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897779丛书名: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
编辑推荐
更多图书请点击:
,,,,,,,,,,,,,
他是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东南之主,洋务之父,湘军之父,有清一代的儒学藩镇,中国历***后一位理学大师。 *曾说“独服曾文正”,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方面都曾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去学习。 蒋介石也将曾国藩公开奉为宗师,用曾国藩一整套学习、自省的方法要求自己、教育子女、治理军队、推行政治路线。 《曾国藩的启示》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内容简介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融合了曾国藩一生的管理智慧、谋略智慧、生活智慧、家教智慧,共14种,其内含的思想智慧囊括了领导学、管理学、政治学、人才学、教育学、养生学等各个方面,是一部系统了解并掌握曾国藩智慧的精品读物。不仅全面地反映了曾国藩在官场、家庭、养生、管理上的诸多智慧与原文风采,更配有以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历史故事、事实案例为基础的多重解读,以助读者全面而系统、继承而创新地学习、借鉴曾国藩的卓越人生智慧。
《曾国藩的启示》是丛书之一部,以真实可信的史料揭示了曾国藩带给人们的启迪,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曾说“独服曾文正”,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曾国藩的启示》在探索“本源”、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方面都曾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去学习。
《曾国藩的启示》是丛书之一部,以真实可信的史料揭示了曾国藩带给人们的启迪,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曾说“独服曾文正”,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曾国藩的启示》在探索“本源”、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方面都曾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去学习。
目 录
第一讲 立志(上)第二讲 立志(下)第三讲 血诚第四讲 儒缓第五讲 乘时第六讲 谋略第七讲 大局第八讲 基业第九讲 高明第十讲 坚忍第十一讲 胆气第十二讲 刚直第十三讲 多助第十四讲 狠绝第十五讲 小物第十六讲 中庸第十七讲 人才(上)第十八讲 人才(下)
前 言
一个大智慧者给我们的启示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这里不再赘述,本 书只讨论他成就大事对我们的启示。曾国藩可取的一 面,是他给后人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通过不断的自 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
秦始皇、刘邦等,固然伟大,离普通人却很遥远 ,可以瞻仰,而无法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 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当卖国贼,他娶小 老婆而被骂,他跟咸丰帝伸手要权力,借回家奔丧的 机会逃离江西那个烂摊子,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他 的缺点,似乎一般人也都有。他的自我鼓励精神,他 的小心谨慎作风,他的选拔人才方法,他的良好大局 观,他的儒缓毛病,以及坚忍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 ,似乎都可以通过向他学习来获得。
因为他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他也会犯错误,吃 了败仗想自杀,被人骗了钱财无奈何,讨个小老婆, 就被骂作是一个穿着长衫子的虚伪的男人。他也确实 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小的时候,他做对联要想老半 天,回到家才有答案。但他又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天分 ,少年文章就有“金华殿中人”的豪气,27岁考中进 士,37岁官居二品,这种成绩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他 立志做圣贤,如果做不了圣贤,就连人都不是了:“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样的口气,这样的决心, 也不是一般人敢说的。他又极具创造性思维,把团练 分成团与练,建设一支新军队。
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肯定还有很多,非本书十八 讲所能说完全。即使本书说十八讲,其实也不过十六 讲。关于立志,本书分了两讲,关于人才,也分了两 讲,因为立志与人才,对成就大事至关重要,所以多 用了篇幅。
这也是本书的诸多缺点之一,甚至连勤奋都没有 讲,缺憾颇多。而且,曾国藩无法脱离他所处的那个 时代,他所秉承的思想与传统,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今人应该辩证看待,批判性地加以吸收,完全盲从 ,那是有害的。
七年前,笔者写了一篇短文,不文不白,基本勾 勒了曾国藩的一生,今天收录在这里,作为一种参考 : 曾国藩从穷闭的农村走进京城,时满人当政,处 处逆境,而十岁九迁,官居二品,已是不易。又以去 职还乡的身份,募民勇而替制度之绿营,齐村蛮而扶 将倾之大厦,将儒生而战百万之雄兵。当是时也,名 不正,权不实,饷不足,朝野不予亲便,友朋不相就 往,坚苦卓绝,一人而已。惟有气贯长虹,竭尽血诚 ,不计性命,报效愚忠一途也。连饮三番投江之恨, 而能不舍其志,而能屡败屡战,而后渐趋渐强,逆境 挺拔,勇猛精进,终于冬去春回,围九江,陷安庆, 破金陵,军功卓著,万人瞩目矣。及至肃清海内,裁 撤湘军,步圣人之大德,居功名于无形,朝野叹服, 尽在规模远大、器识宏深之中也。已而倡西学,办洋 务,师夷之长以自强,影响播及八十载,德行功名, 可谓完满无缺矣。
然所遭值事会,内忧外患,下猛药以取急效,虽 成一时之功,而遗长远之痛,其攘外必先安内,杀人 不完证据,外事以和为贵,凡此种种,非不知也,不 得已也。且有不肖子,舍本逐末而效仿之,假公济私 而承奉之,中国苦难,迢迢深远矣。然其内圣外王之 誉,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朽,殆人之功也,殆神 之力也?持大体,规全局,文正公之独特异长也。
人者,气而已。气不衰竭,则志自刚;志其刚矣 ,则识渐长;识之长矣,则时可用。循时以进,功自 然成,名自然存,如此而已。然曾公之志,尚在功名 之外,故能贞其恒,故能成其大,故能享其久。吾辈 中人,有愚而不能知者也,有知而不能行者也,有行 而终见弃者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寸寸累功,终 身不渝者也,少之又少,终成大事者,不多见矣。呜 呼!苟立坚志,长卓识,而时不我与,其奈天何哉? 因此而冥冥终身者,又不知其几何哉。
秦始皇、刘邦等,固然伟大,离普通人却很遥远 ,可以瞻仰,而无法模仿。曾国藩则可以被一般人学 习。他成为圣贤,他建立功勋,他当卖国贼,他娶小 老婆而被骂,他跟咸丰帝伸手要权力,借回家奔丧的 机会逃离江西那个烂摊子,凡此种种,他的优点,他 的缺点,似乎一般人也都有。他的自我鼓励精神,他 的小心谨慎作风,他的选拔人才方法,他的良好大局 观,他的儒缓毛病,以及坚忍执著等成就大事的品质 ,似乎都可以通过向他学习来获得。
因为他是人,而不是神,所以他也会犯错误,吃 了败仗想自杀,被人骗了钱财无奈何,讨个小老婆, 就被骂作是一个穿着长衫子的虚伪的男人。他也确实 是一个人,而不是神。小的时候,他做对联要想老半 天,回到家才有答案。但他又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天分 ,少年文章就有“金华殿中人”的豪气,27岁考中进 士,37岁官居二品,这种成绩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他 立志做圣贤,如果做不了圣贤,就连人都不是了:“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样的口气,这样的决心, 也不是一般人敢说的。他又极具创造性思维,把团练 分成团与练,建设一支新军队。
曾国藩给我们的启示肯定还有很多,非本书十八 讲所能说完全。即使本书说十八讲,其实也不过十六 讲。关于立志,本书分了两讲,关于人才,也分了两 讲,因为立志与人才,对成就大事至关重要,所以多 用了篇幅。
这也是本书的诸多缺点之一,甚至连勤奋都没有 讲,缺憾颇多。而且,曾国藩无法脱离他所处的那个 时代,他所秉承的思想与传统,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今人应该辩证看待,批判性地加以吸收,完全盲从 ,那是有害的。
七年前,笔者写了一篇短文,不文不白,基本勾 勒了曾国藩的一生,今天收录在这里,作为一种参考 : 曾国藩从穷闭的农村走进京城,时满人当政,处 处逆境,而十岁九迁,官居二品,已是不易。又以去 职还乡的身份,募民勇而替制度之绿营,齐村蛮而扶 将倾之大厦,将儒生而战百万之雄兵。当是时也,名 不正,权不实,饷不足,朝野不予亲便,友朋不相就 往,坚苦卓绝,一人而已。惟有气贯长虹,竭尽血诚 ,不计性命,报效愚忠一途也。连饮三番投江之恨, 而能不舍其志,而能屡败屡战,而后渐趋渐强,逆境 挺拔,勇猛精进,终于冬去春回,围九江,陷安庆, 破金陵,军功卓著,万人瞩目矣。及至肃清海内,裁 撤湘军,步圣人之大德,居功名于无形,朝野叹服, 尽在规模远大、器识宏深之中也。已而倡西学,办洋 务,师夷之长以自强,影响播及八十载,德行功名, 可谓完满无缺矣。
然所遭值事会,内忧外患,下猛药以取急效,虽 成一时之功,而遗长远之痛,其攘外必先安内,杀人 不完证据,外事以和为贵,凡此种种,非不知也,不 得已也。且有不肖子,舍本逐末而效仿之,假公济私 而承奉之,中国苦难,迢迢深远矣。然其内圣外王之 誉,立德、立功、立言并三不朽,殆人之功也,殆神 之力也?持大体,规全局,文正公之独特异长也。
人者,气而已。气不衰竭,则志自刚;志其刚矣 ,则识渐长;识之长矣,则时可用。循时以进,功自 然成,名自然存,如此而已。然曾公之志,尚在功名 之外,故能贞其恒,故能成其大,故能享其久。吾辈 中人,有愚而不能知者也,有知而不能行者也,有行 而终见弃者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寸寸累功,终 身不渝者也,少之又少,终成大事者,不多见矣。呜 呼!苟立坚志,长卓识,而时不我与,其奈天何哉? 因此而冥冥终身者,又不知其几何哉。
免费在线读
上当受骗 楚国本来是一个中小国家,偏处荆蛮之地,不与 中原相闻。陆续吞并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家之后,势 力越过大别山和桐柏山,开始向中原发展。当时为楚 成王在位。他是一个有大志的人,即位之后,布德施 惠,结好诸侯。去给周天子献礼,周天子说:“命令 你镇压南方夷越叛乱,但不要人侵中国。”但是,楚 成王即位三十年来,仍然积极北上,连续三次攻打郑 国。郑国位于中原腹地,攻打郑国是问鼎中原的必然 步骤。
当时齐桓公是中原霸主,对于楚国的野心,当然 不会坐视不管。搞定北方的戎狄之后,就联合了曹、 卫、宋等八国军队,南下攻楚。楚成王亦率队北上, 在楚国边境与联军对峙。齐桓公不愧是霸主,看楚国 兵力强大,国土辽阔,即使一战败楚,亦无法深入楚 地,扩大战果,就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楚成王看 联军气势强旺,亦不敢贸然衅兵。最终通过谈判,和 平地化解了一场流血大战,达成有名的召陵之会。齐 楚各有所得,齐桓公维护了他的霸业,阻遏了楚国北 侵,楚成王则避免了在本土作战的危机,也没有任何 损失。从政治态势上看,当然是齐桓公更有利。不过 ,楚国的实力没有分毫削弱,也不是什么坏事。
齐桓公一死,楚成王北人中原的大志又活跃起来 ,准备先拉拢郑国,却正好看到宋襄公搞了一个雎水 之会,因此针锋相对,借修桓公之好的名义,搞了一 个五国之会。宋襄公搞的是东夷小国之会,楚成王却 以齐楚两个大国为首。宋襄公在想些什么,楚成王很 清楚,那也正是他的企图。宋襄公却恰恰相反,不知 道楚成王在想什么。宋襄公请楚成王领导诸侯来会, 正中其下怀,就答应在盂(今安徽霍丘县)做衣裳之 会。衣裳之会就是大家只穿衣裳,不带武器,不带军 队,做文明礼尚的会谈。两人确实有差距。两国更有 差距。
宋襄公意图在会盟上夺得霸主位置,不知道他是 怎么想的,根据何在。
子鱼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 宋襄公不听。
“那就带些军队去,以防不测。” “当初说好了只穿衣裳,不带武器,我为仁义之 师,怎么好意思!” 宋襄公就高高兴兴赴会去了。
这次会盟陈、蔡、郑、许、曹五国都来了,楚成 王后至,齐、鲁、卫没有参加。楚成王后来,因为他 带着军队,自然不方便早到。这下宋襄公傻了,知道 自己被骗了,赶紧让子鱼回国。楚国的军队把会场包 围起来,活捉了宋襄公。
楚成王押着宋襄公去攻打宋都,跟宋人说:“快 快投降吧,不然就杀了你们的国君。” 子鱼在城楼上说:“托社稷保佑,我们已经有国 君了。他让宋国受辱,即使回来,也会被驱逐。” 楚军把宋都包围起来,打了几个月,也没有攻下 来,就把宋襄公当作俘虏送给鲁国,以此来羞辱宋襄 公,并提出与鲁国会盟。楚鲁两国在亳相会,宋襄公 就被放了回来。
子鱼却说:“我这个弟弟啊,我多了解他。这事 还没完,教训还不够深。” 泓水之战 宋襄公的脸丢大了,回来之后,恼羞成怒,决定 拿郑国开刀,想以武力扬威,一战而定霸业。郑国本 来属于中原集团,齐桓公死了,郑国失去靠山,又遭 遇楚国压力,只好转而与楚国亲近。所以宋襄公拿郑 国开刀,如果成功,当了霸主,自然就挣回了面子。
大臣劝告他,楚国一定会出兵救郑,那就白辛苦 了,还不如等待时机。宋襄公不听,反而喊出了雄心 壮志一般的口号:“天不弃我,商可以兴矣!” 这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假设,商朝都灭亡好几百年 了,所以子鱼立刻批评道:“天弃商久矣。天都不要 它了,你怎么可能让它复兴呢?” 宋襄公大概已经失去理智,只想着挽回面子和争 霸,而不考虑眼前局势和对手情况,怒而兴师,不听 劝告,对战争也不做任何谋划。兵法日,多算胜,少 算不胜,况于无算乎?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郑国那边,郑文公带着老婆去见楚成王,刚刚才 回来,就听说宋国打过来了,立刻派人去搬救兵,一 面准备抗击。楚成王发兵救郑,军队直扑宋国,迫使 宋襄公回援,这跟后来的围魏救赵很相似。
宋襄公回到国境线时,楚军还在路上,正穿越陈 国向宋国挺进。宋襄公就在泓水北岸驻扎下来,以待 楚军。
西周初年,宋国当是一个大国,到了宋襄公时代 ,只能算一个中等国家,兵力最多两军。子鱼也口口 声声说宋国是“小国”。楚国却是一个大国强国,兵 力至少有五军。不过,先至为主,后至为客,守着泓 水,以逸待劳,这对宋国是有利的。何况楚军远道而 来,即使兵马强壮,也是疲惫之师。如果能够善用这 些要素,尽管以弱敌强,宋国也还是有机会的。打赢 这场战争,宋襄公就可以实现霸业。
楚军开到泓水南岸,没怎么休息,就开始渡河。
宋襄公也列好阵势,准备迎击。笑遍历史的一幕就此 出现。
楚军还没有渡完,子鱼跟宋襄公说:“敌众我寡 ,趁他们渡河未毕,赶紧攻击。” 宋襄公说:“不可。” 他自认为宋军是仁义之师,楚军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不能发起攻击,乘人之危,非仁义所为,所以拒 绝子鱼。
楚军大概是最幸运的了,得到敌人如此照顾,从 容渡过泓水。
在楚军准备集结列阵时,子鱼说:“赶紧攻击吧 。” 宋襄公又说:“不可。” 等楚军列阵完毕,宋军见敌人兵势强盛,面生惧 色。宋襄公身先士卒,亲自带队冲锋。正当宋军向楚 军中央突破时,楚军两翼突然从左右包抄过来,把宋 军围在当中,宋军大败。由于部将拼死保护,宋襄公 才冲出来。突围之后,幸好距都城也只有五十里了, 由子鱼殿后,宋襄公才顺利退回城内,依城固守。宋 国的都城非常坚固,楚国先后四次都没有攻下来。这 可能是宋襄公敢于争霸、与楚国相拒的一个资本。
楚军尾随而至,看天色也不早了,就在河畔驻扎 下来,等天明再渡河攻城。第二天早上,楚军正要渡 河时,突然从上游冲下洪水来,溺死千余人,军资冲 走无数,秩序大乱。楚军遭此挫折,斗志涣散,只好 撤兵。
此一战,宋襄公本人被箭伤了大腿,他的贴身卫 队全部战死,士卒死伤甚众。
大家都批评他,他还不服气:“君子不加害已经 受伤的人,不擒拿头发花白的人。古人打仗,不在险 道隘口偷袭敌人。我是商朝后裔,对方没列好阵,我 就不会进攻。”宋国以仁义著称于当时,所以他说“ 我是商朝后裔”。真是愚不可救,难怪毛泽东说他是 “蠢猪式的仁义”。第二年夏天,宋襄公伤重而死。
《淮南子》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 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 以为辱也。”宋襄公为什么那么愚蠢?“让国”使他 获得美名,那也是一种仁义。他的愚蠢一定有什么历 史环境的因素,绝对不是他脑袋里空想出来的。这一 点值得研究。
类似的事情,后来在燕国也发生过。战国时期, 一位燕王把王位禅让给他宠爱的臣子,结果引发动乱 ,使国家经历一场浩劫。为什么有人食古不化?为什 么有人要死守祖宗成法?书读多了有害,如果是读死 书,确实越多越有害。
P13-16
当时齐桓公是中原霸主,对于楚国的野心,当然 不会坐视不管。搞定北方的戎狄之后,就联合了曹、 卫、宋等八国军队,南下攻楚。楚成王亦率队北上, 在楚国边境与联军对峙。齐桓公不愧是霸主,看楚国 兵力强大,国土辽阔,即使一战败楚,亦无法深入楚 地,扩大战果,就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楚成王看 联军气势强旺,亦不敢贸然衅兵。最终通过谈判,和 平地化解了一场流血大战,达成有名的召陵之会。齐 楚各有所得,齐桓公维护了他的霸业,阻遏了楚国北 侵,楚成王则避免了在本土作战的危机,也没有任何 损失。从政治态势上看,当然是齐桓公更有利。不过 ,楚国的实力没有分毫削弱,也不是什么坏事。
齐桓公一死,楚成王北人中原的大志又活跃起来 ,准备先拉拢郑国,却正好看到宋襄公搞了一个雎水 之会,因此针锋相对,借修桓公之好的名义,搞了一 个五国之会。宋襄公搞的是东夷小国之会,楚成王却 以齐楚两个大国为首。宋襄公在想些什么,楚成王很 清楚,那也正是他的企图。宋襄公却恰恰相反,不知 道楚成王在想什么。宋襄公请楚成王领导诸侯来会, 正中其下怀,就答应在盂(今安徽霍丘县)做衣裳之 会。衣裳之会就是大家只穿衣裳,不带武器,不带军 队,做文明礼尚的会谈。两人确实有差距。两国更有 差距。
宋襄公意图在会盟上夺得霸主位置,不知道他是 怎么想的,根据何在。
子鱼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 宋襄公不听。
“那就带些军队去,以防不测。” “当初说好了只穿衣裳,不带武器,我为仁义之 师,怎么好意思!” 宋襄公就高高兴兴赴会去了。
这次会盟陈、蔡、郑、许、曹五国都来了,楚成 王后至,齐、鲁、卫没有参加。楚成王后来,因为他 带着军队,自然不方便早到。这下宋襄公傻了,知道 自己被骗了,赶紧让子鱼回国。楚国的军队把会场包 围起来,活捉了宋襄公。
楚成王押着宋襄公去攻打宋都,跟宋人说:“快 快投降吧,不然就杀了你们的国君。” 子鱼在城楼上说:“托社稷保佑,我们已经有国 君了。他让宋国受辱,即使回来,也会被驱逐。” 楚军把宋都包围起来,打了几个月,也没有攻下 来,就把宋襄公当作俘虏送给鲁国,以此来羞辱宋襄 公,并提出与鲁国会盟。楚鲁两国在亳相会,宋襄公 就被放了回来。
子鱼却说:“我这个弟弟啊,我多了解他。这事 还没完,教训还不够深。” 泓水之战 宋襄公的脸丢大了,回来之后,恼羞成怒,决定 拿郑国开刀,想以武力扬威,一战而定霸业。郑国本 来属于中原集团,齐桓公死了,郑国失去靠山,又遭 遇楚国压力,只好转而与楚国亲近。所以宋襄公拿郑 国开刀,如果成功,当了霸主,自然就挣回了面子。
大臣劝告他,楚国一定会出兵救郑,那就白辛苦 了,还不如等待时机。宋襄公不听,反而喊出了雄心 壮志一般的口号:“天不弃我,商可以兴矣!” 这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假设,商朝都灭亡好几百年 了,所以子鱼立刻批评道:“天弃商久矣。天都不要 它了,你怎么可能让它复兴呢?” 宋襄公大概已经失去理智,只想着挽回面子和争 霸,而不考虑眼前局势和对手情况,怒而兴师,不听 劝告,对战争也不做任何谋划。兵法日,多算胜,少 算不胜,况于无算乎?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
郑国那边,郑文公带着老婆去见楚成王,刚刚才 回来,就听说宋国打过来了,立刻派人去搬救兵,一 面准备抗击。楚成王发兵救郑,军队直扑宋国,迫使 宋襄公回援,这跟后来的围魏救赵很相似。
宋襄公回到国境线时,楚军还在路上,正穿越陈 国向宋国挺进。宋襄公就在泓水北岸驻扎下来,以待 楚军。
西周初年,宋国当是一个大国,到了宋襄公时代 ,只能算一个中等国家,兵力最多两军。子鱼也口口 声声说宋国是“小国”。楚国却是一个大国强国,兵 力至少有五军。不过,先至为主,后至为客,守着泓 水,以逸待劳,这对宋国是有利的。何况楚军远道而 来,即使兵马强壮,也是疲惫之师。如果能够善用这 些要素,尽管以弱敌强,宋国也还是有机会的。打赢 这场战争,宋襄公就可以实现霸业。
楚军开到泓水南岸,没怎么休息,就开始渡河。
宋襄公也列好阵势,准备迎击。笑遍历史的一幕就此 出现。
楚军还没有渡完,子鱼跟宋襄公说:“敌众我寡 ,趁他们渡河未毕,赶紧攻击。” 宋襄公说:“不可。” 他自认为宋军是仁义之师,楚军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不能发起攻击,乘人之危,非仁义所为,所以拒 绝子鱼。
楚军大概是最幸运的了,得到敌人如此照顾,从 容渡过泓水。
在楚军准备集结列阵时,子鱼说:“赶紧攻击吧 。” 宋襄公又说:“不可。” 等楚军列阵完毕,宋军见敌人兵势强盛,面生惧 色。宋襄公身先士卒,亲自带队冲锋。正当宋军向楚 军中央突破时,楚军两翼突然从左右包抄过来,把宋 军围在当中,宋军大败。由于部将拼死保护,宋襄公 才冲出来。突围之后,幸好距都城也只有五十里了, 由子鱼殿后,宋襄公才顺利退回城内,依城固守。宋 国的都城非常坚固,楚国先后四次都没有攻下来。这 可能是宋襄公敢于争霸、与楚国相拒的一个资本。
楚军尾随而至,看天色也不早了,就在河畔驻扎 下来,等天明再渡河攻城。第二天早上,楚军正要渡 河时,突然从上游冲下洪水来,溺死千余人,军资冲 走无数,秩序大乱。楚军遭此挫折,斗志涣散,只好 撤兵。
此一战,宋襄公本人被箭伤了大腿,他的贴身卫 队全部战死,士卒死伤甚众。
大家都批评他,他还不服气:“君子不加害已经 受伤的人,不擒拿头发花白的人。古人打仗,不在险 道隘口偷袭敌人。我是商朝后裔,对方没列好阵,我 就不会进攻。”宋国以仁义著称于当时,所以他说“ 我是商朝后裔”。真是愚不可救,难怪毛泽东说他是 “蠢猪式的仁义”。第二年夏天,宋襄公伤重而死。
《淮南子》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 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 以为辱也。”宋襄公为什么那么愚蠢?“让国”使他 获得美名,那也是一种仁义。他的愚蠢一定有什么历 史环境的因素,绝对不是他脑袋里空想出来的。这一 点值得研究。
类似的事情,后来在燕国也发生过。战国时期, 一位燕王把王位禅让给他宠爱的臣子,结果引发动乱 ,使国家经历一场浩劫。为什么有人食古不化?为什 么有人要死守祖宗成法?书读多了有害,如果是读死 书,确实越多越有害。
P13-1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