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19287丛书名: 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编辑推荐
四朝元老兢兢业业辅朝政
三度为相力主革新奠开元
盛唐之贤相 救时之良臣
圣贤后裔 文武双全精吏道
武朝宰相 以身担保削酷吏
参谋帷幄 神龙政变复李唐
辅佐睿宗 出谋划策保皇储
三度为相力主革新奠开元
盛唐之贤相 救时之良臣
圣贤后裔 文武双全精吏道
武朝宰相 以身担保削酷吏
参谋帷幄 神龙政变复李唐
辅佐睿宗 出谋划策保皇储
开元贤相 鞠躬尽瘁创盛世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对姚崇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姚崇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内容简介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河南三门峡陕县硖石乡)。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以“十事”做为施政的纲领,辅佐玄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政革:引荐贤者,裁汰冗员;抑权贵,黜罢不肖,使官吏各尽其职,改变了过去“宰相十几人,台省要职不可数”的情况,出现了“天子责成于下,而权归于上”的局面。姚崇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对姚崇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姚崇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目 录
章从官宦子弟到武周宰相
姚崇(651-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因突厥叱利元崇叛逆,忌有大臣与其同名,故命以字行。后又避唐玄宗开元年号,遂改名崇。姚崇出身于官宦世家,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步入政坛,因办事干练,颇得武则天赏识,很快就成为武周朝廷的宰相。
姚崇(651-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武则天因突厥叱利元崇叛逆,忌有大臣与其同名,故命以字行。后又避唐玄宗开元年号,遂改名崇。姚崇出身于官宦世家,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步入政坛,因办事干练,颇得武则天赏识,很快就成为武周朝廷的宰相。
家世显赫,读书习武皆上品
初人政坛,遭遇李唐纷乱
姚崇入京,登上政治舞台
以身担保,结束酷吏政治
平乱有功,姚崇初登相位
第二章在皇位更迭中的宦海沉浮
在武则天后期,由于姚崇得罪了宠臣二张,被恶意中伤,只得贬官外任。后来,姚崇协助张柬之发动兵变,逼女皇逊位,扶持中宗上台,恢复了李唐的江山。在这段时间里,皇位更迭频繁,姚崇也在这场纷乱中历经了宦海沉浮。
秉公直言,姚崇得罪宠臣
参谋帷幄,协同“五王”还政李唐
姚崇一泣,免遭“五王”之祸
姚崇返朝,迎来政局新气象
皇储风波,姚崇宋璟上三谋
第三章奠定开元盛世的一代贤相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继位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巩固了地位,决定起用姚崇为相。姚崇任宰相三年,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的基础。姚崇被誉为“救时宰相”,与唐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并称为贤相。
再遭放逐,遥观宫廷内乱
三度拜相,姚崇上十事
裁汰冗员,大刀阔斧整顿吏治
节欲戒奢,大力发展生产
相星陨落,临终遗嘱千古流传
在线试读
永淳二年(683年)十月,高宗的病已十分沉重,而武后则认为高宗既然无药可救,那么她就得理所当然地挑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一天,御医秦鹤鸣给高宗诊治了病情后说:“如果在头上扎针放血,可以将病治好。”武后听了大怒,骂道:“你好大胆!竟敢在天子的头上刺针,真是恶毒之极,罪当斩首!”秦鹤鸣闻言,一时大惊,立即伏在地上叩头不止,请求宽恕。可高宗头痛难忍,顾不了天子的尊严,对秦鹤鸣说:“刺头之法未必不能一试,你就刺吧。”秦鹤鸣于是先后刺了高宗头上的百会穴和脑户穴,放出了一些血。高宗果然感觉头痛舒缓了很多,眼睛也明亮了起来。站在旁边的武后虽然对高宗的病势减缓,多少感到有点失望,但她表面上却喜形于色,连声说:“这真是天赐啊!”当即令人送给秦鹤鸣100匹彩缎以示感谢。
但高宗的病已人膏肓,20多天后,终于又病倒了。十二月,高宗改元弘道,并下诏大赦,他在左右的搀扶下,登殿宣布了赦令。当晚,他就将宰相裴炎召到御榻前,接受遗诏辅政。十二月初四,56岁的高宗永远闭上了眼睛。根据高宗遗诏,太子李显在灵柩前即皇帝位,有疑难不决的军国大事,都要请示太后决定。为稳定局势,任命刘仁轨为左仆射,以裴炎为中书令,刘景先为侍中,岑长倩为兵部尚书,魏玄同为黄门侍郎(门下省的副长官),他们同为宰相。又将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中书省。还派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左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头到并州、益州、荆州、扬州四大都督府,与原来都督府的长官一同镇守,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嗣圣元年(684年)正月初一,中宗李显改元为嗣圣。第二天,册立原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提升皇后父韦玄贞为预州刺史。尊天后武则天为皇太后。韦玄贞刚刚到职,韦皇后又请中宗再为其父加官,中宗因宠爱韦后,也就应允,准备再升韦玄贞为侍中,进位宰相。中书令裴炎认为韦玄贞没有功劳,不应突然之间一再升迁,跻身宰相之列。可中宗不听,还说:“我就是把天下交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赐给他一个侍中的官职,有什么不行呢?”裴炎见劝阻不了,便将此事告诉了武后。武后听后极为不满,她认为中宗刚登上皇位,就如此不以国
但高宗的病已人膏肓,20多天后,终于又病倒了。十二月,高宗改元弘道,并下诏大赦,他在左右的搀扶下,登殿宣布了赦令。当晚,他就将宰相裴炎召到御榻前,接受遗诏辅政。十二月初四,56岁的高宗永远闭上了眼睛。根据高宗遗诏,太子李显在灵柩前即皇帝位,有疑难不决的军国大事,都要请示太后决定。为稳定局势,任命刘仁轨为左仆射,以裴炎为中书令,刘景先为侍中,岑长倩为兵部尚书,魏玄同为黄门侍郎(门下省的副长官),他们同为宰相。又将原设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迁到中书省。还派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左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头到并州、益州、荆州、扬州四大都督府,与原来都督府的长官一同镇守,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嗣圣元年(684年)正月初一,中宗李显改元为嗣圣。第二天,册立原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提升皇后父韦玄贞为预州刺史。尊天后武则天为皇太后。韦玄贞刚刚到职,韦皇后又请中宗再为其父加官,中宗因宠爱韦后,也就应允,准备再升韦玄贞为侍中,进位宰相。中书令裴炎认为韦玄贞没有功劳,不应突然之间一再升迁,跻身宰相之列。可中宗不听,还说:“我就是把天下交给韦玄贞,又有什么不可?赐给他一个侍中的官职,有什么不行呢?”裴炎见劝阻不了,便将此事告诉了武后。武后听后极为不满,她认为中宗刚登上皇位,就如此不以国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