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01420
一幅达斡尔族民俗生活的全景画卷
高车工匠家族的传奇故事
高车系达斡尔族发明的运输工具。生活在诺敏河岸的达斡尔家族吴家,世代以打造“诺敏”牌高车为生。第十五代传人娜茉娅、吴恭太等兄弟姐妹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等风云变幻的年代,在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帮助下逐渐成长、进步的故事。
序 千淘万滤虽辛苦,披尽黄沙始到金……1
部分 素手修旧传
章 楔子……3
第二章 雏凤锦翎……8
第三章 不归之旅……20
第四章 连环火案……27
第二部分 红袖撰逝馨
第五章 初遇……35
第六章 车材税的纠纷……47
第七章 义救……60
第八章 迁徙……72
第九章 跪辞家长重担……81
第十章 之子于归……95
第十一章 博山学馆……105
第十二章 疤眼人救麻面女……115
第十三章 江桥炮声……129
第十四章 感知梦和感知图……139
第十五章 脸谱……149
第十六章 学徒精进班……163
第十七章 爱的抉择……175
第十八章 寻找高车之魂……186
第十九章 天神不怪……198
第二十章 如梦似幻的时空……208
第二十一章 狼终于来矣!……219
第二十二章 析不开的隐情秘结……230
第二十三章 大转折……244
第三部分 “高车将军”传奇
第二十四章 解放……257
第二十五章 “少将军”捉众顽匪……270
第二十六章 爱情之殇……278
第二十七章 新潮中的逆流……290
第二十八章 舍命救夫……301
第二十九章 高车合作社……313
第三十章 弃职救妻……322
第三十一章 重接诚信的链条……332
第三十二章 东围西打胜在民心……344
后 记……352
千淘万滤虽辛苦,披尽黄沙始到金
我的好朋友诗人贾漫,在给我的一本诗集作序时曾写道:“身倚无边树海,莽兴安;脚踏松、嫩洪流,沃平原。耳听虎啸鹿吟,悬崖上,笑看凤鸡、雪兔草下,自蹁跹。”
这样好的居住环境,那里是我个人的住所,那是“三少民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的聚居地。不过从无知幼龄,我就被大人们抱到这里的一座美丽的小山村——西博荣屯。从打走出柳笆院开始,我就和许多达斡尔、鄂温克族孩子一块儿捉迷藏,一块儿打炮来球,稍长,又一块儿读私塾上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变成同事和同志,曾经一块儿虚怀若谷地聆听革命的训导,并以此豪情万丈地去发动群众。革命成功后,山山沟沟都变成老解放区,而且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和这三个民族的许多老同志都成了知心朋友。在工作顺利时我们共同笑逐颜开;当遇到逆境时一块儿愁眉苦脸。后来我们在工作上开始有了分野:他们多数人都被分配到各市、旗,直到自治区的各个部门去担任领导;我却拿起笔杆子,去描绘人间万象和演绎社会上的悲欢离合。但是,我们从来都是心照不宣地在工作上,长久地互相支持、互相提携。
多年后,当他们一个个在岗位上,完成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去纪念堂报到时,我都曾经极度地伤怀,暗暗地流下了许多送别的眼泪。当见到他们的后代稍有成就时,我就心花怒放,视为己出。如在次三少笔会上,鄂伦春族有个女孩子,拿出一篇叫“星”的小说,诠释少数民族对医药的迫切渴望;达斡尔族有个男孩子拿出一篇《玉石烟袋嘴》来阐述民族关系、领袖与平民的关系,故事那么简单,反映的内容却又那么深刻。我为之感动,欣喜若狂,向有关刊物大声疾呼地推荐,多么想培养他们都变成大家啊!
因为上述环境,我对达斡尔族人的生活,比对汉族人的生活了解得更多些,所以我写的篇小说《鹰》就是反映这个民族的。若说我写高车故事,年代还更久远一些。那是开国不久,在次全国青年创作会上,为和内地青年朋友们竞赛,我报写了长篇小说《山河欲晓》,题材虽是抗日,内容却是写高车。报也只是报了,当时社会上的“左风”却不容我动笔。直拖到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布赫同志批准它列为献礼作品之一,并送人民文学出版社去修改。
但因为“文革”来临,此稿不仅未能出版,还关乎作者的生命危险。但这中间我回莫力达瓦旗的西博荣屯去补充素材,却收获了难以忘怀的闪光的故事和情节。
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完成某次征购粮任务后,和友人借辆走几步就掉链子的自行车,骑到百里外的西博荣屯去。屯党支部书记是孟火庭,我叫他二叔。他问我来意,我告诉他后,他说:“那太容易了,你就住我家,高车的事就问我叔。你都忘了吧,他就是打车的高手啊!”因达族人不准叫老人名字,我就称他为孟爷爷,从此我天天听孟爷爷讲高车。他不仅讲,而且操作给我看。我工作前,也当过几天二八月农民,也会点车活儿,他一说我就懂,他就非常高兴地敞开了胸怀讲给我。
他首先对我说,不要看家家院子里都摆有一两台高车,那可要分三六九等的。有好车,但多数却是勉强能上路的,卓越的车子更稀少,大多数都带着小毛病。因为人们太习惯糊弄活着啦!若讲高车拔尖儿,那得首推高车吴家的车。我问,他家为什么那么卓越。他回说,高车技术原来是挺落后的,他们家的一祖和二祖在黑龙江北时,曾经几次改进高车,也是被逼迫才那么干的。辽王朝亡国时,他们作为望族苦苦地被金兵追杀。车上坐着老人和老婆孩子,车队走进沼泽地,常常因污泥脱轴而打误。男人只得一次次和金兵拼杀,直到杀出一条血路。后来,他们在鄂温克人的帮助下,安顿下来,迅速找到车材,将所有高车由轴转改变为毂转,才告别了经常趴窝打误的状况。以后二祖又将直轮车改为外斜轮车。他们的睿智创造出的成果,不仅得到本族人认可,还得到附近外族人的承认。于是这个家族自然变成打车的专业户和世家。为了商品车的畅销,他们又开始追求精良高车的制造工艺。他们认为精良高车,只有用优良材质才能制作出来。他们为追求优良车材,不惜脱离族群失掉安全保障;在好材料上要有高超的技艺和精心的制作,要求卯正榫准,一丝不苟,用锋利刃具切削,轻轻敲打合成。这样高标准打出的高车,才能耐久地使用。别人一台车只能换回几只羊;他们却可牵回一匹大马。这个家族为了持续出产高标准的高车,又制定出一套严谨的家规。
这样好的素材,可惜我在写《遥远车帮》中却没怎么用,因为那本是描写抗日的小说,也为那时流行的一句名言“小农经济不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思想”所误导。
时至21世纪,国家在报刊与广播上大量讲述大国工匠的精神,我听了觉得非常熟悉,重新对照当年笔记,总觉得有相通的地方。直到听了几次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告中说“可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提取”,我才幡然醒悟,便重拾旧业欣然命笔。追求卓越和创新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之举,公平与诚信乃为社会主义脊梁的价值观。我用高车故事为它铺一段羊肠小路,请它和底气衔接成为大气候。
物有所值,公正交换,是世界任何国家社会稳定的不可少的压舱石。那个守成大国,兵员和现代化装备,已经武装到牙齿,却给不了自己国内人民一个安全生活的环境,而是让他们三天两头地流血和伤亡。那是让大垄断资本操纵权力的结果。有些新兴独立国家,民生凋敝,三天两头兵变,生产和市场经济秩序却难以确立,民众穷到了骨头,那是因为枪杆子所托非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了各取所值的分配原则,取得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但巧取豪夺势力随时虎视眈眈等在那里。这就是为什么公安机关要常年打击诈骗团伙;监察纪检部门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去防腐反贪。在社会上,建立一种好的价值观,并使其成为气候真正不容易,若想真正过海清河晏日子,就需全民真正自觉努力到百年,才能成就留给后代的思想遗产。这就是我珍惜高车车匠思想中那么一丁点闪光基因的原因。我想用故事和人物行为把它们化解成为营养送进每个读者的血液中去,希望起些潜移默化作用。但我恨自己心痴手拙,水平有限,写不那么精妙,难以让人刻骨铭心。另外,为了塑造人物、烘托情节,我还在书中加进了古体诗词,请读者鉴赏。还因我想扩大一下中国诗词的作用,学习点古人行文手法。不过我过于愚笨,没能写好,还得请读者们谅解一二,谢谢了!
章 楔子
大约在12世纪20年代,辽王朝(曾称作契丹国)行将覆灭之时,在黑龙江上游鄂嫩河畔一片湿地的旁边发生了一场达斡尔族人和金人的血战。
刀枪撞击,哀角长鸣。一大队明盔亮甲的金人士兵,正围着一小队达斡尔族的甲士在缠斗。他们刀枪齐举,捉对厮杀着,或两下里相互混杀乱砍着,战斗已经到了胶着状态:人仰马翻,互有流血和伤亡,打得难解难分。
那个骑着铁青马,手持镔铁长矛,虽然穿一身皮甲却只戴一顶简易头盔的青年勇士布尔德,在两马交错时,向那个金人老将虚刺一矛,在回马的夹当,对他一抱拳说:“老将军请住手!我们的莫昆达,要我向你再一次转达:达斡尔族向北迁移,说明已经是退出国事,只求去外兴安岭下找一处自己族人能过上温饱生活的地方,请不要一再阻碍我们。否则这样打下去你们也讨不到什么便宜!”
那个蓄着胡须的金将,只是略作沉思就执拗地回说:“除非你们缴械投降!特别是你们这些拔里氏,不要抱有什么侥幸心理。”
布尔德愣了一下然后喝说:“那就拿命来!达族语言中没有投降这句话。”
两个对手这时因话不投机,又是刀矛并举二马盘旋交错。蓄胡子金将狠狠砍了布尔德一刀,被他轻轻用矛杆一搪,就架开了,而他回手刺了老家伙一矛,老家伙没敢接招,却吃力地纵马躲开,立刻感到了沉重。他这回才知道遇见真正的对手了。
乌·布尔德二十五六岁,在本族中是有名的大力士,而且武艺和车艺双超群,他的一杆镔铁长矛使出去,就像蛟龙戏水一般,神出鬼没的招数变化多端,使人眼花缭乱难以提防。方才因为莫昆达有话要他向敌人转达,才及早脱离战场,所以他在说话前,自然要收敛些自己的力量。但那老家伙却误以为布尔德只是个毛头孩子,错误地估计了对手,现在真正打起来,他只能招招架架了。只几个回合,他就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这时金兵中有个长瓜脸骑白马的士兵,他见长官有些不是敌人的对手,也就打马加进来变成了二打一。
好个布尔德,在两个敌人刀枪齐下时,全无惧色,一杆长矛,长刺短挑左右逢源,就像一轮风车般箭穿不透,水泼不进,不给敌人任何破绽。
又是几个回合后,在三马交错中,他看出那个老家伙已经力竭,遂故意诱他贪功,把脊背留给他,打马佯装而去。老家伙果然举刀追过来,想狠狠劈他一刀。不妨那个狡黠的年轻武士顺着马尾递出长矛,等待老将渐渐临近,他猛地回身就给老将一矛,刺他个穿胸坠于马下,再随着抽矛一搅,老将就血喷如注,一命呜呼。
那个长脸士兵大骇,打马想要溜走。青年勇士哪里肯饶,又一个连环枪使出来,也让他落于马下,当即让他的魂去追随他的长官了。
这一下,阵仗上形势大变,原来是金兵围杀迁移的车队,现在是车队掩杀金兵。不多时大队金兵就被打得七零八落了。
布尔德到底年轻,忘了穷寇莫追的道理。他也在贪功,想把敌人趁早赶开,遂纵马紧紧赶杀金人,却中了扼守高地的敌人一箭。他只好伏在马鞍上跑了回来。这一下不仅使家人大骇,族人情绪也低落了。车队只好鸣金收兵,急急脱离阵地。因为车队中大多数车轮半没水中,而且多被淤泥杂草糊着,难以行动,人们只能纷纷弃车逃命,慌乱中误闯入一片水中高地。直到前边有些羊跌进深水里,立刻被卷得无影无踪,把许多老人妇女都吓得绝望地哭叫起来,车队这才止步。乌氏莫昆达桑德布不得不下令宿营。因有沼泽阻隔,金兵还不能立即包围上来,但车队却被困于四周无边污水和林立塔头之中。这是迁移中的乌氏族人一直极力回避的情况,却终于还是发生了。
乌·布尔德的父亲是六十多岁的老车匠乌·阿克顿,他不教布尔德的母亲和媳妇走近布尔德身边,自己亲自为儿子拔去箭镞,又怕箭上有毒,用嘴在儿子伤口处吮咂多次,觉得已无大碍时才给他涂上红伤药膏,又仔细地替他包扎好。
这是一行长长的达斡尔族人迁徙车队,是由长城脚下那个荒凉的叫热河的地方出发,和追杀他们的金兵且战且走,向着西北方向,向外兴安岭迤逦而去。路上因为常遇雨天和沼泽泥泞,众多车轮都被草缠泥糊,移动艰难。因须常常停下除掉车轮上的泥草,所以行走很缓慢,总是甩不掉金兵的左一次右一次围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