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9640
编辑推荐
研判城市化未来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之道和策略构想。本书共分十四部分,其中包括总报告及十三个分报告。总报告提纲挈领地将中国城市化40年的发展、问题及未来的趋势和方向展现出来,有理有据、有总有分、有论有辩,具有参考价值和实操性;十三个分报告分别从城乡关系、户籍制度、农民工流动与就业、城镇住房改革及房地产发展、行政区划调整、城乡规划、可持续发展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新城新区新动能等角度展开论述,很好地涵盖了城市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速度*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17年的58.5%,城镇常住人口由1.72亿人提高到了8.13亿人,平均每年城镇人口增长超过1600万人。40年的城市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的城乡结构,让我们从一个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乡土中国,变成了一个全球城市人口*多、正在全面迈入现代化的城市中国。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艰巨任务,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还有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还有许多未竟的改革任务需要完成。本书回顾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着眼当下,指出了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障碍;同时对未来形势变化做出预判,并提出了解决之道和策略构想。
内容简介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呈现本书,一则致敬过去的轰轰烈烈,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二则把握当下,找准当前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实障碍;三则着眼未来,研判未来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之道和策略构想。我们期待以本书为媒介,与社会各界携手推动中国城市化深度前行,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增砖添瓦。
目 录
目 录
总报告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城市化 001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002
第二节 城市化发展经验和存在问题 020
第三节 城市化发展面临外部条件的转变 026
第四节 未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和制度框架 030
第一章 城乡关系的演变与展望 038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 038
第二节 城乡关系变革中的人口和土地 054
第三节 经验和展望 058
第二章 户籍制度改革与人口城市化 067
第一节 户籍制度改革历程的回顾和总结 067
第二节 户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077
第三节 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 083
第四节 趋势判断和政策建议 087
第三章 农民工流动与市民化 092
第一节 农民工迁徙流动的演变路径 092
第二节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103
第三节 农民工流动迁徙的特点、规律和经验 118
第四节 农民工流动迁徙的需求、趋势和完善建议 124
第四章 农民工就业与城市发展 132
第一节 农民工就业政策演变与就业市场一体化 132
第二节 农民工就业、工业化与城市发展 139
第三节 农民工就业的总体发展趋势 147
第四节 构建包容性的城市发展政策 150
第五章 城镇住房改革与房地产发展 159
第一节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 160
第二节 近二十年来房地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166
第三节 房地产发展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173
第四节 政策框架和建议 177
第六章 行政区划调整与城镇化发展 185
第一节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变迁 185
第二节 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的演变 188
第三节 行政区划调整的实证效果 194
第四节 政策框架和建议 213
第七章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加快形成 215
第一节 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215
第二节 主要城市群规划实施进展 222
第八章 城乡规划的改革与发展 231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规划体系的历史沿革 231
第二节 城乡规划体系的现状主要问题 242
第三节 近期城乡规划体系改革试点 247
第四节 趋势判断和政策建议 254
第九章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260
第一节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缘起与核心要点 261
第二节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266
第三节 塑造人文魅力城市 279
第十章 新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 287
第一节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288
第二节 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300
第三节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06
第四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308
第十一章 小城镇发展四十年 312
第一节 小城镇的概念辨析 313
第二节 小城镇的发展历程 317
第三节 小城镇发展的总体评价 329
第四节 小城镇的定位和建议 334
第十二章 以改革开放培育壮大新城新区新动能 340
第一节 新城新区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结构 340
第二节 改革开放是新城新区发展的首要驱动力量 342
第三节 新城新区成为改革开放进程的动力引擎 346
第四节 新城新区壮大新动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49
第五节 以改革开放壮大新城新区的新动能 351
第十三章 以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深度城市化 359
第一节 城市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360
第二节 城市化可以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 364
第三节 以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深度城市化 365
后记375
总报告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城市化 001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002
第二节 城市化发展经验和存在问题 020
第三节 城市化发展面临外部条件的转变 026
第四节 未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和制度框架 030
第一章 城乡关系的演变与展望 038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 038
第二节 城乡关系变革中的人口和土地 054
第三节 经验和展望 058
第二章 户籍制度改革与人口城市化 067
第一节 户籍制度改革历程的回顾和总结 067
第二节 户籍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077
第三节 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收益分析 083
第四节 趋势判断和政策建议 087
第三章 农民工流动与市民化 092
第一节 农民工迁徙流动的演变路径 092
第二节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103
第三节 农民工流动迁徙的特点、规律和经验 118
第四节 农民工流动迁徙的需求、趋势和完善建议 124
第四章 农民工就业与城市发展 132
第一节 农民工就业政策演变与就业市场一体化 132
第二节 农民工就业、工业化与城市发展 139
第三节 农民工就业的总体发展趋势 147
第四节 构建包容性的城市发展政策 150
第五章 城镇住房改革与房地产发展 159
第一节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 160
第二节 近二十年来房地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166
第三节 房地产发展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173
第四节 政策框架和建议 177
第六章 行政区划调整与城镇化发展 185
第一节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变迁 185
第二节 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的演变 188
第三节 行政区划调整的实证效果 194
第四节 政策框架和建议 213
第七章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加快形成 215
第一节 我国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215
第二节 主要城市群规划实施进展 222
第八章 城乡规划的改革与发展 231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规划体系的历史沿革 231
第二节 城乡规划体系的现状主要问题 242
第三节 近期城乡规划体系改革试点 247
第四节 趋势判断和政策建议 254
第九章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260
第一节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缘起与核心要点 261
第二节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266
第三节 塑造人文魅力城市 279
第十章 新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 287
第一节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288
第二节 智慧城市未来发展趋势 300
第三节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06
第四节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308
第十一章 小城镇发展四十年 312
第一节 小城镇的概念辨析 313
第二节 小城镇的发展历程 317
第三节 小城镇发展的总体评价 329
第四节 小城镇的定位和建议 334
第十二章 以改革开放培育壮大新城新区新动能 340
第一节 新城新区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结构 340
第二节 改革开放是新城新区发展的首要驱动力量 342
第三节 新城新区成为改革开放进程的动力引擎 346
第四节 新城新区壮大新动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49
第五节 以改革开放壮大新城新区的新动能 351
第十三章 以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深度城市化 359
第一节 城市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360
第二节 城市化可以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 364
第三节 以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深度城市化 365
后记375
免费在线读
未来趋势和基本判断
1.城市化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速度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速的下降将会影响到城市化速度,但是总体上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阶段,在未来15~20年内城市化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主要基于以下判断: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非农产业与农业之间生产效率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力还非常强劲。二是生产结构的转变,三产成为主导产业,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变大,城市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依赖下降。但是受农村人口结构客观条件的变化,城市化速度将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城市化将从农村劳动力进城为主向以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为主转变。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80%左右。
2.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的增长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通过农民工市民化,把农村的消费行为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可以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城市人口增加,带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增加,带来投资需求的增长。与此同时,人口进城后就业结构的转变,带来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同样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城市化质量提升,要不断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新技术与城市发展的结合,需要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也会同步带动经济增长。
3.区域间城市化发展将逐步趋于均衡。随着东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发展速度已开始放缓,而中西部城镇化在加速,2011年开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增长开始全面超过了东部地区,当前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不确定性的增加,全国经济的空间格局将会随之进行调整。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不断出台政策,加快产业发展,产业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对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加大。随着就业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在人口区域间自由流动的状况下,伴随着城市化的成熟,区域间城市化发展差距将不断缩小,最终趋于均衡。
4.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格局形成。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降低了区域联系的交通成本,促进了区域人流和物流等要素的流通,拉近了城市之间距离,改变了各类资源的空间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资源配置的行政界线,加速了各类不同等级城市在区域内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从流动趋势来看,当前人口已经呈现出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的趋势已经明显,部分区域中心城市吸引人口能力在不断加强,依托这些中心城市的都市圈逐步成熟,连接形成的城市群,吸纳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未来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五大城市群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三角杭州湾城市群、渤海湾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5.新型城市发展机会增多。片面追求空间快速扩张的城市粗放发展的模式开始转型,随着城市发展的转型,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城市发展开始从注重空间扩张向注重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转变,打造更加注重服务、市场、人文和品质的便利城市街区转变。城市在发展中不再单纯追求物质的建筑现代化,而是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城市的人文色彩更加厚重。城市与新技术应用更加紧密,城市更加注重绿色节能,城市与自然生态更加融合,另外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在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城市管理更加智能高效、居民生活更加方便,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适老化程度将不断提升,新型绿色低碳智慧城市将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许多新的投资和消费机会。
1.城市化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速度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速的下降将会影响到城市化速度,但是总体上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阶段,在未来15~20年内城市化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主要基于以下判断: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非农产业与农业之间生产效率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力还非常强劲。二是生产结构的转变,三产成为主导产业,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变大,城市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依赖下降。但是受农村人口结构客观条件的变化,城市化速度将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城市化将从农村劳动力进城为主向以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属进城为主转变。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80%左右。
2.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的增长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通过农民工市民化,把农村的消费行为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可以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城市人口增加,带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增加,带来投资需求的增长。与此同时,人口进城后就业结构的转变,带来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同样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城市化质量提升,要不断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新技术与城市发展的结合,需要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也会同步带动经济增长。
3.区域间城市化发展将逐步趋于均衡。随着东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发展速度已开始放缓,而中西部城镇化在加速,2011年开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增长开始全面超过了东部地区,当前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不确定性的增加,全国经济的空间格局将会随之进行调整。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不断出台政策,加快产业发展,产业支撑力度不断加大,对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加大。随着就业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在人口区域间自由流动的状况下,伴随着城市化的成熟,区域间城市化发展差距将不断缩小,最终趋于均衡。
4.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格局形成。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降低了区域联系的交通成本,促进了区域人流和物流等要素的流通,拉近了城市之间距离,改变了各类资源的空间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资源配置的行政界线,加速了各类不同等级城市在区域内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从流动趋势来看,当前人口已经呈现出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的趋势已经明显,部分区域中心城市吸引人口能力在不断加强,依托这些中心城市的都市圈逐步成熟,连接形成的城市群,吸纳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高。未来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五大城市群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三角杭州湾城市群、渤海湾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5.新型城市发展机会增多。片面追求空间快速扩张的城市粗放发展的模式开始转型,随着城市发展的转型,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城市发展开始从注重空间扩张向注重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转变,打造更加注重服务、市场、人文和品质的便利城市街区转变。城市在发展中不再单纯追求物质的建筑现代化,而是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城市的人文色彩更加厚重。城市与新技术应用更加紧密,城市更加注重绿色节能,城市与自然生态更加融合,另外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在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城市管理更加智能高效、居民生活更加方便,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适老化程度将不断提升,新型绿色低碳智慧城市将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许多新的投资和消费机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