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870517
四十七篇爸爸的关于海洋的故事,充满不存在的海洋生物,真实存在的现实价值。
五十五幅女儿的画作,为每一篇故事画下绮丽的幻想,将诗意化作无限可能。
本书是台湾著名海洋文学作家廖鸿基以海岛为隐喻的书写,以精炼、幻丽的笔法,站在岛上,面向海洋,写作海岛海人与海事。 廖鸿基说:“安静到暴动,低调到轩昂,源自海岛人潜在于生命底层如海洋般的波折和涌动……与海有关的这些念头,不时漂流于我熠熠闪闪如海波流动的脑子里,藉《海童》这部新作,如实呈现。”
辑一 雨天的海 1
彩 衣 5
高 深 7
邮 轮 10
晶 燧 15
上 岸 17
锦 葵 20
钓 鱼 24
航 行 28
缘 31
回 家 32
迷 航 35
双 36
海 流 38
曙 光 42
哈 比 45
海洋基金会 49
辑二 阳光的海 53
平 衡 57
红 斑 59
铁 矿 63
睡 鱼 65
海 童 68
遗 传 72
选 择 75
假 会 78
归 属 81
海 人 84
船 房 89
阮 及 92
航 程 95
季 鱼 99
分 享 103
辑三 起风的海 107
重 症 111
分 手 114
沙 紫 116
冲 浪 121
明 星 124
聊 天 128
虹 虾 131
造 船 134
大 浪 139
海 堤 140
海 岛 142
狼 鲨 146
獾 鲸 149
海 阱 154
我的鱼 159
鸡 鸣 162
后记 意念和身体的漂流 166
附录·漂流的故事,熠熠闪闪如海波 Olbee绘 171
梦与海的书写
(简体版序)
每个人一辈子中都与好几个自己并存:众人眼前的自己,独处时的自己,畏怯懦弱和积极勇敢的自己……还有梦里的另一个自己。
每个面貌都有几分朦胧,但确定每个自己的个性都相当有差异。到底有哪些差异,每个人又到底有几个分身?这牵扯的可能是连自己也不曾深入探索的内心世界。也有人说,这与前世今生有关,那更是谜一样的难以究底。
当一辈子走完,一生阅历磨出来的智慧,或许对多样态的自己能有进一步的理解,但我相信,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深沉大海,我们终其一生所能翻出来自我探索的,恐怕只是表面波折而已。
梦的书写,是一个让自己留下线索以供日后进一步解析的方便方法。有人说,这就是“自我对话”。
记录的可不是生活琐碎,而是异于寻常的思想、情感及欲想,也许是遥不可及的向往或一场特别的梦,能写下来,就有机会让每个不同的自己发出声音。留下的记录,日后也并不一定都能透彻,但至少有迹可寻。
多年来写了不少关于海洋的文学作品,其中我特别感兴趣的是梦里的自己跟海洋的种种离奇关系。
当我偶尔跟朋友叙述梦境,他们总响应说:“你好会做梦。”才发现,海洋梦里的另一个自己如此缤纷多彩。
有人说梦境是现实生活的反射或折射;也有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听说过,梦与现实恰好颠倒的说法;科学家直说,梦是浅眠状态下脑波放电的自然现象。
无论如何,我认为梦是另一个自我透过某种不同于寻常的方式所释出的讯息。
这些讯息通常是跳跃的、变形的、离奇的、混淆的、神秘的,也大多是没根据没来由的超现实景象。
但我觉得,梦是无比自由的火花,让生命能够在无所限制的多维空间里放纵驰骋,没有到不了的界线,没有不能超越的时空。然而,所有的梦追根究底,我发现每个梦境再怎么飞、再怎么飘,都以极纤细也极其强韧的丝线维系在以自我为原点的基础上。
现代文明也许并不重视梦境所呈现的意义,但解梦人,一直在人类历史的开展上占领重要角色。
人类一直有关于洪水、死亡、飞翔等共同梦境,我的梦与一般人的不同在于我的梦里有海。
别小看海,并不单纯因为海占去地球表面积七成多,而是海洋将我们陆地生活习以为常的二度空间张放为包括水面底下的三度空间。那么宽敞,那么深邃,那么无常善变的水漾漾空间都成为另一个我悠游进出的场所。
过去多年,曾经在沿海渔船上捕鱼,从事过海上鲸类生态调查,而后规划推行赏鲸活动,曾搭乘多种大小船舶环岛航行或跨洋远航,海洋是我这辈子重要的生活领域,梦里于是有了海,以及大大小小各种奇妙的海洋生物。
过去写的作品更多是航海观察与感想,而《海童》这本书,写的是另一个自己在海洋梦里的生活故事。
梦像火花,灿烂绽放但瞬间闪过,来不及写下的占多数,能留在书页里的只是少许印象特别深刻的梦境。
说来也怪,当我着手写这本书时,几乎一天一梦,如老天赐予。当我完成《海童》创作时,类似这类梦境就不再如此频繁出没。让我一度怀疑,梦是可以透过潜意识或意志力来促成的。当然不可能,只是巧合,是老天帮忙促成这本书的完成。
书中篇章不难读出一些我对海的基本情怀:既畏怯又深情,当渺小生命面对无可透彻理解的深邃与神秘,我是如何戒惧谨慎并深深着迷。书里也不少篇章是自解、自嘲以及对于陆地人世现象的诸多不以为然。
书出版后,有位从事文学研究的朋友说,若能对这部书中的梦境做研究应该会是不错的题材。当然明白,我只是记录,目前也只能粗浅解释这些梦境的意思。也许多年后,当我重读这本书时,应该又能读出一些更真实的自己。
本书有许多光怪离奇的情节,读者读后常问:真的假的?亦真亦假,假的是不合常理的情节,真实的是这些都是另一个我藉由梦里的海所发出的各种声音。
书中也出现许多资料查不到的海洋生物名称,女儿帮这本书作插画时,常写信问我,这是啥,那又是啥?名称不都是人给的吗?我梦里的生物自然是自己给的名称。
常觉得火花似的梦境,是老天给创作者的闪耀灵感,一个人若能收集这辈子的所有梦境,相信这人不是作家也会是哲学家或心理学家。人间世界太具象,是个鼻对鼻、眼对眼的现实世界,幸好另一个我得以在梦境里自得。
也有读者问书中某篇章,是否寓意着什么?作者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但读者也有自己诠释的权利。文学作品顶有趣的就是反射作用,或可反射到读者的某段被自己忽略的生命经验,也或许反射出读者从来不曾认识的另一个自己。
如果《海童》这部文学作品必要文以载道说出它的意义,我会说,我试着将个人梦里的海,反射到人间现实的海。海洋不仅存在,而且还无比开阔,给予我们无际想象与无边漂流的机会。
留在梦里,或许悠然浪漫,冒点险将梦里得到的念头在现实世界里实现,这是许多年来我一直在做的事。梦与海的书写让念头成型,再进一步实现梦想,让梦里的火花念头于实际大海里继续漂流。
念头
(繁体版序)
写作多少会有压力,时间压力、要求作品完美的压力。
这些压力在创作过程中往往相互牵扯,相互挤压。《海童:一本漂流的想象志》这本新作,竟然是在几近无压状态下意外完成的。
过去书写经验,写一本书时,至少脑子里会先有方向,甚至是一套完整的写作计划。而《海童:一本漂流的想象志》这本新作,没方向,没构想,没计划,没目的,跟过去的书写经验很不一样。
书中除了三篇源自过去邀稿所写的短文,其他则是半年来“念头”的收集与整理。
二○一五年七月,女儿Olbee为我在“脸书”上设了“粉丝专页”,由她和几位年轻朋友一起协同管理。其实脸书或粉丝专页的功能或经营,至今我仍是一知半解,年轻人给我单纯的工作,就是供稿和处理些读者响应。
于是这半年来,我随时随手将一些念头写上去。这些随手记下(PO上)的念头,就成为这部新作的案底。
尽管不少人以为,现代人这类“实时、简短”的沟通方式,是这一代年轻人降低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原因之一。然而,使用脸书这种实时PO上念头的记录,半年来,我倒觉得这种书写,对于“实时留下念头”的这方面功能,确实有利于之后的书写整理与发展。
当然,写在纸片或笔记本上的传统笔记方式,也是念头的随手记录,两者差别在于,传统笔记是个人的事,但脸书有发表功能,因为公开(或半公开),脸书自然会讲究一些,成为比较正式的记录。
个人认知的写作流程,当先有“念头”(或称“感受”“灵感”)。但是,念头通常如火花闪现,脑子里的放电现象,错过的、遗忘的,往往比记得的多。手机随身的方便,让念头的记录跟初步整理也跟着方便不少。
一则念头当然不足以为文,但数则念头交迭,再经过整理,就可能是一篇文章的料。实时收集念头,没想到,三个月不到,我已意识到,继续累积,可能就会是一本书的材料。
这一刻起,这本书才算有了书写方向。
于是,再过了三个月,毫无压力地,就累积出这本新作。
因个人生活或思想与海洋密切相关,大多数的念头,无论源自梦或现实,自然而然常落在海洋主题上。又因为是六个月短时间内密集收集的念头,书中篇章主题乍看仿佛散花零落,一段时间后,当我一边回头整理时,一边又发现篇章中自有轨迹,自成脉络。
或许读者会发现,这部作品的篇幅与字数,与过去作品比较,确实是简短许多,是否恰好就落实了一般批评脸书这类书写“实时而简短”的缺点?
不是这样的。
记得去年(二○一五)出版的上一部作品《大岛小岛》,这部作品写作前,我脑子里原本规划的写作方向,就是书写每篇篇幅五百到一千字的五十篇作品,以尽量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表达方式,来呈现海洋寓言效果。后来,在《大岛小岛》书写过程中,我发现,也许自己还不具备这样简单、简短而有深意的表达能力吧。
《海童:一本漂流的想象志》这部新作,可以说是上一部作品构想的实践。
也延续上一部作品,这本新作一样请女儿Olbee画插画。
我跟她说:“这本书字数少,所以插画比重就重了。”
意思是,要求她有更好的插画作品。
安静、神秘、宽广、深邃、内涵、流动和暴动,都是海洋的特色,也是海岛不歇不竭的能量和潜力。当生活与海密切交集后,与海洋互为互动的各种念头,便时常在我脑子里放闪。
安静到暴动,低调到轩昂,源自海岛人潜在于生命底层如海洋般的波折和涌动,艺文创作是岛屿能量得以源源释放的美好管道。
半年来,与海有关的这些念头,不时漂流于我熠熠闪闪如海波流动的脑子里,借《海童:一本漂流的想象志》这部新作,如实呈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