趣的人不应错过。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一部简单易懂的历史,记录了美国对安全永无止境的追求。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