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210622
光社是20世纪初在北京成立的摄影艺术团体,是中国*个业余摄影家的艺术联盟,同时也是*个中国知识分子摄影结社团体,它造就并影响了中国*代名副其实的摄影艺术家。
本书作者陈申先生与光社有较深的世缘,他以史学家的眼光,经年累月的收集光社的历史资料,实地寻访光社主要成员后人,并系统收藏了光社多位成员的四十余幅原作,掌握了大量*手资料和讯息,自2012年开始写作,六年数易其稿,*终成就此书。
全书以纪事的手法,从光社成立前的社会、文化背景谈起,涵盖了光社主要成员的社会活动和摄影创作情况,对光社影展、艺术成就、历史地位进行了极具考据的综述。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录了作者收藏的光社部分成员的摄影作品原作,大多为首次亮相。同时,本书附录部分还完整收录了《半农谈影》原文,此次为校订本。
序 言
章 缘 起
第二章 摄影与文化进步
第三章 艺术写真研究会
第四章 走出校园的光社
第五章 轰动一时的光社影展
第六章 陈万里与《大风集》
第七章 《民十三之故宫》和《故宫图录》
第八章 陈万里的敦煌摄影
第九章 陈万里与北大学人南下
第十章 刘半农与西北科学考察团
第十一章 刘半农与光社
第十二章 《光社年鉴》和《半农谈影》
第十三章 佚文:没有光棚的人像摄影
第十四章 光社的淡出
第十五章 社员的杰作
第十六章 社会之精英
第十七章 光社的历史地位
第十八章 摄影社团的榜样
附录一 已知光社成员状况列表
附录二 光社大事年表
附录三 《半农谈影》原文
后 记
序言
柯伟勤(Richard K. Kent)
陈申著作《光社纪事》一书的出版是个重要事件。陈申,中国摄影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花费了九年时间研究本书主题。他对本书主题的研究及学问是超乎寻常的。并且他不像许多学者那样、只依赖于通过出版物和参观博物馆或活动观看作品实物进行研究。陈申对他在本书中引用的作品了如指掌,因为他很有远见收藏了很多光社成员拍摄的作品。当时他所收藏这些作品几乎一文不值,因为它们的历史价值很少有人赏识。尽管这些照片是摄影发展过程中的一手素材,他却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这些照片,这对于摄影史学家来说是不同寻常的,后,他把大家带入中国摄影史及艺术摄影研究的课题探讨中去。
20世纪早期,由北京大学一群受过良好教育的业余摄影家们发起并成立了“光社”,奠定了艺术摄影在中华民国时期的发展基础。事实上,今天来看,其中几位成员如陈万里(1892-1969)和刘半农(1891-1934)在这场文化运动中被视为关键人物,他们能发掘摄影的复杂潜能,使摄影逐渐发展成为艺术媒介与自我表达的载体。当时许多知识分子试图创造一个全新及更现代的中国形象,他们发现了摄影的美学价值,即艺术、科学与工业的表现媒介,并致力于这一目标而努力。社会对艺术摄影的关注是通过每年一次众多人参加的展览与出版物,其影响对后来20世纪30年代上海业余摄影社团的出现以及广泛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2004年我开始研究中国20世纪早期艺术摄影的兴起。我曾经教过的一个来自上海的学生鼓励我去到上海走一趟,这是我在中国次做研究的地方。在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阶段,我得到了《中国摄影史1840-1937》副本,这本书成为了宝贵的研究指南,让我大开眼界,得知艺术摄影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当时的西方摄影史学家对这一主题知之甚少。然而次旅行引发了后来接二连三的暑期研究的中国之行。随后,我很快了解到这部书的作者之一,陈申先生是居住在北京的一位出版界编审,我决定与他见面。2008年我有幸与陈申开始接触。当时我特别想对我翻译中的《半农谈影》的作者刘半农,以及光社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对当时次见面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从此以后,我求助于陈申给我一些关于中国摄影史各个方面研究建议,他在各方面都给予我无私的指导与帮助。以后我再次访问北京时,陈申展示他的藏品给我欣赏,使我有幸能研究他坚持不懈搜集到的光社成员拍摄的原作。当我每次仔细观察这些照片时,即使当时的历史背景蕴藏着政治与动荡因素,我仍很乐观的感觉与中国文化历史又靠近了一步。正如陈申书中所言,如今这些幸存下来的摄影原作只是当时很小的一部分,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混乱及焦虑时期失去了太多东西。同样,光社成员的相关文献仍不完整。像陈万里与刘半农大家都有所熟知;另外像光社孙仲宽与王琴希,仍是谜一样的人物,大家主要通过“光社年鉴”中发表很少的作品中知道了他们的名字。陈申对于光社的研究几乎汇集了所有目前已知的资料。
陈申多次表达陪我去江阴参观刘半农故居纪念馆的意愿,使我有幸亲眼看到了江阴博物馆收藏的刘半农作品。2013年夏天我们终于实现了这个想法。与陈申合著《中国摄影艺术史》另位作者,也是陈申的学生徐希景与我们同行。此次我有幸在刘半农的院子里徘徊踱步,在博物馆里研究展览的作品,据我所知其中许多作品从未在任何出版物上发表过。故去的历史就像破碎了的马赛克,原有的图案已经很难恢复。然而,这些历史资料能够激发历史学家难得的研究洞察力。这次江阴之行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陈申完成的这项研究,他是通过历史学家的视角把本家族与光社某些成员关系、及其后代幸运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开展研究。我断言,陈申很可能是他这代人中后一个能利用这种特殊关系的学者了。他写这本书,既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又体现了个人的奉献精神。我相信未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中国摄影史学者将有赖于这部著作。
2017 年7月31日
宾夕法尼亚州,兰开斯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