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83939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信息类学科的本科生、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国内外教育界相关人士参考。
目录
第1章引言
1.1成书动因
1.22008年版(简称红皮书)成书过程
1.32012年版(简称蓝皮书)成书过程
1.4本书(简称绿皮书)成书过程
1.5本书特点
第2章培养理念与培养体系
2.1培养理念与培养方案
2.2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
2.2.1本科生培养四年连贯导师制
2.2.2自主选择与专业分流
2.2.3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2.4国际交流
2.2.5实践与能力训练
2.3课程体系
2.3.1本科专业设置
2.3.2学士学位学分要求
2.3.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方向)
2.3.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技术方向)
2.3.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自然科学交叉方向)
2.3.6软件工程专业方向
2.3.7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数据分析方向)
2.3.8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互联网金融分析方向)
2.3.9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2.3.10通信工程专业
2.3.11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2.3.12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
2.3.13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技术方向)
2.3.14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科学方向)
第3章本科生学院平台课程大纲
3.1信息科学技术概论
3.2数学基础课程
3.2.1数学分析(Ⅰ)
3.2.2数学分析(Ⅱ)
3.2.3数学分析(Ⅲ)
3.2.4高等数学(Ⅰ)
3.2.5高等数学(Ⅱ)
3.2.6高等代数(Ⅰ)
3.2.7高等代数(Ⅱ)
3.2.8线性代数(B)
3.3物理基础课程
3.3.1力学(B)
3.3.2电磁学(B)
3.3.3信息科学中的物理学(上)
3.3.4信息科学中的物理学(下)
3.4计算机基础课程
3.4.1计算概论
3.4.2程序设计实习
3.5电路基础课程
3.5.1微电子与电路基础
3.5.2电路基础实验
第4章本科生专业核心与选修课程大纲
4.1计算机类课程
4.1.1Java程序设计
4.1.2Linux程序设计
4.1.3Linux程序设计环境
4.1.4Web技术概论
4.1.5Windows程序设计
4.1.6编译技术
4.1.7编译实习
4.1.8并行程序设计原理
4.1.9并行与分布式计算导论
4.1.10操作系统
4.1.11操作系统实习
4.1.12初等数论及其应用
4.1.13代数结构与组合数学
4.1.14概率统计(A)
4.1.15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原理(程序设计语言概论)
4.1.1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4.1.17基于安卓平台的程序设计
4.1.18集合论与图论
4.1.19计算机图形学
4.1.20计算机网络
4.1.21计算机网络与Web技术
4.1.22计算机系统导论
4.1.23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A)
4.1.24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B)
4.1.25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实验
4.1.26可重构系统基础
4.1.27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
4.1.28人机交互
4.1.29软件工程
4.1.30软件工程实习
4.1.31软件需求工程
4.1.32面向对象技术引论
4.1.33中间件技术导论
4.1.34软件测试
4.1.35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4.1.36数据结构与算法(A)
4.1.37数据结构与算法(B)
4.1.38数据结构与算法实习
4.1.39数据库概论
4.1.40数据库概论(实验班)
4.1.41数据库原理与技术
4.1.42数理逻辑
4.1.43数字逻辑设计
4.1.44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4.1.45数字视频处理与分析
4.1.46数字图像处理
4.1.47数字信号处理
4.1.48数字信号与多媒体处理器
4.1.49数字艺术
4.1.50算法设计与分析
4.1.51随机过程引论
4.1.52网络存储与系统虚拟化技术
4.1.53微机原理(A)
4.1.54问题求解与程序设计
4.1.55现代信息检索导论
4.1.56信息安全引论
4.1.57语言统计分析
4.1.58语义网与数字图书馆
4.1.59自然语言处理导论
4.2电子与通信类课程
4.2.1传感器电子与物联网
4.2.2电磁波理论与应用导论
4.2.3电动力学(B)
4.2.4电路分析原理(含实验)
4.2.5电路与电子学
4.2.6电子线路
4.2.7电子线路(实验班)
4.2.8电子线路计算机辅助设计
4.2.9电子线路实验
4.2.10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4.2.11高级光电子技术实验
4.2.12固体物理
4.2.13光电子技术实验
4.2.14光电子学
4.2.15光纤通信系统
4.2.16光学
4.2.17近代物理
4.2.18可编程逻辑电路
4.2.19理论力学
4.2.20量子计算导论
4.2.21量子力学(A)
4.2.22量子力学(B)
4.2.23纳米科技与纳米电子学
4.2.24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4.2.25热力学统计物理(B)
4.2.26热学(B)
4.2.27声场与声信号处理导论
4.2.28数学物理方法
4.2.29数字逻辑电路
4.2.30数字逻辑电路(实验班)
4.2.31数字逻辑电路实验
4.2.32数字信号处理
4.2.33数字信号处理实验
4.2.34通信电路
4.2.35通信电路实验
4.2.36通信网概论与宽带信号技术
4.2.37通信网络与软件设计
4.2.38通信原理
4.2.39通信原理(实验班)
4.2.40微波技术实验
4.2.41微波技术与电路
4.2.42微机与接口技术实验
4.2.43微机原理(B)
4.2.44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概论
4.2.45文献写作与报告
4.2.46现代电子学与通信导论
4.2.47现代无线通信中的新兴技术
4.2.48信号与系统
4.2.49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基础
4.2.50原子物理导论
4.2.51智能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
4.3微电子类课程
4.3.1半导体材料
4.3.2半导体器件物理
4.3.3半导体物理
4.3.4高等模拟集成电路原理
4.3.5固体物理基础
4.3.6集成电路测试原理
4.3.7集成电路工艺原理
4.3.8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
4.3.9集成电路设计实习
4.3.10基于HDL的数字电路设计
4.3.11模拟电路
4.3.12模拟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
4.3.13纳电子器件导论
4.3.14PSoC应用开发基础实验
4.3.15射频集成电路
4.3.16数字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
4.3.17数字逻辑
4.3.18微电子器件测试实验
4.3.19微电子物理基础
4.3.20微米纳米技术概论
4.3.21微纳尺度流体科学与应用
4.3.22微纳集成系统(实验班)
4.3.23无线通信集成电路基础
4.3.24现代集成电路中的器件设计与应用
4.3.25先进半导体器件
4.4智能类课程
4.4.1机器学习概论
4.4.2机器智能实验
4.4.3计算方法(B)
4.4.4模式识别导论
4.4.5脑与认知科学
4.4.6人工智能概论
4.4.7生物信息处理
4.4.8图像处理
4.4.9信息论
4.4.10语音信号处理
4.4.11智能信息系统
第5章信息学院本科生培养成果展示
5.1本科生科研成果展示会
5.2国际交流
5.3创新创业
5.3.1届北大创新之夜本科生优秀课程作品展示活动
5.3.2第二届北大创新之夜本科生优秀课程作品展示活动
5.3.3科技创新与创业课程介绍(摘选)
5.3.4学生创新创业案例介绍(摘选)
5.4发表论文与申请专利
5.4.12013年本科生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
5.4.22014年本科生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
5.4.32015年本科生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
5.4.42016年本科生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
5.5历年获奖
5.5.12013年获奖情况
5.5.22014年获奖情况
5.5.32015年获奖情况
5.5.42016年获奖情况
第6章信息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方法、新趋势
6.1新形势——时代背景
6.2新问题——观念、内容、方式
6.3新方法——教学改革
6.4新趋势——以学生为主体
前言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和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广泛有机地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满足未来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培养未来信息领域的领军人才,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原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研究院和信息科学中心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院建设初期设置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智能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方向,随后又新增了通信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软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专业方向。如何建立一个各学科之间既互相融合、又互相促进的课程体系,是我们建院以来一直积极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2008年出版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课程体系》(以下简称《课程体系》)首次给出了一个系统的信息科学技术学科课程体系,利用学院平台优势,打通四个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建立信息学院的基础教学平台课,进而构建各个专业的核心课,并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信息学院的特色: 注重四大基础,即“数学、物理、电路和计算机”。该书出版后得到了较大反响,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相关院校的专家和读者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肯定。
2012年,在学院成立10周年时,我们出版了第二版《课程体系》,总结了从2008年到2012年学院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英文课程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并在表述上采用了双语模式,使得此书成为学院与国内外交流本科教学情况的重要媒介。
在学院成立15周年之际,我们把近五年来学院在小班课建设、国外优秀课程引进、网上课程(MOOC)、新专业建设(通信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软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荣誉学位设立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进展进行总结; 同时把全院所有课程的大纲进行梳理更新,出版修订版《课程体系》。我们也希望这种定期更新的方式能够一直保持下去,通过认真总结学院人才培养的现状,推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不断完善我们的本科生教学体系,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的号召。
提高本科生的教学水平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信息科学技术是发展变化非常迅速的学科。本书将过去15年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在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实践工作做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总结,供国内外同行参考、交流之用,也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
今年是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建院15周年。本书也是献给学院15岁生日的一份礼物。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黄如2017年7月
Prereq: /Credits: 1 Mission: Through this course,students can overview all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lear the roadmap of the IT field.The course covers electronics and engineering,microelectronics,computer science,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opics include introdu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mputer software,computer architecture,computer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ystem,computer theory,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machine translation,wireless communication,optical communication,physical electronics and nanotechnology,quantum electronics and laser sciences,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technology,system on a chip,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achine perception,and multimedia process.
Organized by Yuan Wang,a number of famous professors give lessons.一、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信息科学技术概论Introduction to EECS
开课时间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
秋春夏秋春夏秋春夏秋春夏
适用院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课程定位学院平台课学分1学分总学时32学时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