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09182
第1章?软件的介绍
1.1 建模
1.2 浮雕
第2章 写字台的制作
2.1 概述
2.2 建模
2.3 用KeyShot6.0渲染写字台
第3章 四门衣柜的制作
3.1 概述
3.2 建模
3.3 孔位图的制作
3.4 安装图的制作
3.5 包装图的制作
3.6 用KeyShot6.0渲染衣柜
第4章 立体浮雕方几的制作
4.1 3D-Coat介绍
4.2 用UG建立低模
4.3 用JDSoft制作平面浮雕
4.4 用3D-Coat制作立体浮雕
4.5 用KeyShot6.0渲染方几
4.6 3D-Coat快捷键
第5章 间厅柜的制作
5.1 概述
5.2 建模
5.3 用JDSoft制作平面浮雕
5.4 用3D-Coat制作立体浮雕
5.5 用KeyShot6.0渲染间厅柜
第6章 常见木材的种类
6.1 红木
6.2 橡木
6.3 橡胶木
6.4 水曲柳
6.5 栎木
6.6 胡桃木
6.7 樱桃木
6.8 枫木
6.9 桦木
6.10 榉木
6.11 松木
6.12 鹅掌木
6.13 杨木
6.14 杜木
6.15 柏木
6.16 樟木
6.17 核桃木
6.18 楠木
前言
我在以前的著作中曾经将家具设计归纳为工业设计一类。因为工业设计的对象是批量生产的产品,区别于手工业时期单件制作的手工艺品。它要求必须将设计与制造、销售和制造加以分离,实行严格的劳动分工,以适应高效批量生产。这时,设计师便随之产生了。所以工业设计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研究的是现代工业产品,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如果再进行细分的话,现在中国的家具行业应该属于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发展时期是介于“手工业”和“机械大工业”之间,还没有达到“现代工业”的阶段。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比如家具和家电是密不可分的。就拿电视机来说,电视机也属于轻工业,不过电视机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现代工业”的阶段。
而电视机的诞生到现在还不到100年的时间。但是家具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
而仅仅以我个人的记忆将家具和电视机做个对比。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常是一个村子的人挤成一堆看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到20世纪90年代彩色电视的普及和21世纪初背投的流行,再到如今的液晶和3D电视的风靡。电视和手机、电脑等“现代工业”产品一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家具却不一样,将今天的家具和30年前的家具对比,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区别,包括功能、材质、用途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改变。甚至有人会觉得年代久远的家具做工会更好,更有收藏价值。
家具行业的更新更多是在风格样式、色彩搭配方面,以及制造过程中生产设备的升级和工艺方法的改变。现今中国所有的家具厂都是手工和机械相结合生产的,正从以前那种老木匠作坊式的加工逐渐过渡到全机械操作。
如今的很多家具设计师大都偏向艺术系一类。他们考虑多的是如何把握当今家具流行趋势,比如去年流行中式,今年又提倡简约;房地产大热的时候欧式实木大行其道,经济萧条的时候物美价廉的板式定制又成为人们的。
家具行业入门简单,并没有什么核心技术,对知识产权的意识也相对淡薄,很多款式一旦大卖,抄袭跟风者肯定不计其数。所以很多企业并不愿意花费精力来研发设计,因为抄袭是快省事的,所以就导致了家具行业这几十年来始终原地徘徊,没有什么革命性的技术诞生。而所有的企业每年都在追寻自己所理解的“流行趋势”,使整个行业陷入了一个周而复始、徘徊不前的死结。也印证了当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与思想启蒙家说过的话——“这是一种循环”。
也有人说家具只是传统行业,并没有什么空间可以发展。其实不然。早的手机也只有通话功能,后来有人将其植入简单的游戏,再后来发展到摄像头、视频播放、移动上网……再到如今手机操作系统包含的所有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家具制造企业非常零散,行业内人士有一说,说全行业至少有6万家企业,而以上统计的成规模企业,数量也有5000家左右。所以家具行业的整合势在必行。
整合的关键就是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从而打破这种循环。就拿手机行业作为比对,苹果只开发出了一个IOS系统,就占领了了手机行业的半壁江山。而之前的通信市场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0年前很多知名的手机品牌,现在几乎消失殆尽。
家具行业亦是如此,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想要在一个行业生存,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和学习精神。现在的科技发展迅速,技术随时都在更新,我写的这本书也是如此。大家现在看我这部书可能觉得我的理念和方法太超前了。但是过个三五年再看,说不定又会觉得怎么还会有人用这么out的方法。
科学技术类的书籍不是什么诗词小说(可以流传几百上千年),它的“保质期”是很短的。大家千万不要抱着“一本通书看到老”的心态。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不变的只有永恒的变化。
本书由王浩、高力编著,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余秀芬、余奎、袁高敏、何洋、王怀玉、高宏川、余游、余洪波、王淑君、王秀君、何元松、何秀、张金泉和余朝植等。由于编写时间仓促,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春
评论
还没有评论。