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20218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这辑《老照片》中回顾了一代名医张纪正一生的风风雨雨,用组图的方式讲述了长城抗战时期伤病慰问团一行的见闻,等等。
目录
魏 井 一代名医张纪正
白 磊 外公白瑞生与七千人大会
姚小平 中央讲师团在金寨支教
许学芳 我们那时读高中
陈章国 为卡翁达总统当翻译
孙建亮 阳光灿烂的笑容
胡 剑
陈维新慰问长城抗战伤兵之旅
常 华
一组吊唁孙中山先生的老照片
朱 炜 风雨黄郛墓
王禹生 口述 张军勇 整理 差点儿上了徐蚌战场
刘大力 国立第十三中花絮
梦 月 抗战人生:母亲的自述
杨衡善 杆石桥畔的旧影
李 宾 活着:一部银行职员的相册
王玉春 硬汉父亲
李建华 一张照片两家情
罗建华 1965年的全家福
冯克力 一种明智而美好的姿态
封 面 1933年:长城抗战中的伤兵视察团(胡 剑)
封 二 美军登陆威海未果(张建国)
封 三 李凤朝、林子甜舅父母结婚照(刘大力)
一组吊唁孙中山先生的老照片
常 华
2016年适逢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为表达对这位伟人的尊敬和缅怀之情,特将笔者珍藏的一组老照片(见中插)及考证刊布于此,以求教于行家学者和广大读者。
笔者所珍藏的这些老照片,虽因年代久远而发黄破旧,但仍可较清楚地看到当年北京各界民众去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瞻仰孙中山先生和沿街送灵的情景。这组照片从孙中山灵柩自协和医院启运时,广大群众自发地前来瞻仰送行开始,到祭奠活动连续九天后,孙中山灵柩移送香山碧云寺,殡列行进至中央公园门口外为止。
这组照片纠正了一些权威书籍中的讹误,同时也填补了相关书籍中没有的一些情节,为研究孙中山先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直观影像。
例如,按预定计划当时任中华民国执政的段祺瑞要到社稷坛祭奠孙中山的,但他临时改派内务总长龚心湛代为祭奠。广大民众听闻此事,深为不平,因此在龚心湛到后,被学生阻拦,只能从侧门而上。龚在读完祭文即灰溜溜地离去,图2(见中插)即是他表情淡漠地步出大厅时所拍。再如,《哀思录》一书中称孙中山灵堂外的条幅为“恢复国际平等,提倡国家自由”,而从照片上看,应为“恢复国际平等,恢复国家自由”。
这组照片均为我国早期摄影师张玉亭先生所拍,存世极少。张玉亭是我国北方早期无声电影的创始人、北京早的电影新闻摄影师。他1914年在法国电影百代公司驻津办事处学习电影放映、摄影、发行等业务,1915年起即担任新闻摄影驻京记者。1930年张玉亭在北平东四牌楼创办玉亭商行,据考证,这是北平早专营摄影、洗印、制片、放映、器材等业务的商铺。张玉亭不仅是华北地区在摄影方面被公认为资深权威的人,也是一位慈善家。他把自己辛勤劳动所得用来舍粥、放粮、办茶棚、做善事。至今,妙峰山地区的老乡们对他当年的义举,仍津津乐道,赞不绝口。
1924年10月,冯玉祥先生在北京起兵,推倒曹锟政府后随即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孙先生携夫人宋庆龄于12月31日抱病抵京,受到各界团体盛大欢迎。出于对孙先生的敬仰,头脑敏锐、思想进步的张玉亭深深感到这是难得的新闻素材,一定要把握机会。于是,他专门从外商处进了几十盒胶片,作了充分准备,以新闻摄影师的名义,开始连续十余天,跟拍孙先生在北京的活动实况,后制作成新闻纪录片。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病逝。张玉亭闻讯后火速赶到铁狮子胡同孙中山行辕,费尽周折,总算抢拍了一些珍贵镜头。此后,他又辗转中央公园,继续跟拍。
4月2日为孙中山出殡时间。上午9时,孙中山的灵棺缓缓移出社稷坛,孙夫人宋庆龄身着黑色夹袍,面罩黑纱,悲泪涔涔,乘坐一辆黑色马车,随柩缓行。在30多万送灵民众的夹道中,张玉亭或站在高墙上,或挤在人群中,前后不停地忙碌着。他一边擦拭着泪水,一边不断地拍摄,沿着西长安街,出西直门,赴西山。下午4时,车马络绎进入玉泉山口。此时张玉亭已搭汽车先行赶到这里,他把机器架在玉泉山口的彩绸牌坊旁,拍摄到出殡队伍从缀着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牌坊下通过的镜头,队伍直抵碧云寺。孙中山灵榇安放到碧云寺的石塔之中,隆重的祭奠仪式完毕,参加葬礼的人们相继依依离去。而张玉亭也忙了整整一天,仅仅是中午吃了助手递来的几个烧饼。
这组照片的洗印者为太芳照相馆,位于前门廊坊头条西口,是一家老字号,技术精湛,也时常给团体单位拍摄长条转机。当年,它的经营项目有:弧光摄影、美术照相、精巧放大、冲洗胶片、各种着色、代制铜版等。在它冲洗的照片背后,都印有蓝色的椭圆形印章,上刻“太芳照像馆,北京廊坊头条西口”字样,以标明自己的产品。这组照片中,尺寸的长29厘米、宽15厘米 ,小的长20厘米、宽10厘米,初步判断这是放大片,反映了当时北京照相业的实际水平。
以上是笔者结合所藏照片查阅资料、访问当事人后做的初步考证,还望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