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106124
内容简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是中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陆婉珍院士研究成果。在研究报告的形成和结构安排上,我们主要以时间为纵线,以陆婉珍学术成长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阶段作为章节划分的标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新青胜蓝惟所盼:陆婉珍传》共分为书香门第,重庆南开中学,中央大学,留学美国,学成回国、投身石油分析,服务军用油品和炼油新技术,文革十年、身处逆境,科学春天、硕果累累,老当益壮、再创辉煌,大师风范等共十章,供读者阅读。
目 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
导言
第一章 书香门第
父亲陆绍云
天津幼年
常州啻年
第二章 重庆南开中学
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
立志化学专业
第三章 中央大学
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
名师与优秀的中大1946级化工班
相识闵恩泽
第四章 留学美国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美国西北大学
聆听大师的学术报告
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
第五章 学成回国,投身石油分析
回国路坎坷
石油炼制所分析学科的创建
陷入“反右”政治漩涡
第六章 服务军用油品和炼油新技术
参与航煤烧蚀机理的研究
服务氟油的研制
做“五朵金花”的眼睛
第七章 “文革”十年,身处逆境
关牛棚、被批斗
下放干校
重返工作岗位
第八章 科学春天,硕果累累
潜心研究核磁共振技术
石化色谱技术的奠基人
夯实我国的原油评价技术
炼油化学剂的研制与应用
几项催化剂表征技术的研究
组织制定“八五”规划
第九章 老当益壮,再创辉煌
成套近红外分析技术的研发
中国近红外光谱之母
“节外生枝”的色谱技术
支持国产UMS的研发
第十章 师者风范
情系国产分析仪器
悉心育人,泽被后生
淡泊名利,豁达人生
结语
附录一 陆婉珍年表
附录二 陆婉珍主要论著附录三 陆婉珍为第六届全国分析化学大会题词
附录四 国内知名分析化学家为陆婉珍八十华诞题词
附录五 致采集工程小组的一封信
附录六 回忆与陆婉珍院士交往的几件事
附录七 我心目中的陆婉珍先生
附录八 一位与时俱进的老科学家
附录九 陆婉珍先生——Mentorship for知识女性
附录十 师从陆婉珍先生心得
参考文献
后记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
导言
第一章 书香门第
父亲陆绍云
天津幼年
常州啻年
第二章 重庆南开中学
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
立志化学专业
第三章 中央大学
抗战时期的中央大学
名师与优秀的中大1946级化工班
相识闵恩泽
第四章 留学美国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美国西北大学
聆听大师的学术报告
美国玉米产品精制公司
第五章 学成回国,投身石油分析
回国路坎坷
石油炼制所分析学科的创建
陷入“反右”政治漩涡
第六章 服务军用油品和炼油新技术
参与航煤烧蚀机理的研究
服务氟油的研制
做“五朵金花”的眼睛
第七章 “文革”十年,身处逆境
关牛棚、被批斗
下放干校
重返工作岗位
第八章 科学春天,硕果累累
潜心研究核磁共振技术
石化色谱技术的奠基人
夯实我国的原油评价技术
炼油化学剂的研制与应用
几项催化剂表征技术的研究
组织制定“八五”规划
第九章 老当益壮,再创辉煌
成套近红外分析技术的研发
中国近红外光谱之母
“节外生枝”的色谱技术
支持国产UMS的研发
第十章 师者风范
情系国产分析仪器
悉心育人,泽被后生
淡泊名利,豁达人生
结语
附录一 陆婉珍年表
附录二 陆婉珍主要论著附录三 陆婉珍为第六届全国分析化学大会题词
附录四 国内知名分析化学家为陆婉珍八十华诞题词
附录五 致采集工程小组的一封信
附录六 回忆与陆婉珍院士交往的几件事
附录七 我心目中的陆婉珍先生
附录八 一位与时俱进的老科学家
附录九 陆婉珍先生——Mentorship for知识女性
附录十 师从陆婉珍先生心得
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费在线读
父亲陆绍云
1924年9月29日,陆婉珍出生于天津市,祖籍上海市(原江苏省川沙县)。陆婉珍的父亲陆绍云(1894—1988)是一位留学日本的纺织实业家,也是我国著名的纺织技术与管理专家。
陆绍云于1894年6月2日生于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的一个书香之家,陆绍云的祖父陆雪香、父亲陆舜卿先后在川沙县任教。1901年,陆绍云进入川沙县立高等小学学习。这期间,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遵照蔡元培先生的教诲回到沙县办学并任该校的校长。黄炎培校长的思想对陆绍云影响很深,他于1910年考入上海龙门师范学校,1914年毕业后在江苏省常熟县模范高等小学任教员一年。陆绍云幼时目睹祖国贫穷落后,即萌发实业救国的心愿。他的母亲擅长手工纺纱技艺,当时一般妇女只能用两指同时捻纱两支,而陆母能捻纱三支。陆绍云常对母亲说:“将来用机器纺纱,每人不是能纺三支,而是可以纺几十支、几百支。”1915年,陆绍云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纺织技术。在该校学习5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
1920年,上海宝成纱厂赴日选聘纺织人才,经当时中国留日学生监督处推荐,陆绍云回到了祖国,在上海宝成第一、第二纱厂任工程师。1921年,上海宝成纱厂在天津创办宝成第三纱厂,由陆绍云担任总工程师。他在天津宝成纱厂工作十年,建树颇多,显示出治理工厂的才能。例如,他勇于创新,改两班12小时工作制为三班8小时工作制,令宝成纱厂成为中国纺织行业首家试行“三八制”的工厂。
1930年,因欠外国的债,加上市场不景气,天津宝成纱厂破产,抵押给了英国人。陆绍云不愿为英国人服务,便决定辞职。恰巧,这时山东济南鲁丰纱厂由于经营不善,严重亏损,该厂经理邀请陆绍云到鲁丰纱厂协助整顿。于是,陆绍云携全家来到了山东济南。1931年,江苏常州大成纱厂的经理刘国钧看到了陆绍云编写的《纺织工作法》这本小册子,对他的业务水平钦佩不已,立即派人到济南礼聘当时在国内纺织界颇有名气的陆绍云来常州任大成纱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并将陆绍云的年薪定为5000银元。当时,一担米才值三四个银元,有些股东觉得代价太高了。刘国钧却说:“他懂技术,技术就是本钱。他一个人可以带出一批人,可以抵得上一个车间。我们要想发展,想和日本人竞争,没有这样的人才,根本是做梦。”
陆绍云加盟常州大成纱厂后,刘国钧如虎添翼。尽管有许多股东反对,但刘国钧却积极支持陆绍云的技术改造方案。在纺织设备的选用上,他主张采用世界先进设备。大成纱厂扩锭,一些股东为了节省投资,主张增添一些价格低廉、性能较差的机器。陆绍云力排众议,说服这些股东改用瑞士立达式纺纱设备。在纺纱工艺的改进上,他大力宣传、积极采用新的工艺流程。1931年,他介绍了“聂格林纺棉法”,省去两三道粗纱机,不仅节省了投资,还减少了劳动力,降低了纺纱成本。1932年,陆绍云又提出整个纺纱工程的合理组合。1933年,陆绍云找出了并条工序质量的优劣是影响大牵伸细纱机生产的关键这个问题。
除了在技术上进行改革提升外,陆绍云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他一直反对当时纺织工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做法,例如实行工头制、打骂工人、漠视工人的生活和健康、雇用童工做深夜工、每天工作12小时、车间中缺少劳动保护措施等。他认为这些做法会导致工人怠工,劳资对立,生产效率无法提高。因此,他在常州大成纱厂兴建了宿舍、食堂、浴室、运动场、医务室、托儿所等生活福利设施。同时,陆绍云也很重视提高工人文化水平,他让每人每日学习一小时,并自编讲义发给工人,其中包括工作法、厂规、卫生常识等内容,使工人能受到文化教育,提高操作技术,改进工作方法,这在当时的国内纺织厂中可谓是独创的。
陆绍云没有让刘国钧失望。经过技术改革和管理上的大力整顿,常州大成纱厂迅速走上了现代化管理之路,逐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该厂的产品质量迅速提高,盈利持续上升,工厂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在数年问即由1万锭扩展到8万锭左右,并增加染织厂,5年内资产增加8倍,在当时国内纺织业中名列前茅。
……
1924年9月29日,陆婉珍出生于天津市,祖籍上海市(原江苏省川沙县)。陆婉珍的父亲陆绍云(1894—1988)是一位留学日本的纺织实业家,也是我国著名的纺织技术与管理专家。
陆绍云于1894年6月2日生于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的一个书香之家,陆绍云的祖父陆雪香、父亲陆舜卿先后在川沙县任教。1901年,陆绍云进入川沙县立高等小学学习。这期间,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遵照蔡元培先生的教诲回到沙县办学并任该校的校长。黄炎培校长的思想对陆绍云影响很深,他于1910年考入上海龙门师范学校,1914年毕业后在江苏省常熟县模范高等小学任教员一年。陆绍云幼时目睹祖国贫穷落后,即萌发实业救国的心愿。他的母亲擅长手工纺纱技艺,当时一般妇女只能用两指同时捻纱两支,而陆母能捻纱三支。陆绍云常对母亲说:“将来用机器纺纱,每人不是能纺三支,而是可以纺几十支、几百支。”1915年,陆绍云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纺织技术。在该校学习5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
1920年,上海宝成纱厂赴日选聘纺织人才,经当时中国留日学生监督处推荐,陆绍云回到了祖国,在上海宝成第一、第二纱厂任工程师。1921年,上海宝成纱厂在天津创办宝成第三纱厂,由陆绍云担任总工程师。他在天津宝成纱厂工作十年,建树颇多,显示出治理工厂的才能。例如,他勇于创新,改两班12小时工作制为三班8小时工作制,令宝成纱厂成为中国纺织行业首家试行“三八制”的工厂。
1930年,因欠外国的债,加上市场不景气,天津宝成纱厂破产,抵押给了英国人。陆绍云不愿为英国人服务,便决定辞职。恰巧,这时山东济南鲁丰纱厂由于经营不善,严重亏损,该厂经理邀请陆绍云到鲁丰纱厂协助整顿。于是,陆绍云携全家来到了山东济南。1931年,江苏常州大成纱厂的经理刘国钧看到了陆绍云编写的《纺织工作法》这本小册子,对他的业务水平钦佩不已,立即派人到济南礼聘当时在国内纺织界颇有名气的陆绍云来常州任大成纱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并将陆绍云的年薪定为5000银元。当时,一担米才值三四个银元,有些股东觉得代价太高了。刘国钧却说:“他懂技术,技术就是本钱。他一个人可以带出一批人,可以抵得上一个车间。我们要想发展,想和日本人竞争,没有这样的人才,根本是做梦。”
陆绍云加盟常州大成纱厂后,刘国钧如虎添翼。尽管有许多股东反对,但刘国钧却积极支持陆绍云的技术改造方案。在纺织设备的选用上,他主张采用世界先进设备。大成纱厂扩锭,一些股东为了节省投资,主张增添一些价格低廉、性能较差的机器。陆绍云力排众议,说服这些股东改用瑞士立达式纺纱设备。在纺纱工艺的改进上,他大力宣传、积极采用新的工艺流程。1931年,他介绍了“聂格林纺棉法”,省去两三道粗纱机,不仅节省了投资,还减少了劳动力,降低了纺纱成本。1932年,陆绍云又提出整个纺纱工程的合理组合。1933年,陆绍云找出了并条工序质量的优劣是影响大牵伸细纱机生产的关键这个问题。
除了在技术上进行改革提升外,陆绍云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他一直反对当时纺织工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做法,例如实行工头制、打骂工人、漠视工人的生活和健康、雇用童工做深夜工、每天工作12小时、车间中缺少劳动保护措施等。他认为这些做法会导致工人怠工,劳资对立,生产效率无法提高。因此,他在常州大成纱厂兴建了宿舍、食堂、浴室、运动场、医务室、托儿所等生活福利设施。同时,陆绍云也很重视提高工人文化水平,他让每人每日学习一小时,并自编讲义发给工人,其中包括工作法、厂规、卫生常识等内容,使工人能受到文化教育,提高操作技术,改进工作方法,这在当时的国内纺织厂中可谓是独创的。
陆绍云没有让刘国钧失望。经过技术改革和管理上的大力整顿,常州大成纱厂迅速走上了现代化管理之路,逐步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该厂的产品质量迅速提高,盈利持续上升,工厂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在数年问即由1万锭扩展到8万锭左右,并增加染织厂,5年内资产增加8倍,在当时国内纺织业中名列前茅。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