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946524
◆全译本,完整收录培根59篇随笔。
◆选用优良底本,由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精心翻译。她运用专业知识,参考国外研究资料,尽力还原培根原意。
◆本书语言流畅优美,更贴近现代人语言习惯,使得《培根随笔》不再古奥难读。
◆书中每一处地名、人名、《圣经》等引用语,都逐一核实,保障其正确性。
◆附上书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小传,更有助于加深阅读理解。
400年前,弗朗西斯·培根写下59篇随笔,世事洞明的大智慧,让我们至今受益无穷。他论及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政治、经济、宗教,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都在这部书中了。
1 论真理/001
2 论死亡/004
3 论宗教的统一/007
4 论复仇/012
5 论逆境/014
6 论伪装与掩饰/016
7 论父母子女/020
8 论婚姻与单身生活 /022
9 论嫉妒/025
10 论爱情/031
11 论高位/034
12 论胆量/038
13 论善与人性之善/040
14 论贵族/043
15 论叛乱与纷争/045
16 论不信神/052
17 论迷信/056
18 论旅行/058
19 论帝王/061
20 论谏言/066
21 论拖延/071
22 论诡计/073
23 论利己之智/078
24 论创新/080
25 论雷厉风行/082
26 论小聪明/085
27 论友谊/087
28 论开销/095
29 论帝国与领地之真正伟业/097
30 论养生之道/107
31 论疑心/110
32 论辞令/112
33 论殖民地/115
34 论财富/119
35 论预言/123
36 论野心/127
37 论假面戏剧和凯旋仪式/130
38 论人之天性/133
39 论习惯与教育/135
40 论幸运/138
41 论放贷/141
42 论青春与暮年/146
43 论美/149
44 论生理缺陷/151
45 论筑房/153
46 论园林/158
47 论协商/165
48 论追随者与友人/167
49 论求情者/169
50 论学识/172
51 论派系/174
52 论礼节与礼仪/177
53 论赞扬/179
54 论虚荣/181
55 论荣耀与名誉/184
56 论司法体系/187
57 论愤怒/192
58 论世事之变迁/195
59 论谣言(残篇)/201
人物小传/203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马克思
弗朗西斯·培根的随笔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尘世中的智慧,它让我们变得充满理性并世事洞明。
——房龙
培根的书比任何其他的书更能让人修身养性,他是上帝派来的天才人物之一,他教会我们如何获得成功,如何造就伟大。
——霍勒
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局限,带着大家的心一起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雪莱
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一切对象中有趣的那个对象,即通常所说的人世上。在我们看来,这是培根的特色。
——黑格尔
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对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所以尽管他的哲学有许多地方欠圆满,他仍旧占有永久不倒的重要地位。
——罗素
培根是写作随笔的高手,文章不受个人感情支配,具有公正超脱的格调。他与读者的思想建立直接联系超过了他以前的十五代人。他的思想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永远是具体的活的东西。他的随笔,篇篇言简意赅,富于变化,每次捧读,都使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文章中充满灵感的常理,迄今仍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现代人实用智慧的丰碑之一,理解了它可以用来改造世界。
——鲁宾斯坦
论学识
学识令人心神愉悦,谈吐优雅,能力出众。心神愉悦能在独处幽居时体现,谈吐优雅能在演讲雄辩时体现,而能力出众则能在处理事务的判断力和布局上体现。尽管专业人士可以对某些具体事物进行处理甚至做出判断,但对大局的考量、做计划安排工作等则好由有学识之士来做。
只知埋头苦读不愿干事是懒惰,将学问全用在华丽辞藻上是做作,只会照搬书本是书呆子气太重。虽然学识能让你的天性更完美,但能让学识更完美的则是经验:天生的能力就像自然生长的植物,需要用学识来修剪培育,而学识本身又容易让人变得漫无目的、夸夸其谈,只有通过实践经验才能变得脚踏实地。狡诈之人蔑视学识,愚蠢之人崇敬学识,明智之人则运用学识。书本不会教你如何运用知识,那是通过潜心观察才能获得的、书本之外又高于书本的智慧。
不要只是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尽信书中言论,更不要仅为摘录字句为己所用而读书,一定要仔细斟酌思考。有些书浅尝便可,有些需要囫囵读完,少数书籍值得仔细咀嚼消化。也就是说,有些书选取部分读过就好;有些值得一读,但不用太费心思;而少数书籍则须完整阅读,用心体会琢磨。还有些书可以由他人读完后做摘要供你参考,但这个方法只用于不太重要的论点和平庸的书籍,否则,提取书籍精华就如同平民们提取的蒸馏水,寡淡无味。
读书能让人成长,探讨能令人完备,而笔记则令人严谨。如果笔记做得少,那就得有极好的记性;如果探讨得少,就必须要有当场应变的机智;如果书读得少,那就只有狡诈一些才能显得自己好像懂得很多。
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令人诙谐,数学让人敏锐,自然哲学令人深沉,而道德哲学则使人肃穆,逻辑修辞令人长于争辩。“学识影响举止”,不仅如此,就连心智上的障碍都能由恰当的学习来弥补,就像恰当的运动能够治疗身体的疾病一样。保龄球对肾脏有好处,能治结石;射击对肺部和胸腔有好处;缓步慢走对胃好;骑术则对头脑大有裨益;如此等等。同样,如果一个人容易走神,就让他学习数学,因为在证明过程中一旦稍有走神就得从头算过;如果他不太能分辨细微的差别,那就让他学习经院哲学家的著作,它们精细得连头发丝都要分开;如果他不知如何穷追猛打,也不知如何用一件事去证明或解释另一件事,那就让他学习一下法律卷宗。因此,心智的各种缺陷也都有特殊的药方可医。
论青春与暮年
年少之人也可能少年老成,只要他从不虚掷光阴,然而此等情形实属罕见。普遍说来,青春就像初的沉思,远不如后来的沉思那么睿智。除了年龄上的青春,还有思想上的年轻。但通常年轻人的发明会比老年人的更充满生机,想象力流淌过他们脑中时也更绚烂,因为它更贴近神灵。那些天性火爆、志向高远、渴慕成功又不安分的人不够成熟,直到他们步入盛年之后才可成就大业,恺撒和塞维鲁便是如此。史书评价后者时如此写道,“他年少时曾犯过无数错误,甚至有些疯癫”,然而他却几乎成为有史以来能干的帝王。沉稳的个性可能对年轻人颇有益处,如奥古斯都、佛罗伦萨大公科西莫和勒莫尔公爵加斯东等。反之,对于老人来说,保持住热情和活力更难能可贵。
年轻人更适合创造而不适合判断,更适合执行而不适合提出建议,更适合尝试新事物而不适合已有所成的事业。年长者虽然能在需要经验的事业中为他们提供指导,但在新兴事业中却只会令其裹足不前。
年轻人一旦犯错容易事业尽毁,而年长者的错误只会是做得过少、行动太迟。
年轻人在决定自己的行动时,容易好大喜功却无力完成,匆忙想要达到目的却不去考量方式方法和轻重缓急,随意改变并一意孤行,鲁莽创新却不计后果,不顾可能造成的未知弊端。一开始便用手段,即便令错误更甚也不承认、不悔改,就像还未驯好的马匹,不知何时停步、何时掉头。而年长者则反对过多,顾虑太久,太不愿冒险,太轻易就后悔,极少能咬牙坚持到底,总是只要勉强成功就已满足。
显而易见,若能结合两者的长处那就再好不过。一方面能够确保眼前,因为两个年龄段的人可以互补;另一方面则能确保事业的延续,年轻人虚心求教,年长者则掌舵护航。后,此种安排对外交也有好处,年长者富有权威,而年轻人则讨人喜欢。不过在道德方面,可能更应该让青年人挑大梁,正如政治方面该由年长者做主角一样。
《圣经》说:“你们的少年人要见异象,老年人要做异梦。”有个老师曾分析说,这句话暗示着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加接近上帝,因为幻象相较于梦境是更加清晰的启示。当然了,人在世上的经历愈多,人世便会愈加毒害他,年岁带来的益处更多地在于理解的力量,而非意志和情感的优越。
有些人年少成名,随着时光流逝却才智枯竭。种是很早便机智过人,不久后却一反过往,如修辞学家西摩热内斯,他的书曾妙语连珠,之后却只有愚蠢言论了。第二种是有些天赋对年轻人而言更优雅,对年长者却不然,例如流畅华丽的辞藻在年轻人身上很美妙,但在长者那里却不然。因此西塞罗在批评奥腾休斯时曾说:“他的风格仍与从前一样,却再也不适合他了。”第三种是年轻时过早便将压力之弦绷得太紧,年岁渐长后无法延续,只能松懈下来。李维就曾如此说过大西庇阿:“与他年轻时的伟业相比,他后的作为相形见绌。”
论美
德行犹如宝石,简洁高雅处能衬托其美。就人而言,德行好配上标致的身躯,但不要太过纤弱,宁愿要高贵的气质而非美丽的外表。同样,绝美之人同时也拥有极佳德行,这样的情况几乎难得一见,似乎大自然造人时太忙,总免不了纰漏而无法产生完美之人。往往那些成就丰功伟绩的人似乎并无太伟大的心灵,因此人们更关注举止而非德行。但也有例外,例如奥古斯都、苇斯巴芗、法兰西的腓力四世、英格兰的爱德华四世、雅典的亚西比德和波斯王智者伊斯迈尔,他们拥有高洁伟大的灵魂,却也是当世美貌之人。
就美而言,面容之美胜过肤色之美,得体和仁慈的行为之美又胜过面容之美。美出色之处用画笔无法描绘,也不可一眼便知。任何真正的出众之美都在比例上有奇异之处。人们无法判断两位画家阿佩利斯和丢勒谁更无聊,丢勒画人像时总纠结于几何比例,而另一位则爱将人们脸上美的部分综合在一起,造出一幅幅完美画像。依鄙人愚见,这样的人像除了画家自己,谁都不会喜欢。我也不认为哪个画家能够画出举世无双的美人面孔,除非忽有神来之笔,就像音乐家作曲时的灵感突现,而非拘泥于规则。人们都见过这样的面庞:如若分开来,可能每个部分都平淡无奇,放到一起却美丽无比。如果美重要的因素存在于得体的仪态,那么,长者很多时候更加器宇轩昂就不足为奇了。“美人即便迟暮亦美。”若非以青春补足,年轻人不会获得无瑕之美。
美正如夏季的果实,轻易便会腐坏,难以长久,且常常会令人年少轻狂,并令老者颇觉难堪。但正像我之前强调的,若美能与德行为伍,便能大放光芒,而恶行则无地自容。
论高位
身处高位者实为三重仆人:君王或国家之仆、名声之仆和事业之仆。因此,他们毫无自由可言,无人身自由、行动自由,亦无时间支配的自由。这种欲望匪夷所思:宁愿牺牲自由也要攫取权力,抑或攫取统治他人的权力却丧失自我约束之力。
爬上权力需殚精竭虑,历经艰难困苦以换取更多艰难困苦,时常需卑劣做人,历经无数屈辱才终换来尊严。立足之地如履薄冰,若想退出也无非是垮台或者黯然落幕,真是可悲可叹。“人若已非当年之自我,又有何理由苟活于世?”然则,人们绝无在欲退之时退出的可能,也不会在该退之时退出,甚至当他们已年老或病弱,本该退出公众视野,却难耐寂寞,正如一位老朽市民,仍要坐在街口,只能徒增众人嘲笑他衰老的口实。
确实如此,高位者的幸福只存在于他人的感觉中,如果要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是找不到幸福的。他们一想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想到别人羡慕崇拜的目光,才会觉得幸福,虽然此时内心的感受正好相反。高位者对自己的悲伤为敏感,对自己的过错却总是后意识到。毫无疑问,事业越亨通,对自己就越陌生,陷入烦琐的事务中,根本无暇顾及身体或精神健康。“若人死之际为他人周知,唯死者不自知,实为大不幸之命运。”身居高位,你有权行善也可以作恶,而后者就是个诅咒。在作恶时,好的情况是非己所愿,其次是能力有限。而行善的权力才是远大抱负的终极意义。行善的想法(虽然上帝也接受想法上的善)对人而言,只不过比好梦稍强,除非付诸行动。要想付诸行动,就得有权力和地位作为凭仗。人们终想成就的是美德和功绩,这是安度余生的慰藉。既然人能参与上帝的功业,必当能分享上帝的安息。“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这样才有了安息日。
在你履任高位之时,须先设立好的楷模,因为仿效正是好的规范;一段时间后便回头审视,严格反省,看看是否行为无瑕。不可忽视那些前任犯下的错误,这并非是要你泼人污水,而是告诫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因此,在改良时切不可夸大或丑化前事前人,仍需尊重旧律,再予以合理改革。凡事都要追本溯源,观察它们是如何由盛到衰,但一定要向两种不同时代讨教:参考古代以决定怎样做好,参考当代以决定怎样做恰当。你的行事风格需有章可循,这样众人就能提前得知该期待什么,但切不可太独断和强硬,如果你偏离了自己的信条,则须尽心解释。捍卫自己的职权,但绝不可激起权力之争,宁愿以沉默和事实捍卫职权,切勿大张旗鼓挑衅宣扬。同样,也应捍卫下属的职权。要这么想,坐镇指挥比事必躬亲更有尊荣。欢迎和鼓励任何关于本职事务的帮助和建议,切不可把能带来消息的人当成爱管闲事者赶走,要乐于接受他们。
权势之人的恶行有四:拖沓、腐败、粗暴和徇私。解决拖沓问题:确保言路通畅,守时,尽快完成手头之事,除非有必要,绝不将诸事混杂起来。解决腐败问题:不仅要控制自己不伸手,还要确保奴仆不受贿,也要约束行贿者,令其不能行贿。廉洁奉公的行为可约束收受贿赂者,而公开宣扬廉洁奉公、痛恨贿赂则能杜绝行贿行为。除了杜绝此错,也要避免他人疑虑。那些朝令夕改却未能给出充足理由的人,常会令人怀疑其腐败。因此,任何时候,如果你要改变看法或行为,需开诚布公,宣布时须表明自己改变主意的理由,绝不要偷偷摸摸去做。那些仆佣或亲信如果性格内敛,也没有其他明显缘由该受人尊敬,人们常会将他们当成向高位者行贿的后门。解决粗暴问题:这是一种招致不满、毫无必要的行为,严厉会让人心生畏惧,而粗暴只会让人心生怨恨。即便是责备下属,也应该庄重以待而不可辱骂嘲弄。至于说到徇私,它比行贿受贿更糟糕,因为行贿只是偶尔的事,但如果被死皮赖脸的纠缠或随意的人情牵着鼻子走,便永远都无法脱身,正如所罗门曾言:“看人的情面,乃为不好;人因一块饼枉法,也为不好。”
古话所言极是:“高位可暴露人心。”它能令有些人更高尚,有些人更卑微。“没坐上皇位的人才是公认该当皇帝的。”塔西佗曾如此描述加尔巴,而说到苇斯巴芗,他却是这么说的:“他是一个获得权力后变得更高尚的皇帝。”当然,前者谈的是治国才能,后者谈的是礼貌热情。获得尊荣却变得更好,足以证明他们灵魂的高洁和慷慨。因为高位是或者应该是德行之位,就像在自然界,万物未居其位时疾奔不止,正居其位便冷静泰然。因此,野心勃勃时人会奔忙不息,居权位后便安然冷静。任何攀上高位的人都曾爬过险峻阶梯,如果非要结党,好在正努力上位时择良木而栖,待到登上再行不偏不倚。对前任的所作所为需公平以待,审慎温和,如若不然,当你卸任时,也必将会为此付出代价。如果你有同僚,请尊敬他们,宁可在他们不愿见你时召唤他们,也绝不可在他们有理由认为需被召唤时忽略他们。在私人谈话和私下答复别人请求时,不要总让人留意到自己的地位,不如让他们说:“此人执行公务时真的判若两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