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392022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
编辑推荐
能源与矿业工程卷
·动力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分册(二)收录了42位专家,卷首简要回顾20世纪中国动力和电气技术与工程发展概况,卷尾附20世纪中国动力和电气技术与工程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力图反映出中国动力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动力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分册(二)收录了42位专家,卷首简要回顾20世纪中国动力和电气技术与工程发展概况,卷尾附20世纪中国动力和电气技术与工程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力图反映出中国动力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内容简介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全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并于卷首简要回顾学科发展简史,卷末另附学科发展大事记。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其中《能源与矿业工程卷》记述看200多位工程技术专家,分别见于5个分册。其中动力与电气分册2收录了42位专家。
目 录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总序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前言
20世纪的中国动力和电气技术与工程
20世纪中国知名动力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专家
王补宣(1922~)
高景德(1922~1996)
王季梅(1922~)
冯俊凯(1922~2011)
张仁豫(1923~2011)
吕灿仁(1924~)’
梅祖彦(i924~2003)
贺家李(1925~)
张祉祐(1925~1999)
陈丹之(1926~2009)
王其平(1926~2012)
刘子玉(1927~1990)
杨以涵(1927~)
梁维燕(1929~)
韩祯祥(1930~)
翁史烈(1932~)
王仲奇(1932~)
倪维斗(1932~)
徐旭常(1932~2011)
秦裕琨(1933~)
岑可法(1935~)
张勇传(1935~)
严陆光(1935~)
……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前言
20世纪的中国动力和电气技术与工程
20世纪中国知名动力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专家
王补宣(1922~)
高景德(1922~1996)
王季梅(1922~)
冯俊凯(1922~2011)
张仁豫(1923~2011)
吕灿仁(1924~)’
梅祖彦(i924~2003)
贺家李(1925~)
张祉祐(1925~1999)
陈丹之(1926~2009)
王其平(1926~2012)
刘子玉(1927~1990)
杨以涵(1927~)
梁维燕(1929~)
韩祯祥(1930~)
翁史烈(1932~)
王仲奇(1932~)
倪维斗(1932~)
徐旭常(1932~2011)
秦裕琨(1933~)
岑可法(1935~)
张勇传(1935~)
严陆光(1935~)
……
前 言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2
0世纪的中国动力和电气技术与工程第一章
热能工程一
、蒸汽热能动力工程(
一)世界蒸汽热能动力工程技术蒸汽热能动力工程是利用煤
、石油、天然气等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
,通过动力装置(包括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及其辅助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
,简称火力发电。最早的火力发电是1875年在巴黎北火车站的火力发电厂实现的
。随着经济发展对电能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后,火力发电进入大发展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火力发电机组的容量由200MW级提高到300~6
00MW级,到1973年,最大的火电机组达到1300MW。高参数、大容量使火力发电的热效率大大提高
,每千瓦的建设投资和发电成本不断降低。目前,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比例均已占
50左右,容量一般在6
00~800MW,已在开始研制蒸汽参数700℃及以上温度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
二)中国蒸汽热能动力工程技术1
879年,上海外滩发电亮灯,开创了中国电灯照明的先河。1882年上海电气公司购买了美国克里夫兰电气公司制造的锅炉
、汽轮机和发电机等设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
12kW容量的火力发电厂,供外滩照明用电。1888年北京、广州、台湾先后开始建设发电厂
,供皇宫、衙门照明用电。1907年由上海新申电气公司(即原上海电气公司
)进口英国派生斯公司容量为800kW的汽轮发电机组在上海虹口裴伦路发电厂投运
。到1949年,全国发电设备装机总容量为1849MW,其中,火电装机容量为
1686MW,年发电量36亿kW·h,其余为水电设备,年发电量12亿kW·h。1
905年天津教学品制造所陆续制作了35种电学、磁学类教具,包括威姆爱斯特发电机
,这被视为中国电机工业的萌芽,从此开启了中国电机工业的创业发展史。1
917年,上海华生电器厂研制成中国第一台直流发电机(8kW),1926年,华生电—-Page 2———————–
器厂又研制成中国第一台三相同步交流发电机
。1939年中央机器厂引进瑞士BBC公司技术试制了
2000kW汽轮发电机组,先后供四川泸县电厂和云南昆明电厂各一套
。旧中国没有自己的发电设备制造业,电厂所需设备都从国外购买,国内企业做维修保养
。1
945年7月31日,资源委员会与美国西屋公司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合同,在
1945年8月~1950年7月的五年内,共派遣到西屋公司培训实习的人员有96人
,分别在西屋公司所属的发电机厂、电动机厂、变压器厂、开关厂和摩根史密斯水轮机厂等处
,进行了约一年的现场培训。西屋培训,为中国电器工业培育了第一代电器工业的设计
、制造和管理人员,造就了一批中国电器工业的技术精英和业务带头人
。新中国成立后,这批技术人才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按其技术专长分配到全国电器工业重要岗位任职
,成为新中国电器工业的技术骨干和重要管理人员。1
.恢复和奠基(1949~1957年)(
1)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建设新中国成立后
,政务院重工业部于1950年1月召开全国第一次电机制造会议,会议决定重点建设东北电器工业基地并在沈阳筹建重型电机厂
。因朝鲜战争爆发,东北电业局决定
,重型电机厂北迁哈尔滨,后更名为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电机厂
、锅炉厂、汽轮机厂是苏联援建中国156项工程中的重点电工项目。哈尔滨电机厂于
1951年兴建,1959年建成投产;哈尔滨锅炉厂1953年兴建,1957年建成
;哈尔滨汽轮机厂1955年兴建,1958年建成。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建设初步形成
。1
952年8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决定,从捷克斯洛伐克引进火力发电设备制造技术
。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和华东工业部随即作出部署,一方面派出访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商谈技术引进工作
,一方面计划建设上海闵行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从1953年开始,将原上海浦江机器厂迁到闵行建设上海锅炉厂,将原上海通用机器厂迁到闵行建设上海汽轮机厂
,与1951年在闵行筹建并已完成初期工程的上海电机厂
,构成上海发电设备制造基地的三大主机制造厂。上海电机厂于1955年完成新厂建设
;上海锅炉厂于1956年建成;上海汽轮机厂于1957年建成。哈尔滨和上海两个发电设备制造基地的初步建成
,为以后的基地建设积累了建设经验
,输送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
2)科研和技术在建设两大发电设备基地的同时
,1956年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动力机械研究所
,开展了一些新产品的设计和实验研究。·
1
951年,东北电业局曾送出一批以赖坚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共14人)去苏联
科研单位、电器制造厂学习技术,其中有黄毅诚、周仲民等。1953~1954年,这批人员陆续回国
,到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电机厂工作,促进了中国发电设备制造技术的初期发展
。(
3)火力发电设备制造1
952年,华东工业部派杨锦山、吴恕三赴捷克斯洛伐克谈判火力发电设备技术合作援助任务
。他们在捷克斯洛伐克考察了20多个工厂,结合国内建设需要,与捷克斯洛伐克有关方面签订了引进中压
6~12MW火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协议。中国第一台中压
6MW火电机组(3.92MPa/445℃)在1955年完成试制,并于1956年在安徽淮南电厂安装投运
,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火电设备的历史。到1957年底
,上海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共生产32套中压6MW火电机组,占同期火电机组总产量的
73。1956年,上海锅炉厂与一机部上海动力机械研究所合作设计65t/h抛煤机链条锅炉
(配12MW中压汽轮机);1956年上海电机厂研制成仿捷12MW空冷式汽轮发电机
;1957年,上海汽轮机厂设计制造了12MW中压凝汽式汽轮机。哈尔滨锅炉厂
1957年先后制成仿苏35t/d中压自然循环煤粉锅炉、75t/d中压自然循环煤粉锅炉
(参数均为3.82MPa/450℃),又结合国情自行开发了130t/d中压自然循环煤粉锅炉
(3.82MPa/450℃,配25MW汽轮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火电设备产量为264.8MW,最高年产量为1957年的1
25.2MW。其中6~12MW机组占83.9,0.75~2.5MW小机组占16.1,同期的进口机组以
12~25MW机组为主,最大进口机组为50MW机组。1957年中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已达
4635MW,为1949年的2.5倍,其中火电装机容量为3616MW。2
.曲折发展(1958~1978年)这一时期
,中国经历“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热能工程技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曲折发展
。(
1)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建设1
964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进行三线建设。东方发电设备基地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点之一
。四川德阳的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后来更名为东方电机厂)于1958年破土动工
,1961年调整时期停建封存,1964年三线建设时启封续建,并由哈尔滨电机厂支援建设
,最终于1966年建成投产;四川自贡的东方锅炉厂,1966年开始由哈尔滨锅炉厂
、上海四方锅炉厂、上海新建机器厂、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支援建设,1971年建成投产
;四川绵竹的东方汽轮机厂1966年由哈尔滨汽轮机厂和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支援建设
,1974年建成投产。自此,以东方锅炉、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三大主·
机厂为核心
,组成了中国第三个大型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由此开
始,中国形成了哈尔滨、上海、东方三大发电设备制造集团。1
975年,国家对南京汽轮电机厂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了从国外进口成套数控设备的燃气轮机车间
,使其成为制造燃气轮机的专业化工厂。1
975年,杭州汽轮机厂进行二期扩建,引进西门子公司工业汽轮机设计制造技术
,并进口了部分设备,成为制造工业汽轮机专业化工厂。同时,杭州锅炉厂进行二期扩建
,使其与杭州汽轮机厂配套,成为生产节能型发电设备和余热锅炉专业化工厂。2
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还发展了一批电站辅机、配件和零部件专业定点厂。(
2)科研和技术1
958年一机部在上海、北京两地的动力机械研究所合并,1959年3月正式在上海成立一机部汽轮机锅炉研究所
(简称汽锅所)。其后,汽锅所与苏联全苏中央锅炉透平研究院
(ЦКТИ)签署了“中苏科技合作协议”。ЦКТИ向汽锅所提供900多项技术资料
,包括试验台位和测试技术的图纸资料及产品设计图纸,从此,汽锅所仿照苏联
ЦКТИ模式,进行了研究所的建设,开展了大量的发电设备科研工作,并逐步成为发电设备行业的技术归口研究所
。“文化大革命”中,1969年12月,汽锅所被强行撤销
。1971年,分散在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电机厂和上海工业锅炉厂内的汽锅所技术人员分别成立了上海汽轮机厂研究所
、上海锅炉厂研究所、上海特种电机研究室和工业锅炉厂研究所
。1
975年,在南京汽轮电机厂内建设南京燃气轮机研究所。1975年,杭州汽轮机厂和杭州锅炉厂分别成立了工业汽轮机研究所和杭州余热锅炉研究所
。1975年8月在阿城继电器厂内成立阿城电站设备自动化设计研究所
。1973年一机部派代表参加国际标准组织
(IEC)活动。1
964~1968年,汽锅所组织发电设备行业开展为研制20万kW大型火电机组所设置的上百个科研课题的研究
。1972年10月,一机、水电两部组织了600MW火电机组联合工作组
,开展了联合设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设计方案的讨论和科研工作的安排
。这工作直到1978年由于两部确定引进国外设计制造技术而告中断。(
3)火力发电设备制造1
958年中国火电设备开始向高压和超高压参数发展,哈尔滨锅炉厂制成了仿苏高压
230t/h自然循环煤粉锅炉(9.8MPa/510℃);1959年哈尔滨汽轮机厂制成了仿苏
50MW高压凝汽式汽轮机(8.83MPa/500℃)和25MW热电联产用高压双抽汽
、凝汽式汽轮机;1958年哈尔滨电机厂制成仿苏50MW氢外冷式汽轮发电机。高压
50MW火电机组是哈尔滨制造基地建设初期批量生产的主导产品。1960年,·
哈尔滨锅炉厂设计制成了
410t/d高压自然循环煤粉锅炉,哈尔滨汽轮机厂制成了1
00MW双缸高压凝汽式汽轮机,哈尔滨电机厂制成了100MW氢内冷式汽轮发电机
。1967年,安装在北京高井电厂投运发电。1
958年上海电机厂试制成功世界首台12MW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于当年12月在上海南市电厂投运
,这是中国在发电机制造史上领先于世界的一项重大成就。随后
,上海电机厂于1959年制成25MW和50MW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1960年制成
100MW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到1966年为止,已投运的22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经过完善化后全部进入正常运行
。1
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为了追求高指标,发电设备行业制造的火电设备由于工艺粗制滥造和材料盲目代用等原因
,生产的机组投运后暴露出大量质量问题。加上
1960年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撕毁与中国签订的合同,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废除科学技术合作项目
,又遇三年自然灾害,使中国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被迫停止
,新产品的制造也被迫中断,给发电设备行业带来了深重的困难。1961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时期。1
961~1965年,针对中压机组、高压机组开展了完善化工作。完善化后,1964年制成的
220t/d高压锅炉过热蒸汽温度提高到标准参数540℃,机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1966年制成的新型25MW中压凝汽式汽轮机热耗率与进口同类机组相当;1
966年制成的高压50MW汽轮机,其性能与进口同类机组相当。完善化工作使中压
50MW汽轮机第5级叶片断裂问题得到解决。1
964年电力部组织力量在上海南市电厂已运行的12MW机组上作计算机应用试验
,l965年批准高井电厂新建3号机组(100MW)作为计算机应用的工程试点,组成三结合
(设计、科研、电厂)设计组现场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与处理(DAS)和模拟控制
(MCS)功能。虽然由于计算机可靠性较低不具备长期运行条件,但开创了计算机在中国火电厂应用的先河
,
0世纪的中国动力和电气技术与工程第一章
热能工程一
、蒸汽热能动力工程(
一)世界蒸汽热能动力工程技术蒸汽热能动力工程是利用煤
、石油、天然气等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
,通过动力装置(包括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及其辅助装置)转换成电能的一种发电方式
,简称火力发电。最早的火力发电是1875年在巴黎北火车站的火力发电厂实现的
。随着经济发展对电能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后,火力发电进入大发展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中期火力发电机组的容量由200MW级提高到300~6
00MW级,到1973年,最大的火电机组达到1300MW。高参数、大容量使火力发电的热效率大大提高
,每千瓦的建设投资和发电成本不断降低。目前,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比例均已占
50左右,容量一般在6
00~800MW,已在开始研制蒸汽参数700℃及以上温度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
二)中国蒸汽热能动力工程技术1
879年,上海外滩发电亮灯,开创了中国电灯照明的先河。1882年上海电气公司购买了美国克里夫兰电气公司制造的锅炉
、汽轮机和发电机等设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
12kW容量的火力发电厂,供外滩照明用电。1888年北京、广州、台湾先后开始建设发电厂
,供皇宫、衙门照明用电。1907年由上海新申电气公司(即原上海电气公司
)进口英国派生斯公司容量为800kW的汽轮发电机组在上海虹口裴伦路发电厂投运
。到1949年,全国发电设备装机总容量为1849MW,其中,火电装机容量为
1686MW,年发电量36亿kW·h,其余为水电设备,年发电量12亿kW·h。1
905年天津教学品制造所陆续制作了35种电学、磁学类教具,包括威姆爱斯特发电机
,这被视为中国电机工业的萌芽,从此开启了中国电机工业的创业发展史。1
917年,上海华生电器厂研制成中国第一台直流发电机(8kW),1926年,华生电—-Page 2———————–
器厂又研制成中国第一台三相同步交流发电机
。1939年中央机器厂引进瑞士BBC公司技术试制了
2000kW汽轮发电机组,先后供四川泸县电厂和云南昆明电厂各一套
。旧中国没有自己的发电设备制造业,电厂所需设备都从国外购买,国内企业做维修保养
。1
945年7月31日,资源委员会与美国西屋公司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合同,在
1945年8月~1950年7月的五年内,共派遣到西屋公司培训实习的人员有96人
,分别在西屋公司所属的发电机厂、电动机厂、变压器厂、开关厂和摩根史密斯水轮机厂等处
,进行了约一年的现场培训。西屋培训,为中国电器工业培育了第一代电器工业的设计
、制造和管理人员,造就了一批中国电器工业的技术精英和业务带头人
。新中国成立后,这批技术人才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按其技术专长分配到全国电器工业重要岗位任职
,成为新中国电器工业的技术骨干和重要管理人员。1
.恢复和奠基(1949~1957年)(
1)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建设新中国成立后
,政务院重工业部于1950年1月召开全国第一次电机制造会议,会议决定重点建设东北电器工业基地并在沈阳筹建重型电机厂
。因朝鲜战争爆发,东北电业局决定
,重型电机厂北迁哈尔滨,后更名为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电机厂
、锅炉厂、汽轮机厂是苏联援建中国156项工程中的重点电工项目。哈尔滨电机厂于
1951年兴建,1959年建成投产;哈尔滨锅炉厂1953年兴建,1957年建成
;哈尔滨汽轮机厂1955年兴建,1958年建成。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建设初步形成
。1
952年8月,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决定,从捷克斯洛伐克引进火力发电设备制造技术
。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和华东工业部随即作出部署,一方面派出访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团商谈技术引进工作
,一方面计划建设上海闵行发电设备制造基地
。从1953年开始,将原上海浦江机器厂迁到闵行建设上海锅炉厂,将原上海通用机器厂迁到闵行建设上海汽轮机厂
,与1951年在闵行筹建并已完成初期工程的上海电机厂
,构成上海发电设备制造基地的三大主机制造厂。上海电机厂于1955年完成新厂建设
;上海锅炉厂于1956年建成;上海汽轮机厂于1957年建成。哈尔滨和上海两个发电设备制造基地的初步建成
,为以后的基地建设积累了建设经验
,输送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
2)科研和技术在建设两大发电设备基地的同时
,1956年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成立了动力机械研究所
,开展了一些新产品的设计和实验研究。·
1
951年,东北电业局曾送出一批以赖坚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共14人)去苏联
科研单位、电器制造厂学习技术,其中有黄毅诚、周仲民等。1953~1954年,这批人员陆续回国
,到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电机厂工作,促进了中国发电设备制造技术的初期发展
。(
3)火力发电设备制造1
952年,华东工业部派杨锦山、吴恕三赴捷克斯洛伐克谈判火力发电设备技术合作援助任务
。他们在捷克斯洛伐克考察了20多个工厂,结合国内建设需要,与捷克斯洛伐克有关方面签订了引进中压
6~12MW火电设备设计制造技术协议。中国第一台中压
6MW火电机组(3.92MPa/445℃)在1955年完成试制,并于1956年在安徽淮南电厂安装投运
,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火电设备的历史。到1957年底
,上海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共生产32套中压6MW火电机组,占同期火电机组总产量的
73。1956年,上海锅炉厂与一机部上海动力机械研究所合作设计65t/h抛煤机链条锅炉
(配12MW中压汽轮机);1956年上海电机厂研制成仿捷12MW空冷式汽轮发电机
;1957年,上海汽轮机厂设计制造了12MW中压凝汽式汽轮机。哈尔滨锅炉厂
1957年先后制成仿苏35t/d中压自然循环煤粉锅炉、75t/d中压自然循环煤粉锅炉
(参数均为3.82MPa/450℃),又结合国情自行开发了130t/d中压自然循环煤粉锅炉
(3.82MPa/450℃,配25MW汽轮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火电设备产量为264.8MW,最高年产量为1957年的1
25.2MW。其中6~12MW机组占83.9,0.75~2.5MW小机组占16.1,同期的进口机组以
12~25MW机组为主,最大进口机组为50MW机组。1957年中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已达
4635MW,为1949年的2.5倍,其中火电装机容量为3616MW。2
.曲折发展(1958~1978年)这一时期
,中国经历“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热能工程技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曲折发展
。(
1)发电设备制造基地建设1
964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进行三线建设。东方发电设备基地被列为三线建设的重点之一
。四川德阳的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后来更名为东方电机厂)于1958年破土动工
,1961年调整时期停建封存,1964年三线建设时启封续建,并由哈尔滨电机厂支援建设
,最终于1966年建成投产;四川自贡的东方锅炉厂,1966年开始由哈尔滨锅炉厂
、上海四方锅炉厂、上海新建机器厂、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支援建设,1971年建成投产
;四川绵竹的东方汽轮机厂1966年由哈尔滨汽轮机厂和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支援建设
,1974年建成投产。自此,以东方锅炉、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三大主·
机厂为核心
,组成了中国第三个大型发电设备制造基地———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由此开
始,中国形成了哈尔滨、上海、东方三大发电设备制造集团。1
975年,国家对南京汽轮电机厂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了从国外进口成套数控设备的燃气轮机车间
,使其成为制造燃气轮机的专业化工厂。1
975年,杭州汽轮机厂进行二期扩建,引进西门子公司工业汽轮机设计制造技术
,并进口了部分设备,成为制造工业汽轮机专业化工厂。同时,杭州锅炉厂进行二期扩建
,使其与杭州汽轮机厂配套,成为生产节能型发电设备和余热锅炉专业化工厂。2
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还发展了一批电站辅机、配件和零部件专业定点厂。(
2)科研和技术1
958年一机部在上海、北京两地的动力机械研究所合并,1959年3月正式在上海成立一机部汽轮机锅炉研究所
(简称汽锅所)。其后,汽锅所与苏联全苏中央锅炉透平研究院
(ЦКТИ)签署了“中苏科技合作协议”。ЦКТИ向汽锅所提供900多项技术资料
,包括试验台位和测试技术的图纸资料及产品设计图纸,从此,汽锅所仿照苏联
ЦКТИ模式,进行了研究所的建设,开展了大量的发电设备科研工作,并逐步成为发电设备行业的技术归口研究所
。“文化大革命”中,1969年12月,汽锅所被强行撤销
。1971年,分散在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电机厂和上海工业锅炉厂内的汽锅所技术人员分别成立了上海汽轮机厂研究所
、上海锅炉厂研究所、上海特种电机研究室和工业锅炉厂研究所
。1
975年,在南京汽轮电机厂内建设南京燃气轮机研究所。1975年,杭州汽轮机厂和杭州锅炉厂分别成立了工业汽轮机研究所和杭州余热锅炉研究所
。1975年8月在阿城继电器厂内成立阿城电站设备自动化设计研究所
。1973年一机部派代表参加国际标准组织
(IEC)活动。1
964~1968年,汽锅所组织发电设备行业开展为研制20万kW大型火电机组所设置的上百个科研课题的研究
。1972年10月,一机、水电两部组织了600MW火电机组联合工作组
,开展了联合设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设计方案的讨论和科研工作的安排
。这工作直到1978年由于两部确定引进国外设计制造技术而告中断。(
3)火力发电设备制造1
958年中国火电设备开始向高压和超高压参数发展,哈尔滨锅炉厂制成了仿苏高压
230t/h自然循环煤粉锅炉(9.8MPa/510℃);1959年哈尔滨汽轮机厂制成了仿苏
50MW高压凝汽式汽轮机(8.83MPa/500℃)和25MW热电联产用高压双抽汽
、凝汽式汽轮机;1958年哈尔滨电机厂制成仿苏50MW氢外冷式汽轮发电机。高压
50MW火电机组是哈尔滨制造基地建设初期批量生产的主导产品。1960年,·
哈尔滨锅炉厂设计制成了
410t/d高压自然循环煤粉锅炉,哈尔滨汽轮机厂制成了1
00MW双缸高压凝汽式汽轮机,哈尔滨电机厂制成了100MW氢内冷式汽轮发电机
。1967年,安装在北京高井电厂投运发电。1
958年上海电机厂试制成功世界首台12MW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于当年12月在上海南市电厂投运
,这是中国在发电机制造史上领先于世界的一项重大成就。随后
,上海电机厂于1959年制成25MW和50MW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1960年制成
100MW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到1966年为止,已投运的22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经过完善化后全部进入正常运行
。1
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为了追求高指标,发电设备行业制造的火电设备由于工艺粗制滥造和材料盲目代用等原因
,生产的机组投运后暴露出大量质量问题。加上
1960年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撕毁与中国签订的合同,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废除科学技术合作项目
,又遇三年自然灾害,使中国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被迫停止
,新产品的制造也被迫中断,给发电设备行业带来了深重的困难。1961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时期。1
961~1965年,针对中压机组、高压机组开展了完善化工作。完善化后,1964年制成的
220t/d高压锅炉过热蒸汽温度提高到标准参数540℃,机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1966年制成的新型25MW中压凝汽式汽轮机热耗率与进口同类机组相当;1
966年制成的高压50MW汽轮机,其性能与进口同类机组相当。完善化工作使中压
50MW汽轮机第5级叶片断裂问题得到解决。1
964年电力部组织力量在上海南市电厂已运行的12MW机组上作计算机应用试验
,l965年批准高井电厂新建3号机组(100MW)作为计算机应用的工程试点,组成三结合
(设计、科研、电厂)设计组现场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与处理(DAS)和模拟控制
(MCS)功能。虽然由于计算机可靠性较低不具备长期运行条件,但开创了计算机在中国火电厂应用的先河
,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