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64815丛书名: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情系山河:张光斗传》是以此为根据,由科学史领域的学者经过严谨的考证写成。张光斗先生自1950年起,曾先后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及成都、中南、西北、贵阳、昆明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聘为技术顾问。为了表彰张光斗先生在各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和单位先后授予他多项奖励和荣誉。1981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曾授予他“哈兹国际奖”、1985年由他参与领导的科研工作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1年由他领导完成的教学成果曾获*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二章 脑卒中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管理
第三章 脑卒中的康复
与众多老科学家的爱国情感一样,张先生的爱国热忱和行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张先生在美国刚刚获得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并已得到在哈佛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但战火使得他再也无法在美国宁静地读书,正如张先生自己所说的“如果国都亡了,我念书还有什么用?”正是在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驱使下,他毅然决定放弃优越的继续深造的机会,回国参加抗日救国工作。
1937年11月,张先生回到国内,并立即投身到祖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当中,他不顾生活的艰苦,说服未婚妻从舒适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偏远的四川穷山沟,在水利工地成婚,先后在龙溪河、滨渡河上修建了一批小型水电站,为长寿和万县的军工生产提供了电力,支援了抗日战争,实现了自己“实业抗日救国”的愿望。
1947年年底,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当时来华工作的美国联邦能源委员会柯登总工程师即将回国,由于他在南京长期和张光斗先生一起共事,对先生的工作能力和为人性格十分欣赏,临行前,他多次劝张先生举家一起与他赴美,并答应代办签证、代付路费并安排在美的工作,若张先生同意还可以和他一起合办工程顾问公司。但都被先生婉言谢绝了。张先生表示:我是中国人,是中国的老百姓养育和培养了我,我不能离开我的祖国,我有责任为祖国的建设效力,为养育我的老百姓服务。60余载的奋斗历程,证实了先生确实是一直在忠诚地履行着自己所承诺的这项神圣的职责。
张光斗先生关注祖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把全部心血都无私地奉献给了这项造福人民的事业,即使是在艰难的逆境当中,他的这种奉献精神也丝毫没有改变。常言道“危难之中见真情”,在顺境中做些好事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难就难在逆境中,还能坚定不移地为人民做贡献,这就反映出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密云水库,白河主坝保护层发生滑坡,为了抢险加固,工地指挥部的领导急召在外地的张光斗回京。先生不顾年迈体弱星夜兼程,及时赶到密云水库工地。但当时还是“四人帮”猖獗的时代,张先生仍处于受审查、受批判的逆境中,虽然先生是满腔热情、风尘仆仆艰难地从外地赶到水库工地,但清华军宣队负责人迎面送给他的却是当头一棒,明确地向他宣布:这次加固工程的设计你要负责,但你不准在设计图纸上签字。即使蒙受了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先生仍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程加固工作中去。他每天奔波在大坝工地,爬上爬下检查施工质量,对设计图纸一张、一张地仔细审查,提出意见后交给“负责人”签字。张先生后来向他的助手追忆这段经历时说:“我当时想,我是为人民工作的,不是为哪一个军宣队负责人工作的,让我签字也好,不让我签字也好,反正我要认真干事情,要对老百姓负责。”这是多么质朴的情感和语言呀!类似的感人事例还有很多。1980年夏季,张先生的、年仅37岁的儿子在京不幸病逝,那时先生正在葛洲坝工地审查设计,当时主持审查会议的陈赓仪副部长怕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对先生的打击太大,在回京的路途中出问题,不得不对他谎称是学校要他立即回京参加重要会议。
到家后,先生才得知儿子已经过世,听到此噩耗后,他两眼直瞪瞪一言不发地呆坐在那里,可以想象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对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来说是何等的悲伤。即使是在这样悲痛的日子里,为了对工程设计负责,在儿子追悼会结束后,先生还是花了近两天的时间写出了一份上万言的“葛洲坝工程设计审查意见书”,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刘达同志见此“意见书”后深为感动,当即自己动手写信给余秋里副总理和钱正英部长、刘澜波部长,向他们推荐这份意见书,并盛赞张先生的这种对事业负责的精神。
这份在丧子之痛中写成的意见书,字字饱含着先生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之情、浸透着对事业无私奉献的滴滴心血。
张光斗先生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严守职业道德,不闻“风”而动;尊重科学的客观规律,不畏“压力”,敢于直言,在这些方面也为我们晚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1950年夏季,张先生应水利部之邀,陪同苏联专家一起查勘黄河潼关—孟津河段,研究开发方案。在潼关坝址方案的选择上,张先生和苏联专家产生了意见分歧,并展开了争论,张先生认为苏联专家的想法不符合工程实情。在当时“一边倒”的声势下,敢和“老大哥”争论,可不是一般的问题。个别领导提醒他,要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这是政治态度问题。即使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先生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据理力争,并得到了傅作义部长的支持。又如,在1958年设计密云水库时,当时是“大跃进”的年代,有一位水利系党组织的负责人提出要把密云水库的拦河大坝做成过水土坝,并且鼓动学生制造气氛,过水土坝方案是“又快、又省”的方案,谁反对这个方案就是不执行“总路线”,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在如此之大的“政治压力”下,张先生还是冷静思考,认为过水土坝固然具有经济上的优越性,但在科学技术上,既无成功的先例,也还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张先生就是不同意这个过水土坝方案,哪怕它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密云水库也不能采用。他认为:修一座水库、拦断一条河流容易,但要保证百年千载不出问题,难!对于水利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酿成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一定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要慎之又慎。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这位可敬的“倔老头”,这股尊重科学、坚持真理的“犟劲”,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敬。
张光斗先生在从事工程设计工作中,既认真负责、踏踏实实,又敢于创新,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不愧为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一位杰出的开拓者。
自1937年开始,张先生投身祖国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之奋斗,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大河。1937~1942年,他负责设计了桃花溪、下清渊硐、仙女硐等水电站,虽然这些电站的装机容量都很小,但是,这是中国人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成的第~批水电站。1951年,他领导“黄河人民胜利渠”渠首闸的设计,首次在黄河下游成功地破堤取水,为下游引黄灌溉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将滔滔的黄河之水引入了下游两岸农田,这是中国人民开发利用黄河的又一次大胆尝试。1958年,他作为总工程师主持设计密云水库,在设计中大胆创新,在国内率先采用了深厚覆盖层混凝土防渗墙、高土石坝薄黏性土斜墙、土坝坝下廊道导流等革新技术。密云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又好又快地完成了任务,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张先生曾先后为官厅、丹江口、葛洲坝、二滩、小浪底、三峡等数十座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技术咨询,对工程枢纽布置、结构设计提出了许多极为有益的建议。如对葛洲坝工程,他积极赞同炸掉原处于江中的葛洲坝岛,以增大泄洪闸和电站的布置空间,这一建议对改进枢纽水流河势,保证大江截流和扩大电站装机,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再如对二滩拱坝枢纽布置,他坚持主张坝内、坝外多种方式结合的泄洪方案,并形象地将此方案比喻为“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比喻一直被同行专家传为佳话,此方案的采用对保证枢纽运行可靠、确保大坝安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三峡工程,三期施工导流底孔方案是张先生提出来的,这一方案的实施对保证三峡工程施工期黄金水道的顺利通航和整个工程的按期完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光斗先生严谨、敬业的精神在水利水电工程界是有口皆碑的。所有送给他审查的设计报告、图纸,他都认真地阅读,手持放大镜逐行逐字地斟酌,并提出自己的书面意见。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本厚厚的、干干净净送给他审查的设计报告,当返回到报告编写者的手中时,往往在报告每页周边的空白处都布满了张先生批写的意见,页面上中间是黑色的打印字体,周围环绕的是密密麻麻、蓝色圆珠笔的手写字体,形成鲜明地对比。看到这样的报告文本,不由得让人发自内心地对这位“较真儿老头”的工作精神表示敬佩。先生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在现场检查工程质量时表现得更为突出。80年代在葛洲坝工地,为了检查二江泄水闸护坦表面混凝土过水后的情况,他坚持乘坐“沉箱”潜入水下亲自查看,驾驶沉箱的工人师傅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岁数的老人还敢坐沉箱潜到水底下来工作。90年代,作为国务院派出的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的副组长,有一次在三峡工地检查导流底孔施工质量,他深知高速水流对底孔过水表面平整度的要求极为关键,为了掌握手材料,他坚持从基坑顺着脚手架爬到55米高程的底孔,检查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当他用手摸到表面仍有钢筋露头等凹凸不平的麻面时,当即要求施工单位一定要按照设计标准返工修复。对于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说,爬40多米高的脚手架,其难度可想而知。
张先生这种严谨、敬业的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水利工作者的优秀品质,永远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
张光斗先生之所以能够在工程实践和教学生涯中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和他所处的时代与机遇紧密相关外,应当说和他自身的勤奋好学、努力进取也是密不可分的。张先生上大学念书时,在同学们的眼中一直是一位“孜孜学业,手不释卷,所业精熟无论”的佼佼者,勤奋好学是出了名的。1934年从上海交大毕业时,在当年全校考取公费留学的学生中,张先生的毕业成绩排名。1943年到1945年,在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局和垦务局考察和学习期间,他吃住在工地,白天在工地边看边向有经验的工程师、工人请教,知道了“应当如何做工程”;夜晚在室内查资料、学理论,运用理论知识把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感性知识从理论上搞清楚,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明白了“为什么这样做工程”。这段在实践中再学习的经历,对他学术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他日后在工作中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依旧保持着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这时的他开始学习使用计算机打字,并在计算机上完成了洋洋70万字的自传体著作《我的人生之路》。
张光斗先生作为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态度和所取得的成就也十分令人敬佩。从1949年起,先生到清华大学任教,从教50多年来,他始终认为学校应把教学放在位,而且身体力行,注重教书育人。在他任教时即使工作再忙,认真备课这一环节也总是“雷打不动”,每堂课前总要编写工工整整的教案,课上讲解时总要介绍几个生动有趣的工程实例,令听者终生难忘。当年先生在水工课上讲述的一个实例,令作为学生的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在讲到应如何对待水利工程质量问题时,先生强调由于水利工程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因此一定要把工程质量放到位,先生还形象地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有良知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如果见到有不合格的混凝土要入仓浇筑,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应当敢于站在混凝土吊罐下面阻止吊罐下料。试想如果每个工程技术人员都能做到这点,那些所谓的“豆腐渣”工程就不复存在了。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思想和方式在培养和教育他的学生。
先生高贵的思想品德和突出的成就贡献,在本书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后,让我引用胡锦涛同志2007年4月致张光斗先生95岁华诞的贺信内容作为这篇序言的结尾。
从一九三七年归国至今,七十年来,先生一直胸怀祖国,热爱人民,情系山河,为我国的江河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栉风沐雨、殚精竭虑,建立了卓越功绩。先生钟爱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默默耕耘,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先生的品德风范山高水长,令人景仰!锦涛同志的贺信概括了先生品德的精髓,这也是党和政府对以张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知识分子高尚精神品德和卓越工作成就的充分肯定。
汪恕成2013年6月
第三章投身水电支援抗日再次赴美深造辗转入川,投身水电建设事业格兰脱将军号轮船自加拿大温哥华起航,经过三个多星期的长途航行,终于到达香港。张光斗一行四人住在朋友张先生的贸易公司中。这位张先生听说他们是回国参加抗战的很是敬佩,款待了他们。张光斗把行李和书籍寄存在贸易公司,便告别香港,乘飞机到长沙。在长沙,他听说清华大学要迁到昆明去,和北大、南开等组建西南联合大学,这几天正好途经长沙。张光斗赶紧去拜访工学院的施嘉炀教授,想请他介绍工作。但当时国内混乱,又有日本入侵,施先生说目前找工程方面的工作非常困难,问他是否愿意去云南大学任教。而张光斗是想找直接为抗日出力的工程工作,不愿意去大学任教,无奈之下只能暂居长沙,等待时机。或许,施先生是被张光斗的爱国热情深深打动了,他在去昆明的路上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帮助这个年轻人。两个星期后,张光斗收到施先生的来信,信中告诉张光斗可以试试去找在江西省南昌城任公路局局长的萧庆云先生。张光斗按照施先生的指点立即给萧局长打电报,萧局长回电表示欢迎。
张光斗乘汽车从长沙赶到南昌,二人见面后,萧局长认为张光斗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回国,投身建设,值得称赞,想任命他为江西省公路养路总队长。
但那时江西已是抗战前线,对于既无工作经验,又不懂公路工程的张光斗来说,马上承担如此重任有些犹疑,而萧局长也有些不放心,故此事终作罢。不几天,萧局长要去南京开会,遂问张光斗是否认识国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昌照先生。张说认识,是同乡近邻。
萧局长到南京后,向钱主任汇报了张光斗的情况,说明他刚从美国回来,专业是水利工程,既有两个美国硕士学位,还有美国垦务局实习的经验,更有一颗爱国的心。钱主任当即打电报给张光斗,邀他速去南京,见面后任命他去四川省长寿县龙溪河水力发电工程处工作,并已电告该处黄育贤主任。
工作终于找到了,但张光斗怎么也没有想到,离开南京竟然难如上青天。钱主任因次日就要去内地,让国防委员会的同事借给张光斗200块钱作路费,请其自行设法赴长寿就职。当时南京已人心惶惶,很多人都在外逃,张光斗到处去买轮船票、汽车票,都买不到,可是有的人连家具都能装上船,对这种乱象他很不满,也很无奈,但毫无办法。他多方托人,亲朋好友都找遍了,还是买不到一张车票,也没有人能带他出南京。两天后,他又去见尚未离开南京的导师汪胡桢先生,想请他帮忙去四川。汪先生见到张光斗很感意外,认为他不该一时冲动回国,应再去哈佛继续学业。而且汪先生还说,张找到他很及时,因为汪先生第二天将自己开车去上海租界暂住,愿意带张光斗同去上海,并要求他到上海后立即想办法再去美国。
张光斗对导师的这个建议未认同。
师生陷入长时间的争论。老师不能理解学生为什么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弃学归国,学生也不理解老师为什么如此固执非要他继续读书。但师生一场,老师后还是决定帮助张光斗,介绍他去导淮委员会找时任总工程师的须恺,因为导淮委员会即将内迁,可请求他们帮助。须总是张光斗加州大学的老学长,见面后被张的爱国热情所感动,当即答应带他乘船到江西九江城。一路上,须总照顾张光斗吃住,但导淮委一些人对此举很不满,因为张光斗不是导淮委的人,却在船上占了他们一个位置。这些人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个时候,1937年11月,是逃命的日子,距离后来发生南京大屠杀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晚年的张光斗还为此感到深深的不安,也感谢须总救了他,否则他很可能在南京大屠杀中丧命。张光斗说他顺利回国和逃离南京都是人生道路上的机遇。
在九江,张光斗顺利地买到了去汉口的船票。在一天清晨,轮船到达汉口,刚上码头就有一位商人走过来问张是否去重庆,并说今晚有法国白轮去重庆,可以代买一张三等舱的船票,票价30元。张光斗当即表示要买,并把行李暂放在那位商人铺主的店铺内,约好晚七点上船。张光斗上街游览,巧遇交大级友李清华夫妇,他们来汉口城已一个月,一直未能买到去重庆的船票,听说张光斗今晨刚到汉口,就已买到船票,很是惊奇。晚上李清华夫妇送张光斗上船,由衷地感叹张的运气真好。上船以后,张光斗给带他上船的那位商人铺主30元钱,却被带到轮船的厨房储菜仓。张当然不同意,与铺主争吵起来。铺主蛮不讲理,于是张光斗要上楼找船长论理。铺主见张光斗西装革履,又能讲流利的英语,怕他真找到船长,就麻烦了,不得已给了他一张三等舱船票,张光斗这才有了可以休息的床位。
这一路风景优美。千年之前,大诗人李白就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名垂千古。而作为一心想当工程师的张光斗,自然没有诗人的浪漫与情怀。船过长江三峡,他看到山高谷窄,水流湍急,气势雄伟,感叹道“好一个优越的水利水电地址!”他想起大学时期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提出兴建三峡工程,开发三峡水力资源,他相信将来一定会有一天要兴建宏伟的三峡工程。但又想到当时是国难当头,日寇侵华,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必须首先抗日,把日寇赶出去,才能建设三峡工程,振兴国家。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