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23874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知名职业生涯咨询师、规划师马华兴全新力作
★果壳网CEO/在行创始人姬十三、罗辑思维副总裁杜若洋、秋叶PPT创始人秋叶、汪冰、River哥等多领域大V倾情推荐
★作者20年咨询生涯,近1000个实例凝聚的职场指南
★6个叩问人心的重要命题,26个颠覆认知的犀利见解。一站式带领读者:调适过往认知、全面分解职业、剖析个人能力、评估个人资源、做出关键选择
★创新抢眼的封面设计;精美双封专色印刷
内容简介
《思维破局》这本书主要结合了作者20年的咨询师、职业规划师生涯近1000个实际案例,从思维破局、职场投资、个人能力管理、资源活用、理性选择、行动模型等六个角度,来帮助读者进行职场上的观念更新及行动纠偏,从而更理性、系统地做出工作、职场、人生的选择,把握机遇,收获成功。
本书系统性地梳理和回答了当下职场人士具体困扰的诸多问题,比如:大小公司的选择、大小城市的选择、公司核心职能与非核心职能的判断、个人能力管理和资源的打通等。
作者用大量详实的咨询案例,深入浅出的比喻和对比,将有关职场的种种问题回答得直戳人心,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目 录
序言
1.思维破局:只有没想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1.1 捅破思维的窗户纸很容易
1.2 逆向思考:试试倒立过来看自己
1.3 成功者思考:你为什么学不会
1.4 如果他是你,他会怎么想
1.5 认知灰度:摆脱思考的牛角尖
1.1 捅破思维的窗户纸很容易
1.2 逆向思考:试试倒立过来看自己
1.3 成功者思考:你为什么学不会
1.4 如果他是你,他会怎么想
1.5 认知灰度:摆脱思考的牛角尖
2.职业投资:利用眼光,抓好职业这副牌
2.1 不是拼牌好,而是拼怎么“换”
2.2 抓住趋势行业,还是守住刚需行业
2.3 选喜欢的职能,还是选有钱的职能
2.4 去大公司当兵还是小公司当头
2.5 买小城市的房还是挤大城市的床
2.6 跟对上司“吃肉”,跟错上司“吃土”
2.1 不是拼牌好,而是拼怎么“换”
2.2 抓住趋势行业,还是守住刚需行业
2.3 选喜欢的职能,还是选有钱的职能
2.4 去大公司当兵还是小公司当头
2.5 买小城市的房还是挤大城市的床
2.6 跟对上司“吃肉”,跟错上司“吃土”
3.能力管理:让能力长成一棵树,而不是一片草
3.1 识别能力认知偏差的三大陷阱
3.2 作品呈现:让客户认可的好方式
3.3 评估自身能力的三大方法
3.4 新木桶原理,用系统优化你的能力
3.1 识别能力认知偏差的三大陷阱
3.2 作品呈现:让客户认可的好方式
3.3 评估自身能力的三大方法
3.4 新木桶原理,用系统优化你的能力
4.支持系统:资源和能力迭代升级,加速变现
4.1 你在职业转型道路上的瓶颈是什么
4.2 你的资源经得起盘点吗
4.3 如何让资源和能力快速迭代升级
4.4 如何让资源越换越值钱
4.1 你在职业转型道路上的瓶颈是什么
4.2 你的资源经得起盘点吗
4.3 如何让资源和能力快速迭代升级
4.4 如何让资源越换越值钱
5.多维选择:如何做决定,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5.1 帮你做决定的公式
5.2 用故事引出内心的想法
5.3 什么情境,不做选择才好
5.4 这个方法,让你兼得鱼和熊掌
5.1 帮你做决定的公式
5.2 用故事引出内心的想法
5.3 什么情境,不做选择才好
5.4 这个方法,让你兼得鱼和熊掌
6.行动改变:运用模型实现从容转变
6.1 “改变—递进”模型:你以为改变是一蹴而就的吗
6.2 “发散—聚焦”模型:你以为专注就能成功吗
6.3 “扩张—跳跃”模型:你是如何被“跳出舒适区”毁掉的
6.1 “改变—递进”模型:你以为改变是一蹴而就的吗
6.2 “发散—聚焦”模型:你以为专注就能成功吗
6.3 “扩张—跳跃”模型:你是如何被“跳出舒适区”毁掉的
7.实战问答
怎样用一个小时探索一个职业
毕业生非专业就业如何实现
如果对当前的工作感到不满意,如何判断要不要坚持干下去
如何用两个小时了解目标公司
我要转去做与自己性格特质相匹配的职业吗
如何让家人支持我的职业选择
如何做成“斜杠青年”
怎样用一个小时探索一个职业
毕业生非专业就业如何实现
如果对当前的工作感到不满意,如何判断要不要坚持干下去
如何用两个小时了解目标公司
我要转去做与自己性格特质相匹配的职业吗
如何让家人支持我的职业选择
如何做成“斜杠青年”
前 言
作为咨询师,我一直在刻意训练这三种思维
2011年,我开始做职业发展的咨询师。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大约咨询了600-700位真实个人,覆盖了从大学生到工作20年的资深高管,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
仔细地回忆起2012年以前的工作,我发现其实我也是在做咨询,只不过那时我在通信行业,做的是通信工程规划优化方面的咨询。
以上这两段颇有王婆卖瓜式的个人经历,似乎也道出了一些个人职业发展的脉络。我似乎对咨询这件事有些“长板”。
在整个20年的咨询生涯中,我发现,咨询工作里的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帮助客户在思维上破局。很多时候,来访者会掉进自己的困局里,我们总会把这种困局比作:
1. 迷宫,走了一圈发现又回到原位,总是走不出去;
2. 拼图,拿着几块拼图,怎么拼也拼不出全貌;
3. 擂台,内心好像有几个小人在一个笼子里打拳击,后两败俱伤;
而咨询师恰好就处在这个困境的外部:来访者在迷宫里,我站在迷宫上方;来访者抓着拼图的正面,我看到了拼图背面标注的记号;来访者内心如同擂台,我却是笼子外边的观众。恰恰是这种咨询的站位,让我能帮助来访者觉察心态、发现规律、做出行动。
后来我仔细归纳了一下,我发现自己在咨询中一直在不自觉地练习以下这三种思维:
一.“属加种差”思维
属加种差,是我在大学上哲学课时的一位老师讲的。他在课堂上问我们:“你们怎么给事物下定义?”我们当时听了完全懵圈。然后,他摇摇头叹了口气,在黑板上写出了这四个字:“属加种差”。
我们界定任何事物的方法,就是“属加种差”。
步,先描述出它属于某一类;
第二步,描述出它与本类其他事物的差异。
比如,手机的定义:可以便携的电话终端。先归类到电话终端,然后用“便携”来区分手机和其他固定的电话。
这是个形象事物的界定,那抽象一些的事物呢?比如,能力,能力该如何界定呢?
能力是完成某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先归类到心理特征,然后用“完成某些活动”来区分人格、动机等其他心理特征。
这个概念当时深深印刻到了我的记忆里,我那时的感觉如同哆啦A梦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神器,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工具。有了“属加种差”,万事万物就都可以被界定了。
而现在看来,“属加种差”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一个人绝望地说“我不善于营销”这句话时,我们用“属加种差”来看:
这句话属于一个观点;
?它跟其他观点的差异是,否定个人营销能力。
于是,我就能界定,这是他否定自己个人营销能力的一个观点。
请注意,这个界定看上去像一句废话,但是却能突破他的思维。他说的是一个观点,这意味着,它不是“事实”。他在否定自己的某个能力,这意味着,他没有否定其他能力。
这两个区分,就能带来一些新的角度。我们可以探讨这个观点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不是真实的,它是不是不能改变的。也可以探讨他具备的其他能力。甚至,我们还可以继续就“营销”这个词再次做一个界定:“他是怎么界定营销的?”
实际上,我们内心的很多问题,往往就出在“界定”上,我们用了一个我们自以为的界定来定义概念。
我们以为观点就是事实;
我们以为营销就是忽悠;
我们以为正确就是他人认可;
我们以为适合就是完美……
这些我们以为的概念,让我们不知不觉被这些概念所束缚。而如果能用“属加种差”的思维方式来界定,我们就会从这些概念中抽离出来,不为概念所困。
仔细地回忆起2012年以前的工作,我发现其实我也是在做咨询,只不过那时我在通信行业,做的是通信工程规划优化方面的咨询。
以上这两段颇有王婆卖瓜式的个人经历,似乎也道出了一些个人职业发展的脉络。我似乎对咨询这件事有些“长板”。
在整个20年的咨询生涯中,我发现,咨询工作里的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帮助客户在思维上破局。很多时候,来访者会掉进自己的困局里,我们总会把这种困局比作:
1. 迷宫,走了一圈发现又回到原位,总是走不出去;
2. 拼图,拿着几块拼图,怎么拼也拼不出全貌;
3. 擂台,内心好像有几个小人在一个笼子里打拳击,后两败俱伤;
而咨询师恰好就处在这个困境的外部:来访者在迷宫里,我站在迷宫上方;来访者抓着拼图的正面,我看到了拼图背面标注的记号;来访者内心如同擂台,我却是笼子外边的观众。恰恰是这种咨询的站位,让我能帮助来访者觉察心态、发现规律、做出行动。
后来我仔细归纳了一下,我发现自己在咨询中一直在不自觉地练习以下这三种思维:
一.“属加种差”思维
属加种差,是我在大学上哲学课时的一位老师讲的。他在课堂上问我们:“你们怎么给事物下定义?”我们当时听了完全懵圈。然后,他摇摇头叹了口气,在黑板上写出了这四个字:“属加种差”。
我们界定任何事物的方法,就是“属加种差”。
步,先描述出它属于某一类;
第二步,描述出它与本类其他事物的差异。
比如,手机的定义:可以便携的电话终端。先归类到电话终端,然后用“便携”来区分手机和其他固定的电话。
这是个形象事物的界定,那抽象一些的事物呢?比如,能力,能力该如何界定呢?
能力是完成某些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先归类到心理特征,然后用“完成某些活动”来区分人格、动机等其他心理特征。
这个概念当时深深印刻到了我的记忆里,我那时的感觉如同哆啦A梦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神器,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工具。有了“属加种差”,万事万物就都可以被界定了。
而现在看来,“属加种差”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一个人绝望地说“我不善于营销”这句话时,我们用“属加种差”来看:
这句话属于一个观点;
?它跟其他观点的差异是,否定个人营销能力。
于是,我就能界定,这是他否定自己个人营销能力的一个观点。
请注意,这个界定看上去像一句废话,但是却能突破他的思维。他说的是一个观点,这意味着,它不是“事实”。他在否定自己的某个能力,这意味着,他没有否定其他能力。
这两个区分,就能带来一些新的角度。我们可以探讨这个观点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不是真实的,它是不是不能改变的。也可以探讨他具备的其他能力。甚至,我们还可以继续就“营销”这个词再次做一个界定:“他是怎么界定营销的?”
实际上,我们内心的很多问题,往往就出在“界定”上,我们用了一个我们自以为的界定来定义概念。
我们以为观点就是事实;
我们以为营销就是忽悠;
我们以为正确就是他人认可;
我们以为适合就是完美……
这些我们以为的概念,让我们不知不觉被这些概念所束缚。而如果能用“属加种差”的思维方式来界定,我们就会从这些概念中抽离出来,不为概念所困。
二.自相矛盾思维
菲茨杰拉德说过一句话:“头脑中同时拥有两种对立的想法,还依然保持运转”是一种很厉害的能力。
然而,你再多想想,这是不是有种精神分裂感?
不妨真的体验一下头脑中同时拥有对立想法的状态。一方面,你相信“听人劝,吃饱饭”,另一方面,你也相信它的对立想法“信自己,得永生”。那你该信什么?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是不是就疯了?
但是,这种自相矛盾的思维却是让人想通的好思维。菲老的这句话的问题不在于“拥有两种对立的想法”,而在于“同时”。
如果你不是“同时”拥有两种对立的想法,而是“分时”拥有两种对立的想法,那你就完全自洽了。
《三国志·贾诩传》里写到了这样一段故事:“曹操出兵攻打张绣的时候,有一天早晨突然撤退了。张绣打算亲自追讨。贾诩告诉张绣说:“别追击,追击必败。”张绣不听贾诩的意见,派兵追击曹操,果然大败而还。
此时,贾诩却马上劝诫张绣说:“现在赶紧再去追击,继续打下去一定会获胜。”
张绣心想“不带这么玩人的。”于是谢绝说:“就因为开始没有听你的,到了这步田地。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什么还要再次追击?”贾诩回答他说:“出兵作战的形势是随时变化的,现在去追肯定会赢。”
张绣又信他的话,于是整收溃散的部队前往追击,和曹操再次作战,果然获胜。”
贾诩就是拥有两种对立的想法(不应该追击和应该追击),还能保持运转。只不过,他是“分时”拥有了对立的想法。
当情境变了,想法就得跟着变,甚至要变到对立的那头。
有一个人面对某个工作选择,左思右想了好几个月还没决定,来找我时,他跟我说:“我这个人做事都是要深思熟虑才能决定的。你帮我再梳理一下,看有没有漏掉的。”
我帮他梳理完,看他依然没做决定,就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你就不深思熟虑,而是会赶紧果断地做出选择呢?”这个问题就是在对方的思维里创造出一个对立的想法。当有了这个对立的想法,他就能更看清自己的境况,活得更自洽。
菲茨杰拉德说过一句话:“头脑中同时拥有两种对立的想法,还依然保持运转”是一种很厉害的能力。
然而,你再多想想,这是不是有种精神分裂感?
不妨真的体验一下头脑中同时拥有对立想法的状态。一方面,你相信“听人劝,吃饱饭”,另一方面,你也相信它的对立想法“信自己,得永生”。那你该信什么?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是不是就疯了?
但是,这种自相矛盾的思维却是让人想通的好思维。菲老的这句话的问题不在于“拥有两种对立的想法”,而在于“同时”。
如果你不是“同时”拥有两种对立的想法,而是“分时”拥有两种对立的想法,那你就完全自洽了。
《三国志·贾诩传》里写到了这样一段故事:“曹操出兵攻打张绣的时候,有一天早晨突然撤退了。张绣打算亲自追讨。贾诩告诉张绣说:“别追击,追击必败。”张绣不听贾诩的意见,派兵追击曹操,果然大败而还。
此时,贾诩却马上劝诫张绣说:“现在赶紧再去追击,继续打下去一定会获胜。”
张绣心想“不带这么玩人的。”于是谢绝说:“就因为开始没有听你的,到了这步田地。现在已经失败了,为什么还要再次追击?”贾诩回答他说:“出兵作战的形势是随时变化的,现在去追肯定会赢。”
张绣又信他的话,于是整收溃散的部队前往追击,和曹操再次作战,果然获胜。”
贾诩就是拥有两种对立的想法(不应该追击和应该追击),还能保持运转。只不过,他是“分时”拥有了对立的想法。
当情境变了,想法就得跟着变,甚至要变到对立的那头。
有一个人面对某个工作选择,左思右想了好几个月还没决定,来找我时,他跟我说:“我这个人做事都是要深思熟虑才能决定的。你帮我再梳理一下,看有没有漏掉的。”
我帮他梳理完,看他依然没做决定,就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你就不深思熟虑,而是会赶紧果断地做出选择呢?”这个问题就是在对方的思维里创造出一个对立的想法。当有了这个对立的想法,他就能更看清自己的境况,活得更自洽。
三.元认知思维
元,是一个特别高屋建瓴的汉字。
吴思是著名的社会学著作《潜规则》的作者,在后总结处,他提到了决定潜规则的规则——“元规则”——暴力竞争的胜利者说了算。这个规则决定了后边的所有规则。
如果按照巴菲特的好朋友芒格的性原理,这个“元规则”就有社会政治性原理的意味。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提到:“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这发明如何发明的方法、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就可以看作是元方法。而元认知,按逻辑意思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是否能观察到自己是怎么思考和感受的。
前两天,我跟女儿一起看了一个很火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结果哭得一塌糊涂。如果光是哭,那仅仅是体验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看完了之后,突然想了一下:我的这个流泪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情节一下子让我流泪了呢?
那个一下子打动我的情节,就是孩子的曾曾祖父管一个快要消失的朋友借吉他,并给他弹了一曲,然后那个朋友就如烟般消失了。那个情节让我的泪腺一下子充满泪水。之后还有几个情节,一幕幕地叠加,让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之后,我又问了自己,那这个情节勾起了我的什么回忆,引起了我在乎的什么东西,以至于让我流泪了呢?
是关于传承和记忆。我能感觉到,当一个人没有可以传承给别人的东西时,这种极致的失去,让我深感疼痛。
之后,我又问了自己,那为什么这种感觉会让我深感疼痛呢?
是我看重“传承”,我的价值观里有传承。
之后,我又问了自己,那为什么它能让多数人都被打动呢?
那就是人类对于传承的进化本能了。
以上我的这几个问题,就是一种元认知训练。
因此,当你选择工作抱着“我就想找个稳定的大企业” 这个观点时,或者你发现做什么任务都不那么自信时,又或者你跟你的另一半同睡一张床、突然感觉索然无味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和感受?我的这个想法、这个感受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一步步被强化、被加剧的?在此之前我又做了什么?在这个想法和感觉出现之前,又是有着什么想法、什么感受?
当你这么自问自答时,你会一下子看见过去的种种事件、种种行为,进而发现某些规律、某个模式、某种迹象,由此对当下的局面做出行动和改变。这样的自问自答,也是一种元认知训练,这也就是现在很流行的“复盘”。
以上这三种核心的思维,是我在咨询中必须用到的思维。如果作为读者的你,也能练习这三种思维,那你自己就能破除你的困局,你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这本书里,我会把它们阐述得更具体、更可操作。我会从思维、职业、能力、资源、选择、行动这六个部分来阐述。这六个部分恰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咨询过程:
步,对过往认知调适;
第二步,全面分解职业;
第三步,分析个人的能力;
第四步,评估个人资源;
第五步,做出值得的选择;
第六步,开始定目标和行动。
这每一步都包括思维的突破,我们曾经以为的那些感受、观点、信念,在咨询中会慢慢发生调整,会变得更加灵活。从而一面适应现有的环境,另一面又创造符合自我的生活方式。
本书后,我还增加了7个实战问答,每一个都直接面对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你既可以按顺序来看这本书,又可以就你感兴趣的话题直接翻到相关页面来读这本书,还可以按“风吹哪页读哪页”的方式读这本书。如果你在阅读本书中有任何疑问,可以在我的微信公众号“治愈马”里提问、质疑、点赞、打赏。
愿你翻开本书,看到自己命运的转机。
元,是一个特别高屋建瓴的汉字。
吴思是著名的社会学著作《潜规则》的作者,在后总结处,他提到了决定潜规则的规则——“元规则”——暴力竞争的胜利者说了算。这个规则决定了后边的所有规则。
如果按照巴菲特的好朋友芒格的性原理,这个“元规则”就有社会政治性原理的意味。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提到:“人类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这发明如何发明的方法、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就可以看作是元方法。而元认知,按逻辑意思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是否能观察到自己是怎么思考和感受的。
前两天,我跟女儿一起看了一个很火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结果哭得一塌糊涂。如果光是哭,那仅仅是体验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看完了之后,突然想了一下:我的这个流泪是怎么形成的,是什么情节一下子让我流泪了呢?
那个一下子打动我的情节,就是孩子的曾曾祖父管一个快要消失的朋友借吉他,并给他弹了一曲,然后那个朋友就如烟般消失了。那个情节让我的泪腺一下子充满泪水。之后还有几个情节,一幕幕地叠加,让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之后,我又问了自己,那这个情节勾起了我的什么回忆,引起了我在乎的什么东西,以至于让我流泪了呢?
是关于传承和记忆。我能感觉到,当一个人没有可以传承给别人的东西时,这种极致的失去,让我深感疼痛。
之后,我又问了自己,那为什么这种感觉会让我深感疼痛呢?
是我看重“传承”,我的价值观里有传承。
之后,我又问了自己,那为什么它能让多数人都被打动呢?
那就是人类对于传承的进化本能了。
以上我的这几个问题,就是一种元认知训练。
因此,当你选择工作抱着“我就想找个稳定的大企业” 这个观点时,或者你发现做什么任务都不那么自信时,又或者你跟你的另一半同睡一张床、突然感觉索然无味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和感受?我的这个想法、这个感受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一步步被强化、被加剧的?在此之前我又做了什么?在这个想法和感觉出现之前,又是有着什么想法、什么感受?
当你这么自问自答时,你会一下子看见过去的种种事件、种种行为,进而发现某些规律、某个模式、某种迹象,由此对当下的局面做出行动和改变。这样的自问自答,也是一种元认知训练,这也就是现在很流行的“复盘”。
以上这三种核心的思维,是我在咨询中必须用到的思维。如果作为读者的你,也能练习这三种思维,那你自己就能破除你的困局,你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这本书里,我会把它们阐述得更具体、更可操作。我会从思维、职业、能力、资源、选择、行动这六个部分来阐述。这六个部分恰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咨询过程:
步,对过往认知调适;
第二步,全面分解职业;
第三步,分析个人的能力;
第四步,评估个人资源;
第五步,做出值得的选择;
第六步,开始定目标和行动。
这每一步都包括思维的突破,我们曾经以为的那些感受、观点、信念,在咨询中会慢慢发生调整,会变得更加灵活。从而一面适应现有的环境,另一面又创造符合自我的生活方式。
本书后,我还增加了7个实战问答,每一个都直接面对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你既可以按顺序来看这本书,又可以就你感兴趣的话题直接翻到相关页面来读这本书,还可以按“风吹哪页读哪页”的方式读这本书。如果你在阅读本书中有任何疑问,可以在我的微信公众号“治愈马”里提问、质疑、点赞、打赏。
愿你翻开本书,看到自己命运的转机。
媒体评论
在行APP刚发布时,马华兴老师就成了其中职场领域的行家。这本书积累了他这几年做职业咨询的丰富经验,用咨询师独特的思维方式带给你新的启发和实用的思考工具。我担心如果你看了这本书,会不会再也不需要找他咨询了。
——姬十三 (果壳网CEO、在行创始人)
——姬十三 (果壳网CEO、在行创始人)
只有行动缺少思考,并不能让人改变。在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时代,要过好这一生,就得多装几样思维的武器。马华兴老师是思维的魔术师,他曾帮许多陷入职场困境的人走出来。这本书是马老师的思维工具箱,能帮你在善变的世界中看懂背后的逻辑。
——秋叶 (秋叶PPT创始人、知识IP大本营创始人)
——秋叶 (秋叶PPT创始人、知识IP大本营创始人)
人人都希望成为命运的主人,但很少有人知道,真正的决胜场是思维方式。没有思维破局,哪里有生命的跃升?这是一本阶梯书,踏着它,升级思维模型,激活更好的自己。
——杜若洋(罗辑思维副总裁)
——杜若洋(罗辑思维副总裁)
在线试读
4.3 如何让资源和能力快速迭代升级
美国的《新闻周刊》在2000年评出了近一千年全世界40位智慧名人,其中,中国有三人入选:一位是,一位是成吉思汗,还有一位,你可能想不到,是晚清著名大咖:左宗棠。
在讲这部分之前,我想先提一下左宗棠。如果他在60岁就死掉了,估计历史学家也就能把他算作一个“中咖”:晚清陕甘总督,平定太平军、捻军和西北回乱有大功。比起曾国藩、李鸿章,总还是觉得差点什么能改变世界、改变后人的大事。
但是,活过了60岁,为他能成为大咖创造了条件。要知道,大清朝子民的平均年龄也就是37岁。他能成为大咖,甚至是中国的伟大的大咖,就在于他在63岁的时候,完全收复了新疆,终于彻彻底底地让这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成为了中华的一部分。而我要讲的这部分故事,就是关于他如何收复新疆的。
1867年,新疆爆发回民之乱,后竟被一个外来贵族阿古柏兼并独立,并建立“洪福汗国”。在其背后,有当时的英国、俄国和奥斯曼帝国撑腰,他们都承认了洪福汗国的独立地位,如果不收复,这大部分的疆土,极有可能从中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
但当时的晚清,刚刚平定了太平军和捻军内乱,自我恢复还顾不过来,基本上没有什么经费来再打一次大仗。左宗棠在得到清政府批准收复新疆的奏折之前,就做了长期的谋划,他需要花大力气打造一支精兵,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快速收复新疆,这就是他的“缓进速决”战略。
同时,他也做了极为精确的盘算,从一个士兵、一匹军马的每日粮草到火药军器,再到运输后勤,都做了极为详细的预算,终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800万两白银。为了留余地,左宗棠向朝廷申报了1000万两白银。但是朝廷的国库里压根就没什么钱,只得狠心给了左宗棠500万两。之后他借助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力量,用了各种借贷,才又筹出了五百万两,终于够数。
之后,左宗棠开始打造这支西征军。他非但不扩军,反而裁军,把一切老弱病残和不想西征的士兵一律遣散。剩余6万精兵,装备了当时的火器,并做了密集的训练。
这支部队从1876年5月入疆,连战连捷。除了因为军队战斗力强,也因为阿古柏在新疆实施暴政,不得民心,因此,左宗棠只用了10个月时间就收复了北疆。之后,又用了半年时间收复南疆。再后来,因为沙俄侵占伊犁,左宗棠抬着自己的棺材陈兵伊犁,终跟沙俄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复全疆。
其实,如果站在国家角度看左宗棠的战争策略,他所做的就是一次典型的资源—能力转换。
首先,他筹备了1000万两白银,这是打仗的资源。之后,他用这笔钱打造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就代表了他打仗的能力。后,他再用这支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部队,收复新疆。而国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宝贵的资源。
他通过了这一轮资源—能力转换,让中国的整体资源升了级。
这是一个国家典型的转型玩法:用资源换得战斗力,再用战斗力挣得更高级的资源。
而我们从国家视角转到个人,其实一个个人的职业转型和升级,也玩的是资源—能力的转换游戏:
父母花钱和时间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找更好的老师学习,孩子在经过长时间练习后,认知能力或技术能力之类的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向能力的转换:孩子用了父母的金钱和时间资源,变成了自己的能力。
之后,孩子上了好大学,结交了好大学的同学和校友,这是个人能力向人脉资源的次转换。
大学或研究生毕业的孩子开始工作,从统计意义上来说,那些“好”工作跟“好”学校是正相关关系。在工作中又挣得了更多的财富,这是个人能力向财富资源的转换。
当他有了钱之后,会花钱参加各种活动、培训,乃至再读书;当然有些人可能没钱来投入,但他至少需要投入时间来参加这些活动及读书。他是用了金钱或时间资源,又升级了他的能力。
等他新的能力产生,老的能力提升后,他会认识更多的人,会给更多人带来价值,从而换来更多的人脉资源。这又是新一轮能力向人脉资源的转换。
再以后,他的人脉资源又会给他带来新的可能,也许是职业的转型,也许是新的投资机会,从而又能让他的能力系统有了新的升级。
当他发现自己的健康报了红灯,于是开始花钱健身请私教。练了半年,身体素质提升,体能提升,这又是资源换能力的过程:体能提升之后,健康资源被挽救。
这样来看,每个人的职业发展(现在流行的叫法叫“认知升级”),就是一轮轮资源—能力转换中迭代而成的。
当在面临职业转型时,我们盘点完了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下一步自然就是该如何让资源和能力进入一种良性升级,终达成成功转型。
先把已经做好评估的资源和能力做个总结。你应该已经有一张完整的资源盘点清单,它包括:金钱资源、时间资源、人脉资源、健康资源和亲密关系资源。
在这个表格里,你可以给其整体打一个分数。分为10分,意味着资源充足。分为1分,意味着没钱没时间没人脉,亲密关系也不支持转型。如果你主观分值能超过6分,这至少表明,你手里有那么一些筹码。
同时,根据前面一章所描述的能力体系,你给自己的能力做了整理:你梳理了你的作品和经验,把他们一条一条地列了出来。你也可以就你的能力打一个分数。分为10分,意味着你拥有足够胜任新工作的能力;分为1分,意味着完全没有什么能力。我们还是以6分为界,超过6分,代表高能力。
这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这样一个矩阵。我称其为:资源—能力矩阵。在这个矩阵中,你自然会根据之前的评估,把自己归类到某个象限中。
我们一个象限一个象限谈:
美国的《新闻周刊》在2000年评出了近一千年全世界40位智慧名人,其中,中国有三人入选:一位是,一位是成吉思汗,还有一位,你可能想不到,是晚清著名大咖:左宗棠。
在讲这部分之前,我想先提一下左宗棠。如果他在60岁就死掉了,估计历史学家也就能把他算作一个“中咖”:晚清陕甘总督,平定太平军、捻军和西北回乱有大功。比起曾国藩、李鸿章,总还是觉得差点什么能改变世界、改变后人的大事。
但是,活过了60岁,为他能成为大咖创造了条件。要知道,大清朝子民的平均年龄也就是37岁。他能成为大咖,甚至是中国的伟大的大咖,就在于他在63岁的时候,完全收复了新疆,终于彻彻底底地让这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成为了中华的一部分。而我要讲的这部分故事,就是关于他如何收复新疆的。
1867年,新疆爆发回民之乱,后竟被一个外来贵族阿古柏兼并独立,并建立“洪福汗国”。在其背后,有当时的英国、俄国和奥斯曼帝国撑腰,他们都承认了洪福汗国的独立地位,如果不收复,这大部分的疆土,极有可能从中国的版图上分裂出去。
但当时的晚清,刚刚平定了太平军和捻军内乱,自我恢复还顾不过来,基本上没有什么经费来再打一次大仗。左宗棠在得到清政府批准收复新疆的奏折之前,就做了长期的谋划,他需要花大力气打造一支精兵,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快速收复新疆,这就是他的“缓进速决”战略。
同时,他也做了极为精确的盘算,从一个士兵、一匹军马的每日粮草到火药军器,再到运输后勤,都做了极为详细的预算,终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800万两白银。为了留余地,左宗棠向朝廷申报了1000万两白银。但是朝廷的国库里压根就没什么钱,只得狠心给了左宗棠500万两。之后他借助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力量,用了各种借贷,才又筹出了五百万两,终于够数。
之后,左宗棠开始打造这支西征军。他非但不扩军,反而裁军,把一切老弱病残和不想西征的士兵一律遣散。剩余6万精兵,装备了当时的火器,并做了密集的训练。
这支部队从1876年5月入疆,连战连捷。除了因为军队战斗力强,也因为阿古柏在新疆实施暴政,不得民心,因此,左宗棠只用了10个月时间就收复了北疆。之后,又用了半年时间收复南疆。再后来,因为沙俄侵占伊犁,左宗棠抬着自己的棺材陈兵伊犁,终跟沙俄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复全疆。
其实,如果站在国家角度看左宗棠的战争策略,他所做的就是一次典型的资源—能力转换。
首先,他筹备了1000万两白银,这是打仗的资源。之后,他用这笔钱打造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就代表了他打仗的能力。后,他再用这支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部队,收复新疆。而国土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宝贵的资源。
他通过了这一轮资源—能力转换,让中国的整体资源升了级。
这是一个国家典型的转型玩法:用资源换得战斗力,再用战斗力挣得更高级的资源。
而我们从国家视角转到个人,其实一个个人的职业转型和升级,也玩的是资源—能力的转换游戏:
父母花钱和时间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找更好的老师学习,孩子在经过长时间练习后,认知能力或技术能力之类的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向能力的转换:孩子用了父母的金钱和时间资源,变成了自己的能力。
之后,孩子上了好大学,结交了好大学的同学和校友,这是个人能力向人脉资源的次转换。
大学或研究生毕业的孩子开始工作,从统计意义上来说,那些“好”工作跟“好”学校是正相关关系。在工作中又挣得了更多的财富,这是个人能力向财富资源的转换。
当他有了钱之后,会花钱参加各种活动、培训,乃至再读书;当然有些人可能没钱来投入,但他至少需要投入时间来参加这些活动及读书。他是用了金钱或时间资源,又升级了他的能力。
等他新的能力产生,老的能力提升后,他会认识更多的人,会给更多人带来价值,从而换来更多的人脉资源。这又是新一轮能力向人脉资源的转换。
再以后,他的人脉资源又会给他带来新的可能,也许是职业的转型,也许是新的投资机会,从而又能让他的能力系统有了新的升级。
当他发现自己的健康报了红灯,于是开始花钱健身请私教。练了半年,身体素质提升,体能提升,这又是资源换能力的过程:体能提升之后,健康资源被挽救。
这样来看,每个人的职业发展(现在流行的叫法叫“认知升级”),就是一轮轮资源—能力转换中迭代而成的。
当在面临职业转型时,我们盘点完了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下一步自然就是该如何让资源和能力进入一种良性升级,终达成成功转型。
先把已经做好评估的资源和能力做个总结。你应该已经有一张完整的资源盘点清单,它包括:金钱资源、时间资源、人脉资源、健康资源和亲密关系资源。
在这个表格里,你可以给其整体打一个分数。分为10分,意味着资源充足。分为1分,意味着没钱没时间没人脉,亲密关系也不支持转型。如果你主观分值能超过6分,这至少表明,你手里有那么一些筹码。
同时,根据前面一章所描述的能力体系,你给自己的能力做了整理:你梳理了你的作品和经验,把他们一条一条地列了出来。你也可以就你的能力打一个分数。分为10分,意味着你拥有足够胜任新工作的能力;分为1分,意味着完全没有什么能力。我们还是以6分为界,超过6分,代表高能力。
这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这样一个矩阵。我称其为:资源—能力矩阵。在这个矩阵中,你自然会根据之前的评估,把自己归类到某个象限中。
我们一个象限一个象限谈:
1.高资源高能力
如果你在这个象限,那是天大的好事。你会在职业转型过程中平滑切换、游刃有余。那个新工作你既有自信搞定,又能通过现有的钱、时间快速积累到人脉。转型的道路相对比较顺畅。
我在这里给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从心。追随内心的使命、目标走下去。
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创立特斯拉之前创业了两个公司都成功卖出变现,拥有几亿美金的财富,个人能力超强。于是在2012年同时开了特斯拉、SPACE-X和太阳城三个公司。这三个公司尽管分别做的是汽车、航天、新能源领域,但是他背后有另一个“胆大包天”的计划,那就是人类移民火星。这三家公司也仅仅是为了这个超级计划做准备而来。这是典型的高资源高能力,从心而动的伟大人物。
如果说大人物你可能会觉得跟自己无关,那再说我们身边的人。我的一个朋友小嘉,三年以前在媒体做编辑,后来因为一次个人出国游,写了一本畅销书,卖了几万本,之后开始纠结是否要专心做旅游。我们是在一顿午饭上做的咨询,我请她评估一下她的资源和能力,她不愁吃住,没有买房压力,尚未结婚,也没有父母催婚压力,经过一本书的推广以及过去做媒体的经验,有不少旅游领域的人脉资源,资源部分可以打7-8分。然后又评估了她进入旅游领域的能力,媒体的写作能力属于一流,摄影能力精通,又有一定的公关营销能力,能力部分也可以打8分。因此,结论几乎十分明确:大胆追随内心,去做旅游行业。于是,她第二年又写了一本书,之后创业做了一个旅游行业的小媒体,风生水起。这是高资源高能力的一个典型例子。
同时,这种高资源高能力的情况,也需要有一戒,既然是从心,追随使命理想,怕的就是贪心,什么都想得到。因此,戒“贪心”。即便如马斯克,在开了三家公司的头三年也几乎是血本无归,什么都失败。此时,如果他贪心一下,继续做自己顺手的互联网,肯定还能做个几亿美金的产业。但我看他的传记就能感觉到他对那种为了商业利益的互联网产业毫无兴趣,这背后有他使命感的支撑和指引。而另一些人,一手好牌在转型中打烂,其原因往往是想要的太多:创业成功、资产暴增、家庭美满、自由不羁外带浪漫爱情……有种酒杯叫“戒盈杯”,酒一旦倒满杯,就会全部漏掉。高资源高能力的人不妨买个这样杯子提醒自己。
我在这里给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从心。追随内心的使命、目标走下去。
特斯拉的老板埃隆·马斯克,创立特斯拉之前创业了两个公司都成功卖出变现,拥有几亿美金的财富,个人能力超强。于是在2012年同时开了特斯拉、SPACE-X和太阳城三个公司。这三个公司尽管分别做的是汽车、航天、新能源领域,但是他背后有另一个“胆大包天”的计划,那就是人类移民火星。这三家公司也仅仅是为了这个超级计划做准备而来。这是典型的高资源高能力,从心而动的伟大人物。
如果说大人物你可能会觉得跟自己无关,那再说我们身边的人。我的一个朋友小嘉,三年以前在媒体做编辑,后来因为一次个人出国游,写了一本畅销书,卖了几万本,之后开始纠结是否要专心做旅游。我们是在一顿午饭上做的咨询,我请她评估一下她的资源和能力,她不愁吃住,没有买房压力,尚未结婚,也没有父母催婚压力,经过一本书的推广以及过去做媒体的经验,有不少旅游领域的人脉资源,资源部分可以打7-8分。然后又评估了她进入旅游领域的能力,媒体的写作能力属于一流,摄影能力精通,又有一定的公关营销能力,能力部分也可以打8分。因此,结论几乎十分明确:大胆追随内心,去做旅游行业。于是,她第二年又写了一本书,之后创业做了一个旅游行业的小媒体,风生水起。这是高资源高能力的一个典型例子。
同时,这种高资源高能力的情况,也需要有一戒,既然是从心,追随使命理想,怕的就是贪心,什么都想得到。因此,戒“贪心”。即便如马斯克,在开了三家公司的头三年也几乎是血本无归,什么都失败。此时,如果他贪心一下,继续做自己顺手的互联网,肯定还能做个几亿美金的产业。但我看他的传记就能感觉到他对那种为了商业利益的互联网产业毫无兴趣,这背后有他使命感的支撑和指引。而另一些人,一手好牌在转型中打烂,其原因往往是想要的太多:创业成功、资产暴增、家庭美满、自由不羁外带浪漫爱情……有种酒杯叫“戒盈杯”,酒一旦倒满杯,就会全部漏掉。高资源高能力的人不妨买个这样杯子提醒自己。
2.高资源低能力
“我在一家事业单位做行政,月收入4000,上班闲得发慌,家里老人带孩子,发现自己一无是处。好在家里在一线城市有三套房,但还是毫无价值感。我想换个工作,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这就是典型高资源低能力的人。有时间有钱,家庭关系还不错,资源打个分能到7-8分;但是因为多年在事业单位混日子,温水煮青蛙,多数职场能力都废掉了。这种人怎么办?
其中一部分人会贸然裸辞,先休息那么几个月,然后开始海投简历。但是他们所遭遇的往往不是什么好结果,因为对新职业的能力和经验都不够,导致几乎100%的简历筛选都会被干掉,此时的境地就很尴尬和令人焦虑了。
还有一部分人会继续这样烦恼地混着。动力加疼痛能让人改变,但因为他依然拥有足够挥霍的资源,这使得他痛感不足,而此时又没有特别明确的动力的话,他往往也就是抱怨一下,然后继续保持原状。
既然有资源,缺能力,那靠谱的办法就是:用资源换能力,把资源花在提升能力上。用钱、时间和人脉来学习新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并借此创造拿得出手的作品和经验。
在这个象限的人群,也有一戒:戒挥霍。他的资源会不知不觉挥霍掉。明显的,他会不知不觉地把时间花在刷朋友圈、淘宝、玩游戏上,这是典型的挥霍时间资源。他会不知不觉地花钱,十分频繁的冲动消费,有的钱甚至都不知道花在了哪里。他还会挥霍掉自己的健康,他工作不忙,但依然会熬夜不锻炼而长胖;他有时间精力陪伴家人,但也依然会因为各种沟通猜忌把亲密关系玩坏。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资源没有管理时,他的资源就会被滥用挥霍。
这就是典型高资源低能力的人。有时间有钱,家庭关系还不错,资源打个分能到7-8分;但是因为多年在事业单位混日子,温水煮青蛙,多数职场能力都废掉了。这种人怎么办?
其中一部分人会贸然裸辞,先休息那么几个月,然后开始海投简历。但是他们所遭遇的往往不是什么好结果,因为对新职业的能力和经验都不够,导致几乎100%的简历筛选都会被干掉,此时的境地就很尴尬和令人焦虑了。
还有一部分人会继续这样烦恼地混着。动力加疼痛能让人改变,但因为他依然拥有足够挥霍的资源,这使得他痛感不足,而此时又没有特别明确的动力的话,他往往也就是抱怨一下,然后继续保持原状。
既然有资源,缺能力,那靠谱的办法就是:用资源换能力,把资源花在提升能力上。用钱、时间和人脉来学习新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并借此创造拿得出手的作品和经验。
在这个象限的人群,也有一戒:戒挥霍。他的资源会不知不觉挥霍掉。明显的,他会不知不觉地把时间花在刷朋友圈、淘宝、玩游戏上,这是典型的挥霍时间资源。他会不知不觉地花钱,十分频繁的冲动消费,有的钱甚至都不知道花在了哪里。他还会挥霍掉自己的健康,他工作不忙,但依然会熬夜不锻炼而长胖;他有时间精力陪伴家人,但也依然会因为各种沟通猜忌把亲密关系玩坏。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资源没有管理时,他的资源就会被滥用挥霍。
3.高能力低资源
“我是一个北漂高级程序员,做了5年JAVA开发,月入3万。刚买房,月供小两万,房子在东南郊区的睡城,离工作地点坐地铁上下班共4个小时。工作强度是典型的996(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周末回到家,没有任何心情干别的,“挺尸”一天。我烦透了这样的生活,但眼看着自己的高收入,又不知该怎么转。”
这就是一个典型高能力低资源的人的职业生活。他能月入3万,已经证明了能力强悍。但是你发现了吗?他的资源也全部耗在上面,没有任何时间精力做别的。由此,人的视野就会变窄,外部世界的变革更新,新的行业职业的信息,新的人脉,完全没有时间精力看到。这往往也是他们面临职业转型的难点。
关键的突破点是:平衡变现。
我们大家都知道,变现,就是用能力换钱。但有时,钱未必见得是高优先资源。比如对于上边这样的人群来说,尽管钱比较重要,但是他时间资源的优先级正在逐渐凸显。如果没了时间资源,其他什么人脉、健康、亲密关系都无从谈起。因此,对于他来说,需要根据资源变现的逻辑,做不同阶段性的变现。
当前,卡住他的资源主要是金钱和时间。而这两个资源又相互冲突,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钱。
我们的解决策略是必须把这两个资源做出妥协:
能不能少赚点钱,空出时间?有什么不花时间就能换出钱的方法?
当他意识到时间资源是更突出的瓶颈资源后,就对自己的整个生活做了调整。
步,他把自己的房子出租掉,又在离公司近的地方租了一个小的房间,这样每天上下班的时间就可以空出来。
第二步,他参加了几个产品开发社群,从线上到线下认识了公司外的不少程序员大咖和产品经理大咖。也正是因为空出时间来,才能在这样的社群和线下聚会中链接到外部资源。
第三步,过程中,他还经常在社群中做各种分享,借助自己的经验帮助一些初级程序员和产品经理解决技术问题。由此又链接了不少人脉资源。
第四步,就产生了很多新的合作可能和新的橄榄枝。
你可以看到他的能力变现脉络了吧?开始,能力变成钱,变成房;之后,钱跟时间进行了资源妥协,空出时间;再后来,借助时间资源和能力,链接出新的人脉;这些新的人脉,又会产生升级的职业机会。
而对于这类人群也有一个戒条:戒执念。高能力低资源的人,往往会过分看重钱,于是就会进入到一个用能力和时间换钱的死循环里。这往往会缩窄一个人的视野,他看不到更多其他的可能,反而阻碍了他借助其他资源更高效的升级。同时,当能力用尽,他又没有花时间来升级能力时,即便是赚钱,也会很快遇到一个瓶颈。程序员要么没时间升级团队管理能力,难以升级到管理岗;要么没时间升级产品策划和软件设计能力,而难以升级到架构师岗。这就是过分执着于一个念头的困境。
这就是一个典型高能力低资源的人的职业生活。他能月入3万,已经证明了能力强悍。但是你发现了吗?他的资源也全部耗在上面,没有任何时间精力做别的。由此,人的视野就会变窄,外部世界的变革更新,新的行业职业的信息,新的人脉,完全没有时间精力看到。这往往也是他们面临职业转型的难点。
关键的突破点是:平衡变现。
我们大家都知道,变现,就是用能力换钱。但有时,钱未必见得是高优先资源。比如对于上边这样的人群来说,尽管钱比较重要,但是他时间资源的优先级正在逐渐凸显。如果没了时间资源,其他什么人脉、健康、亲密关系都无从谈起。因此,对于他来说,需要根据资源变现的逻辑,做不同阶段性的变现。
当前,卡住他的资源主要是金钱和时间。而这两个资源又相互冲突,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钱。
我们的解决策略是必须把这两个资源做出妥协:
能不能少赚点钱,空出时间?有什么不花时间就能换出钱的方法?
当他意识到时间资源是更突出的瓶颈资源后,就对自己的整个生活做了调整。
步,他把自己的房子出租掉,又在离公司近的地方租了一个小的房间,这样每天上下班的时间就可以空出来。
第二步,他参加了几个产品开发社群,从线上到线下认识了公司外的不少程序员大咖和产品经理大咖。也正是因为空出时间来,才能在这样的社群和线下聚会中链接到外部资源。
第三步,过程中,他还经常在社群中做各种分享,借助自己的经验帮助一些初级程序员和产品经理解决技术问题。由此又链接了不少人脉资源。
第四步,就产生了很多新的合作可能和新的橄榄枝。
你可以看到他的能力变现脉络了吧?开始,能力变成钱,变成房;之后,钱跟时间进行了资源妥协,空出时间;再后来,借助时间资源和能力,链接出新的人脉;这些新的人脉,又会产生升级的职业机会。
而对于这类人群也有一个戒条:戒执念。高能力低资源的人,往往会过分看重钱,于是就会进入到一个用能力和时间换钱的死循环里。这往往会缩窄一个人的视野,他看不到更多其他的可能,反而阻碍了他借助其他资源更高效的升级。同时,当能力用尽,他又没有花时间来升级能力时,即便是赚钱,也会很快遇到一个瓶颈。程序员要么没时间升级团队管理能力,难以升级到管理岗;要么没时间升级产品策划和软件设计能力,而难以升级到架构师岗。这就是过分执着于一个念头的困境。
4.低能力低资源
后一个象限,低能力且低资源的,换句话说:“我很忙,我没时间,我没钱,我没牛人朋友,还没啥能力……“四无”人群,所以才想转型啊!”
其实,大家都能想明白,这种双低人是难破局的。他们似乎掉进了一个绝境。但是,依然有办法。
记不记得一句谚语“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如果用更光荣正确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无产阶级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全世界。”当一个人没任何可失去时,进一步就有一步的喜悦。所以,这类人的一个策略就是尽“全力”。
项羽当年背水一战是怎么准备的?准备好10天的口粮,把各种辎重都抛掉,然后跟秦军拼杀。就是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一点,利用短期的激励达到点,借此突破。
低能力低资源如果想破局,也是这样的办法,先把所有资源放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里,然后借助这些资源,在一个相对热闹点的红海,拼出某个优势能力。当这个能力具备后,你的象限就会变成高能力低资源,接下来也就有更多可能了。
还是拿真实案例来说:大专毕业的小方,先在家乡的工厂做检测,做了5年,一个月挣2000元,然后实在觉得没前途,来到北京做美发,先在朋友的美发店里做洗头,之后学了点基础的理发技术,这样累死累活能达到月入5000元。但是,他想回到家乡继续找个工厂。来找我咨询,被我拦住了。我看他虽然不善表达,人际沟通也一般,但是手艺学得挺快,于是调整的职业策略就变成先攒点钱,然后去美发学校学个更高级的手艺。然后到大城市,进入更高级的发廊做美发师,多赚钱的同时了解美发行业的打法,等到能做到“创意总监”(就是高级美发师),那就意味着他从低能力低资源变成高能力低资源。然后再按高能力低资源的玩法玩。学了一年美发之后,他已经能月入7-8K,在一家连锁发廊做到中级美发师。
对于双低人群同样有一个戒条:戒无助。心理学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做什么都碰壁时,他会陷入这种无助。他会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针对这个效应,心理学家们拿了各种动物做实验:比如狗,他们把狗关在笼子里,蜂鸣器一响,就给电击,可怜的狗儿们无处躲避,而到了后,即便他们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出去。狗认为,一切行动都没用,都会被电,逃无可逃,生无可恋。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双低人群因为他们缺少能力和资源,会导致他严重缺乏自信(心理学术语叫低自我效能),他的行动很可能会遇到各种挫败。由此形成习得性无助,终陷在这个悲惨的生活方式当中。
因此,这类双低人群需要对自己植入很强的心理暗示,暗示自己当下的境况仅仅是暂时的,生活会随着自己的改变产生转机。
北岛在著名的那首《回答》里写到: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其实,大家都能想明白,这种双低人是难破局的。他们似乎掉进了一个绝境。但是,依然有办法。
记不记得一句谚语“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如果用更光荣正确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无产阶级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全世界。”当一个人没任何可失去时,进一步就有一步的喜悦。所以,这类人的一个策略就是尽“全力”。
项羽当年背水一战是怎么准备的?准备好10天的口粮,把各种辎重都抛掉,然后跟秦军拼杀。就是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一点,利用短期的激励达到点,借此突破。
低能力低资源如果想破局,也是这样的办法,先把所有资源放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里,然后借助这些资源,在一个相对热闹点的红海,拼出某个优势能力。当这个能力具备后,你的象限就会变成高能力低资源,接下来也就有更多可能了。
还是拿真实案例来说:大专毕业的小方,先在家乡的工厂做检测,做了5年,一个月挣2000元,然后实在觉得没前途,来到北京做美发,先在朋友的美发店里做洗头,之后学了点基础的理发技术,这样累死累活能达到月入5000元。但是,他想回到家乡继续找个工厂。来找我咨询,被我拦住了。我看他虽然不善表达,人际沟通也一般,但是手艺学得挺快,于是调整的职业策略就变成先攒点钱,然后去美发学校学个更高级的手艺。然后到大城市,进入更高级的发廊做美发师,多赚钱的同时了解美发行业的打法,等到能做到“创意总监”(就是高级美发师),那就意味着他从低能力低资源变成高能力低资源。然后再按高能力低资源的玩法玩。学了一年美发之后,他已经能月入7-8K,在一家连锁发廊做到中级美发师。
对于双低人群同样有一个戒条:戒无助。心理学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当一个人做什么都碰壁时,他会陷入这种无助。他会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针对这个效应,心理学家们拿了各种动物做实验:比如狗,他们把狗关在笼子里,蜂鸣器一响,就给电击,可怜的狗儿们无处躲避,而到了后,即便他们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出去。狗认为,一切行动都没用,都会被电,逃无可逃,生无可恋。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双低人群因为他们缺少能力和资源,会导致他严重缺乏自信(心理学术语叫低自我效能),他的行动很可能会遇到各种挫败。由此形成习得性无助,终陷在这个悲惨的生活方式当中。
因此,这类双低人群需要对自己植入很强的心理暗示,暗示自己当下的境况仅仅是暂时的,生活会随着自己的改变产生转机。
北岛在著名的那首《回答》里写到: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