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90897
2)内容简单易学,结合具体实例讲述知识点,讲解循序渐进,绘图方法简捷实用。
本书结构严谨,文笔流畅,内容由浅入深,讲解循序渐进,绘图方法简捷实用。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高职、高专等工科院校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前言
第1章 AutoCAD 2018概述
1.1 AutoCAD 2018介绍
1.1.1 AutoCAD的主要功能
1.1.2 AutoCAD 2018的主要配置及运行环境
1.2 AutoCAD 2018新增功能介绍
1.3 AutoCAD 2018工作界面
1.4 AutoCAD 2018图形文件管理
1.4.1 建立新的图形文件
1.4.2 打开已有的图形文件
1.4.3 保存现有的图形文件
1.5 退出AutoCAD 2018
1.6 习题
第2章 平面绘图
2.1 平面绘图基础
2.1.1 绘图界限
2.1.2 绘图单位
2.1.3 AutoCAD 2018常用的命令输入方式
2.1.4 坐标系与坐标输入
2.2 绘制点
2.2.1 设置点的显示样式
2.2.2 绘制单点
2.2.3 绘制多点
2.2.4 绘制定数等分点
2.2.5 绘制定距等分点
2.3 绘制线
2.3.1 绘制直线段
2.3.2 绘制射线
2.3.3 绘制构造线
2.3.4 绘制二维多段线
2.3.5 绘制或修订云线
2.3.6 绘制多线
2.3.7 绘制样条曲线
2.3.8 绘制徒手线
2.4 绘制矩形
2.5 绘制正多边形
2.6 绘制圆
2.7 绘制圆弧
2.8 绘制圆环
2.9 绘制椭圆和椭圆弧
2.9.1 绘制椭圆
2.9.2 绘制椭圆弧
2.10 绘制螺旋线
2.11 文字
2.11.1 设置文字样式
2.11.2 单行文字
2.11.3 多行文字
2.11.4 使用特殊字符
2.11.5 文字编辑
2.12 习题
第3章 平面图形的编辑
3.1 选择对象
3.1.1 逐个点取
3.1.2 矩形窗口选择
3.1.3 不规则窗口选择
3.1.4 栅栏选择
3.1.5 全选
3.1.6 编组选择
3.1.7 选择的设置
3.2 图形显示功能
3.2.1 视图的重画
3.2.2 视图的重生成
3.2.3 视图的平移
3.2.4 图形视图的缩放
3.2.5 重叠对象排序
3.3 夹点模式编辑
3.3.1 启用夹点
3.3.2 利用夹点修改对象
3.4 特性编辑
3.4.1 “特性”选项板
3.4.2 快速选择
3.5 删除和恢复
3.5.1 删除
3.5.2 恢复删除误操作
3.5.3 删除重复对象
3.6 改变对象的位置和大小
3.6.1 移动对象
3.6.2 旋转对象
3.6.3 缩放对象
3.6.4 对齐二维对象
3.7 复制对象的编辑命令
3.7.1 复制命令
3.7.2 镜像对象
3.7.3 偏移对象
3.7.4 阵列对象
3.8 修改对象的形状
3.8.1 修剪和延伸对象
3.8.2 打断与合并对象
3.8.3 拉伸和拉长对象
3.8.4 分解对象
3.8.5 圆角、倒角和光顺曲线
3.9 特殊对象的编辑
3.9.1 编辑多段线
3.9.2 编辑样条曲线
3.9.3 编辑多线
3.10 修改系统变量
3.11 习题
第4章 图层
4.1 图层的概念与特性
4.1.1 图层的概念
4.1.2 图层的特性
4.2 图层设置与管理
4.2.1 设置图层
4.2.2 管理图层
4.3 对象特性的修改
4.4 图层对象的替代
4.5 习题
第5章 绘图技巧
5.1 命令与输入技巧
5.1.1 鼠标操作101
5.1.2 确定和重复命令
5.1.3 透明命令
5.1.4 角度替代
5.1.5 坐标过滤
5.2 绘图辅助工具
5.2.1 对象捕捉
5.2.2 正交模式
5.2.3 自动追踪模式
5.2.4 动态输入
5.2.5 栅格模式绘图
5.3 查询和计算
5.3.1 查询命令
5.3.2 几何图形计算器
5.3.3 快速计算器
5.4 参数化绘图
5.4.1 几何约束
5.4.2 尺寸约束
5.5 绘图实例
5.6 习题
第6章 尺寸标注与引线
6.1 国家标准有关尺寸标注的规则
6.1.1 基本规则
6.1.2 尺寸的组成
6.1.3 尺寸标注的基本要求
6.2 尺寸标注
6.2.1 标注
6.2.2 线性尺寸标注和对齐尺寸标注
6.2.3 角度尺寸标注
6.2.4 直径标注和半径标注
6.2.5 半径的折线标注
6.2.6 弧长标注
6.2.7 坐标标注
6.2.8 连续标注和基线标注
6.2.9 几何公差标注
6.2.10 圆心标记
6.2.11 快速标注
6.3 尺寸标注样式设置
6.3.1 新建标注样式
6.3.2 “线”选项卡
6.3.3 “符号和箭头”选项卡
6.3.4 “文字”选项卡
6.3.5 “调整”选项卡
6.3.6 “主单位”选项卡
6.3.7 “换算单位”选项卡
6.3.8 “公差”选项卡
6.4 尺寸标注的编辑
6.4.1 尺寸样式的编辑
6.4.2 修改尺寸文字或尺寸线的位置
6.4.3 编辑尺寸
6.5 尺寸关联
6.5.1 尺寸关联的概念
6.5.2 尺寸关联标注模式及相应系统变量
6.5.3 重新关联
6.5.4 查看尺寸标注的关联模式
6.6 引线标注
6.6.1 快速引线标注
6.6.2 多重引线标注
6.6.3 多重引线样式管理器
6.7 尺寸标注示例
6.8 习题
第7章 图案填充
7.1 图案填充的概念与特点
7.1.1 填充边界
7.1.2 填充方式
7.1.3 填充图案
7.2 “图案填充创建”的面板
7.2.1 “边界”面板
7.2.2 “图案”面板
7.2.3 “特性”面板
7.2.4 “原点”面板
7.2.5 “选项”面板
7.2.6 “关闭”面板
7.3 “图案填充编辑”的面板
7.4 创建自定义填充图案
7.5 创建无边界图案填充的步骤
7.6 截面视图样式管理器
7.7 习题
第8章 块与属性
8.1 块的概念与特点
8.1.1 块的概念
8.1.2 块的特点
8.2 块与块文件
8.2.1 定义块
8.2.2 定义块文件
8.3 块的插入
8.4 动态块定义
8.5 块与图层的关系
8.6 属性的概念与特点
8.7 定义属性
8.8 编辑属性
8.9 习题
第9章 三维绘图基础知识
9.1 三维设计概述
9.2 三维坐标系
9.3 用户坐标系统
9.3.1 新建用户坐标系统
9.3.2 命名UCS对话框
9.4 三维显示
9.4.1 视图管理器
9.4.2 视点预设
9.4.3 平面视图
9.4.4 相机
9.4.5 三维动态观察
9.4.6 ViewCube
9.4.7 模型显示
9.4.8 渲染
9.5 多视口管理
9.5.1 通过对话框设置多视口
9.5.2 使用命令行设置多视口
9.6 习题
第10章 三维建模
10.1 创建基本实体
10.1.1 创建多段体
10.1.2 创建长方体
10.1.3 创建球体
10.1.4 绘制圆柱体
10.1.5 绘制圆锥体
10.1.6 楔体
10.1.7 圆环体
10.1.8 棱锥体
10.2 由二维对象创建三维实体或表面
10.2.1 拉伸
10.2.2 旋转
10.2.3 扫掠
10.2.4 放样
10.3 用布尔运算创建三维实体
10.3.1 并集运算
10.3.2 差集运算
10.3.3 交集运算
10.4 编辑三维实体
10.4.1 编辑实体表面
10.4.2 编辑实体边界
10.4.3 编辑体
10.5 创建网格对象
10.5.1 旋转网格
10.5.2 平移网格
10.5.3 直纹网格
10.5.4 边界网格
10.6 控制实体显示的系统变量
10.6.1 ISOLINES系统变量
10.6.2 FACETRES系统变量
10.6.3 DISPSILH系统变量
10.7 体素拼合法绘制三维实体
10.8 习题
第11章 三维操作
11.1 三维模型的修改
11.1.1 三维移动
11.1.2 三维旋转
11.1.3 对齐
11.1.4 三维对齐
11.1.5 三维镜像
11.1.6 三维阵列
11.2 干涉检查
11.3 剖切
11.4 加厚
11.5 转换为实体
11.6 转换为曲面
11.7 提取边
11.8 习题
第12章 输出与打印图形
12.1 图形输出
12.2 创建和管理布局
12.2.1 使用向导创建布局
12.2.2 创建并管理布局
12.2.3 页面设置
12.3 打印图形
12.3.1 打印预览
12.3.2 打印图形
12.4 习题
附录
附录A AutoCAD 2018常用命令别名
附录B AutoCAD 2018常用快捷键
AutoCAD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绘图软件,使用它能够绘制出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工程图样。本书将国家标准GB/T 18229—2000《CAD工程制图规则》的相关规定有机地融入书中内容。通过学习本书,读者既学习了计算机绘图的技能和技巧,又掌握了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标准要求,可谓一举两得。
本书编者多年来一直从事AutoCAD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了娴熟的绘图技能技巧,并使用AutoCAD软件设计与绘制了大量的工程图样。本书力争使用精练的语言、合理的结构、通俗易懂的使用方法将AutoCAD 2018介绍给广大的读者。
为便于写作与阅读,本书做如下约定:
1)AutoCAD 2018的命令行输入使用大、小写字母均可,为便于统一,本书一律采用大写字母。
2)本书采用“?”符号作为〈Enter〉键的符号。
本书是在第4版的基础上,根据AutoCAD 2018版本软件的变化情况,在内容上进行了相应的增加、删减或调整。
本书主要由邹玉堂、路慧彪、刘德良编写,参与编写的还有原彬、王淑英、曹淑华、于彦、孙昂、于哲夫、苗华迅。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中的错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