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2565760
《虽九死其犹未悔》向我们透露了一段不为人知的隐秘历史。带我们回到半个世纪前,重演一段曾发生的“荒谬”历史,体会在大环境下人性的改变、扭曲;作者叶笃义希望通过这本不溢美,不隐恶的立体式回忆录,向人们讲述个人坎坷的生涯,剖析自己曲折的心路。是成功的,供人家借鉴;是缺点,任别人批判。使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一点他们这些耄耋老人走过的路、蹚过的河、爬过的坡、跌过的跟头。倘真能如此,也就够了。
自序
一我的出身
二开办天津知识书店
三我同张东荪的关系
四我参加了民盟——筹组民盟华北总支部
五我参加民盟中央工作
六我担任民盟政协代表团秘书
七国民大会召开之后至民盟被迫解散之前
八民盟被迫解散的前前后后
九民盟被迫解散之后至全国解放之前
十全国解放之后
十一关于罗隆基小集团
十二我在1957年当上亍右派
十三1957年~1966年
十四我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十五我的四个朋友和老师
十六我最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附录
耄耋之年再请命
后记
跋
序言
记得很清楚,六十年前,当我完成被燕京大学列为优秀毕业生论文的The Development 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试论国际组织的发展》)时,曾兴奋地舒了口气,少年心胜,踌躇满志;三十年前,在我译完《英使谒见乾隆纪实》时,也舒了口气,摘掉右派帽子不久的我产生了某种立功赎罪的安慰;以后“文革”中每每写完检查交代后,更不时长吁一声,期望幸免过关。现在当我写完手稿时,又不觉舒了口气,似乎人生与我着实可以画上个句号了。不料,手稿很快受到儿女们的批评,他们抱怨道:“你这十几万字的回忆倒像是反右和‘文革’时的检查,现在写出来是让今天的读者同情你违心的低头认罪,还是批判你的软弱可欺?”家人的非议,特别是“违心”二字引起我的深思。
我自幼聪慧好学,一直受到长辈和老师的钟爱,以后进大学,入社会,参加反日反蒋直到解放初期,尽管也经受了不少艰难困苦,却总以自己是社会的革新者而自豪。然而自反右后,一次次政治运动,大会揭、小会攻、同志批、亲友帮,我开始将以前引以为荣的自己打得粉碎:你,叶笃义,生在反动家庭,受的反动教育,交的反动朋友,追求的反动路线,你不反动,更有何人?说来可笑,反右、“文革”时,自己写过的检查千千万,绝大多数被批为假的、违心的,今天,当“文革”被彻底否定时,我倒要开诚布公地说,当时我确实从“灵魂深处”认识到了自己的“反动”。
将一个爱国善良的灵魂扭曲到心悦诚服地承认自己的反动,这里有社会的悲剧,也有自身的脆弱。在良知复苏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写下这一段历史呢?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新追忆个人的一生,我已没有这番精力;将过去的自我批判来个反批判?我缺乏这种水平。我以为最简单又最心安的办法倒是将自己后半生最多的作品——检查稿,搜集起来,整理成篇,较完整地奉献给读者。也就是说,透过历史风云,希望我的回忆录是立体的,力求做到不溢美,不隐恶,向人们,讲述个人坎坷的生涯,解剖自己曲折的心路。是成功的,供人家借鉴;是缺点,任别人批判。使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一点我们这些耄耋老人走过的路、蹚过的河、爬过的坡、跌过的跟头。倘真能如此,也就够了。
后记
上述请命书写出仅一个月,父亲就于1966年9月13号因患严重脑血栓而右侧偏瘫了。与此同时他的语言神经也受到了极大损伤,语言能力几乎全部丧失,此项工作未能如愿完成,这可能是他老人家永远的遗憾吧!
父亲的一生是一位老知识分子坎坷的一生,虽不够辉煌,却足以启迪后人思考。临末,最关心和了解他的我们,愿意提及一件书中未阐述之事:父亲自幼聪颖好学,文理兼优,南开中学毕业后,他同时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燕京大学政治系。本来具有科学天赋的父亲,却因热切盼望他从事科学研究的父亲和母亲届时的相继去世,倍感孤独。此时他的一位亲戚兼好友便温情地拉他与自己一同上了燕京大学政治系。不料,这“一拉”,便注定了他一生多少带有悲剧色彩的命运。啊!多么遗憾啊!由于他的误入歧途,使自己的一生如此坎坷,遭受了这么多的磨难。他本可以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智,为祖国和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却由于他“性过直”、“心太软”、“无权术”而成为了蹩脚一生的“政治家”。尽管二十世纪的不少历史事件中也曾留下了他的名字,他却从未有过驰骋政治舞台的魄力和权术。顺境时或许尚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逆境时却常要“嫁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流”。
父亲的一生虽然有亮点,却也有太多的坎坷。但使我万分感动的是,1985年初的一个傍晚,我们围坐在父亲身边谈家常,妹妹问他:你曾有多次“出国深造”和“出国就业”机会,而你却不去,留下来经历了这么多磨难,你后悔不后悔?父亲沉吟了几分钟,然后十分认真地说:“你刚才问我的问题,我回想了当时的情况现在可以回答你:如果让我再回到当时的青年时代,我明明知道我后面的路会是如此坎坷,我还会选择这条路。因为那时国家被日本侵略濒于灭亡,在祖国最需要我的时候,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青年,我不能离开她,也绝不肯离开她。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我必须为她的生存去呼号、去战斗。”他的简短回答,虽然话音并不激昂豪迈,却振聋发聩,使我热泪盈眶、感动万分。两个星期后,我提出了加入民盟的意愿。
在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年,脑血栓及伴随的脑软化,使他思维迟钝,兴趣和情感淡漠,连他一生钟爱的京剧亦失去了以往的魅力。但每当我们大声向他报告“国家大事”、“喜事”时,他的目’光又会闪出以往兴奋的火花,那目光分明流露出他对自己奋斗终生的祖国的关心,对带给他一生多少酸甜苦辣的政治生涯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和交织着这两种情感的无望的感叹:“如果我能再年轻些、病痛少些,能让我在世纪末的历史画卷上再留下几笔,该有多好啊!”可悲乎、可感乎、可叹乎?
最后在这里戬还想披露一首他在狱中度过六十周岁生日时默写的、从未面世的诗作:
狱中六十周岁有感
已矣六十载 往事如云烟 投入囹固后 悠悠近四年
追昔时似箭 抚今日如年 日进嗟来食 衣寐灯光前
日日受熬煎 时时如倒悬 不堪逼供信 被迫做假言
居易以俟命 一年复一年 梦与家人会 醒来泪满颜
影与形相吊 苦楚有谁怜 荣辱何足论 功过盖棺言
自古谁无死 不愧对苍天
该文虽然文笔、韵律并非佳作,但足以体现出他虽日夜生活在囹圄之中,但仍无怨无悔,勇对苍天。
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交给了祖国、交给了民盟。他以他的平凡、他的奉献、他的无悔,诠释了他一生对祖国的忠贞、对人民的挚爱、对民主的渴望和执着。 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叶维祯
2014年3月18日
蒋介石在10月16日发表声明,提出和谈的八项条件。八项条件中,前七项提出中共无法接受的军事及制宪要求,最后一项提出在中共接受那七项条件下,他就下令停战,“在下令之同时,共产党应宣布参加国民大会并提出其代表名单”。中共紧跟在10月17日发表声明,提出针锋相对的两项反建议:军事要恢复1月13日停战协定生效时的双方驻军地位。承认实行政协决议为一切政治商谈的准则。
蒋介石的八项条件除公开发表外,还通过马歇尔递交给周恩来。司徒雷登对我说,蒋介石的八项条件是马歇尔正式转交给中共的,而中共只发表了一个提出两项条件的声明作为答复,蒋介石认为中共这样做法不礼貌。司徒雷登也认为这是中共对美方作为调处人的不信任,希望民盟将这个意见转达中共,由中共写一个正式的书面答复交美方转给蒋介石。我把这个意见转给周恩来。当晚我们谈话完全使用中文。周恩来首先将中共拒绝蒋介石的八项主张及所提两点建议的理由反复详述了之后,司徒雷登说希望周恩来写一封信给马歇尔,阐述中共的立场,然后由马歇尔把这封信转给蒋介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