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20476
★人工智能研究迅速发展,“人工情感”势必将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下一个关键。
★作者长期致力于价值理论与情感理论研究,以专业视角为读者全面构建了人工智能的“情感”理论基础。
《情感机器人》指出目前的“情感计算”犯了方向性错误,把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当作情感本身;指出情感的本质就是价值,情感表达、情感识别、情感计算在本质上就是价值表达、价值识别和价值计算;根据“数理情感学”所揭示的情感本质、情感数学定义、情感强度三大定律、情感的逻辑运算法则等,创造性地建立了情感的理论模型;构建了情感机器人的八大系统:感觉系统、认知系统、评价系统(包括价值观系统和情感系统)、意志系统、自我意识系统、记忆系统、注意系统、感知情意交互系统,并且详细绘制了八大系统的逻辑框图;深刻阐述了人类自主性、人情味和创造性的根本来源,全面分析了情感机器人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法律问题、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
本书适合于从事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人工情感、机器人、思维科学、生命科学、心理学等方面工作的人群。
章 人工智能
节 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 /003
第二节 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 /010
第三节 人工智能的主要学派 /015
第四节 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020
第五节 人工智能的奇点之争 /023
第二章 人工情感
节 时代呼唤人工情感 /031
第二节 对于人工情感的争论 /037
第三节 美国的“情感计算” /043
第四节 世界各国的“人工情感” /048
第五节 当今人工情感的理论缺陷 /055
第三章 人工情感的理论模型
节 人类意识的“四部曲” /065
第二节 情感的哲学本质 /070
第三节 情感的数理逻辑 /077
第四节 情感统一于价值 /086
第四章 情感与机器人
节 情感机器人的七大功能 /093
第二节 机器人的自我意识 /099
第三节 机器人的自主性 /105
第四节 机器人的创造性 /108
第五节 机器人的人情味 /113
第六节 情感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 /116
第七节 人与情感机器人 /123
第八节 活性并行运算 /127
第五章 情感机器人的结构
节 机器人的感觉系统 /137
第二节 机器人的认知系统 /146
第三节 机器人的情感运算系统 /152
第四节 机器人的情感识别系统 /165
第五节 机器人的情感表达系统 /181
第六节 机器人的意志系统 /193
第七节 机器人的行为系统 /205
第八节 机器人的自我意识系统 /218
第九节 机器人的记忆系统 /225
第十节 机器人的注意系统 /236
第十一节 机器人的感知情意交互系统 /254
第六章 情感芯片及其应用
节 情感芯片与家用机器人 /265
第二节 情感芯片与电游控制 /270
第三节 价值观重构及其应用 /274
第四节 情感芯片与价值匹配 /278
第五节 情感芯片与手机秘书 /283
第六节 情感芯片与网络游戏 /286
第七章 情感机器人的未来
节 机器人的四个发展阶段 /293
第二节 情感机器人的伦理问题 /296
第三节 情感机器人的法律问题 /305
第四节 情感机器人的社会问题 /311
第五节 情感机器人的技术问题 /317
第六节 如何预防机器人哗变 /322
主要参考文献
节 人类意识的“四部曲”
人的四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感觉、认知、情感与意志)分别反映了四种基本的客观事物(存在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觉各种事物的存在关系,其次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再次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后掌握每种自身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的行动方案。步由感觉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评价(价值观与情感)活动来完成,第四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感觉到认知,再从认知到情感,后从情感到意志,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
一、意识过程的四个基本阶段
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观意识过程,通常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1. 感觉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解决“有什么”或“什么存在”的问题。人只有首先了解事物的外在特性(或外部联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内在本质)。
2. 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或“什么事实”的问题。人只有首先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内在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探索事物的价值特性。
3. 评价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解决“有何用”或“有什么价值”的问题。人只有首先了解在事物的价值特性,才能在此基础上探索对于事物的处理措施。
4. 意志(或决策)阶段
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或“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意志的根本作用在于选择一个合适的行为,以便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事物的价值特性。
没有“感觉”的认知就是一种盲目的认知,没有“认知”的评价就是一种盲目的评价,没有“评价”的意志就是一种盲目的意志;没有“意志”的评价就是一种麻木的、空洞的评价,没有“评价”的认知就是一种麻木的、空洞的认知,没有“认知”的感觉就是一种麻木的、空洞的感觉。
二、感、知、情、意的辩证关系
感、知、情、意分别是人脑对于存在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感、知、情、意的辩证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存在关系、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辩证关系。
1. 感、知、情、意
感觉是从众多物质之间的相互中找出存在关系,认知是从众多的存在关系中找出事实关系,情感(即评价、情感或价值观)是从众多的事实关系中找出价值关系,意志是从众多的价值关系中找出行为关系。
2. 感、知、情、意的进化顺序
感、知、情、意的进化顺序是:首先产生感觉,再出现认知,然后出现情感,后形成意志。认知作为一种特殊的感觉,是从一般的感觉中分离出来的;情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是从一般的认知中分离出来的;意志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从一般的情感中分离出来的。
3. 感、知、情、意的控制功能
从功能控制来看:意志控制着情感,情感又控制着认知,认知又控制感觉。意志对情感的控制不是对情感的否定和压抑,而是对情感的综合运用和统筹兼顾,使人不至于在各种情感上顾此失彼或轻重失衡;情感对认知的控制不是对认知的否定和压抑,而是对认知的协调和组织,使认知不至于盲目而混乱;认知对感觉的控制不是对感觉的否定和压抑,而是对感觉的协调和组织,使感觉不至于漫无边际。
4. 感、知、情、意的逻辑关系
存在关系是指物质与周围其他物质所有联系的总和,事实关系是指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所有联系的总和;存在关系包括物质的存在关系与事物的存在关系两个方面,事实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关系,因此认知是一种特殊的感觉。价值关系是指事物对于人类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而“人类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是一种特殊的事物,价值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因此评价(即价值观与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行为关系是指人类主体对于事物的反作用,以进一步推动人类主体的生存与发展,行为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能够产生价值转化与价值增值的价值关系,因此意志是一种特殊的评价(即价值观与情感)。从广义角度来看,感、知、情、意都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只是各自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感觉侧重于信息接收的角度,认知侧重于信息分析的角度,情感(即评价或价值观)侧重于意义的角度,意志侧重于行为效应的角度。
5. 感、认、情、意的区别
感觉、认知、情感与意志的主要区别是:感觉一般是以粗略的、即时的、现实的形式出现;认知一般是以抽象的、精确的、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情感一般是以直观的、模糊的、非逻辑的形式出现;意志一般是以潜意识的、随意的、能动的形式出现。感觉主要是关于“有什么”的认识,认知主要是关于“是什么”的认识,情感主要是关于“应如何”的认识,意志主要是关于“怎么办”的认识。如果把感觉、认知、情感与意志割裂开来,就会使情感与意志没有客观依据而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把感觉、认知、情感与意志混淆起来,又会使情感与意志失去公正性而变成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6. 感、认、情、意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存在关系是事实关系的源泉,事实关系是价值关系的源泉,价值关系是行为关系的源泉,因此感觉是认知的源泉,认知是情感的源泉,情感是意志的源泉;存在关系以事实关系为导向,事实关系以价值关系为导向,价值关系又以行为关系为导向,因此感觉以认知为导向,认知以情感为导向,情感以意志为导向。认知初是从感觉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感觉的发展;情感初是从认知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认知的发展;意志初是从情感中逐渐分离出来的,它又反过来促进情感的发展;感觉、认知、情感与意志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共同发展。
人类心理过程的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 情感的哲学本质
情感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尚的人追求精神信仰,有人不惜为之流血牺牲;正义之士惩恶扬善,有人为之舍生忘死;青年男女追求爱情,有人为之发痴发狂;朋友之间追求友谊,有人为之两肋插刀;做人要图个面子,有人为之倾家荡产;家庭生活离不开亲情,有人为之倾注毕生心血……人们无一不在情感的驱动下生活和工作,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情感的客观本质是什么,却大谈特谈情感的理论问题;许多人终身为某种情感目的而奔波忙碌着,却从来不思考是否值得;许多人为满足某种情感的需要而不惜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却从来不知道这种情感的真实内涵。
一、情感的心理学定义
《心理学大辞典》中“情感”一条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心理学课程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然而,心理学对于情感所做的定义存在如下疑问:
1. 什么是“满足需要”?
显然,人类的一切需要归根到底都是对于价值的需要,“满足需要”实际上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然而,心理学并没有明确地阐述“满足需要”的真正本质。
2. 什么是“态度体验”?
显然,“态度体验”本身就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方式,“情感”也是人脑对于某种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方式,因此心理学对于情感的定义在本质上就是用“态度体验”来描述“情感”,属于典型的“以词解词”和“概念互换”。
3.“情感”与“情绪”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学认为,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的态度体验,因而属于个体性的、低层次的情感;情感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因而属于社会性的、高层次的情感。显然,这种区分没有科学依据,也不符合科学逻辑。
心理学对于情感的定义,实际上就是用三个新的名词(即需要、态度、体验)来定义和解释情感。从严谨的科学角度来说,这就需要对这三个新名词进行明确的定义,否则,就陷入了“以词解词”的诡辩逻辑循环。
二、情感的哲学定义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从这个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不难发现,“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问题,“满足自己的需要”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态度”和“体验”均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认识方式或反映方式。这样,心理学的情感定义又可表述为:“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情感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应该是事物的价值特性,由此可得:
1. 情感的哲学定义
情感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
2. 几点注意
理解情感的哲学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类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还可以是整个社会,它们分别形成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
(2)事物的价值关系并不是指事物的价值量(或使用价值量),情感的强度也并不与事物的价值量成正比,而是与事物的价值量有着特定的函数关系;
(3)事物的价值大小不仅与客观事物的品质特性有关,还与主体及环境的品质特性有关,因此人的情感强度不仅与客观事物的品质特性有关,还与主体及环境的品质特性有关。
由于情感的本质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因此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价值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基本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个问题,就不能唯物地、辩证地处理好其他相关的情感理论问题,就不能透过变幻莫测的情感现象发现其内在规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