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平脊精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30535948丛书名: 国家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系列丛书综合卷
编辑推荐
各级政府管理人员、政策咨询研究人员,广大科研从业者和关心国家食物安全战略的人士,适合各类图书馆收藏
内容简介
《综合卷·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系列丛书的综合卷,是丛书的挈领之作。《综合卷·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内容包括综合报告和课题研究报告两个部分。综合报告对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提炼和总述,在分析我国食物生产发展成就及其基础支撑的基础上,针对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情势,揭示了全面小康生活条件下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对未来不同时段食物供需进行了定量预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断,系统提出了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及确保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措施和促进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课题研究报告主题鲜明,以翔实的数据分析、典型案例剖析、国内外比较等对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目 录
Contents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综合报告
一、食物生产发展的成就及其基础支撑 3
(一)食物生产发展的成就 3
(二)食物生产发展的基础支撑 6
二、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情势 8
(一)国内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 9
(二)国际食物供求形势 12
三、我国食物供需预测及发展趋势判断 16
(一)未来我国食物供需预测 16
(二)总体发展趋势判断 23
(三)若干重大问题讨论 25
四、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28
(一)发展理念 29
(二)原则要求与基准设定 30
(三)发展目标 32
(四)基础支撑和科技要求 33
(五)发展路径与战略 34
五、确保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措施 40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40
(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40
(三)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41
(四)旱作节水与水肥一体化科技工程 41
(五)玉米优先增产工程 42
(六)现代农产品加工提质工程 42
(七)现代农资建设工程 43
(八)农村水域污染治理工程 43
(九)农业机械化拓展工程 43
(十)农业信息化提升工程 44
六、促进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45
(一)严守耕地和农业用水红线,编制粮食生产中长期规划 45
(二)完善支持政策,强化对食物生产的支持和保护 45
(三)创新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6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 46
(五)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7
(六)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公共服务的绩效和职责 47
(七)完善法律法规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48
课题研究报告
第1章 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57
1. 我国粮食作物产业发展状况 57
2. 我国粮食消费状况分析 63
3. 我国粮食流通状况分析 68
4. 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分析 72
5. 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6
6. 制约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83
7. 世界粮食安全形势及对我国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7
8. 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调整设想 93
第2章 园艺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03
1. 园艺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103
2. 园艺作物产业近30 年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104
3. 园艺作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0
4. 园艺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121
5. 园艺作物产业供需预测 126
6. 园艺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138
7. 园艺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 146
第3章 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49
1. 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149
2. 经济作物产业现状 153
3. 经济作物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157
4. 经济作物产品供求预测及供求缺口估算 160
5. 经济作物产品市场调控的绩效、问题与完善对策 167
6. 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180
7. 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181
8. 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184
第4章 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90
1. 概述 190
2.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判断 190
3. 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31
4. 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235
第5章 支撑我国食物保障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242
1. 食物保障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的支撑 242
2. 种植业农产品供给侧结构调整后的需求与能力 243
3. 支撑食物保障的农业科技需求分析 245
4. 针对重大科技需求的优先发展规划 256
5. 重大农业科技创新与常规产业技术改进互动的科技发展战略 260
6. 支撑重大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技体制与机制改革 261
第6章 食物生产方式向机械化和信息化转变战略研究 274
1. 食物生产方式向机械化和信息化转变是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74
2. 食物生产方式向机械化和信息化转变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75
3. 食物生产方式向机械化与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需求 280
第7章 转变食物生产方式战略研究 289
1. 转变食物生产方式的意义 289
2. 转变食物生产方式战略研究的主要发现 289
3. 转变食物生产方式的战略目标 306
4. 转变食物生产方式的战略举措 308
主要参考文献 311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综合报告
一、食物生产发展的成就及其基础支撑 3
(一)食物生产发展的成就 3
(二)食物生产发展的基础支撑 6
二、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情势 8
(一)国内生产面临的突出问题 9
(二)国际食物供求形势 12
三、我国食物供需预测及发展趋势判断 16
(一)未来我国食物供需预测 16
(二)总体发展趋势判断 23
(三)若干重大问题讨论 25
四、我国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28
(一)发展理念 29
(二)原则要求与基准设定 30
(三)发展目标 32
(四)基础支撑和科技要求 33
(五)发展路径与战略 34
五、确保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措施 40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40
(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40
(三)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41
(四)旱作节水与水肥一体化科技工程 41
(五)玉米优先增产工程 42
(六)现代农产品加工提质工程 42
(七)现代农资建设工程 43
(八)农村水域污染治理工程 43
(九)农业机械化拓展工程 43
(十)农业信息化提升工程 44
六、促进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45
(一)严守耕地和农业用水红线,编制粮食生产中长期规划 45
(二)完善支持政策,强化对食物生产的支持和保护 45
(三)创新经营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6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 46
(五)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7
(六)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公共服务的绩效和职责 47
(七)完善法律法规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48
课题研究报告
第1章 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57
1. 我国粮食作物产业发展状况 57
2. 我国粮食消费状况分析 63
3. 我国粮食流通状况分析 68
4. 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分析 72
5. 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76
6. 制约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83
7. 世界粮食安全形势及对我国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7
8. 粮食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调整设想 93
第2章 园艺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03
1. 园艺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103
2. 园艺作物产业近30 年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104
3. 园艺作物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0
4. 园艺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121
5. 园艺作物产业供需预测 126
6. 园艺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138
7. 园艺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 146
第3章 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49
1. 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149
2. 经济作物产业现状 153
3. 经济作物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157
4. 经济作物产品供求预测及供求缺口估算 160
5. 经济作物产品市场调控的绩效、问题与完善对策 167
6. 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180
7. 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181
8. 经济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184
第4章 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90
1. 概述 190
2. 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判断 190
3. 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31
4. 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235
第5章 支撑我国食物保障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242
1. 食物保障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的支撑 242
2. 种植业农产品供给侧结构调整后的需求与能力 243
3. 支撑食物保障的农业科技需求分析 245
4. 针对重大科技需求的优先发展规划 256
5. 重大农业科技创新与常规产业技术改进互动的科技发展战略 260
6. 支撑重大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技体制与机制改革 261
第6章 食物生产方式向机械化和信息化转变战略研究 274
1. 食物生产方式向机械化和信息化转变是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74
2. 食物生产方式向机械化和信息化转变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75
3. 食物生产方式向机械化与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需求 280
第7章 转变食物生产方式战略研究 289
1. 转变食物生产方式的意义 289
2. 转变食物生产方式战略研究的主要发现 289
3. 转变食物生产方式的战略目标 306
4. 转变食物生产方式的战略举措 308
主要参考文献 311
前 言
`
媒体评论
`
在线试读
综合报告
一、食物生产发展的成就及其基础支撑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及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畜禽、水产品等养殖业产品,粮油、果蔬、畜产品加工业的供求状况,以及维系这些产品生产与加工的资源与环境、生产方式转变和科技支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战略及路径。
(一)食物生产发展的成就
21世纪以来,我国食物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不仅保障了食物总量供需基本平衡,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改善,还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食物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我国粮食生产整体呈现出产量持续上升、单产不断提高的趋势。我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5亿t增加到2013年的6.02亿t,增长了97.4%,粮食作物单产从每公顷2527.3kg增加到5376.6kg,增长了近1.1倍。同期糖料产量增加4.8倍,油料产量增加5.7倍,蔬菜产量增加7.9倍,肉类产量增加近8.0倍(1992~2013年),奶制品产量增加16.0倍(1992~2013年),水产品产量增加12.3倍,水果产量增加37.2倍(图1),其中动物产品(包括肉类、蛋类、奶类和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达到7.1%。目前,我国养殖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已达39.2%,种植业(包括林业)与养殖业(包括渔业)总产值之比达到59∶41;小麦、稻谷、蔬菜、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生产量均稳居世界首位,同时还带动了1.53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2. 食物加工产能快速增长
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工业化中发展*快的产业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日益显现出它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拉动作用和对“三农”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201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总产值达16.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36%,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01万家,从业人员1540.98万人,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快、**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总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85∶1。作为农产品加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副食品加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约5.2万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4倍多(图2),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以粮油、肉类、奶类、果蔬及特色食品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新兴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市场份额继续扩大,调理食品、速冻食品、熟食制品等新型产品和产量逐年增加,基本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市场需求。
图1 近35年来我国主要食物产量增加倍数
图2 我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
3. 食物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食物生产带动了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1978~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增长到26955.1元,收入指数(1978=100)达到122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8895.9元,收入指数(1978=100)达到1286.4。其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5.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67.7下降到37.7。城乡居民膳食结构进一步改善,据项目组调研,2013年居民全口径(含户外)人均消费口粮166.0kg、食用油15.0kg、肉类50.5kg、蛋类13.7kg、奶类14.6kg、水产品21.9kg、水果85.8kg、蔬菜132.7kg(图3)。
图 3 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含户外)
4. 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升
随着质量安全监控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正在逐年改善,抽检总体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6.0%以上,保持了总体平稳、持续向好的态势。2013年,全年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6%、99.7%和94.4%,比2001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之前提高了30%以上;“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9万余个,产品总量占全国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40%以上。农产品及食品生产安全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标准化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上市量比例逐步提升。
5. 居民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整体分析,我国居民营养水平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据项目组调研,2013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热量9271.3kJ,蛋白质、脂肪分别为67.0g/(人?d)、84.3g/(人?d),每日热量、脂肪摄取量达到推荐量标准。低体重、生长迟缓等营养不良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10年来增加了2.9岁。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2012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已下降至9900万人。
(二)食物生产发展的基础支撑
我国食物生产与加工取得的显著成就,是通过对国土资源过度开发、高强度利用而获得的,呈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特征。我国食物生产发展的基础支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耕地为食物生产奠定了基础
坚守耕地面积1.2亿hm2、粮食播种面积1.1亿hm2的红线要求,依靠科技不断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水平,是我国粮食总产实现连年持续增长的首要基础保证。据测算,2013年,我国粮食单产提升、播种面积增加对总产的贡献作用分别为67.3%、32.7%。也就是说,粮食总产的增长主要依靠单产水平的提升。并且,在目前的要素投入及技术水平条件下,达到上述食物总量还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播种面积。2013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播种面积为0.907亿hm2,与豆类、薯类、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播种面积合计,总播种面积为1.5亿hm2,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8.6%,年均增加0.012亿hm2。
2.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我国水资源总量2.77万亿m3,其中地表水2.67万亿m3。在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急剧增长的同时,伴随着食物总量越来越高的产出要求,全国农业用水量快速增长,到1990年达到**值4367亿m3;之后农业用水量缓慢下降,直至2003年降到**值3432.8亿m3;近十余年来,农业用水量徘徊增长,2013年达到3921.5亿m3(图4)。每立方米水的粮食产出率,由2003年的1.25kg提升到2013年的1.53kg。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0.60亿hm2以上,2013年达到0.63亿hm2。尽管近年来每年都发生数次跨省市的、大面积的旱涝、病虫等灾害,但由于各地应急抗灾能力大幅提升,有效地抵御了自然灾害,为恢复和保障我国食物生产能力打下了一定基础。
3. 高投入是食物增产的关键
投入决定产出。我国每年巨量的食物产出,必须有非常高的投入才能达到。2013
一、食物生产发展的成就及其基础支撑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及豆类、薯类等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经济作物,蔬菜、水果等园艺作物,畜禽、水产品等养殖业产品,粮油、果蔬、畜产品加工业的供求状况,以及维系这些产品生产与加工的资源与环境、生产方式转变和科技支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战略及路径。
(一)食物生产发展的成就
21世纪以来,我国食物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不仅保障了食物总量供需基本平衡,使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改善,还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食物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我国粮食生产整体呈现出产量持续上升、单产不断提高的趋势。我国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5亿t增加到2013年的6.02亿t,增长了97.4%,粮食作物单产从每公顷2527.3kg增加到5376.6kg,增长了近1.1倍。同期糖料产量增加4.8倍,油料产量增加5.7倍,蔬菜产量增加7.9倍,肉类产量增加近8.0倍(1992~2013年),奶制品产量增加16.0倍(1992~2013年),水产品产量增加12.3倍,水果产量增加37.2倍(图1),其中动物产品(包括肉类、蛋类、奶类和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达到7.1%。目前,我国养殖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已达39.2%,种植业(包括林业)与养殖业(包括渔业)总产值之比达到59∶41;小麦、稻谷、蔬菜、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生产量均稳居世界首位,同时还带动了1.53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
2. 食物加工产能快速增长
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工业化中发展*快的产业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日益显现出它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拉动作用和对“三农”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201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总产值达16.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36%,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01万家,从业人员1540.98万人,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快、**活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总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85∶1。作为农产品加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副食品加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约5.2万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4倍多(图2),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以粮油、肉类、奶类、果蔬及特色食品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新兴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市场份额继续扩大,调理食品、速冻食品、熟食制品等新型产品和产量逐年增加,基本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市场需求。
图1 近35年来我国主要食物产量增加倍数
图2 我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
3. 食物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
食物生产带动了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1978~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增长到26955.1元,收入指数(1978=100)达到122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8895.9元,收入指数(1978=100)达到1286.4。其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5.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67.7下降到37.7。城乡居民膳食结构进一步改善,据项目组调研,2013年居民全口径(含户外)人均消费口粮166.0kg、食用油15.0kg、肉类50.5kg、蛋类13.7kg、奶类14.6kg、水产品21.9kg、水果85.8kg、蔬菜132.7kg(图3)。
图 3 2013年全国居民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含户外)
4. 食物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升
随着质量安全监控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正在逐年改善,抽检总体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6.0%以上,保持了总体平稳、持续向好的态势。2013年,全年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6%、99.7%和94.4%,比2001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之前提高了30%以上;“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9万余个,产品总量占全国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40%以上。农产品及食品生产安全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标准化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上市量比例逐步提升。
5. 居民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整体分析,我国居民营养水平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据项目组调研,2013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热量9271.3kJ,蛋白质、脂肪分别为67.0g/(人?d)、84.3g/(人?d),每日热量、脂肪摄取量达到推荐量标准。低体重、生长迟缓等营养不良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10年来增加了2.9岁。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国家贫困标准,2012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已下降至9900万人。
(二)食物生产发展的基础支撑
我国食物生产与加工取得的显著成就,是通过对国土资源过度开发、高强度利用而获得的,呈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特征。我国食物生产发展的基础支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耕地为食物生产奠定了基础
坚守耕地面积1.2亿hm2、粮食播种面积1.1亿hm2的红线要求,依靠科技不断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水平,是我国粮食总产实现连年持续增长的首要基础保证。据测算,2013年,我国粮食单产提升、播种面积增加对总产的贡献作用分别为67.3%、32.7%。也就是说,粮食总产的增长主要依靠单产水平的提升。并且,在目前的要素投入及技术水平条件下,达到上述食物总量还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播种面积。2013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播种面积为0.907亿hm2,与豆类、薯类、棉花、油料、糖料、蔬菜播种面积合计,总播种面积为1.5亿hm2,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8.6%,年均增加0.012亿hm2。
2.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我国水资源总量2.77万亿m3,其中地表水2.67万亿m3。在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急剧增长的同时,伴随着食物总量越来越高的产出要求,全国农业用水量快速增长,到1990年达到**值4367亿m3;之后农业用水量缓慢下降,直至2003年降到**值3432.8亿m3;近十余年来,农业用水量徘徊增长,2013年达到3921.5亿m3(图4)。每立方米水的粮食产出率,由2003年的1.25kg提升到2013年的1.53kg。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0.60亿hm2以上,2013年达到0.63亿hm2。尽管近年来每年都发生数次跨省市的、大面积的旱涝、病虫等灾害,但由于各地应急抗灾能力大幅提升,有效地抵御了自然灾害,为恢复和保障我国食物生产能力打下了一定基础。
3. 高投入是食物增产的关键
投入决定产出。我国每年巨量的食物产出,必须有非常高的投入才能达到。201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