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373807
★商业与文学的有机结合,真实与虚幻间嬉笑怒骂,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商业小说。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旧金山纪事报》畅销书,《财富》《纽约邮报》《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畅销书《硅谷钢铁侠》作者阿什利·万斯、畅销书《一网打尽》作者布拉德·斯通联袂推荐。
★作者丹·莱昂斯集小说家、记者、编剧为一身——HBO经典热门剧、豆瓣高分美剧《硅谷》作者;畅销书《乔布斯的秘密日记》作者;《新闻周刊》《福布斯》《纽约时报杂志》《名利场》《连线杂志》等著名杂志作者。
★揭秘大洋彼岸硅谷的职场兴衰,透视互联网公司投资大鳄们的雷厉风行,分享经济、风投IPO、科技神话等硅谷之象,精彩纷呈,教你如何在21世纪的经济乱象中找寻自我,重获新生。
★天使投资人推荐。
丹•莱昂斯25年职业生涯的*峰是一位杂志记者。在某个周五的早上,他接到一通电话:好日子就此结束:他被裁员了。50岁、家有妻儿的莱昂斯被炒了,但由于长期报导硅谷和科技企业的新闻,他想,何不干脆加入它?波士顿的创业公司HubSpot当时已募集1亿美元,他们以一堆股票期权提议莱昂斯加入公司,并给他一个暧昧的“市场营销合伙人”头衔。反正,他又有什么损失?从*天上班起,莱昂斯的内心就不断冒出各种疑惑与不满。HubSpot的人都是坚贞不移的信徒:他们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为使命——不断销售垃圾邮件;办公室的气氛有如兄弟会和邪教的混合;莱昂斯的老板经常不在,却不时发给大家某个员工已经“毕业”(即开除之意)的神祕电子邮件……处在这场混乱中的莱昂斯是HubSpot员工平均年龄的两倍,他老到可以当大多数同事的爸爸。莱昂斯叙述了他在HubSpot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尖锐地分析了遍地布满创业公司的硅谷,以及公司创办人和风投家如何以近乎串谋的手法,只求为拙劣的点子创造*的报酬:他们以高福利吸引刚踏出校园的员工,而每个员工则只求在公司待得够久,并能等到公司完成挂牌上市,以兑现手中的股票。
作者在书中描写的角色包括天使投资人、风投家、创业家,以及想创业却始终为人作嫁衣的博客编辑与程序设计师,还有众多的攀权附势者和反社会者??,他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了(第二次)科技泡沫世界里的众生之相。
书中描写事件与当下热点事件多有契合——分享经济、区块链、比特币、IPO、融资、创业与创新等等,描述了当下硅谷科技创业公司的运作情况与员工状态,对盲目的“科技热”表现出了深深的困惑与质疑,指出认识、把握与成就自己的重要性。
作者记述的泡沫经济中的公司怪象在今天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也有着相似与共同,值得借鉴。
作者札记_i
序幕 欢迎来到”内容工厂”_001
章 搁浅的白种男人_013
第二章 当鸭子呱呱叫的时候_026
第三章 HubSpot 到底是做什么的_037
第四章 开心!棒!初创崇拜_048
第五章 HubSpot 式语言_060
第六章 我们首领有一只泰迪熊_077
第七章 我们得把博客搞得再蠢一点_084
第八章 庸才当道_094
第九章 我犯了个大错_109
第十章 “锅炉房”的生活_117
第十一章 我的天啊,万圣节派对_127
第十二章 新工作模式:员工如插件_137
第十三章 科技业的花花公子_155
第十四章 拜见新领导大人_167
第十五章 舆论爷爷_172
第十六章 受辱后才能再融入教派_194
第十七章 闹剧中的闹剧_198
第十八章 《纸牌屋》_207
第十九章 滚到西边去,老头儿_212
第二十章 眼镜臭屁鬼_220
第二十一章 抱歉,能麻烦你滚出我们公司吗_230
第二十二章 集客大会_241
第二十三章 逃逸速度_261
第二十四章 倘若我有“心”_266
第二十五章 毕业日_276
尾声_284
鸣谢_304
非常有趣!莱昂斯给这个疯狂的世界打了一剂“理智针”。
—— 阿什利·万斯(《硅谷钢铁侠》作者)
《疯狂的独角兽》真是趣味无穷,引人入胜!只是它可能向我们揭示了一些严峻的现象——隐藏在当代科技巨头们下的虚伪和疯狂的热情。
—— 布拉德·斯通 (《一网打尽》作者)
很混乱但是很有趣……冷静深邃……非常奇特的结局……你绝不可能写出比这更耐人寻味的结局,即使你是HBO。
—— 德怀特·加纳(《纽约时报》记者)
一种阅读享受……这本书让我担心,初创文化——从谷歌式的福利,零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到企业的啦啦队,以及对“使命”的狂热崇拜——已经成为许多公司的梦想。莱昂斯强有力地批判了这个问题。
—— 艾琳·格里菲思(《财富》资深作者)
迄今为止,有关于“硅谷”的*棒的书!
——《洛杉矶时报》
除了已有的伏尔泰、塞万提斯、乔纳森·斯威夫特和劳伦斯·斯特恩一脉相承的嘲讽传统,我们还需要许多当今的时代之声。
——《新闻周刊》
正如汤姆·沃尔夫在20世纪80年代讽刺了“华尔街”,莱昂斯也在“硅谷”放了一把火。
——《娱乐周刊》
乍看起来是赏心悦目的创业企业文化,但本书有些部分读起来会让任何使用互联网的人背脊发凉。
——《哈佛商业评论》
作者札记
在过去的10 年里,我一直在编写有关科技领域的讽刺小品:先是撰写博客,之后创作小说,现在为电视剧写剧本。然而,一切我所虚构过的情节,都比不上现实生活中我在HubSpot 供职期间所经历的荒诞,那是一家专门制作网络软件的科技公司。本书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我在HubSpot 的所见所闻,此书并非凭空虚构的讽刺小品,书中所有情节都是真实发生的。在书中,我保留了他们的真实姓名,不过更多情况下,我还是用杜撰的假名或昵称代替。我还采访了很多现任和前任的HubSpot 员工,他们同意为本书的创作接受采访,不过前提是我们的聊天不能记录在案。其中一些人甚至害怕跟我谈及HubSpot。起初,我认为这些人的顾虑是多余的;但随着事情的发展,我意识到他们完全有理
由有这样的担忧。
本人在书中所提到的“硅谷”,并非特指在旧金山和圣荷西市之间那片曾孕育着科技初创企业、绵延60 英里(1 英里=1.6 千米)的半岛区域,而更像是“好莱坞”或“华尔街”那样,将“硅谷”作为一种行业隐喻。它存在于洛杉矶、西雅图、纽约、波士顿以及其他无数地点,当然还包括旧金山的海湾地区。
另外,书中“泡沫”一词,不仅是指某些科技初创公司的价值被疯狂炒高所引发的经济泡沫,而且诠释了在这些科技公司工作的员工的心态。这群被灌了迷药的、打心底里相信“初创公司神话”的员工,他们活在自己幻想出的“泡沫滤镜”中,心中充满着盲目的自信和自尊,无法接受别人的哪怕一点批判,他们脱离现实,完全没有意识到外界眼中
的他们是多么的荒唐可笑。
我从2013 年4 月~ 2014 年12 月供职于HubSpot,而这家公司正好属于“泡沫”的一部分。2014 年10 月,HubSpot 成功IPO,至今已有近20 亿美元的市值。不过,本书不仅仅是围绕着HubSpot 公司展开,更是讲述了一位年过半百的中年人在一个全新领域白手起家、重获自我的全过程,即使整个科技行业对于“年长”的员工充满敌意。
此外,本书还记录了这个行业的工作形态是如何改变的,并曝光了该领域众多的公司是如何一边宣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一边在行动上与口号背道而驰。
神话与制造神话在当今的硅谷中不断滋生和蔓延。我创作本书的目的正是想揭露“独角兽”创业公司更加真实的一面,并戳穿那些英雄式创业企业家的虚妄迷思。HubSpot 的领导者们与其说是英雄,不如说是一群巧舌如簧的销售和营销骗子:他们巧妙地编织了一套关于转型技术的神话,并凭借着这套说辞,通过兜售这个从未盈利的公司的股票
赚了大钱。
本书的核心之处在于它记录了我艰难又自卑的自我发现之旅。当时的我,正尝试着在这家软件初创公司完成从一名记者到营销人员的转型。当科技产业正处于失去理智的时候,我也在与自己的心智博弈。我希望能通过这则姗姗来迟的故事,来一探初创企业幕后的究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