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锁线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43615
坚持不懈 值得点赞
坚持12年,行摄路程50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国铁路干支线路60余条。
其中步行、涉水、攀爬逾5000公里,拍摄火车图片、铁路图片、人文风景40万幅。
惊心动魄 *真实
追火车过程中的种种挫折、磨难以及冒险
在5A级景区都不可能看到的壮美山河
美得令人窒息的火车写真
历经几十万公里才拥有拍摄经验与技巧
十年磨一剑的心路历程
内容丰富 保证精彩
20多条精彩拍摄路线 30幅手绘拍摄机位图
80段独家火车视频 700余幅精美摄影图片
双封面,精致线装,阅读体验更佳。
十几年来拍摄火车的亲身旅行记录,也是一本介绍火车文化和铁路摄影经验的摄影书。本书将为读者讲述:追火车过程中的种种挫折、磨难以及冒险;在5A级景区都不可能看到的壮美山河;美得令人窒息的火车写真;历经几十万公里才拥有拍摄经验与技巧;以及发生在旅途、火车、火车站中的有趣和感人故事。全书内容丰富,包含40条拍摄线路,30幅手绘机位图,80段火车视频,700多幅精彩摄影图片。
目 录:
【启蒙之路——京张铁路/013】
梦开始的地方 015
坡度:36.8‰ 019
野路子 025
关沟寻古 028
居庸花海 031
与国保失之交臂——康庄机车房 034
【北京周边出片儿的线路——丰沙线/036】
山水画卷的开端——三家店 040
马致远的故乡 ——石古岩 044
便捷的出片儿地——落坡岭 046
落坡岭–珠窝——深山沟子 049
卧波势如虹——七号桥 056
天险不可逾越——沿河城–旧庄窝 062
飞檐走壁——上下行四交叉 065
比Windows桌面更漂亮——官厅–沙城 066
【 北京周边山区线路/069】
山清水秀江南风——京通线 075
硝烟中诞生的铁路——京承线 078
永定河中的另一种情调——京门线 085
中国条重载线路——大秦线 093
【开着火车上北京/096】
楼梯间是大功臣 099
追随法的运用 104
长时间拍出变化 106
车站内摄影 109
值得注意的站内小景 113
功臣之家 118
截然不同的感觉 124
【次大运转—— 卓资山/126】
莫名的亲切感 129
次亲密接触卓资山 131
绿色情怀 135
把握后一夏 137
秋访卓资山——抢救苏州码子里程碑 142
因“祸”得“福”——被复活的老线路 145
【纵穿三晋/149】
绝壁下的通途——石太线 151
充分利用“U”势 156
山西的火车不再慢——拍高铁 159
同蒲路 163
刀削面一绝之地 167
云中近畿 169
【永远的蒸汽机车/170】
影视作品使我热泪盈眶/174
中国蒸汽机车的天堂——集通铁路/175
次去集通——与火车赛跑/176
一次都不能少的
集通蒸汽节/180
后的扎赉诺尔蒸汽行/187
“大城市”的蒸汽机车——铁岭调兵山/196
繁忙的蒸汽机务段——阜新/197
百年一叹
——辽西的蒸汽机车/199
元宝山中有元宝/204
西露天的“怪”车/208
平庄:理想的厂矿线路/211
蒸汽机车的好归宿/217
蒸汽机车参考信息/219
【美丽的季节——绥佳线、图佳线、滨绥线/220】
当“仙翁”遇上五花山
——绥佳线/222
手机桌面诞生地
——通天屯展线/227
凄风苦雨并不“苦”
——山河– 亚河/231
当火车遇见稻花香
——朱家沟/234
滨绥铁路/239
【深山老林寻秘境—— 大兴安岭/240】
开着汽车追火车/242
奔赴加格达奇——驱车之旅的开始/245
绿皮车的旧时光——塔源– 林海– 碧水/248
飞来“横福”——赶鸭子上架的新林/253
死磕到底——雨中的碧州/254
曾经中国北的车站
——漠河站/258
坎坷满归路/259
注意熊瞎子出没
——神经末梢之莫尔道嘎/262
顺着北风,一路向南
——牙林线/264
中国铁路坡的奇遇/267
伊尔炧?伊尔灺?伊尔施?/272
用不着崇洋媚外——白阿线/272
【灵感发源之线—— 东边道/274】
东边道就是小清新/276
险些成为野猪的盘中餐/281
不走寻常路:露水河镇/284
“珠宝”遍地撒,“仙人”
桥上行/289
头道松花江大角度/292
“大手电筒”拍摄法/295
铁血大动脉——鸭大线/297
【穿林海,跨雪原—— 滨洲线/298】
探访国门
——满洲里/300
白毛风中的免渡河/302
舌尖上的相机
——兴安岭/304
另一个“有鹿的地方”
——博克图/310
喇嘛山上拍火车
——巴林/314
【后记/316】
【感谢/318】
推荐序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
我常说:创新是摄影的生命力,坚持是摄影成功的基石。一个优秀的摄影人对摄影语言的把握应该懂得“背道而驰”和逆向思维,还要精于艺术创作和选题把握,不然就会沦入“天南地北到处走,你有我有大家有”的俗套。
年轻的王嵬把握到了独特的摄影语言技巧,他拍火车拍出了自己的境界。十几年时间,几十万公里的行程,成就了这么一位独特的自由摄影者,“追火车”成了他身上的标签。
看到书以前,我以为这是一本单纯的关于“火车风光”的图册。拿到书以后才发现,吸引人的远不止是图片的精美。它并不是给摄影或者火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小圈子备忘录,更不能算作专门的摄影技术类书籍,它牵涉到一种文化——一种关于火车的摄影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陈丹青曾经感慨地说:“我看过的专业摄影杂志中,虽有零星当代摄影专题,其余大抵是美丽的照片,而不是摄影文化。”而王嵬则赋予照片时代意义、艺术审美、技术知识和人生哲理。他时而给读者普及火车和铁路的知识,时而通过零星散落的遗迹给人以遐想和代入,时而甩出几张令人惊叹的好照片,时而穿插讲些照片背后的拍摄故事,时而穿越时空对话童年。所以,这是随笔,是科普,是影集,是路书,是回忆,也是考据。这么一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理有据、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生趣盎然的书大概让人苦恼的是上架后归类。但于读者,这书是福音,它能迅速把人带入王嵬的火车摄影艺术世界,让对摄影和火车一无所知的人爱上摄影和火车,爱上在路上的感觉。从2005年到2012年,王嵬的装备只是一台尼康D80、一台尼康D300S和一个18-200VR镜头,这些配备可能不入一些器材发烧友的法眼,但就是这些器材陪着他拍出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好照片。
这是一本关于儿时梦想的回忆录。王嵬爱火车,他早拍火车也是为了圆梦,“小时候,我姥姥家住在西直门北边明光村高层楼上。我次见到火车,应该就是在我姥姥家。”有人的兴趣爱好只是一时热闹,有人把兴趣爱好做出了门道,他显然是后者。书里记录了华北和东北的火车和铁路干线,北京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他的笔触延伸到对京张铁路的记忆里。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是他的偶像,而他也与詹天佑冥冥之中有些微妙的联系,他初中母校所在地——海淀万泉庄就是詹天佑的安息之地。
这是一本关于火车知识的科普书。在旁人眼中,也许火车只是铁皮长龙或者机车盒子;在王嵬看来,火车是有灵魂的存在,是他心心念念的“伙伴”。他不仅在书中普及各种机车的历史和性能——从早年的蒸汽机车解放6型、1987年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制造的8K型电力机车、引进的NY6和NY7到已经进入博物馆的ND4,还会详细解释信号机的含义——绿灯是通过,绿黄灯是控制速度,黄灯是减速,红灯是停车。关于机车、铁路、隧道等相关知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同一位友人娓娓道来,既不卖弄专业知识,又不浅显流于形式。
这是一本关于摄影实战的说明书。王嵬很朴实,他不像其他取得小成绩的人那样抽掉梯子对着下面的人们喊:“飞上来吧,我就是这样飞上来的。”他近乎于手把手地教人如何拍火车。书中的小贴士比比皆是: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什么节气什么时刻拍好,从什么角度拍什么车,使用什么拍摄技巧,甚至会告诉你“在光线稍暗的情况下拍摄追随效果的成功率是的”。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他也讲述得很清楚,其中的精彩不加赘述,那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拍照片”。
这是一本关于铁路拾遗的历史书。铁路的历史、火车的历史自然有官方的宏大叙事,而个人的考据和拾遗是本书的亮点。历史动人的恰恰是这些拾遗的细节——京张铁路早的坡度标,青龙桥车站刻着“光绪戊申秋季”的站匾,2007年取消的硬板火车票,手绘的线路图,铁路周遭的民居……这些历史图景是饱含个人体验的王嵬式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显得十分有趣和动人。
这是一本关于情怀叙述的随笔集。它具有散文的从容和鲜活、在路上的哲思和谐趣、艺术家对光影的敏感度,文学味道十足,却没有刻意的渲染和煽情,“在大兴安岭中,铁路两侧的树种多为落叶松和白桦,这一带的秋色只能用层林尽染来形容,而非绥佳线、图佳线那边的五彩斑斓。”看到一张动车组照片下的文字居然是“ISO500,40mm,f/5,1/8秒,距离铁路60米”的时候,让人不禁想起某个电影里的经典文艺台词。王嵬把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的文学才能透过纸面传达给读者,让人惊喜。对比无处不在,时空的对比,同一画面中不同事物的对比,这些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摄影师多对比,多感悟,就能让作品给人留下很多思考。他把自己的美学感悟贯穿照片,多对比勤思考,给予照片灵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王嵬年纪轻轻,很伟大,很执着,从书中看不出一点浮躁,他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追逐着他心中的梦想。他的坚持可以比喻成挖井,虽然井口很小,但井挖得很深,不挖到水他一定不会罢休。愿王嵬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愿他在摄影这条路上,戒骄戒躁,走得更远。
启蒙之路——京张铁路/012
梦开始的地方
小时候,我姥姥家住在西直门北边明光村高层楼上。我次见到火车,应该就是在我姥姥家。姥姥家阳台朝西,进出北京北站的火车,都能从阳台上看见。别人问我是怎么喜欢上火车的,我想可能是有记忆开始就看火车,所以也就喜欢上了。上幼儿园时,家人知道我喜欢火车,总带我去四道口、西直门站(北京北站)这些地方“过车瘾”,每当气势磅礴的火车从我身旁呼啸而过时,我都会非常激动,觉得这个大家伙太了不起了,甚至一段时间内,我都想去当火车司机。
凑巧的是,我从小至今都很喜欢画画,而画上的主题从小到大,肯定是火车。小学时,我背着大人偷偷地从家里拿出了小傻瓜胶片机去西直门站拍火车,从此开始了用相机拍火车的生活。这样看来,我从喜欢火车到画火车,再到拍火车,都是在京张铁路附近,而西直门站(北京北站)算是我的0公里标。
虽然我从小生活在京张铁路首座大站附近,但京张铁路的精髓在北京北部山区中的关沟段。当年詹天佑在勘测京张铁路的时候,初考虑的是坡度舒缓的永定河河谷,即如今的丰沙线;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不高,清政府又要求限时完工,再加上财力有限,所以关沟段是在各种条件制约之下修建的理想的一条线路。
如你所知,小学课本中都会讲京张铁路“之”字形线路这一课,而它就位于八达岭长城下方的青龙桥车站。当年,詹天佑勘测关沟段时,深感自然坡度很大,铁路顺着原有的马路直接翻山是不可能的,但不翻山就得修一座3000米左右的长隧道,或是从青龙桥奔黄土梁绕行10余公里以避开八达岭,但这两种方案都因为修建难度与得不偿失的实际情况被詹天佑否定了。而在青龙桥设置“之”字形线路,让列车在此折返的方案既可以减小过大的坡度,还可以减小八达岭隧道的长度,降低施工难度。
时光荏苒,百年前的青龙桥车站如今依旧以原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之”字形线路也依旧发挥着原本的作用,同时成为活文物。现在的京张铁路关沟段依旧保存着许多通车初期的老车站、桥梁、隧道,并且都还在使用。不过关沟段的部分地段与百年前有一些差别。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为增加列车长度,提高运输效率,将青龙桥站的到发线延长至280米,挖出的山石堵塞了河道。1939年夏天山洪泛滥,夹杂着山石的大水冲毁了10余公里线路。为了防止洪水再次肆虐,一些地段不得不改线,当年被冲毁的老隧道和桥梁还依稀可见。
其实,每当看到这些老铁路的“断壁颓垣”,我心里总会泛起一阵阵失落,就像现在赶拍各地即将消失的铁路路线和机车的感觉一样。虽然老线路还在,可通车初期的马莱型蒸汽机车却早已荡然无存。听说在那个时代,从南口到八达岭这17公里,司炉得往锅炉里添入4吨煤,才能够顺利地牵引列车爬上关沟。
关沟段还汇集了不少人文景观,其中居庸关、八达岭长城为出名。正是因为这些古代关隘设置于这条山沟内,才称其为关沟。在这个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条错综复杂的长城“中国龙”形态与火车的“钢铁巨龙”形象相得益彰,是为双龙汇。
京张铁路的关沟段是中国铁路干线中坡度的,平均坡度33‰,也就是说每向前走1公里,就上升33米,这对于铁路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坡度了。关沟段的坡度还要更大一些,达到了36.8‰。
凭着童年对京张铁路的印象,我初一的时候就开始坐着慢车,边走边观察铁路两侧能够拍摄火车的机位。往返了几趟关沟段之后,我感觉长城上可能有拍摄火车的好位置。因为长城不像野山那么难上,不确定性也没那么高。想要在长城上拍出京张铁路与长城的结合,主要有两个区域,一是居庸关,一是八达岭。居庸关和其他长城没有连接的地方,只是在山谷里修了一圈防御体系,自成一体;但居庸关长城横跨关沟西侧的太行山与东侧的燕山,周长近4公里,西侧长城的点比铁路高出200米,可瞭望到东园下行进站处至居庸关站,再至三堡站下行进站处的8公里线路,这个距离已经接近关沟段的一半里程了;而东侧城墙的下方正好是居庸关隧道,进出隧道的列车也很容易被捕捉到,而且总重超过450吨的列车会在南口站加挂一台补机(补机是在一台机车的牵引动力达不到指标的情况下,与本务机车共同牵引列车运行的机车),推挽运行(列车前端与后端各有一台机车,前拉后推)的列车在画面中表现得非常理想。关键是列车两端各有一台机车,你可以拍完车头再拍车尾,相当于拍了两趟火车。
但相比之下,八达岭更加宏伟,古人云:关沟之险不在居庸关,而在八达岭。小时候就爬过八达岭长城的我对此印象极深,尤其是登上八达岭长城的北八楼后,俯瞰四周,一览众山小,而近看脚下,却与万丈深渊近在咫尺,怪不得古人称此地为天险呢。不过,刚开始进山拍火车的我还是觉得在长城上拍火车岂不是跟游客一样了,这地方一天来那么多人,谁都能在这儿拍火车。而且长城上虽然比较好抵达,但离铁道太远,有些受局限,与我初的设想不太吻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