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88228
内容简介
李承贵*的《陆九渊/大家精要》以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陆九渊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本书作者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目 录
第1章 神童初长成 一、义居世家出神童 二、学无常师却有师 第2章 仕途坎坷成奇功 一、半推半就科举路 二、做官为民求福祉 三、由治“心”到治政 第3章 讲学布道传儒 一、以讲学为乐趣 二、独创教学之法 三、槐堂起步与甬上放彩 第4章 佛教不是异端 一、随心所欲论佛法 二、佛教乃“大偏”之学 三、不能判佛为异端 四、“儒体佛用”之佛教观 第5章 朱陆之争 一、无极而太极 二、鹅湖之会 三、王荆公之辩 四、道统之争 五、朱陆互评 第6章 “心即理”的奥妙 一、“本心”就是“理” 二、发明与存养 三、为学只是为做人 第7章 陆九渊与王阳明 一、从“六经注吾”到“六经具于心” 二、从“心即理”到“心即理即良知” 三、从“知先行后”到“知行合一” 四、从“致知格物”到“致良知” 第8章 地位与影响 一、儒学之新发展 二、学术之新贡献 三、现代之价值 四、名家评论陆九渊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在线试读
为学只是为做人
求学问道究竟是为了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明白,有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终还是没有搞清楚。而某些清楚明白的人,他们的目标却仅仅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们之所以为学求道,并不在于为了提升自己,而在于在众人中张扬,让人羡慕。
陆九渊认为,为学求道首先应该认识到义利公私之辨,而认识到义利公私之辨,就是要告诫人们不应为了谋求“私利”而弃置“公义”。
“公义”乃天之所命,也就是“公事”,也就是人道。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做人应做之事,应该尽人道,坦坦荡荡、顶天立地。…
求学问道究竟是为了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明白,有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终还是没有搞清楚。而某些清楚明白的人,他们的目标却仅仅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们之所以为学求道,并不在于为了提升自己,而在于在众人中张扬,让人羡慕。
陆九渊认为,为学求道首先应该认识到义利公私之辨,而认识到义利公私之辨,就是要告诫人们不应为了谋求“私利”而弃置“公义”。
“公义”乃天之所命,也就是“公事”,也就是人道。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做人应做之事,应该尽人道,坦坦荡荡、顶天立地。…
为学只是为做人
求学问道究竟是为了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明白,有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终还是没有搞清楚。而某些清楚明白的人,他们的目标却仅仅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们之所以为学求道,并不在于为了提升自己,而在于在众人中张扬,让人羡慕。
陆九渊认为,为学求道首先应该认识到义利公私之辨,而认识到义利公私之辨,就是要告诫人们不应为了谋求“私利”而弃置“公义”。
“公义”乃天之所命,也就是“公事”,也就是人道。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做人应做之事,应该尽人道,坦坦荡荡、顶天立地。这样才不枉来此世间一趟。
即使是不认得一个字的人,也必须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因此,做学问、钻研真理,自然更应该是为做人。
陆九渊有个学生,名叫李伯敏,有一次读书读得头昏眼花,就不想读下去了,便来到陆九渊这里求教。
九渊问他:“你读书的志向是什么?”李伯敏回答说,希望通过读书做得一个人,不过,常常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防备约束。
九渊告诉他,既然知道为学就是为了做人,怎么还需防备约束呢?做人就是坦坦荡荡,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防备,也不需要什么约束,所以说你李伯敏还没有完全理解“为学就是为了做人”的道理。
陆九渊告诉李伯敏说,为学不是把握执着,而是立己,是要自昭其明德,也就是要知道为学是为了做人,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无须用心于那些枝叶之事,只要立“大体”,只要求放心就可以了,而在生活中做好你自己就行了。
为学就是为了做人,而做人必须立志。这是陆九渊的基本逻辑。然而,为什么要立志?又应该立什么志呢?
可以说,陆九渊把辨志看成教学的要务。他教学生的堂课就是辨志,后一堂课还是辨志。
据记载,陆九渊给学生讲课,从年头讲到年尾,都是教学生辨志。
首先是要立志。陆九渊认为,儒家之道并不难理解、把握,但由于没有人以儒家之道为志,所以还是没有着落。因此,人一定要立志。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志向、抱负,那他真是枉为人身。
可是,有了志向并不一定就能成功,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有了志向之后,就拼死拼活地四处求索,这样反而劳而无功,就会出现“立了志的人不如没有立志的人”的尴尬之事。
辨志、立志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什么“志”都可以立,立志还要讲究“志”的性质。正如他所批评过的,如果一个人立的“志”不是圣贤事业,而是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那么他就会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徇情纵欲,汩没而不能以自振。这样的“志”还不如不立。
因为,志向不纯会导致比志向不立更严重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假窃附会,蠹食蛆长于经传文字,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就是钻营私利,侵犯他人,化人之利为己之利,从而损害人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图谋不轨,为非作歹,为害社会;所以,做人需要立志,而立志就是要立健康的“志”。
陆九渊认为,做人除了立志之外,还要勇于担当、严于自律。一个人如果松松垮垮,懒散无束,缩手缩脚,他还是做不了人。
一个人有了过错,应该主动去纠正,而不能依靠他人;一个人见有善德,应该主动去迁近,而不能依靠他人。
所以,自我主宰,自我担当,收拾精神,就不会被外物所动,不会被名利所役。对于外物的刺激需要自律、担当精神,对于内在道德良心,也需要彰显、尽情释放。如果不能彰显自己内在德性,那就是自我践踏,自然也就不能表现出担当精神。
孔子讲“为仁由我,而由人哉”,孟子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可见,自律、担当是儒家一贯的精神传统。
因此,那些在生活中逃避责任的人,是有愧于陆九渊提倡的担当精神的。
总之,陆九渊的“心学”,就是做人之学。他“
本心说”的特点就是强调践履,强调人的品行落实到实践上、行为上,考察一个人的品行也要以他所作所为为根据;与这个“本心说”相配的“发明本心
”之修养方法,是教导人如何免去利欲的消极影响,使自己得以保持好的德性,并将内在于心的善体现于生活中。所以,陆九渊“本心说”的精髓就是要求人做好自己、做有“本心”之人。可以说,陆九渊的“
心学”就是人学,是教导人如何做人的学问,是生命的导师。
P120-123
求学问道究竟是为了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明白,有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终还是没有搞清楚。而某些清楚明白的人,他们的目标却仅仅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他们之所以为学求道,并不在于为了提升自己,而在于在众人中张扬,让人羡慕。
陆九渊认为,为学求道首先应该认识到义利公私之辨,而认识到义利公私之辨,就是要告诫人们不应为了谋求“私利”而弃置“公义”。
“公义”乃天之所命,也就是“公事”,也就是人道。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上是天,下是地,人居其间,做人应做之事,应该尽人道,坦坦荡荡、顶天立地。这样才不枉来此世间一趟。
即使是不认得一个字的人,也必须堂堂正正地做个人。因此,做学问、钻研真理,自然更应该是为做人。
陆九渊有个学生,名叫李伯敏,有一次读书读得头昏眼花,就不想读下去了,便来到陆九渊这里求教。
九渊问他:“你读书的志向是什么?”李伯敏回答说,希望通过读书做得一个人,不过,常常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防备约束。
九渊告诉他,既然知道为学就是为了做人,怎么还需防备约束呢?做人就是坦坦荡荡,根本就不需要什么防备,也不需要什么约束,所以说你李伯敏还没有完全理解“为学就是为了做人”的道理。
陆九渊告诉李伯敏说,为学不是把握执着,而是立己,是要自昭其明德,也就是要知道为学是为了做人,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无须用心于那些枝叶之事,只要立“大体”,只要求放心就可以了,而在生活中做好你自己就行了。
为学就是为了做人,而做人必须立志。这是陆九渊的基本逻辑。然而,为什么要立志?又应该立什么志呢?
可以说,陆九渊把辨志看成教学的要务。他教学生的堂课就是辨志,后一堂课还是辨志。
据记载,陆九渊给学生讲课,从年头讲到年尾,都是教学生辨志。
首先是要立志。陆九渊认为,儒家之道并不难理解、把握,但由于没有人以儒家之道为志,所以还是没有着落。因此,人一定要立志。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志向、抱负,那他真是枉为人身。
可是,有了志向并不一定就能成功,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有了志向之后,就拼死拼活地四处求索,这样反而劳而无功,就会出现“立了志的人不如没有立志的人”的尴尬之事。
辨志、立志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什么“志”都可以立,立志还要讲究“志”的性质。正如他所批评过的,如果一个人立的“志”不是圣贤事业,而是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那么他就会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徇情纵欲,汩没而不能以自振。这样的“志”还不如不立。
因为,志向不纯会导致比志向不立更严重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假窃附会,蠹食蛆长于经传文字,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就是钻营私利,侵犯他人,化人之利为己之利,从而损害人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图谋不轨,为非作歹,为害社会;所以,做人需要立志,而立志就是要立健康的“志”。
陆九渊认为,做人除了立志之外,还要勇于担当、严于自律。一个人如果松松垮垮,懒散无束,缩手缩脚,他还是做不了人。
一个人有了过错,应该主动去纠正,而不能依靠他人;一个人见有善德,应该主动去迁近,而不能依靠他人。
所以,自我主宰,自我担当,收拾精神,就不会被外物所动,不会被名利所役。对于外物的刺激需要自律、担当精神,对于内在道德良心,也需要彰显、尽情释放。如果不能彰显自己内在德性,那就是自我践踏,自然也就不能表现出担当精神。
孔子讲“为仁由我,而由人哉”,孟子讲“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可见,自律、担当是儒家一贯的精神传统。
因此,那些在生活中逃避责任的人,是有愧于陆九渊提倡的担当精神的。
总之,陆九渊的“心学”,就是做人之学。他“
本心说”的特点就是强调践履,强调人的品行落实到实践上、行为上,考察一个人的品行也要以他所作所为为根据;与这个“本心说”相配的“发明本心
”之修养方法,是教导人如何免去利欲的消极影响,使自己得以保持好的德性,并将内在于心的善体现于生活中。所以,陆九渊“本心说”的精髓就是要求人做好自己、做有“本心”之人。可以说,陆九渊的“
心学”就是人学,是教导人如何做人的学问,是生命的导师。
P120-12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