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89013
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经典箴言
资深孟加拉语翻译家白开元先生为您呈现原汁原味的箴言
《吉檀迦利》 《新月集》 《飞鸟集》 《火花集》 ······
飞鸟希望变成一片云彩,云彩希望变成一只飞鸟。
心灵的清澈,风格的优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种完整、深刻、罕见的精神美。
——19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登斯坦
泰戈尔是我爱慕的大诗人。从他的诗歌里,我游历了美丽富饶的国土,认识了坚韧温柔的妇女,接触了天真活泼的儿童。
——冰心
泰戈尔箴言表达了其对政治、历史、社会、宗教哲学、人生、文艺、文明和爱情的睿智识见,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泰戈尔箴言表达了其对政治、历史、社会、宗教哲学、人生、文艺、文明和爱情的睿智识见,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泰戈尔曾十二次远涉重洋,访问包括中国在内的几十个国家。出访期间他发表的讲话,以及大量书信、游记,记录了他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使他陶醉的异国风情和他对各国文化交流所起的推动作用。
泰戈尔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许多观点具有前瞻性,比如,他强调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指出:“人类把生命的物质还给土地,才能与土地进行正常的生命力的交换,欺骗土地就是欺骗人类自己。在土地的账本上,长时期只看到花销而看不到储蓄的记录,我们就应明白,离开破产为期不远了。”在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之后不得花巨资治理环境的今天,阅读泰戈尔的警示性论述,不能不佩服他的先见之明。
值得一提的是,泰戈尔对中国人民怀有特殊的真挚情感。他20岁那年在《婆罗蒂》杂志上发表著名文章《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揭露英国殖民主义者向中国倾锁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径,对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表示真诚同情。
本书节选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火花集》等经典箴言
译 序 / 001
中国情结 / 001
印 度 / 015
爱国情怀 / 029
文 明 / 041
人 生 / 059
爱 情 / 099
妇 女 / 113
婚姻制度 / 129
社会习俗 / 135
教 育 / 147
文 艺 / 159
宗 教 / 183
生与死 / 197
梵我合一 / 207
乡村建设 / 221
旅途随想 / 227
译 序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巨匠,也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泰戈尔于1861年5月7日诞生于加尔各答泰戈尔家族的祖宅朱拉萨迦。1941年7月30日在这幢红楼中与世长辞。
泰戈尔在漫长的一生中创作了一千多万字的各类文学作品。与此同时,在《古代文学》《民间文学》《现代文学》等7部文学专著中,阐述了他从事文学创作遵循的美学理论,表达对他各种文体作品的睿智看法。
真实、韵律和美,构成泰戈尔文艺思想的核心。泰戈尔赞同真实即美,美即真实的观点。他认为美在万有之中。人、动物、植物、自然景色、社会、宇宙皆蕴含美。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贴近现实,贴近自然,贴近社会,感受真实,发现、体味、揭示真实中的美,动用一切艺术手段,把用情感过滤提炼的美,传递给受众,在受众心里引起共鸣,使受众得到艺术享受。
泰戈尔在艺术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他集文学家、戏剧家、音乐家和画家的桂冠于一身。他达到的艺术高峰,是后人很难企及的。
然而,泰戈尔绝不是象牙之塔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印度仙人。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他关心自己民族的兴亡,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掠夺,抗议英国的鸦片贸易,抗议法西斯的横暴,抗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侵华,关心周围的社会,同情弱小者、儿童和妇女,歌唱世界大同。他既是低眉慈目的菩萨,又是威猛怒目的金刚。”
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日子里,泰戈尔先后创作了数十首爱国歌曲。《金色的孟加拉》赞美锦绣田园,唱出对祖亲的深挚感情。“我决不容从异域舶来的绞索作为你颈上的首饰”, 表达了印度人民砸碎殖民统治枷锁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强决心。这些洋溢着爱国激情的歌曲,对当时的群众运动起过推波助澜的作用。
泰戈尔以敏锐的目光观察民族解放运动的艰难历程,揭示妨碍群众运动取得胜利的两大问题,即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和印度社会的种姓隔离。他高瞻远瞩,指出“包容性”是印度历史遗产,呼吁各个政党以宽广的胸怀容纳不同政见,加强民族团结。他提醒印度人民:印度头上“悬垂一把分裂的巨剑”。由于殖民者的挑拨离间,以及一些政党领导人各打各的算盘,这把分裂之剑终垂落下来,血淋淋地切割出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1971年,由于当时巴基斯坦的某些领导人执行镇压政策,导致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成为独立国家。泰戈尔在天有灵,看到在他世时的印度分裂为三个国家,想必也悲痛不已。
1890年,泰戈尔遵从父命,只身前往河流如网的孟加拉水乡,经管卡庄田庄。他广泛接触贫民,目睹孟加拉农民的贫困和生存环境的恶劣,心中萌生了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念头。经过深入考虑,他把创建合作社和兴办教育视为改变国家和群众命运的两条重要途径。
泰戈尔认为在利欲横流的凡世,应该唤醒与他人合群、在群体中活跃的人的本性。只要属于社会的人互相配合,社会中人人就能分享共同创造的丰硕成果。基于这种认识,他提出了建立合作社的构想,在斯里尼克坦进行集体农业发展的初实验。泰戈尔的宏伟计划是在斯里尼克坦为印度树立几座模范村,继而在全国推广合作社制度,彻底消除贫困。尽管历史无情地宣告,泰戈尔那种不触动土地私有制的改良主义实验,未能取得期望的效果,合作社的种子未能在各地开花结果,但他希望国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至今不乏现实意义。
泰戈尔认为愚昧无知是民族灾难的根由,铲除这个根由必须普及教育,提高群众的素质,从1901年开始,泰戈尔在圣蒂尼克坦实施他的教育计划。泰戈尔创建的净修林般的学校,是一方净土。他倡导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他强调学生和教师,不分贫富,应朝夕相处,亲如一家人。他深情地说:“师生关系,应该是非常纯真的。给予知识,接受知识,双方之间的桥梁,是尊敬和慈爱。没有情谊的纽带,只有交易的关系,那么,接受知识者,是不幸的;传授知识者,也是不幸的。”泰戈尔触及本质的精辟论述,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极少数人至今把教育当作挣钱手段,把学校变成商贸机构,巧立名目胡乱收费,甚至贪污犯罪的丑恶灵魂。
泰戈尔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许多政治观点源于印度古代典籍。他在《宗教经验》中说:“我出生的家庭,站在印度一个伟大宗教的复苏运动的前列,《奥义书》中古圣先贤的精辟论述,是这个宗教的理论基础。”泰戈尔在《奥义书中的梵天》等文章中,力图以“梵我合一”的哲学思想诠释各种自然现象,探讨人世痛苦的根源,揭示生死的内涵。泰戈尔认为,神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神融于我,与我不可分离;神不单与我合一,也化于万象,于是万象之中亦有我。神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无时不在,因而“我”也超越时空,生生不息,“我”来自亿万年前,延续到亿万年之后。泰戈尔宣扬的神,不光与“我”和自然合一,也在万民之中。对于民众来说,相信神即相信自己。欲挣脱厄运,不必脱离尘世,不必对偶像顶礼膜拜。
泰戈尔阐述的这种泛神论,无疑属于唯心主义范畴。但泰戈尔强调人的作用,强调人即神,膜拜神不如唤醒自身中沉睡的力量,这与把人的命运完全托付给上帝的宿命论相比,仍具有进步意义。此外,泰戈尔关于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生与死,瞬息与永恒的哲理思考和表述,也不乏辩证因素。它鼓励人们从狭小的世俗樊笼中解脱出来,开阔视野,豁达胸襟,淡泊名利,以脱俗的目光看待纷乱世事。
泰戈尔曾十二次远涉重洋,访问包括中国在内的几十个国家。出访期间他发表的讲话,以及大量书信、游记,记录了他与各国人民的友谊、使他陶醉的异国风情和他对各国文化交流所起的推动作用。
泰戈尔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许多观点具有前瞻性,比如,他强调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指出:“人类把生命的物质还给土地,才能与土地进行正常的生命力的交换,欺骗土地就是欺骗人类自己。在土地的账本上,长时期只看到花销而看不到储蓄的记录,我们就应明白,离开破产为期不远了。”在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之后不得花巨资治理环境的今天,阅读泰戈尔的警示性论述,不能不佩服他的先见之明。
值得一提的是,泰戈尔对中国人民怀有特殊的真挚情感。他20岁那年在《婆罗蒂》杂志上发表著名文章《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揭露英国殖民主义者向中国倾锁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径,对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表示真诚同情。
泰戈尔是近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他应邀访问中国,在北京、杭州等地发表讲话,回顾中印两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表达疏通蔓生着忘却的荒草的友谊大道的热切愿望。回国后,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在他创办的国际大学成立了中国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上,他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和印度》。泰戈尔为之倾注大量心血的这所学院,为印度培养了许多汉学专家,至今是汉语教学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泰戈尔两次致信日本诗人野口,严正驳斥他为侵华日军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所作的狡辩。他预言:“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胜利的种子正播入你们的心中,并将一次次证明,它是不朽的。”泰戈尔虽未能亲眼看见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但历史发展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周恩来总理1957年参观国际大学时赞扬泰戈尔是“憎恨黑暗、争取光明的伟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热爱。中国人民也不能忘记泰戈尔对他们的艰苦的民族独立斗争所给予的支持。”为了对这位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表达由衷敬意,笔者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编了诗人在政治、历史、社会、人生、文明和妇女等诸多领域富于哲理的诗性论述和深刻见解。希望本书有助于我国读者了解泰戈尔的博大胸襟和高洁人格,并获得认识世界和立身行事等方面的有益启迪。
中国情结
为牟取暴利,强迫整个中华民族吸毒,如此残忍的强盗行径,真是旷古未闻。
——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
多少年来,英国人在中国进行这种史无前例的贸易。中国不愿意要的东西,硬塞
进他的口袋,同时从他另一个口袋掏走白花花的银子。这种赚钱的方法,若不称
为抢劫,而称为贸易,那不过是披一件漂亮的外衣罢了。
——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
英国坐在亚洲的文明古国的胸脯上,把病菌似的毒品一点一滴注入他健全的
肌体和灵魂,推着他走向死亡。一个强国向一个弱国出售死亡,出售毁灭,一方
获取暴利,另一方损失惨重!
——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
在中国的鸦片贸易中,隐藏着龌龊卑鄙的动机,其中阴暗的偷窃心理比抢劫还要
可恶。
——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
英国商人大肆贩卖鸦片,是出于轻易地征服中国的险恶用心。
——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
一个国家为牟取卑鄙的利益,满足对金钱的无限贪婪,迫使拥有亿万人口的中国
,在政治、健康和社会道德诸方面走上了下坡路。
——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
英国人根本不讲什么道义,什么责任,什么良知,只有敛财的强烈欲望,这就是
十九世纪他们的基督教文明!
——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
欧洲的文明火炬不是为欧洲之外非亲非故的民众照亮道路的,而是为放火的。
——岁月流逝
很久前的一天,炮弹和鸦片同时射落到中国的心田上。迄今为止,历史上任何时
候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生这种骇人听闻的事件。
——岁月流逝
在人类历史上,英国卑鄙的罪恶,是强行把鸦片塞进像中国这样大国的喉咙里
。为了自己酒足饭饱,对别人如此凶狠,这是“文明”登峰造极的野蛮例子。
——写给阿米亚的信
码头工人的劳动仿佛是身体之琴弹奏的一支曲子。劳动时的每一个动作,美化了
身体,与此同时,身体也美化了劳动。在这儿,劳动之诗和人体的韵律,雕塑般
地在我面前出现了。
——途经香港
中国的伟大力量一旦有了现代载体,也就是说科学一旦为它掌握,世界上还有什
么势力能够阻挡它?
——途经香港
目前,一些享受世界财富的民族,惧怕中国的崛起,千方百计阻止那一天的到来
。
——途经香港
轮船左侧停泊着几艘中国帆船。船工和他的妻子、儿女以船为家,以驳运货物为
生。他们驳运货物的场景是非常动人的。他们劳作的景象极为圣洁,胜利早晚属
于他们。
——途经香港
回眸悠悠往昔,我看见印度大声宣告:“你们是我们的兄弟。”
——在中国的演讲
不久的将来,我们又将为同属亚洲大陆而自豪,亚洲的阳光将穿透灾难的乌云,
照亮生活的道路。
——在中国的演讲
几个世纪前来此定居的印度僧人,不仅发现此地与印度的山峦相像,而且发觉他
与当地人心心相印。
——在中国的演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