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18324
编辑推荐
《南怀瑾谈领导的艺术与说话的艺术》一书选编自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历史的经验》等著作,其中《谈领导的艺术》分为“领导者的智慧”、“领导者的器度”、“领导者要能识人”三部分三十三题;《谈说话的艺术》分为“义利之辨”等四十四题。本书每篇的篇幅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引经据典又深入浅出,读来十分有趣味。并可在处理与亲友、同事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方面给到读者以些许启示和经验。
内容简介
《南怀瑾谈领导的艺术与说话的艺术》一书选编 自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著作,分别从“领导艺术” 和“说话艺术”两个方面,汇集了南怀瑾先生的精辟 论述。读者可从中感悟为人处世的精要,提高社会交 往能力。
目 录
上篇:领导的艺术
领导者的智慧
用人至重
攻心为上
经济的三脚架
百姓能安居乐业
不被捧坏
要有社会责任
做明白人
自知知人
超脱毁誉
用人不疑
派系问题
如何明罚?明察?明赏?
专权
优与不敏
廉而过洁?
不能过忠
分寸之拿捏
敌人就在身边?
懂得请教
领导者的器度
犯颜进谏
不偏信耳目
全才难求
处理纠纷
冬天的对话
罪在朕躬
善于用人
博采众议而有取裁
领导者要能识人
识人如辨物
人性的正反面
正臣的风范
圣臣
大臣
忠臣
智臣
贞臣
直臣
恕臣之道
率直之臣
辞讷聪敏
冒险犯难
秉公守法
不欺世盗名
人微言不轻
孤特而执节
不正之臣
具臣
谀臣
奸臣
谗臣
贼臣
亡国之臣
领导人用人的九个顾虑
立小忠以售大不忠
貌厉而内荏
害同侪以专朝
进邪说以乱是
因赏以偿恩,因罚以作威
欺君罔上
托重臣以自结
苟合以求进
悦主意以求亲
下篇:说话的艺术
义利之辨
南怀瑾先生的著作
玩弄仁义的权智
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五十步笑百步
涂有饿莩
率兽食人
始作俑者
望之不似人君
从一只牛的故事说起
缘木求鱼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以同理心来诱导之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林园与治道
流连忘返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臣弑其君可否?
学非所用用非所长论
苏秦口辩轻取十城
姜太公智言——出尔反尔
强为善而已矣?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说难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御人以口绐
失言与失人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言必有中
随机施教
其言也切
言不及义
巧言乱德
说话难难说话
隐居放言
不知言,无以知人
讷于言
听其言而观其行
看个人资质说话
装模作样
附录——选摘自《格言联璧》
领导者的智慧
用人至重
攻心为上
经济的三脚架
百姓能安居乐业
不被捧坏
要有社会责任
做明白人
自知知人
超脱毁誉
用人不疑
派系问题
如何明罚?明察?明赏?
专权
优与不敏
廉而过洁?
不能过忠
分寸之拿捏
敌人就在身边?
懂得请教
领导者的器度
犯颜进谏
不偏信耳目
全才难求
处理纠纷
冬天的对话
罪在朕躬
善于用人
博采众议而有取裁
领导者要能识人
识人如辨物
人性的正反面
正臣的风范
圣臣
大臣
忠臣
智臣
贞臣
直臣
恕臣之道
率直之臣
辞讷聪敏
冒险犯难
秉公守法
不欺世盗名
人微言不轻
孤特而执节
不正之臣
具臣
谀臣
奸臣
谗臣
贼臣
亡国之臣
领导人用人的九个顾虑
立小忠以售大不忠
貌厉而内荏
害同侪以专朝
进邪说以乱是
因赏以偿恩,因罚以作威
欺君罔上
托重臣以自结
苟合以求进
悦主意以求亲
下篇:说话的艺术
义利之辨
南怀瑾先生的著作
玩弄仁义的权智
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五十步笑百步
涂有饿莩
率兽食人
始作俑者
望之不似人君
从一只牛的故事说起
缘木求鱼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以同理心来诱导之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林园与治道
流连忘返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臣弑其君可否?
学非所用用非所长论
苏秦口辩轻取十城
姜太公智言——出尔反尔
强为善而已矣?
行或使之止或尼之
说难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御人以口绐
失言与失人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言必有中
随机施教
其言也切
言不及义
巧言乱德
说话难难说话
隐居放言
不知言,无以知人
讷于言
听其言而观其行
看个人资质说话
装模作样
附录——选摘自《格言联璧》
在线试读
流连忘返齐宣王有一次在他的雪宫——也许是夏天避暑的地方和孟子见面,他就以眼前的享乐和设施问孟子:“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答复他说:有啊!谁有了这种环境都会感到快乐的,谁都希望能有这种享受。不过一般老百姓得不到这样的享受,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老百姓如果因为得不到这快乐,而埋怨国君,实在是不对的。
然而一个领导人,没有做到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一个领导人,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老百姓也就会以领导人的快乐为快乐。领导人能把人民的忧苦,看成自己的忧苦来解决,那么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烦,看成为自己的忧烦去尽忠。所以,如果领导人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苦为忧苦。而说他不能行王道于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孟子说了这番理论,似乎意犹未尽,又举出一件事例,企图说服齐宣王,他举的正是春秋时代齐景公和相国晏婴的一段故事。晏婴是历史上的名相,《晏子春秋》就是他的大作。
当然,齐景公是姜太公的后人,而现在和孟子说话的齐宣王已经不是姜太公之后,他的祖先原是齐国权臣田家,后来篡了位,而传给宣王的。孟子举出这段故事来也是一种高明的说话技巧。从表面上看,孟子是以自己的口,说出他人(晏子)的意见来,而实际上他是借了他人(晏子)的口,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举出的这段历史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齐景公对晏子说,我想去看看转附和朝舞这两座名山,然后沿海再到南方去,一直到琅邪为止。你看看,此行要怎么样,才能够比得上先王他们那样的壮观呢?从“放于琅邪”和“比于先王观”这两句话上看,很明显地透露了齐景公当时也是有统一天下的大志,并不是普通的观光旅行,游山玩水而已。
晏子不愧为名相,他很聪明,听了景公的问话,就先用一套历史哲学答复他说:“善哉,问也。”你这问题好极了。
晏子说了“这个问题很好”之后,接着就说,依照礼法,中央政府的天子,到各诸侯那里去巡视一周,叫做“巡狩”,意思是巡视诸侯所守的地方。而诸侯要到中央政府去朝见天子,名为“述职”,意思是向天子报告自己职责以内的事务。如果天下安定,没有非常特殊的意外事件的话,在春天,要出外视察民众的耕作情形,如果有情况欠佳的,就要设法补助。
在秋天,则出外看看大家的收成和赋税状况,如果有人不敷出的,就设法贴补。所以在夏朝政治修明的时候,民间流行的谚语说:君王不出来走走,我们哪里能喘口气?君王如果身心不适,我们又怎么能得到他的帮助呢?所以古时候大家都希望帝王出来玩玩,好沾点光,得些好处。所谓“龙行一步,百草沾恩”。龙走一步路,下了雨,百草都得到滋养。所以那时候天子每次出来巡狩,不但给诸侯、大臣们一个警惕,同时也为“注意民生疾苦”树立一个榜样。
晏子说了过去的,又说到当时的。他感叹今不如昔地说,现在可大不相同了啊!诸侯们离开国都,一有行动,就带了大批的军队侍卫。于是后勤的各种补给,诸如粮食的人供应,一大批、一大批地运送出去。如此一来,原来吃不饱的老百姓们,工作得更劳苦了。在强烈对比之下的老百姓的眼里,难免就有了怨恨之色。闲话、怨言当然也就开始了。日积月累的,就造成社会上的反感心理。
诸侯们的这种行为,违背了天理人道,对老百姓不但没有善尽保护之责,反而加以虐待。
晏子又解释说,领导人的生活堕落,遂其私欲,像水势向下流,不知停止,就叫做“流”。违反人情,倒行逆施,如逆水而上,就叫做“连”。
时常像野兽那样冲动,暴发兽性而不加节制,就叫做“荒”。
沉溺酒色,永不满足,就叫做“亡”。
只要“流、连、荒、亡”四种现象一出现,政权就要出问题了。这些都是领导人容易犯的错误。您景公方才问到,如何才可以比于先王的壮观。据我所知,先王们是不会有这样的“流”“连”之乐,也不会有这种“荒”“亡”的行径的。您自己看看该怎么办吧!齐景公听了他这番话,非常高兴,立即下命令改革政治。同时以身作则,走出深宫内院,接近百姓,访察民情,并且积极从事地方建设,注意社会福利。
景公将行政工作处理妥当以后,就把兼管国史、文化、礼乐的太师找来,要他在国史上记下这件事,并且为他和晏子这段君臣相得的美事,谱下一段乐章。“徵招”、“角招”两篇乐章,就是由此而来。这乐章中有一句诗,意思是说,我们的国君虽然是欲望大,但是没有关系,这并没有错,因为他扩充他的大欲望,建设了我们这个康乐的社会,正是一位好的国君。
这里孟子又针对齐宣王爱好享受的心理,借机启发他与民同乐,与民共享的精神。这次他运用的是鉴古以观今的手法,拿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加以阐述,孟子的用心,可谓良苦。
P100-104就叫做“连”。
时常像野兽那样冲动,暴发兽性而不加节制,就叫做“荒”。
沉溺酒色,永不满足,就叫做“亡”。
只要“流、连、荒、亡”四种现象一出现,政权就要出问题了。这些都是领导人容易犯的错误。您景公方才问到,如何才可以比于先王的壮观。据我所知,先王们是不会有这样的“流”“连”之乐,也不会有这种“荒”“亡”的行径的。您自己看看该怎么办吧!齐景公听了他这番话,非常高兴,立即下命令改革政治。同时以身作则,走出深宫内院,接近百姓,访察民情,并且积极从事地方建设,注意社会福利。景公将行政工作处理妥当以后,就把兼管国史、文化、礼乐的太师找来,要他在国史上记下这件事,并且为他和晏子这段君臣相得的美事,谱下一段乐章。“徵招”、“角招”两篇乐章,就是由此而来。这乐章中有一句诗,意思是说,我们的国君虽然是欲望大,但是没有关系,这并没有错,因为他扩充他的大欲望,建设了我们这个康乐的社会,正是一位好的国君。
这里孟子又针对齐宣王爱好享受的心理,借机启发他与民同乐,与民共享的精神。这次他运用的是鉴古以观今的手法,拿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加以阐述,孟子的用心,可谓良苦。
……P100-104
然而一个领导人,没有做到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一个领导人,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老百姓也就会以领导人的快乐为快乐。领导人能把人民的忧苦,看成自己的忧苦来解决,那么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烦,看成为自己的忧烦去尽忠。所以,如果领导人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苦为忧苦。而说他不能行王道于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孟子说了这番理论,似乎意犹未尽,又举出一件事例,企图说服齐宣王,他举的正是春秋时代齐景公和相国晏婴的一段故事。晏婴是历史上的名相,《晏子春秋》就是他的大作。
当然,齐景公是姜太公的后人,而现在和孟子说话的齐宣王已经不是姜太公之后,他的祖先原是齐国权臣田家,后来篡了位,而传给宣王的。孟子举出这段故事来也是一种高明的说话技巧。从表面上看,孟子是以自己的口,说出他人(晏子)的意见来,而实际上他是借了他人(晏子)的口,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举出的这段历史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齐景公对晏子说,我想去看看转附和朝舞这两座名山,然后沿海再到南方去,一直到琅邪为止。你看看,此行要怎么样,才能够比得上先王他们那样的壮观呢?从“放于琅邪”和“比于先王观”这两句话上看,很明显地透露了齐景公当时也是有统一天下的大志,并不是普通的观光旅行,游山玩水而已。
晏子不愧为名相,他很聪明,听了景公的问话,就先用一套历史哲学答复他说:“善哉,问也。”你这问题好极了。
晏子说了“这个问题很好”之后,接着就说,依照礼法,中央政府的天子,到各诸侯那里去巡视一周,叫做“巡狩”,意思是巡视诸侯所守的地方。而诸侯要到中央政府去朝见天子,名为“述职”,意思是向天子报告自己职责以内的事务。如果天下安定,没有非常特殊的意外事件的话,在春天,要出外视察民众的耕作情形,如果有情况欠佳的,就要设法补助。
在秋天,则出外看看大家的收成和赋税状况,如果有人不敷出的,就设法贴补。所以在夏朝政治修明的时候,民间流行的谚语说:君王不出来走走,我们哪里能喘口气?君王如果身心不适,我们又怎么能得到他的帮助呢?所以古时候大家都希望帝王出来玩玩,好沾点光,得些好处。所谓“龙行一步,百草沾恩”。龙走一步路,下了雨,百草都得到滋养。所以那时候天子每次出来巡狩,不但给诸侯、大臣们一个警惕,同时也为“注意民生疾苦”树立一个榜样。
晏子说了过去的,又说到当时的。他感叹今不如昔地说,现在可大不相同了啊!诸侯们离开国都,一有行动,就带了大批的军队侍卫。于是后勤的各种补给,诸如粮食的人供应,一大批、一大批地运送出去。如此一来,原来吃不饱的老百姓们,工作得更劳苦了。在强烈对比之下的老百姓的眼里,难免就有了怨恨之色。闲话、怨言当然也就开始了。日积月累的,就造成社会上的反感心理。
诸侯们的这种行为,违背了天理人道,对老百姓不但没有善尽保护之责,反而加以虐待。
晏子又解释说,领导人的生活堕落,遂其私欲,像水势向下流,不知停止,就叫做“流”。违反人情,倒行逆施,如逆水而上,就叫做“连”。
时常像野兽那样冲动,暴发兽性而不加节制,就叫做“荒”。
沉溺酒色,永不满足,就叫做“亡”。
只要“流、连、荒、亡”四种现象一出现,政权就要出问题了。这些都是领导人容易犯的错误。您景公方才问到,如何才可以比于先王的壮观。据我所知,先王们是不会有这样的“流”“连”之乐,也不会有这种“荒”“亡”的行径的。您自己看看该怎么办吧!齐景公听了他这番话,非常高兴,立即下命令改革政治。同时以身作则,走出深宫内院,接近百姓,访察民情,并且积极从事地方建设,注意社会福利。
景公将行政工作处理妥当以后,就把兼管国史、文化、礼乐的太师找来,要他在国史上记下这件事,并且为他和晏子这段君臣相得的美事,谱下一段乐章。“徵招”、“角招”两篇乐章,就是由此而来。这乐章中有一句诗,意思是说,我们的国君虽然是欲望大,但是没有关系,这并没有错,因为他扩充他的大欲望,建设了我们这个康乐的社会,正是一位好的国君。
这里孟子又针对齐宣王爱好享受的心理,借机启发他与民同乐,与民共享的精神。这次他运用的是鉴古以观今的手法,拿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加以阐述,孟子的用心,可谓良苦。
P100-104就叫做“连”。
时常像野兽那样冲动,暴发兽性而不加节制,就叫做“荒”。
沉溺酒色,永不满足,就叫做“亡”。
只要“流、连、荒、亡”四种现象一出现,政权就要出问题了。这些都是领导人容易犯的错误。您景公方才问到,如何才可以比于先王的壮观。据我所知,先王们是不会有这样的“流”“连”之乐,也不会有这种“荒”“亡”的行径的。您自己看看该怎么办吧!齐景公听了他这番话,非常高兴,立即下命令改革政治。同时以身作则,走出深宫内院,接近百姓,访察民情,并且积极从事地方建设,注意社会福利。景公将行政工作处理妥当以后,就把兼管国史、文化、礼乐的太师找来,要他在国史上记下这件事,并且为他和晏子这段君臣相得的美事,谱下一段乐章。“徵招”、“角招”两篇乐章,就是由此而来。这乐章中有一句诗,意思是说,我们的国君虽然是欲望大,但是没有关系,这并没有错,因为他扩充他的大欲望,建设了我们这个康乐的社会,正是一位好的国君。
这里孟子又针对齐宣王爱好享受的心理,借机启发他与民同乐,与民共享的精神。这次他运用的是鉴古以观今的手法,拿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加以阐述,孟子的用心,可谓良苦。
……P100-104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