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0642253
安全评价依据与规范、安全评价方法、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方法选择、安全对策措施、安全评价结论与评价报告、安全评价实例等内容。
本书系统性强,重点突出,注重应用。
本书可作为安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用参考书,还可作为注册安全工程师和安全评价师考试辅导用书,
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技术工人的培训教材。
1.1
安全评价概述 1
1.1.1 安全评价的基本概念 1
1.1.2 安全评价的内容和分类 2
1.1.3 安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4
1.1.4 安全评价的程序 5
1.2
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6
1.2.1 国外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6
1.2.2 国内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8
思考题 11
第2章 安全评价原理与模型 12
2.1
安全评价原理 12
2.1.1 相关原理 12
2.1.2 类推原理 15
2.1.3 惯性原理 16
2.1.4 量变到质变原理 17
2.2
安全评价模型 18
2.2.1 安全评价模型简介 18
2.2.2 安全评价模型的特点 18
2.2.3 常用的几种安全评价模型 19
思考题 31
第3章 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32
3.1
危险危害因素的产生 32
3.1.1 能量与有害物质 32
3.1.2 失控 33
3.2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33
3.2.1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原因分类 34
3.2.2 按事故类别分类 38
3.2.3 按职业病类别分类 39
3.3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40
3.3.1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原则 40
3.3.2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内容 40
3.3.3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41
3.4
工业过程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41
3.4.1 总图布置及建筑物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41
3.4.2 生产工艺过程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41
3.4.3 主要设备或装置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43
3.4.4 电气设备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43
3.4.5 特种设备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44
3.4.6 企业内特种机械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44
3.4.7 登高装置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45
3.4.8 危险化学品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45
3.4.9 作业环境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49
3.4.10 与手工操作有关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50
3.4.11 储运过程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51
3.4.12 建筑和拆除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51
3.5
重大危险源辨识 52
3.5.1 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 52
3.5.2 重大危险源的分类和分级 52
思考题 55
第4章 安全评价依据与规范 56
4.1
法律的分类与地位 56
4.1.1 宪法 56
4.1.2 法律 56
4.1.3 行政法规 57
4.1.4 地方性法规 57
4.1.5 行政规章 58
4.1.6 国际法律文件 58
4.2
安全评价所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
58
4.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58
4.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60
4.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60
4.2.4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61
4.2.5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62
4.2.6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 63
4.2.7 《安全管理条例》 64
4.2.8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65
4.2.9 《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察规定》 67
4.2.10 《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 68
4.2.11 《安全评价机构考核管理规则》 70
4.3
安全评价所依据的主要标准
73
4.3.1 安全标准定义 73
4.3.2 安全标准范围 74
4.3.3 安全生产标准种类 74
4.3.4 与评价有关的安全标准 75
4.4
安全评价规范 77
4.4.1 安全评价通则 77
4.4.2 安全评价导则 77
4.4.3 安全评价实施细则 78
4.5
风险判别指标 78
思考题 80
第5章 安全评价方法 81
5.1
安全评价方法概述 81
5.1.1 安全评价方法的分类 81
5.1.2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83
5.2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 87
5.2.1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概述 87
5.2.2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步骤 87
5.2.3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88
5.2.4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应用实例 88
5.3
专家评议法 89
5.3.1 专家评议法概述 89
5.3.2 专家评议法步骤 89
5.3.3 专家评议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89
5.3.4 专家评议法应用实例 90
5.4
预先危险分析法 91
5.4.1 预先危险分析法概述 91
5.4.2 预先危险分析法步骤 91
5.4.3 预先危险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93
5.4.4 预先危险分析法应用实例 93
5.5
故障假设分析法 94
5.5.1 故障假设分析法概述 94
5.5.2 故障假设分析法步骤 94
5.5.3 故障假设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96
5.5.4 故障假设分析法应用实例 96
5.6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 98
5.6.1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概述 98
5.6.2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步骤 99
5.6.3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01
5.6.4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法应用实例 101
5.7
故障树分析法 104
5.7.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104
5.7.2 故障树分析法名词术语和符号 104
5.7.3 故障树分析法步骤 107
5.7.4 故障树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15
5.7.5 故障树分析法应用实例 115
5.8
事件树分析法 120
5.8.1 事件树分析法概述 120
5.8.2 事件树分析法步骤 121
5.8.3 事件树分析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25
5.8.4 事件树分析法应用实例 125
5.9
日本化工企业六阶段安全评价法
127
5.9.1 六阶段评价法概述 127
5.9.2 六阶段评价法步骤
127
5.9.3 六阶段评价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30
5.9.4 六阶段评价法应用实例 130
5.10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132
5.10.1 道化学评价法概述 132
5.10.2 道化学评价法有关内容 132
5.10.3 道化学评价法评价程序 136
5.10.4 道化学评价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39
5.10.5 道化学评价法应用实例 139
5.11 ICI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 143
5.11.1 ICI蒙德法概述 143
5.11.2 ICI蒙德法评价程序 144
5.11.3 初期危险度评价 144
5.11.4 终危险度评价 149
5.11.5 ICI蒙德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51
5.11.6 ICI蒙德法应用实例 151
5.12 其他评价方法 153
5.12.1 统计图表分析法 153
5.12.2 概率评价法 157
5.12.3 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法 161
5.12.4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170
5.12.5 BP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法 181
5.12.6 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法 185
思考题 190
第6章 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方法选择 192
6.1
评价范围确定 192
6.1.1 评价范围的概念 192
6.1.2 评价对象的内容 192
6.1.3 确定评价范围 194
6.2
评价单元划分 194
6.2.1 评价单元的概念 194
6.2.2 划分评价单元的目的和意义 194
6.2.3 划分评价单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95
6.2.4 划分评价单元应注意的问题 197
6.3
常用安全评价方法比较 197
6.4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199
6.4.1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原则 199
6.4.2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过程 200
6.4.3 选择安全评价方法的准则和流程 200
6.4.4 选择安全评价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204
思考题 206
第7章 安全对策措施 207
7.1
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和制定原则
207
7.1.1 安全对策措施的基本要求 207
7.1.2 安全对策措施的内容 207
7.1.3 制定安全对策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208
7.2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209
7.2.1 厂址及厂区平面布局的对策措施 209
7.2.2 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209
7.2.3 电气安全对策措施 211
7.2.4 机械伤害防护措施 212
7.2.5 有害因素控制对策措施 214
7.2.6 其他安全对策措施 219
7.3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223
7.3.1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223
7.3.2 完善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置 223
7.3.3 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 224
7.3.4 安全投入与安全设施 224
7.3.5 实施监督与日常检查 225
7.4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25
7.4.1 应急救援预案的类型 225
7.4.2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内容
226
7.4.3 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格式及要求 228
7.4.4 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 229
思考题 230
第8章 安全评价结论与评价报告 231
8.1
评价数据的处理 231
8.1.1 评价数据采集处理原则 231
8.1.2 评价数据的分析处理 232
8.2
安全评价结论 235
8.2.1 编制安全评价结论的一般步骤 235
8.2.2 评价结论的编制原则 235
8.2.3 评价结果分析、归类和评价结论的主要内容 236
8.3
安全预评价及其评价报告
237
8.3.1 安全预评价的内容 237
8.3.2 安全预评价程序 237
8.3.3 安全预评价报告书的格式 238
8.3.4 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编制 239
8.3.5 安全预评价建设单位应提供的资料 240
8.4
安全验收评价及其评价报告
241
8.4.1 安全验收评价概述 241
8.4.2 安全验收评价工作要求 242
8.4.3 安全验收评价工作程序 243
8.4.4 安全验收评价计划书
247
8.4.5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格式 248
8.4.6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编制 249
8.5
安全现状评价及其评价报告
250
8.5.1 安全现状评价的内容 250
8.5.2 安全现状评价的工作程序 251
8.5.3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的格式 252
8.5.4 安全现状评价报告的编制 253
思考题
254
第9章 安全评价实例 255
9.1
气田产能开发工程安全预评价
255
9.1.1 总论 255
9.1.2 评价单元划分 258
9.1.3 工艺设备、设施危险因素分析 258
9.1.4 危险度评价 261
9.1.5 劳动安全评价 264
9.1.6 安全对策措施 284
9.1.7 结论 287
9.2
煤气厂安全验收评价 287
9.2.1 总论 287
9.2.2 生产工艺介绍 288
9.2.3 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288
9.2.4 安全评价检查表 290
9.2.5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292
9.2.6 结论 292
9.3
加油站安全现状评价 292
9.3.1 总论 292
9.3.2 被评价单位基本情况 293
9.3.3 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293
9.3.4 安全评价现场检查表
297
9.3.5 加油站重大危险源评价 302
9.3.6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305
9.3.7 整改复查情况 306
9.3.8 结论 306
9.4
非煤矿山安全现状评价 307
9.4.1 概述 307
9.4.2 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309
9.4.3 评价单元的划分与评价方法的选择 314
9.4.4 安全定性、定量评价 315
9.4.5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328
9.4.6 复查整改情况
329
9.4.7 结论 329
思考题 330
附录 332
附录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332
附录2 安全评价通则 337
附录3 安全预评价导则 347
附录4 安全验收评价导则 350
附录5 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标准 353
附录6 陆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安全评价导则 360
附录7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评价导则(试行) 363
附录8 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 365
参考文献 368
207名安全评价从业人员取得了《安全评价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的中坚力量。
安全评价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企业和高校的重视,为了适应安全评价快速发展的需要,编者对《安全评价技术(第二版)》进行修订和完善。
本书在第二版基础上,结合近五年安全科技和安全评价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内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师生和安全生产专家学者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与建议,增加和更新了国家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补充了安全评价案例和评价方法,调整了部分章节内容,使该书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安全评价知识体系和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本书更新、修改、完善内容包括:第1章更新了安全评价技术的发展及现状;第3章更新、修改、完善了危险危害因素分类及重大危险源辨识;第4章更新了安全评价依据与规范;第5章增加了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应用实例;第6章增加了安全评价范围和划分评价单元时应注意的问题;第7章增加了安全对策措施的内容。
本书是由张乃禄教授带领其科研团队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完成的,在此对版、第二版作者张乃禄、刘灿等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同时,对参加修订工作的在读研究生张茹、李清磬、郭向前等表示感谢。在本书修订过程中,参考了国内许多相关书刊及研究报告,还得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戚文艳等的指正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 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